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和平協議落實概率漸近於零
2014/01/03 21:00:21瀏覽945|回應0|推薦5

 

和平協議落實概率漸近於零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了關於馬英九總統及台灣前途的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名家專論-拯救台灣與馬英九的一帖藥:兩岸和平協議

         2014-01-03 02:07
         中國時報
         【林金源】

總統元旦文告,含標題共5571字。拚經濟是文告主軸,增進公共投資、刺激民間投資、土地活化與都市更新,是馬政府擬訂的3套方案。此方案實乃老生常談,比它們更宏觀、更高層次的戰略,則是加速台灣的區域經濟整合,避免台灣經濟邊緣化。

前述3套方案多屬國內政策,關起門來自己可以搞定。但門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卻不能無知或置之不理。他國經濟的競合,影響國內3套方案能否成功,國內改革方案的成敗,又轉而影響台灣經濟能否順利與他國整合。馬總統因此花了3千多字篇幅,闡述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以及爭取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強烈意願。

弔詭的是,對於影響台灣最鉅的大陸經濟與兩岸關係,文告卻輕描淡寫,只有約400字篇幅。似乎台灣的經濟發展、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都可繞過大陸為之。

馬總統清楚知道現在民眾最關心的是經濟,他也知道談兩岸關係不可能討好所有人。總統文告因此從「善」如流,只談拚經濟,不談兩岸關係。

問題是:兩岸地理如此接近,經濟如此緊密相連,大陸市場成長如此快速,亞洲各經濟體與大陸整合如此趨之若鶩,上述種種,台灣真能視若無睹置身事外嗎?尤有甚者,對岸究竟是敵人還是家人,深深影響台灣經濟如何布局、國防軍購政策如何調整、各級學校教科書如何教育下一代、憲政體制如何運作。

善理兩岸關係,才有安定的經濟發展環境,才能充分利用大陸壯大台灣,才能消弭不必要內耗與空轉。《服貿協議》無法過關,卻奢談加入TPP與RCEP,這不只是綠營的荒謬,也是藍營長期媚俗,缺乏道德勇氣,只尾隨民意不主導民意的結果。

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的名言「笨蛋,問題在經濟」,當下台灣,應把它改寫成「笨蛋,問題在兩岸」。

渴望執政的民進黨,近來熱烈爭論該否凍結《台獨黨綱》?明眼人都知道,阻礙綠營執政的最後一哩路,就是他們的大陸政策無法讓民眾放心、讓北京接受。民進黨當務之急,就是在狗肉鋪前掛一羊頭。

國民黨則反之,他們一方面吃定北京不得不支持自己,另一方面則不斷向民眾暗示本店也賣狗肉。綠營不敢獨,藍營不敢統。台灣進退維谷,遂被卡在自以為上策的「維持現狀」,實則人心惶惶,對未來缺少願景。「現狀」一再向有利於對岸的方向傾斜。眼看大陸向上提升,台灣卻日益沉淪。

沉淪的不只是台灣,還包括馬總統的民調支持度與歷史定位。拯救之道,就是放下早應淡化卻被刻意炒作的仇中、反共心態,積極商訂兩岸和平協議,以安民心,以勵經濟。

民調指出:多數民眾支持馬習會,表示大家意識到台灣要發展,兩岸就需良性互動。但許多人把與大陸互動看做是台灣不得不的選擇,因此總懷疑馬政府「親中賣台」。造成此一局面,國民黨該負大半責任,不能全怪綠營。因為國民黨早就放棄闡述統一對台灣有利且符合正義的立場,加入綠營「愛台灣」比賽,如今才會自食惡果。

目前馬的支持度雖低,但仍應致力於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因為馬競選連任時曾把簽署和平協議放入政見,他的當選連任證明民眾支持兩岸和平協議。但他自己缺乏擔當,連任後反而退縮,避談和平協議。

馬的支持度從第二任期後每況愈下,固與民生議題膠著有關,但民生問題的背後,又與兩岸關係不明朗、台灣的長期經濟戰略不清楚有關。馬在民氣可用之時,沒有把握時機開創兩岸新局,反倒以守成、消極心態,坐食老本,讓民眾看不到未來,他的支持度當然持續下降。錯失開創兩岸新局是因,支持度下降是果。現在如因支持度低,迴避和平協議,則是倒果為因。

在推動前述拚經濟方案之外,希望馬總統儘早在一中前提下使馬習會成局,把兩岸的政治關係確定下來,為和平協議開路,也為馬自己和國民黨的歷史地位奠定堅實基礎,並且重新取回台灣政局的主導權。這也是拚經濟的最高層次戰略。(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與上述雄文同時,《中時電子報》也刊載了另一篇相關的署名評論,全文如下:

