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大主角爭奪中東權力
2013/10/18 15:40:10瀏覽503|回應0|推薦6

三大主角爭奪中東權力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日前刊載了關於中東的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名家-美中能源戰 爭奪中東權力
2013-10-15 01:35 旺報 【林建山】

最近美國對敘利亞要不要動武的爭議,以及美國與伊朗為和平解決核子對抗進行會談的話題,再次吸引全世界矚目;美國為維護在中東地區長期「能源市場權力」所作的努力,立即面對中國習李體制更積極中東戰略的挑戰。

中國在過去20年戮力經營,並不惜聯手俄羅斯對抗西方強國,既在中東地區國家間取得巨大石油利益的發展,更已引起全球側目。在未來,立基於國際能源戰爭的美國和中國之中東政策變化,以及整體西方社會對於當前中東緊張情勢的基本應對態度與立場,究竟有何可能新生的轉變狀況,全世界也同樣寄予莫大關注。

 美國絕不放手

中東的石油供給,固然一直對全世界提供經濟成長動力來源,但同時中東地緣政治中,長期存在結構性的糾葛難決,這就是全球經濟發展上所謂「中東石油矛盾性」情結。在西方先進經濟社會的傳統能源安全理論中,「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一直是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首要內涵,兩次世界能源危機,尤其給予西方國家社會更大的敏感與警覺。全球對於中東石油的過度依賴,的確帶給全世界許多政治經濟上嚴肅的戰略意涵。

在現實理則上,就在2013年,北美頁岩氣革命的成功,既已使得美國能源獨立,有了新的可能性,則未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需求利益重要性,應該會因此而整體銳減,而中東地區的能源權力關係,也應該隨之而發生變化,使中東地區邁進一個全新的地緣政治博弈期才對。然則,從能源安全歷史看,過去50多年來,中東地區所經歷過的多次石油供應中斷,無一不導致全球性能源市場的供需失衡和油價暴漲,反而越發促使美國對其「中東權力」的「絕不輕易放手」。而今美國的「絕不放手」與中國的「積極投入」,不啻給予國際能源安全領域,帶來更深遠重大的對立性。

中國石油進口的前十大,有7個是中東地區國家,依存度高達50%,中東地區國家對於中國石油供應和能源安全影響,確可謂為極其重大。中國崛起的經濟發展需要,已越來越依存中東的石油進口,中國能源安全,最核心的就是石油安全,而整個中國的國家石油安全,幾乎完全繫乎中東地緣政治安全。

 中國積極投入

國際長期糾葛在中東及中北非地區的世界級資源戰爭,因為阿拉伯之春,加速了歐美國家長期掌控的「中東權力」架構鬆動或瓦解,以至給了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特別是金磚五國,在這個區域的能資源爭奪戰中,增添可乘之機,這一新態勢的發展,也促使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又得以緊密湊合在一起的機遇。

事實上,這也就足可有力解釋,為什麼過去這20年來,中國會如此深度介入中東地區政經事務,而且不斷強力支持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等主要產油國家,不惜與歐美社會戰略直面對抗的關鍵性原因。

中國與俄羅斯的分離後再結合,不但可以藉由中東亂局而壯大其共同對抗歐美日勢力的聲勢,也更能藉由兩個當今次強地位國家的聯手經營方式,深化其對中近東及中北非區域,競取戰略性礦產資源的互倚力量。

展望未來,中俄這一聯手對抗歐美日聯線之架構,所形成的勢均力敵之勢,恐怕不會止限於是在中北非、中近東及中亞地區的聯手型態而已,更可能會進一步更加延伸到亞太區域的大東岸聯線,以抗衡美國面向亞洲的戰略大防線。這一能從資源爭奪戰聯盟轉進為亞太政治經濟大對抗的可能發展,當然讓歐巴馬政府,寢食難安,不得不更積極加緊重返亞洲政策,並促進TTP組織機制的加速進行。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上述署名雄文大致言之有據。然而也有嚴重的問題。

