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切合現實的台灣新思維
2013/10/12 23:52:58瀏覽225|回應0|推薦5

切合現實的台灣新思維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關於兩岸關係的社論,全文如下:

社論-大陸外交展雄心 台灣需有新思維

         2013-10-12 01:5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美國意外缺席這次亞太經合會,中國大陸把握機會力求表現,對相關國家不斷示好,放送利多。會前,習近平訪問馬來西亞,進行所謂的高鐵外交,為中國大陸企業推廣商機,接著又趁出席亞太經合會之便,與印尼達成三百億美元的經濟協議,宣佈兩國建立全面性的戰略夥伴關係。除此而外,習近平還主張推動亞太大市場,建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希望亞洲國家能夠發揮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引擎作用。在習結束東協之行後,李克強接棒出訪,先後要訪問汶萊、越南、泰國三國,除齟齬不斷的菲律賓之外,短短半年之內,中共的新領導班子已與東協的九個國家領導人互動達20次,中共外交活動的積極性由此可見一斑。

多年來,各界對於中國大陸外交表現評價不一,有的認為其外交格局過小,防禦性質較大,常有軟實力硬用的不當表現,指出北京外交與民意取向間的扞格,而近年來尤其給人過度強勢,易於發怒的印象,強調中共應有更大的外交格局,需要體制的調整與支撐等等。但從實務上來說,中共可以走出89年以後各國抵制的困境,從參與、融入國際組織,到適度展現實力,對東協、歐盟、非洲國家的長期經營,營造出一個對其發展有利的國際環境,尤其是習近平這次在APEC的談話,展現了大陸改革的決心與對未來的信心,呼籲各國要開放、包容、合作,不要相互踩腳,彼此抵消,不要自掃門前雪,在在顯示出中國大陸早有雙贏、多贏的認知,外界也不能不肯定中共外交有其理性及成功的一面。

兩年前,自從國務卿希拉蕊宣示美國要重返亞洲之後(事實上,美國從未離開亞洲,只是這些年來受困於伊拉克、阿富汗力不從心、多有疏忽罷了),外界只見政策宣示,未見具體行動,不管從軍事到政治,從經濟到安全,美國只是雷大雨小,缺乏實際有效的動作。相關國家對於中美的實力消長全部看在眼裡,儘管北京反覆重申,奉行韜光養晦、不強出頭、永不稱霸,有所作為的政策不變,願意持續推動安鄰、睦鄰、富鄰的政策,但是由於各國對大陸的未來發展及自身安全仍有顧慮,於是我們發現亞太國家在政治問題上儘量避免選邊,在經濟上則是依賴大陸的市場,在安全議題上則仰望美國平衡中國的崛起。這是一種難解的困局。

持平而論,美國的重返亞洲政策不能狹隘的視為是要圍堵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充其量而言,美國是想要平衡、調整、適應中國不可逆轉的崛起態勢;同樣的,中國大陸需要一個安定的國際、國內環境,追求中、高程度的經濟成長,來解決內外叢生的問題。於此同時,北京當然是在擴張實力、增強影響力,想要尋回歷史的光榮,重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這裡面牽涉到能力與意圖的問題,但若說中共有意惹事生非,蓄意將美國排除於亞洲之外也與事實不合。習近平說過,太平洋大得容得下兩個大國,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實力原則,向來西方用設定遊戲規則(rule-setting)的方式,讓後進國家受到不盡公平對待,但我們也須承認中國大陸是全球化及參與、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受益者。在肯定大陸近年來相對成功、積極的外交作為之餘,我們同意中國大陸已在既有政經實力基礎上,扮演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角色,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反對霸權單邊行為,要求修正某些國際遊戲規則,建立一個公平、合理、協商式的新國際秩序,但北京也應學會輕聲說重話,善用自己的軟實力、巧實力,要能掌握對事務發展的發言權,做為一個成熟理性的大國要表現更大的善意、包容與尊重。

中國想要尋回歷史的光榮,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願望,北京的外交必須為此目標而服務,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如今的問題是台灣在其中要扮演何種角色,寧願成為美國限制中國發展的工具,或是積極參與中國現代化的工程,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成為一個正面有利的因素、或負面破壞的角色?這其中當然牽涉到台灣的自我定位、國家認同及民族自覺的選擇。可不慎乎?

