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北亞的新形勢
2013/07/03 21:09:04瀏覽259|回應0|推薦7

東北亞的新形勢

郭都人

朴槿惠訪問中國大陸的成果惹人矚目,其後果也持續發酵,讓日本飽受刺激。

於是,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昨天就目前的日韓關係發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社論]東北亞轉換期經歷鎮痛的韓日關係

朝鮮日報 (2013.07.02 13:31)

韓國外交部長官尹炳世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1日在文萊舉行了會談。這是樸槿惠政府執政後韓日外長首次會談。會談沒有提出協議事項,比預定時間提前結束。

樸槿惠在就任後舉行了韓美首腦會談,之後又舉行了韓中首腦會談。打破了按美、日、中順序舉行首腦會談的慣例。韓中首腦在聯合聲明中表示:「特別對最近因歷史及由此引起的問題,區域內國家間對立和互不信任加深的不穩定情況持續存在表示擔憂。」實際上這是指日本。韓國政府最近沒有和日本舉行首腦會談的計劃,中國的立場也是,在釣魚島問題得到解決之前,不會舉行中日首腦會談。日本媒體對目前的狀況反應敏感,認為「不能排除韓中拉近關係,排擠日本,共同反日施壓的可能性。」

這些都是因為日本顛覆了對東北亞近代史的認識。但是有必要把日本問題放在東北亞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背景下,進行冷靜的分析。目前東北亞的局勢表面上看是美中爭霸,但是其內部隱含着兩種對立結構,即日本擔心中國崛起,中國懷疑並關注重新武裝的日本依靠美日同盟,扮演牽制、包圍中國的角色。日本安倍政權的異常舉動也與此不無關係。也有不少外國專家通過觀察中國更加重視和提升韓中關係的戰略解讀其背後的邏輯。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的外交不能局限於考慮短期國家利益,而是要着眼於未來,尋求加強東北亞和平與穩定之路,並將此作為通向韓半島統一的基礎。

要實現持續的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日本首先必須取得周邊國家的信任,需要讓週圍國家相信日本修改憲法和再武裝不是重蹈過去錯誤的新的開始。中國同樣需要得到周邊國家的信賴,讓這些國家相信,國力達到可以影響制定國際政治規則的中國,能夠與其地位相稱地遵守國際政治規則。就連在貿易糾紛和西海警戒線劃分等問題上都迴避國際原則,固執於大國對小國論,這並不可取。中國和北韓之間特殊的政治、軍事紐帶何時終結也無從得知。

美國在亞洲最重視的盟友無疑是日本。在應對北核威脅方面,如果日本被排除在韓美日合作陣營之外,其效用只能打折扣。在北韓發動挑釁的情況下,最先支援韓國的美軍主要軍事基地都在日本。更何況日本仍然是國民生產總值(GDP)居世界第三位、擁有世界70%尖端技術的經濟、技術大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韓國的視野只固定於中國,則並非明智之舉。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說:「也許我們站在了東北亞歷史的轉折期。」東北亞的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面對這種情況,日本卻否認東北亞近代史的事實和教訓,走向修改憲法和再武裝之路,使自身陷入孤立,把韓國推向不情願的選擇,致使東北亞的局勢處於危急之中。對於蒙受其殖民地恥辱的韓國,日本還能提出試圖改變領土現狀的主張,如果不是放棄正常的國家關係,是不可能有的事情。韓國要冷靜,日本要明智。不僅是兩國政客,兩國國民也需要渡過東北亞轉折期的新的智慧和眼光。

無獨有偶,北京所控制的《環球網》也同時發表有關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魏峰:朴槿惠訪華,日本心態已極度不自信

2013-07-02 10:13 環球網

觀察者7月2日文章原題:朴槿惠訪華打破了什麼本週韓國總統朴槿惠訪華,成為了東亞的一個焦點事件。其實韓國總統訪問中國已經是相當司空見慣的外交行為,僅上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在職五年間就曾六次訪華。這次能引發如此關注,除了這是朴槿惠首次以總統身份訪華之外,中韓雙方為了這次訪問所做的精心準備和熱情鋪墊起了更大的作用。