其一是歷史事實。1973年十月以後,北京從未支持過伊拉克的對外戰爭。

2003年,北京與俄國法國都拒絕讓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美國進攻伊拉克。但是,阻擋安理會授權與支持伊拉克完全是兩碼事。

其二是日本地位。雄文無法擺脫這樣的台灣特產與惡習:一廂情願引進根本不存在的日本角色。

須知道,今後中東和與戰的關鍵在伊朗核武問題。日本從談判開始到今天一直被堅決排除。圖二的八面面旗幟就是如山鐵證。

中東的要角有三: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不是美國也不是中國大陸。

但是,屬於美國陣營的海灣各國眼看敘利亞戰爭似乎爆發無期,目前正陷入苦惱、惶恐之中,而巴林國王更了解己方處境危殆,最近才有北京之旅。

按目前局勢,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授予對象(聯合國屬下的反化武組織),代表的是西歐反對敘利亞內戰國際化的民意,幾乎保證了敘利亞內戰將以反政府各派武裝失敗而告終。

土耳其當然因此大失所望,遷怒美方。結果是,土耳其大小動作頻頻,讓後者窮於應付。土耳其公開反對埃及的軍政府,又重啟與以色列之間關於地中海海面喋血事件的賠償、道歉問題的爭議,更宣布要購買中國大陸的「紅旗」地對空飛彈系統,暗藏與伊朗靠攏的玄機。

因此,伊朗的國際地位與戰略行情都高漲。

根據西方重要媒體的報導,土耳其不講信義,竟然向伊朗披露對以色列極端不利的情報,導致潛伏的以色列間諜或者特工落網。此事的證據固然未必確鑿,但是土耳其與以色列作為美國中東戰略的兩大台柱,恐怕從此就互相仇視,難有和解的一天。

伊朗無疑是中東三要角之首。 2008年,有美國阿拉伯基督徒在中東舉辦民意調查,赫然發現:最得阿拉伯世界的人心的三大人物,依次是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敘利亞總統、(今年任滿退職的)伊朗總統。同一年,馬利蘭大學也辦了類似的民意調查,發現真主黨總書記的人氣民望繼續上揚。

上述三人,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是阿拉伯什葉派,敘利亞總統是阿拉伯阿拉維派,而剛退職的伊朗總統當然也是什葉派。後者根本不是阿拉伯人,竟然名列阿拉伯世界的三甲,不能不說是阿拉伯遜尼派衰微的最有力的證據。巴林國王向北京求援,似乎開風氣之先。

北京目前與以色列、伊朗都保持高度的所謂「政治互信」,而土耳其作為非阿拉伯遜尼大國似乎也發現巴林國王的北京之旅十分英明、正確,也許值得效仿。

北京目前在石油、天然氣貨源問題上實際上幾乎立於不敗之地。理由很簡單,伊朗實際上控制了伊拉克(什葉派)中央政府的大政,伊拉克的巴士拉港與伊朗屬地沒有實質的分別。伊拉克石油出口的首站是伊朗,最終歸宿恐怕就是中國大陸。一旦土庫曼斯坦與中國領土之間的油管竣工運作,北京不必靠海運。

如果,北京領導人有起碼的雄才大略,哪麼,即使遠遜秦皇漢武,他們還是有充分條件召開中東和平會議,讓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作為會議的三大當然要角,出席談判,庶幾當地過去一百年的慘烈戰禍終於劃上休止符。

美國在中東闖了多場大禍,實在沒有足以支撐與北京在當地糾纏的國內民意基礎。  何況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中國屬於中亞,見圖三。

歷史可以反覆改寫,地理則絕難更改。只要中國大陸不及時崩潰,上述的中東三要角都不能與華夏抗衡,遑論排除中土之人。

如今,新技術已經成熟,美國今後無須依賴中東的石油。目前也許正是美方轉移角力場所的歷史契機,不必目送阿拉伯遜尼派各政權的慘淡下場了。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以色列突擊隊襲擊土耳其船隻
圖二,伊朗核問題談判照常排除日本
圖三,北京中東地緣戰略樞紐在伊朗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902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