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自取滅亡與人無尤
2013/12/27 23:16:22瀏覽1092|回應0|推薦3

日本自取滅亡與人無尤

郭都人

《中時電子報》今天刊載了關於台灣社會對日本戰犯神社的態度的署名雄文,全文如下:

想起拒絕參拜神社的蕭道應

        中國時報
        王師凱
        2013年12月27日 04:09

日本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大陸、韓國強烈譴責,美國也憂心東亞情勢惡化。當然,這是警告中國,日本準備戰爭。

安倍說:「參拜是來許諾,要開創一個世人永不再受戰爭之苦的時代。」其實,安倍是說,日本不怕再有戰爭之苦,也認為不會有,這次可一次解決。

過幾天,就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這個戰爭,延續了兩世紀。1945年,日本說是終戰,現在看來,很多人都說,怕是中日終要再戰。

那個中國,或那個戰爭,與台灣沒有關係,台灣免貴姓「中華民國」,但正如蘇貞昌在金門說的:「台灣早已是獨立的國家,要有決定下一步怎麼走的權利。」

蘇貞昌說的這個獨立國,當然是要與日本走在一起,不會與為她打過八年戰爭的中國在一起。他說:「全世界自由民主國家沒有用武力對付人家的,中國卻用一千多顆飛彈對著台灣。」台灣,也想這次解決戰爭之苦。把中國的忠烈祠,改回靖國神社,把社裡的3萬的台灣皇軍英靈,迎回大直基隆河畔安放,武運長久,不再思苦。

要解決中國對著台灣的飛彈,只有靠日本,台灣是毫無能力,說我們是自由民主國家,沒有用武力對付人家的,只有中日一戰,膺懲暴支,解決一切。若日勝,台灣光復,重歸日治;若中勝,台灣再度光復,成為一「不自由民主國家」的一省。不管怎麼樣,台灣都沒發言權,也不會再被請去參加什麼「開羅會議」。台灣下一步怎麼走,自己沒有決定的權利,要看別人的堅持。

所以,台灣對參拜靖國神社,實心嚮往,很多人,包括總統,也終達願,但在一千枚飛彈虎視之下,還是要表示遺憾,意思意思。

今天,坐捷運過劍潭,沒人知道在80年前,經過這裡是要鞠躬的。蕭道應,台大醫學院第2名畢業(第1名不給台灣人,從缺),共產黨員,當年與他的女友坐火車去淡水玩,經過這裡,女友恭敬的向圓山神社一鞠躬,蕭對此很厭惡,就與此女疏遠,後蕭與鍾浩東、許強、郭琇琮,參加左派運動,蕭倖活,晚年他去日本觀光,同團的人入神社參拜,他在車上忍著尿急,就是不下車。

蕭道應的堅持,今天早成歷史。圓山神社改成了太原五百烈士墓,早已沒人管,在它上面最多流連看台北風景的,是大陸觀光客,旁邊的忠烈祠,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人,也沒什麼感覺,現在排隊要進的,是被烈日曬死的士兵。將來,中日會否起隙,會否為我「中華民國」的領土釣魚台再戰,世界會否再有大戰之苦,對台灣,似乎都遙遠的很,沒什麼關係。正如蘇貞昌說的:「台灣若連這個都不敢主張,那我們只是吃飽喝足的一群人而已。」確實,這群人就這樣,大不了就是將來在捷運上向圓山神社再鞠個躬。(作者為公務員)

上述雄文無疑言之成理。唯一值得質疑的是,該作家對日本能力的估計,實在脫離現實。說白了,日本在沒有美國同意與鼓勵的情況之下,根本沒有能力影響解放軍的飛彈部署。

美國以基督教新教喀爾文宗立國,萬事都是生意,講究的是盈虧底線。美國除非自己受到嚴重的戰略威脅,絕對不會為了成全日本妄人集團的狂想曲而尋釁。何況,美國華人與美國韓人的勢力明顯遠超對日本有好感的其他美國人。

說實話,如果台灣民眾真的在意解放軍的導彈的瞄準目標,他們都應該趕緊設法通過這樣的公投,以全民名義要求對方把目標轉移到日本。相信北京一定迅速滿足他們的要求,真正做到立竿見影。

如果連這樣義正詞嚴的公投都不敢發動,任何人,特別是蘇貞昌等奸人,根本就不必侈言什麼民主自由了。

上述署名雄文的最重要詞句,莫如「台灣對參拜靖國神社,實心嚮往,很多人,包括總統,也終達願,但在一千枚飛彈虎視之下,還是要表示遺憾,意思意思」云云。

有充分理由相信,上引詞句如實反映了台灣的現狀。

事實上,馬英九總統的確是世上最親日的重要外籍領導人。他在美麗寶島所大力推行的八田與一邪教固然氾濫不已,後患無窮。但是,他更大的特點是,不斷以言以行,明證自己對日本的信心與期待。

因此也有理由相信,馬英九今生今世最大的願望是乘隙組建以自己為團長以王金平為副團長的台灣致敬代表團儘快在2016年任滿之後前往祭拜戰犯神社。

馬英九長期諱言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學舌偽稱之為終戰,又自任為日本二戰翻案運動在台灣的最高領導人。當然,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如果日本敗亡而中國大陸民眾絕大多數認為台灣人並非中國人紛紛要求落實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那就麻煩了。

按目前態勢,日本連聯合國的伊朗核武談判都無法擠進,所有美國援助日本對抗北京之說無非夢囈。如果馬英九等人誤信自己的宣傳與幻想,哪麼,災難性的後果,殆可保證。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1018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