無論是朴槿惠在出訪前關門複習中文,還是中國將「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稱呼罕見地給予一位現任外國領導人;無論是中國給予朴槿惠「超規格的接待和禮遇」,還是熱衷於挑刺的韓國媒體一改舊習對訪問氣氛和成果的交口稱讚……這些都顯示出兩國向對方釋放出了極大的交好善意。

而訪問尚未結束,中韓實際收穫的成果就已累累:不僅此次簽署的雙邊協議是中韓歷史上一次性最多的,而且在質量上也遠超以往。尤其是突破了以往雙方將正式合作範圍主要局限於經貿領域的傳統。雙方的聯合聲明中大幅度並且相當明晰的表達出,中韓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問題立場趨於接近,並將進一步加強合作與協調。如果這些倡議與承諾完全付諸實行,必然會是自中韓建交後,對於東亞傳統格局的又一次沖擊。

當然,由於美韓同盟關係的存在,決定了中韓的接近,尤其是在政治外交上的合作,只能是有限度的。但值得額外注意的是,朴槿惠屬於韓國保守派陣營,其所屬的執政黨——大國家黨更是主要的保守派政黨。而由於韓國保守派向來主張任何其它因素(包括發展中韓關係)都要避免影響到美韓同盟,由此造成了自金泳三時代以來,儘管中韓經貿關係自建交以來一直發展順利,但在韓保守派執政期間,中韓間在政治上就一般比較冷淡。此次朴槿惠就任不久,中韓卻進入了建交後空前的蜜月期,打破了這種當韓保守派執政時中韓關係就難有大發展的傳統,對於兩國關係擺脫週期性的冷熱起伏,尤其具有長遠意義。

  日本並非中韓接近的主要原因

對於朴槿惠此次訪問取得的成功,日本顯然是最為嫉妒和擔憂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認:中韓關係的熱烙,與韓日、中日間的冷凍冰封相對比,更加凸顯出了日本在東北亞的孤立狀態,但另一方面又在極力貶低中韓接近的意義,極力企圖將之解釋為,僅是對日本共同抵制情緒下的互相取暖。

應該承認,中韓關係近期迅速獲得提升的理由中,確實很有可能存在為了能更好協調對第三方立場的因素。但是,這個「第三方」即使存在,首先大概也是朝鮮而非日本。

從實際情況來看,儘管中韓兩國在歷史認識乃至領海爭端上,都與日本有著很大的矛盾,但中韓兩國除了在歷史問題上,共同敦促日本不要對侵略歷史再三狡辯和推脫之外,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任何「聯手反日」的計劃,即使在最尖銳的領土矛盾上,無論是釣魚島還是獨島,中韓也都無意將事態擴大到與日本的雙邊關系之外去尋找第三國作為對日鬥爭的「盟友」或者「後台」。

相反,中韓在聯合聲明中仍然明確表示對推動中日韓三國和東北區地區和平合作暢開大門。日本覺得「被故意排斥」,完全是由於它不遺餘力的到處組織反華包圍網,卻又以己度人的結果。實際上,日本處處針對中國的作為,反映出的是日本心態上已經極度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根子上又源於無力獨自扭轉它的國力相對不斷衰弱的大趨勢。與之相比,正在崛起的中國,以及近年取得了相當進步的韓國,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加緊本國的發展之上,自然既不屑於,也沒空與日本一樣,整天熱衷於往別家身上「扔泥巴」、「撬牆角」。

