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爾街日報》全面台獨化
2013/12/16 19:46:47瀏覽454|回應1|推薦4

《華爾街日報》全面台獨化

郭都人

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日前刊載關於《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全文如下:

朝鮮日報記者 李載晙 (2013.12.11 15:30)

《華爾街日報》10日報導稱,中國大陸單方面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CADIZ)後,一向推行親大陸政策的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的核心支持群體發生了動搖。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民眾認為馬英九的對大陸政策「過於溫和」,對此極其不滿。

中國大陸上月23日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馬英九表示:「相關各方應避免在東海採取會升高緊張情勢的行動,並盡速展開與中國大陸雙邊對話。」對於台灣主張主權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被劃入大陸防空識別區,馬英九表示:「釣魚島主權屬於台灣的事實不變」。但他要求台灣飛機尊重大陸防空識別區,向大陸通報飛行計劃。

在野黨民進黨指責此舉是「跛子對策」。最近實施的民意調查顯示,69%的台灣民眾反對向大陸通報飛行計劃。65%的人認為馬英九這樣做太過軟弱。馬英九的支持率從2012年的40%多下降到目前的9%至11%,處境艱難。執政黨國民黨內部也在明年地方選舉之前出現了「反馬英九論」。

馬英九2008年就任後一直推進親大陸政策,甚至被稱為「第三次國共合作」。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台灣企業可以在大陸自由投資。但有人指責稱,台灣企業湧向人工費低廉的中國大陸後,台灣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

《華爾街日報》全面台獨化,是北京對前者採取姑息政策的必然結果。

姑息只能養姦,是顛簸不破的硬道理。

今年十一月《華爾街日報》發動了對海峽兩岸中國人的肆意挑釁。北京不但不予以制裁,還讓自己所控制的《環球網》發表頗多謬誤充分暴露若干中國大陸美國問題專家的無知,全文如下:

張國慶:《華爾街日報》緣何為日本出頭? 2013-11-05 11:21

11月1日,身為美國報業三巨頭之一的《華爾街日報》頗為「詭異」地發表社論,籲請奧巴馬總統代表美國政府明確承認「尖閣諸島」(也就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屬於日本。這件看似很令人意外的事情背後其實充滿玄機。

首先,這是日本方面的遊說在美國發揮了一定的效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對美國政界和媒體的遊說一直都非常賣力,也頗見成效,這使得美國涉日的諸多政策和輿論導向經常出現有利於日本的局面。在中日釣魚島之爭處於敏感階段的當下,可以想見的是,日本的遊說力量再次發揮了作用,使得《華爾街日報》做出了這麼一個看似反常的呼籲。

這其實也能看出日本在解決釣魚島問題上的主要路徑——極力獲取國際社會的重視和支持,特別是美國的通力支​​持。除了官方層面的接觸和籲請之外,東京也希望美國的國會議員和主流媒體能發出聲音,從這種意義上說,《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也許只是個開頭。

在東京看來,能夠使得中日釣魚島之爭出現有利於日本的轉機,最重要的力量是華盛頓。不僅是在軍事上鞏固美日同盟,在政治上日本也希望美國政府能給予更明確的說法,使得它在與中國的對峙中能夠更有底氣,更有信心。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日本其實很明白,如果僅靠它自己的力量與中國對抗是會落在下風的。

然而,《華爾街日報》的社論除去受到日本方面的影響之外,也有其自身的考量。在美國對外事務中,媒體和政府經常是唱雙簧的。針對釣魚島問題,美國政府不方便做出過於明確的表態,畢竟中美關係的分量在很大程度上要重於美日關係,尤其是鑑於中國廣大的市場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這是美國不能過分冒犯的重要合作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媒體來試探中國的底線,就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而這種「放氣球」的方式在美國政府和媒體關係中是很常見的手法,在伊拉克戰爭以及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中,美國主流媒體通過「放氣球」為政府了解國際輿論以及競爭對手的底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次也不例外,因為美國並沒有做好跟中國公開破裂、公開對峙的準備。美國希望找到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既能緩解危機,又不至於深刻地傷害中美關係。讓主流媒體沖在前面就是相對低風險的做法,這也是美國政府以委婉的方式試探中國底線,並向中國傳遞信號的一種途徑。

不過,美國媒體的表態也並不能完全代表政府的主張,除去雙方的默契之外,美國媒體其實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傾向和價值判斷,對此我們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但需要留心的是,主流媒體這種呼籲將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奧巴馬政府的表態,以及美國政府、國會和五角大樓在釣魚島問題上可能的行進方向。

這其實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即中國如何更積極有效地影響西方輿論,闡釋中國的政策主張,如何掌握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深入研究美國政府和媒體的關係,以及雙方如何通過互動影響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是非常有意義的。與此同時,中國媒體也有必要更有力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通過自己的一番艱苦努力和積極運作,在國際社會上贏得更多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從而為中國贏得更強大的國際話語權。

(張國慶,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京濤

美國主流媒體通過『放氣球』為政府了解國際輿論以及競爭對手的底牌之說不堪推敲,基本上是小說家的語言。其他的謬誤也同樣昭彰。

 《華爾街日報》領導人與老闆眼見北京的美國問題專家如此不濟,當然見獵心喜,加碼全盤採納台獨宣傳。如果北京繼續因循苟且束手無策,那末,該報的下一步極可能是要求取消1972年二月二十八日的上海公報》,甚至公開要求聯合國接納台灣國了。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華爾街日報》老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9953095

 回應文章

reaizuguo*😻新四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話語權,簡繁轉換
2013/12/17 02:30

本文點出的重點,北京政府及主要媒體應盡快因應。更進一步,應有計劃的,積極“奪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附評:是“養奸”,不是“養姦”!

“奸”本身既是簡體字,也是繁體字,簡繁轉換軟件一碰到這樣的字,就束手無策。 就如同,你常會看到簡繁轉換出: 萬“裡”長城、“鬆”柏常青、人“雲”亦“雲”、.... 一樣;讓人哭笑不得。

設計簡繁轉換軟件的程式人員似乎一直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會把你們罵到臭頭,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