         馬英九只是機會主義

         2014-01-03 02:07
         旺報
         【喬新生】

即將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成為馬英九總統炒作的話題。他明明知道APEC早已對台灣參加會議達成了協定,不會邀請馬英九參加,他還是通過新聞媒體高調宣布,希望藉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與大陸國家領導人見面。這種做法與其說馬英九期望與習近平見面,不如說他希望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上擁有更大的表演舞台。

一些海外學者認為,馬英九一定會在兩岸政治關係問題上作出重大選擇。現在看來他們錯了。他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始終奉行機會主義的路線,只要能給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光環,他就一定會作出決定,反過來,如果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上存在風險,那麼,馬英九一定會採取機會主義的路線,通過與大陸的接觸,在內部爭取更多的支援,在國際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或許在馬英九的內心深處,希望能夠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正因為如此,才不厭其煩地宣稱要擴展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兩岸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中國不會允許外國勢力干涉台灣事務,中國更不會主動在國際會議場所討論兩岸問題。馬英九之所以希望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出現,根本不是為了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而是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突顯自己的國際地位,以這樣的方式強化台灣的主體存在。

這是不聰明的政治算計,非但不會提升馬英九的形象,反而會使人認為馬英九原來是一個投機政客。

不少學者擔憂,既然馬英九知道大陸方面不會同意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見面,為什麼還要通過新聞媒體放風聲呢?道理非常簡單,馬英九已經知道自己的願望不可能實現,因此,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政治炒作,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奠定基礎。但這會使兩岸的政治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現在馬英九在台灣內部的支持已大幅度下降,雖然沒有競選連任的壓力,但這樣不堪的政績只是徒留笑柄。而民進黨領導人則樂意接受這樣的政治遺產,不僅在公開場所表明民進黨願意加強兩岸經貿關係,而且願意考慮通過修改黨綱等方式,進一步為加強兩岸關係掃清障礙。這說明馬英九已經將自己手中的牌拱手相送,馬英九在歷史上已經輸得一乾二淨。

大陸方面不可能對民進黨寄予厚望,即使民進黨上台執政,也不會在短期內作出實質性的改變,兩岸關係發展將進入多事之秋。但不管怎樣,馬英九的所作所為已經讓我們充分意識到,中國國民黨已經變成了台灣國民黨,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已蛻化為偏安一隅政黨的負責人,在國民黨領導人的內心深處,中華民族的概念已經逐漸地淡化,國家統一只是寫在憲法上的白紙黑字,國民黨領導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的歷史責任。

 (作者為大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

說來奇怪,上述兩篇雄文雖然分別來自海峽兩岸,都隻字不提日本,若合一契,說不準還要觸發日方的忿懣。

可是任何實事求是的觀察者都知道台灣的亂象與不安全感,來自日本。具體說,來自日本的二戰翻案運動。

馬英九不但不執行中華民國總統的天職,竭盡全力予日方圖謀活動以打擊,反而自任為該邪惡運動的在台最高領導人。因此,要達成兩岸和平協議,是脫離現實的空想。

說白了,北京並不急於與台灣統一。北京當道者的目光在中東中亞非洲拉丁美洲。他們所在乎的是美國不踐踏鄧小平在35年前劃下的紅線:美麗寶島不得有外軍駐紮。

在日本安倍妄人集團而言,當然是無可容忍的規定。但是,日本並非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能耐誘導美方主動予以踐踏破壞這就是台海現狀的最基本原則與原理。

可以說,日本二戰翻案份子所孜孜不斷從事的在台顛覆活動,目的也就是推翻鄧小平的涉臺紅線。

馬英九就任以來,一切對外的舉措,似乎也以推翻該紅線為目的。日本甲級戰犯的遺孽兒孫頻頻在日本據台偽總督府原址出現,固然引起許多有識之士側目,卻只是馬英九系統性親日諛日大政的必然結果。

非常不幸的事實是,馬英九本人的志趣愈來愈受到論者的注意。他似乎代表日本在台灣的利益。從八田與一邪教氾濫到淡江大學陳姓教授主張棄釣保日論,誰也不能否認馬英九本人並不在乎親日的標籤。

可是,中國大陸的民意現實也很明顯;無論誰當北京最高領導人,至少在釣魚台問題徹底解決之前,後者不可能採取對馬英九及其團隊有利的重大決定。如果這類決策的直接後果就是加強日本在台顛覆活動,哪麼它們落實的概率將漸近於零。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八田與一邪教氾濫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1033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