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24 23:47:09瀏覽398|回應0|推薦7 | |
《亂寫一通(三):效用有時與物品的使用價值無關,而是來自他人的臉色》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際間的互動關係,常左右我們的行為模式,消費行為也不例外。消費物品時,除了該物品能帶給我們的直接感受(使用價值)外,我們預期其他人對我們消費該物品行為時會給予的評價(正面或負面),在消費決策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或許嚐起來很美味,但在他人面前大啖烤蜘蛛,是件妥當的事嗎?! 由於人是群體動物,不同個體間互動頻繁,如何「正確」察覺他人對我們行為的評價(如高興或生氣),而採取「正確」反應模式,是重要的生存技能。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雖因種族/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導致各地迥異的社會生活型態,但情緒表情(如高興/厭惡/生氣等),各地間並無明顯差異,沒有跨種族/文化辨識障礙的情形存在,這顯示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對他人情緒的觀察學習,是一項演化遺傳下來的生存能力。 Paul D. MacLean於1952年發表「三腦一體」理論,指出人腦是由三個互相聯繫的腦組織按進化階段組成,分別為爬蟲腦(reptilian brain)、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及新腦皮質(neocortex)。爬蟲腦位置處於大腦深處,又稱為腦幹,它控制反射與原始本能行為,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功能及防衛反應,如覓食、體溫控制、生殖、心跳、呼吸、打或逃跑的驚恐反應等等。而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 (amygdala)、視丘(thalamus)等位置於腦幹邊緣,是掌管情緒和動機的中心。至於新腦皮質則是演化的最高產物,負責心智及在認知運作下之高階情緒表達。由於複雜的大腦結構,使得人類不會簡單地只憑基本生存反應即做出消費決策。 舉個有趣實驗,將來自同一瓶酒的二杯酒,標上不同的價格標籤,一杯說一瓶索價$9,900,而另一杯只要$110,結果向實驗者展示這二杯酒時,大腦的眼框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OFC)對價格較高的酒反應較激烈,也就是說,價格本身即可帶來正相關的效用(utility)反應,價格愈高,效用愈高。價格本身無法被實際「消費」,但價格的高低,他人會給予我們不同的「消費評價」。 幾年前台灣有則趣聞登上國際媒體BBC版面,原來是有位阿嬤將孫女孝敬、價值台幣3萬多元的LV包,帶至菜市場買菜裝魚。 LV是國際時尚名牌, 台灣阿嬤竟用來裝魚,這種「鄉巴佬」行徑,難怪會躍登國際趣聞。原來是阿嬤覺得LV車工不錯,不會漏水,拿來裝魚很好用。在阿嬤眼中,拿掉名牌光環,LV與可用來裝魚的一般包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若從物品使用價值來看,若不能用來裝魚,LV包不就比一般包包還不好用?!然而LV之所以與眾不同,並帶給一般人較高的效用,關鍵秘密就在於「它比較貴」,而不在於它的使用用途。 所以無論是飲酒還是一款包包,有時他人的眼光比物品本質,在消費決策上扮演著更關鍵的角色。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