隨著美國的頻頻失誤,與俄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勝利,北京的外交籌碼也大幅度增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彭麗媛最近成功完成的中亞之旅,並非完全與俄國配合的結果。這一點往往被對中亞歷史與遠景不求甚解的論者所忽略,卻彰顯了這樣的現實,北京有取代俄國成為中亞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實體的趨勢。

除非北京在若干年之內,按照美國章姓預言家一再修正的進度時間表,如期崩潰,哪麼,更有可能實現的是,中國大陸的經濟不出十年便超美。

唯一的懸念是,烏茲別克斯坦能不能保持國家獨立、領土完整。如果疆獨發現自己已經陷入死胡同,在烏茲別克斯坦挺而走險,哪麼,任何關於北京外交宏圖的預測恐怕都要修改到面目全非。

參考文章:成敗關鍵在烏茲別克斯坦

同樣道理,眼看自己在台灣的顛覆活動有全盤失敗的危險,日本也可能作出魯莽滅絕的盲動。目前的所謂「公民社會運動」很可能就是日本的另類顛覆行動。

不妨參考《中時電子報》今天發表的署名雄文的切要片段:

李扁執政時期,法理上無法完成台獨建國大業,只能在思想與意識形態上改造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與認同。特別展現在中學歷史與公民教科書的編寫,例如將『我國』改稱『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為『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小灌輸青年『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扭曲觀念。電視平面媒體亦以『中國』 稱呼大陸地區,將『中華隊』稱為『台灣隊』。

在政治、教育、媒體多方影響下,台灣民眾愈來愈慣稱大陸為中國,稱中華民國國慶為『台灣國慶』,也將前往大陸稱為『出國』。此處必須一提的是,兩岸法理定位不是國際關係,再加上『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原則,兩岸人民在兩地的往返是持『入台證』與『台胞證』,而兩地護照只是『出境』而非『出國』的證件。

兩岸的分裂,是戰後國際霸權勢力介入國共內戰後遺留的歷史問題,也是近代中華民族自救的最後一道課題。囿於李扁『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政治論述的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實際狀態或覺突兀而難以接受,但政治上的一廂情願,無法也無力改變兩岸關係並非國際關係的現實。歷史問題有待兩岸人民假以時日解決,但首先要正視兩岸並非國與國關係的現實。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同屬炎黃子孫, 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石。

內政方面,經濟上,馬政府拿不出成長與提高就業成績飽受壓力,政治上,台獨勢力企圖拿其引以為傲的兩岸和解關係做為壓垮馬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因馬總統雙十演說中有『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而見獵心喜,大作文章。

幾個公民團體,化整為零,從反服貿等訴求各路出擊(見圖,本報資料照片),終極目的在1985公民行動聯盟10日下午的『小組沙龍』上洩了底,沙龍上民眾高喊『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有這樣『熱血』的群眾,這一聯盟盡可再度發起公民運動,佔領並拆掉陸委會,或併陸委會於外交部、廢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畢其『一邊一國』之功於一役,何需閃閃躲躲,一副與政治不沾鍋架勢?

可見,目前對台灣民眾福祉的最大、甚至致命的威脅來自號稱「公民聯盟」的新台獨。

如果台灣朝野自知必須有新思維才能應付北京今後十年可能贏得的一連串勝利,哪麼,努力孤立老台獨,設法遏止新台獨,無疑都是當務之急,是建立切合現實的新思維的第一步。

否則,只能忍看新台獨英文旗幟高高掛起。

說到底,北京到如今已經不認為改變台灣現狀有什麼迫切性。「台灣既然是美國的戰略負擔,就讓老美(或者其他國家)承受罷」之類提法,一旦成為大陸民眾的共識,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新台獨英文旗幟高高掛起
圖二,習近平、彭麗媛、朴槿惠
圖三,彭麗媛、習近平、印度尼西亞總統夫婦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899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