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鄧小平有大造於台灣
2014/01/01 19:20:05瀏覽1026|回應0|推薦8

鄧小平有大造於台灣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了關於三十五年來兩岸關係演變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莫忘來時路/1月1日 告台灣同胞書35周年

        2014-01-01 02:03
        中國時報
        【福蜀濤】

 (圖為《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兩岸關係翻開新頁,昔日大嶝島戰地軍事廣播喇叭成為旅遊勝地;新華社)

35年前的今天,美國與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時與台北的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廢除《中(華民國)美協防條約》,撤出巡弋台灣海峽的第七艦隊,但這支艦隊臨去還在台灣海峽留下一道天塹:海峽中線。

在蔣介石與毛澤東堅持下,美國對誰代表中國的外交承認只能在北京與台北之間二選一。美國堅持30年後棄台北而就北京,對北京當局而言是外交上一大勝利。在這個背景下,大陸人大常委會當天發表著名的《告台灣同胞書》,正式宣告「中國政府已經命令人民解放軍從今天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自此「和平統一」取代「解放台灣」(圖為《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兩岸關係翻開新頁,昔日大嶝島戰地軍事廣播喇叭成為旅遊勝地;新華社)。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天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紀述文告發表35年來的成效。

這份歷史文件說「我們寄希望於1700萬台灣人民,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台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台灣獨立。」當時的蔣經國總統堅持「漢賊不兩立」,施行與中共「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蔣經國去逝,李登輝繼任後主導調整三不政策,「賊來漢不走」,「漢不走」走到蔡英文操刀的「兩國論」。兩岸形勢驟然緊繃,連美國航母都重現距台灣東岸不遠的西太平洋。

再經陳水扁「一邊一國」折騰,馬英九上台後堅守《中華民國憲法》,開放兩岸三通,兩岸形勢出現緩和,在此一格局下,民進黨卻因台獨黨綱而進退維谷。

我國歷史上偏安的朝廷愛唱「維持現狀」,今天兩岸的「現狀」,除第七艦隊留下的海峽中線,與35年前的「現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要坐待另一個35年的變化顛覆我們,或主動迎向未來,由兩岸共同來改變。 

《告台灣同胞書》的實際效應今天要評估無疑言之過早。

世人所有目共睹的是,在告同胞書發表的同時,鄧小平堅持美軍必須撤出美麗寶島,而美方在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之下照辦。結果就是今天台灣的獨有局面:全境沒有外軍,因此沒有他們所牽涉的兇殺強姦搶劫案。

這是琉球韓國日本三國百姓所渴望而不可得的情況。如果要套用一兩句青史遺文,哪麼,以袁紹名義發表的討曹檄文就不無可取:

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當然,袁紹是悲劇角色,決不能與鄧小平作類比,而台灣雖多漢奸敗類,在曹操的歷史定位尚無共識之前,也不可以貿然將廣大台灣民眾歸類曹營。

所不能否認的是, 鄧小平35年前劃下的涉臺紅線,至今無人膽敢公然踐踏。民進黨的讕言謬論以至陳水扁的台灣屬於美國之類的笑話都敵不過台灣已經沒有外軍駐紮的事實。

說白了,這正是韓國朝野所憧憬,也是中韓兩大民族今後協力鎮壓日本蠢動的動力。

也許有一天,台獨妖氛完全從人間蒸發,而台灣民眾慎終追遠,也發表《告大陸同胞書》,勉勵敦促他們保衛收復以中華民國傳統疆域為定義的兩岸共同祖產。那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最有震懾力的標誌。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大嶝島戰地廣播喇叭成為旅遊勝地
圖二,中華民國傳統疆域
圖三,彭麗媛、習近平、朴槿惠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1028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