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章:
【英蘇早晚分家】
台灣大統派引喻失當
郭都人
南方朔先生是台灣統派的極重要作家。南方先生長期手揮如椽健筆,揭發李登輝、陳水扁等奸人敗類的讕言劣行,堪稱台獨集團的剋星,為掃蕩其「去中國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最近,他發表了題為「台灣人要學學蘇格蘭人!」的專文,略謂「英美為主導的現代文明,幾乎都離不開蘇格蘭人」、「英帝國的核心就是蘇格蘭人」、他們靠英蘇合併「得以有整個世界為舞台」、英蘇合併對今天兩岸,應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云云。
南方先生顯然認為英蘇有別。就憑這一點,他的文章對啟迪海峽兩岸的民智就作出了貢獻。事實上,華夏世界之中,除非是世界杯足球迷,很少人對蘇格蘭有興趣。 《大國崛起》片集就混淆了英蘇界限,造成觀眾不該有的誤會。
可是,南方先生將英蘇關係作為海峽兩岸恩怨的類比,就十分勉強,甚至有引喻失當之處。須知道,台獨陣營因為文化缺陷或者心理障礙,很少成員能流利閱讀英文,英國歷史,實屬聞所未聞。台獨陣營如今眼看著名作家將兩岸與英蘇兩國作類比,自然如獲至寶,感到鼓舞。正因如此,有必要回顧英蘇兩國關係史,並與海峽情勢相比較。
首先,海峽兩岸從來就不是一邊一國。鄭氏驅荷據台,與大清對抗幾十年,到1683年兩岸統一為止,雙方都不承認對方有合法地位。英蘇關係則相反,它們互為獨立外國。蘇格蘭女王瑪利原是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最近親,因為信奉天主教不容於國人,被迫投奔英格蘭,卻因為有企圖推翻新教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而襲位之嫌,被囚19年後慘遭斬首。
瑪利女王的獨子(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於是成為英格蘭女王的最近親。他偏偏又是新教徒,於是在沒有子女的未婚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之際,成為兼職國王: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時維1603年,即大明神宗顯皇帝萬曆三十一年,癸卯。
事實上。英蘇兩國當時並未合併,不過共奉一君而已。詹姆士入繼英格蘭大統後,發現蘇格蘭人不受英格蘭人歡迎,而英格蘭國會議員根本不願立法讓兩國合併。連英蘇兩國國民之間平等的原則都得靠法庭建立。
從詹姆士放棄統一,直到兩國合併(1707),是一個漫長的世紀。蘇格蘭歷經歐陸的30年戰爭、英格蘭內戰,甚至四次出兵英格蘭,以至佔領後者東北部,牽涉多少血淚,造成兩者之間何等的反感。到了1707年,兩國人民許多互相見外,都不覺得對方是同胞。
南方先生似乎認為台灣有能力帶動新的中國,在兩岸統一的前提下,「台灣要有改變自己,並進而參與中國,替新的中國做出貢獻的雄心壯志」,要學做蘇格蘭人。
其實,英蘇分家之所以拖延至今才成為議題,是因為兩者合併後要打一連串殖民戰爭。無論台灣百姓的志趣,很難相信統一的中國要打什麼殖民戰爭,還要以台灣軍人為主力。
總之,不可輕言台海兩岸與英蘇的類比。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 1650年(大清世祖章皇帝順治七年),英格蘭國會軍入侵蘇格蘭
圖二: 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孫女)
圖三: 蘇格蘭女王瑪利一世(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外孫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