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30 11:48:32瀏覽834|回應0|推薦7 | |
《閱讀筆記》 李湛侃, 2018, <貧富差距的經濟學:一個財富爆發但分配不均的世界>, 台北:時報文化 該書聚焦在1960至2010年間的數據,並將全球貧富不平等和國內貧富不平等分開分析討論。另外從全球化、科技發展和過量貨幣供應分析其原因。 【學術界眼中的貧富差距】 1.馬克思 (Karl Marx) 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會急劇惡化貧富不均,而無產階級最後會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結束資本主義。 2.顧志耐 (Simon Kuznets) 觀察西方各國的數據,得出19世紀嚴重貧富分化現象,只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陣痛,只要國家財富超過某個指標時,貧富差距便會縮小。 3.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在 <21世紀資本主義> 一書中提出,貧富差距是資本主義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有資產者的投資報酬率永遠比經濟成長率高 (r > g),所以只要政府不干預資本主義發展,貧富差距便會一直惡化。 【政界眼中的貧富差距】 1.右派堅持小政府和市場機制,認為一定要先讓市場進行運作,然後再用再分配等方式進步調控。 2.左派則主張干預市場機制,利用最低薪酬及國營企業等方法實現平等。 【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 1.全球化過程中,西方資本家雖把在先進國家的資本投資在發展中國家,但實際上受惠的國家只有(主要在亞洲的)部份國家而已,有許多在非洲和南美的落後國家完全沒有嚐到甜頭,不進反退。 2.作者發現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貨幣供應有明顯的正向關係。理論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來自於自身的生產力或總量消費力,而並非貨幣量的多少,利用貨幣量製造出來的財富,是來自於未來的生產消費力。如此揠苗助長,是否本末倒置? 3.按該書數據顯示,在2000年後,科技發展更加迅速但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有減無加。作者認為此與科技發展的後來者優勢有關,因為科技相對容易被學習和傳承,無需太多時間成本,便能投之使用。 【各國國內的貧富差距】 1.作者認為,在全球化中獲利的僅僅是社會上層的資本家,而最大的吃虧者則是所謂的中產階級。 (1)資本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令原本在已發展國家的工作機會流失。一開始流失只在製造業,之後連服務業亦在流失,中產階級購買力下降,擁有資本的上層卻更上一層樓,從而加大貧富差距。 (2)發展中國家雖因外來投資帶來了財富和工作機會,但也帶來了貧富不均。實際上發展中國家人民能從全球化中獲利的,一般是社會上層及住在城市的中產階級,大部份國民依然留在農村而沒有享受到同樣的財富增加,故貧富差距加大。 2.科技發展使一些重複性高而簡單的工作被機器替代,雖然人類依然可在服務業中找到新的工作,但現實是,服務業本身的薪水差距比製造業大,從而在各國帶來更大的貧富不平等。 3.作者認為各國的貨幣政策擁有巨大問題並不斷加劇各國國內貧富差距,但此問題沒有獲得相應的重視。貨幣供應增加的直接後果便是通貨膨脹。通常各國政府和央行所發行的新鈔票會以債務和國債的方式投入市場,而能夠得到債務的都是有資產的社會上層,而非社會底層。由於貨幣供應增加到通膨發生,之間需要時間,而有錢人透過財務槓桿所拿到新的錢,可在通膨發生前即進行消費投資;而社會底層卻必須在通膨後,才能通過薪水的通膨調整才能拿到新的錢(更常發生的情況,是薪水調整低於通貨膨脹率),故差生貧富差距。 【未來展望】 1.作者並不認為全球化會慢慢降溫,因全球化的核心在分工,根據李嘉圖 (Ricardo) 關於貿易與比較利益的理論,只要每個國家都專注在自己擅長的產業裏,其產能和成本均能最優化從而經濟增長,進而財富累積。一旦反全球化發生,國家分工和貿易便會慢慢減少,之前的經濟繁榮和財富累積非常有可能一去不復返,所以無論保守主義者多麼地主張本土優先,沒有人會接受經濟衰退。 2.作者對未來的科技技術發展對貧富不等感到憂心。 (1)以前的科技發展是專注在某些特定的範圍,但未來的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是可以套在各行各業,各種職業理論上都可以被科技技術代替。 (2)科技發展之快前所未有。有一些學者主張,即使新的科技會代替人類現有一部分工作,但人類還是會在未來創造新的工作與價值,讓人類繼續工作而不會出現大範圍失業。然而這個轉變需要多長時間?是否和科技發展一樣快? 3.關於貨幣問題,作者認為目前各國的財務高槓桿情況,註定要發生一場新的金融危機,甚至是全球的經濟崩壞。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