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0 22:35:57瀏覽633|回應1|推薦68 | |
台灣雖自詡為民主國家,但對自由、民主概念的理解卻仍停滯在膚淺不成熟的程度。 民進黨為爭取首投族選票,在日前一則電視競選廣告中,支持女高中生脫裙換褲運動,並將廣告主題命名為「呼喊自由篇」,呼應年輕族群「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觀」,然而此種只有”我”這個字眼,並無他人存在的「自由觀」,是「真自由」嗎? 假設某甲喜歡吃蘋果,正巧遇到某乙手中有顆蘋果,就向乙揮了一拳將其手中蘋果奪過來大快朵頤一番,在這種情況下:
從上述簡單例子可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並無法帶來”真自由”的社會。因人天性並非喜好離群索居,而是群居性的社會性動物,所以在談論自由時,不能只從”我”這種單一個體角度觀察,須從”人際互動”層面才能看出”真自由”的意涵:「除了我喜歡,如何讓他人也喜歡」。 再回到喜歡吃蘋果的某甲例子,這時他手上多了一件用不著的衣服,當他巧遇手上拿著蘋果的某乙時,剛好某乙喜歡某甲手上的衣服,雙方一拍即合,在沒人莫名其妙地臉上挨上一拳,而是在雙方”自由意識”下,交換各自喜歡的東西,結果某甲吃到自己喜歡吃的蘋果,某乙則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皆大歡喜,無人權利受損,這才是”真自由”,故在一個”真自由”社會,知道”他人喜歡”什麼,與強調”我喜歡”什麼,是同等重要的,所以除了一直用嘴巴喊我喜歡什麼之外,也要用耳朵聽他人喜歡什麼,學會”傾聽”,才能擁抱”真自由”。 在日益詭譎多變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如何成為一個”真自由”社會將是未來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因素。因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資訊不對稱,在資訊搜尋成本過高的年代,雖處在”自由經濟”體制,也不必然是個”真自由”社會。再回到前面某乙的例子,他身處的社會,只生產藍色的衣服,不過他個人比較喜歡綠色的衣服,雖然四處大喊”我喜歡綠色衣服”,但一整天下來他只遇到甲、丙二人,不過他們忽略某乙的聲音,仍舊生產藍色衣服,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某乙只得用蘋果交換自己不是那麼喜歡的藍色衣服。 但有天,某丁聽到某乙大喊他喜歡綠色的衣服,他將某乙的聲音”聽”進耳朵裏了,為了滿足某乙的喜歡,他作出了一件綠色衣服,結果即是某丁心滿意足地吃著與某乙交換而來的蘋果,手上拿著藍色衣服的甲,只有在一旁乾瞪眼的份。 伴隨網路革命,資訊搜尋成本大幅降低情形下,有愈來愈多的丁能輕易地聽見某乙的聲音,生產者很難再一意孤行了,”傾聽”並改變自己,將是未來社會的關鍵競爭能力,唯有邁入”真自由”,才有機會從競爭泥沼中掙脫。台灣人已很懂得四處大喊自己喜歡什麼,但唯有學會”傾聽”的生活態度,台灣始能步入”真自由”的社會。然而台灣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仍在灌輸年輕世代「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落伍自由觀。雖然將我喜歡蘋果喊得全世界都聽到了,但只要對某乙喜歡綠色衣服的聲音充耳不聞,某甲最終仍落入吃不到蘋果的困境中。學會”傾聽”,擁抱”真自由”,夢想才有機會翱翔,但在政治人物鼓吹下只會大喊”我喜歡”而不懂得”傾聽”的世代,真擔憂他們會跟不上未來世界的競爭浪潮。
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因夢想而偉大,但前題是:我們要敢於作夢!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