  中韓接近的基礎正日益牢固

中韓關係現出現的大幅升溫,主要原因也絕非是朴槿惠個人所謂的「親華」。雖然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實際上朴槿惠除了具有相當深的漢學造詣外,並未顯示過任何對中國特別友善的言行。從諸多先例來看,越是「知華派」,往往出於避嫌或是更了解中國的潛力等原因,對接近中國的態度就越為小心,甚至會比一般政客更加強硬。朴槿惠敢於打破這一潛規則,除了當下東亞局勢有利於中韓的接近之外,更是因為韓國對於中國的需要,已經在國內形成了必須結束中韓間「政冷經熱」的共識,哪怕是依舊極為親美的保守派主流,如今也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固中韓關係,而不是顧慮會否因此得罪其它國家。

導致這種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數據中輕易找出。韓國對華出口累計已經超過了1萬億美元,佔總出口的比重在2010年即超過了25%,比對第二第三大出口對象的美日合計出口還多;從中韓貿易中獲得的順差,更超過了韓國對外貿易的總順差。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報告,在08年金融危機後,韓國的經濟增長竟有一半依賴於對中國的淨出口。

對於國內市場較小,對出口依賴極深的韓國來說,維護與中國良好的貿易關係已經是它最重要的經濟課題之一,也是它實現自己躋身世界一流發達國家雄心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韓國作為中等國家,對於中國的崛起​​,社會主流雖然也有不少擔憂,但主要集中在擔心兩國產業競爭加劇,這種比較正常的範圍之內。

所以在這次訪問取得的成果中,最可能對兩國關係未來起到堅實培養作用的,莫過於雙方決心推動高水平、全方面的中韓自貿區的建設。對於韓國來說,一個覆蓋廣泛的中韓自貿區能夠有力的保護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地位,搶占其它競爭對手的先機。而對於中國來說,率先達成中韓自貿區,不僅同樣有利於打開韓國的市場,也有利於加強在中韓日三國自貿區、與東盟自貿談判時的地位,甚至對於TPP也有一定的牽制作用。由於共贏的前景明顯,加之中韓都處於全球各國紛紛追求擴大本國參與自貿區範圍的時代,中韓自貿區談判必然會步入快車道,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內就成功達成。

此次簽署的協議中還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兩國為推進海域劃界進程,決心儘早啟動海域劃界談判的決定。無需諱言,中韓在黃海和部分東海海域劃分上,各自主張的原則與方案仍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而各國對於海域——包括經濟海域的重視都空前提高甚至相當敏感的背景下,這種不同認識是可預見的未來里中韓關係的最大隱患。如果能以一種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方式予以解決,那對於中韓全面互信的加強作用,大概會比各種各層級戰略對話加起來的效果更強。

不過,也由於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短期內取得全面突破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如能在雙方領導人的關注和推動下,在相關的漁業管理上,達成更科學更人性的安排,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緩和,發生衝擊中韓關係,造成兩國民間相互觀感惡化的惡性漁業糾紛。其實,對於鄰國來說,完全沒有矛盾並不現實,只要能夠有效的管控矛盾,拓展兩國關係的道路就能夠越走越寬。

  對朝鮮半島局勢的影響

中韓關係接近的直接影響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兩國對於當下半島形勢的共同確認和對未來推動方向及承諾的宣示。在半島問題上,與作為直接當事國的韓國相比,中國的主動權原來要大的多,但由於與朝鮮的傳統關係,照顧到避免它產生被完全孤立與遺棄的感覺,中國在與韓國的外交往來中,一直很注意不直接明確支持韓國對於半島問題的看法和建議。

但此次的中韓聯合聲明,不僅史無前例的將兩國對於朝鮮半島局勢的看法單獨列出為整整一大段,而且將以往只限於使用「理解韓方立場」之類的中性用語水平,提升到了「歡迎朴槿惠總統提出的『朝鮮半島信任進程』構想,高度評價韓方為改善南北關係、緩和緊張所作的努力」,這種高度褒揚的水平。且聯合聲明中甚至出現了「雙方一致認為,有關核武開發嚴重威脅包括朝鮮半島在內的東北亞及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話,不僅如此,雙方還共同承諾:「包括安理會有關決議和9•19共同聲明在內的國際義務和承諾應予切實履行」。

