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18 10:23:04瀏覽395|回應0|推薦7 | |
《亂寫一通(二):效用與使用價值之間的關係》
一件物品所能帶給我們的效用(utility),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從該件物品的消費過程中,我們所體驗到的感覺,即其帶給我們的使用價值。雖然效用是主觀的,但隨著每次消費所產生的不同體驗,我們的效用也將隨之動態調整。 我們可按一件物品在消費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將效用區分成以下4種型態: 1.預期效用(predicted utility) 預期效用是指在消費前,我們預期會得到的體驗感覺,這通常與儲存在大腦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c)區域的記憶有關。當我們看見一件物品時,記憶該物品過去體驗的神經元會被活化,直覺反應我們對這件物品的好感度。 2.決策效用(decision utility) 係指在大腦在做最終決定消費或不消費時,所憑藉的效用訊號。如先前所述,在NAcc就標目物品傳送預期效用訊號後,先經由眼框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OFC)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處理,最後再由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邏輯推理做最終消費決定,在這一瞬間,決定訊號可稱之為決策效用。 3.體驗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 是指在實際消費物品後,我們感受到的效用水準。體驗效用可能會與物品消費前的預期效用有所出入。 4.記憶效用(remembered utility) 當體驗效用與預期效用有落差時,將觸發大腦的多巴胺(dopamine)反應,經由多巴胺的獎勵-激勵機制,我們會對消費物品產生新的體驗記憶儲存在NAcc,而改變人們未來的消費決策。 例如,一個從未見過榴槤的人,榴槤多刺看似危險的外觀,再加上其獨特的氣味,該人的NAcc努力搜尋其記憶庫後,可能會對榴槤的第一印象得出一個極低的預期效用。只不過該人處在饑寒交迫處境下,在OFC、DLPFC分析後,發出「吃」的決策效用訊號。結果在該人勉為其難食用榴槤後,卻驚豔榴槤為人間美味,因預期效用與體驗效用二者間的極大差異,所誘發的多巴胺機制,將產生新的記憶效用存在NAcc裏,這將影響該人往後對榴槤的消費行為。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