可以看出,中方顯然改變了以往在半島問題公開表態時無條件優先考慮朝鮮感受,而有意和六方會談的另幾方成員拉開立場距離的習慣做法。同時,不僅明確表達出了對其的強烈不滿,更似乎暗示,為了能實質推動半島無核化進程,並長期性的緩和半島緊張局勢,中國可能會打破從不主動與韓國協調半島問題立場的禁忌。而這也與可證實的,近期中國對於朝鮮政策態度的諸種變化完全吻合。

能夠輕易想見,對於中國的這一立場轉變所造成的半島南北雙方的不同感受。聯想到早先中韓在經濟、科技、人文、社會和其它領域達成的全面性的合作交流協議,人們不禁揣測:中國在朝鮮半島上的重心正在緩慢卻堅定地向南傾斜。韓國的一些媒體甚至開始臆猜,中國「支持半島和平統一」是否有更多的言外之意。不過至少在目前來看,這顯然是有些自作多情了。

中國的想法,應該是希望能以中韓分別作為朝鮮的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夥伴和主要的援助出資國,能夠更有效地傳達國際社會一致的立場,盡快促成朝鮮以真正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回到半島無核化與和平合作的談判進程中。但如果這種預料不差,這不僅是在解決半島核問題上史無前例的新方法,也是中國對整個半島局勢進行影響的方式方法上一次近乎徹底的改變。

而對於可能受影響最大的朝鮮來說,這其實是其多年透支信譽和友誼的反囓。對朴槿惠的破格接待,和前不久崔龍海受到的的待遇,已經發出了再明確不過的信號——如果一切依然沿著現在的軌跡發展下去,自停戰以來,中朝VS美韓日的傳統背景組合就將會被宣告終結。

何去何從?對於朝鮮來說選擇和修復信任的時間,也許真的已經不多了。

以朴槿惠訪問北京的直接後果而論,金氏世襲政權無疑遭受了重大衝擊,甚至可以說陷入生存危機。

這個危機如何化解,能否化解,尚在未知之數。但是,可以斷言的是,北京與首爾合作,共同安排、監護半島統一的過程,早已成為平壤揮之不去的夢魘。因此,平壤眼見夢魘越來越像現實,的確有困獸猶鬥的自然反應。

當然,平壤在亞洲之外的盟友,即埃及與敘利亞,都各自陷入生存危機,不可能伸出援手。說實話,平壤目前唯一的盟友就是北京。經過朴槿惠的訪問,中國大陸的民意顯然已經達到這樣的臨界階段:民眾看韓國(特別是朴槿惠的風采與談吐)越看越順眼,越來越覺得平壤的政權丟人現眼。

因此,只要朴槿惠發揮顯而易見的智慧,高調作出鼓勵中國大陸民意的親韓的舉錯,例如公開支持海峽兩岸中國人對釣魚台列島主權的主張、支持兩岸仁人志士從事統一事業的努力、大舉慶祝《開羅宣言》發表一甲子(特別是蔣介石對韓國復國的無可替代的貢獻),哪麼,全球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將有感於首爾對兩岸統一可以作出近乎決定性的支援,紛紛公開敦促北京讓金氏世襲政權早日安樂死。

目前,日本對朴槿惠的外交成就自然感到無限嫉妒,極其焦慮。須知道,日本的高層文化來自中土,經過朝鮮半島,才到達扶桑三島。因此,日本歷代統治者都對朝鮮半島充滿嫉妒與焦慮。如果朝鮮半島及早統一,日本的世襲政權自然陷入本身的生存危機。因此,日本目前的反應是意料中事。

日本的反應在美麗寶島也有重大的效應。最少,諛日記者、作家、導演都(暫時)不敢再喋喋不休說什麼「日本人冷靜沉著」云云。事實上,世人有目共睹:日本人遠遠比不上韓國人、中國人的冷靜沉著,無可否認。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彭麗媛(左)歡迎朴槿惠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786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