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日內觀禪修觀察記(補遺一)-----內觀方法與文學
2007/08/16 23:05:33瀏覽5158|回應2|推薦8

不問今生喜與憂,到頭終是北邙坵。

老僧畢歲岩前坐,唯意人間舍利留。  

本來這一系列的文章,在第十二篇就打算結束打住了,後來想到已經承諾了,卻還沒有寫到內觀方法在文學上的應用,所以只好再寫一篇補遺。 

然而補遺只寫一篇,又覺得怪怪的,只好再寫另一篇關於內觀初學者要準備些什麼的文章?一鼓作氣,作為結束。 

反正絲柏客只是一個小部落格的寫手。文章中所寫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寫東西不需要有什麼大拘束。 

========

在台灣內觀中心,除了每天三個小時必須在禪堂禪修外,其他時間也可以在自己的的關房禪修。 

那天下午我在關房靜坐,天上雷電交加,傾盆大雨如注,打在小關房脆弱的瓦礫,發出嚊嚊剝剝的聲音,彷彿無數的小石頭從天下掉落到屋頂上。隆隆的雷聲,綿綿不絕,振耳欲聾。一道道的電光,從窗外劃進來,我可以想像屋外雷神震怒,雨后發威,天崩地裂般的慘烈景象。 

記得我讀民國初年靜坐的經典著作「因是子靜坐法」,他特別警告說,大雷雨時,忌靜坐。我在關房斗室中,望著窗外的大雷雨靜思,突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 

葛印卡老師在內觀中,教我們面對身體的疼痛,不要起習性反應,而應認真觀察,痛是什麼?怎麼痛?有幾種痛的感覺?就如同科學家客觀的觀察一項實驗一樣。 

為什麼會有愁緒?這愁緒到底怎麼樣的感覺?是大雨雷電把人與人的關係隔離,使人變得更孤獨,還是大雨的洗滌,使自己與真正的本我更接近,把本我中潛在意識裏的不如意,在這時候顯現出來? 

淅淅灑灑的聲音,如同弦樂一樣,在心中與無以名狀的情緒交織合奏,絲絲密密,交纏糾葛,難捨難分。這無以莫名的情緒是舊愛還是新恨?我認真地、如實地觀察。哦,那還是一種不清晰的迷離恍惚之狀。 

葛印卡老師在內觀的第一天,是教人專注於呼吸,在吸進和呼出中,時刻都保持覺知。內觀的第二天,是教人觀鼻子,鼻孔內外,上嘴唇以上,鼻以下的地區,詳細覺知它的感覺,如實觀察不作評論,不貪感受,感覺呼吸是從那裏進,那裏出;感覺到底是酸、麻、踵、漲、癢、只要如實觀察,不要起習性反映。  

內觀是先教人針對身體的某一個特定區域,訓練它擁有平常所沒有的敏銳感覺。  

這使我想起一個聽過的故事。一位立志要當作家的年輕人,每天關在斗室中寫稿,在報紙期刊投稿屢投屢退。一天,他走出斗室,臉色蒼白,垂頭喪氣地在路上走著,撞上前頭一個迎面而來的老人。  

老人滿頭白髮,然而神色怡然,兩眼炯然有神。他藹然地問年輕人:「年輕人,你有什麼煩惱的事情?」  

年輕人悶聲不語。  

老人說:「年輕人,你沒事就陪我散散步吧。」  

老人一面走,一面與年輕人話家常,年輕人終於把煩惱說出來。  

老人指著路旁一顆高大樹說,漫不經心地問:「這是什麼樹,能告訴我嗎?」  

年輕人搖搖頭。  

老人看看樹,又問:「你看這樹為什麼比其他的樹高?」  

年輕人搖搖頭。  

老人指路旁的一朵花,又問:「這是什麼花?在什麼時候開花?花開了,什麼時候會凋謝?這花與其他的花,有什麼不同。」  

年輕人又搖搖頭。  

老人望望天空,又問年輕人:「今天的天空與昨天有什麼不同?與往常的天空,有什麼不同?」  

年輕人再搖搖頭。  

老人語重心長地告訴年輕人:「孩子,我問的這些,如果你都會了,你就可以成為作家了。」  

年輕人很慚愧,後來他每天努力觀察平常所沒有注意的景物、人事,他果然成為一個家戶喻曉的作家。  

這和當年的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要莫泊桑每天坐在馬車旁,觀察每匹馬有什麼不同一樣。  

不能觀在人所不及之處,怎麼能當作家呢?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小說,很細膩地描寫老人的性幻想,這需要有豐富的閱歷和敏銳的觀察力。而敏銳的觀察力,正需要如同內觀方法一樣,先從小區域開始。  

在台灣內觀中心,我曾經在半夜醒來。四周嗅無人聲,杳然靜寂。長廊的日光燈,微弱地射進關房的小窗。  

由內觀方法,我自然聯想到,目前真的安靜嗎?四周真的無聲嗎?我仔細聽,有蛙聲,有蟋蟀聲,應還有四、五種我不知道的虫鳴聲。寫作的靈感,往往從這些聲音和直覺的感覺開始。  

岳飛在他的著名宋詞:「小重山」寫道:

昨夜寒蝨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遶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很能描述一個歷史人物半夜無眠的心境。  

如果練習寫詩,也一樣要從一個特定的景物觀察起。在全唐詩中光寫天空,就有幾百種寫法。他們怎麼寫?與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有什麼不同?我們目前所觀察的天空,怎麼與我們所接觸的時空和人與事,巧妙地聯結起來?  

其次,內觀是如實地、平等地對身體一小塊、一小塊地觀察。作為一個詩人、小說家、藝術家,也一樣,要對天地萬物及人事,一部分、一部分地如實地觀察,這才會有廣泛的題材,而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詩人。杜甫的詩、蘇東坡的詞都包羅萬象,就是對天地的每一個景物,每一項人事,都能入詩,都能填詞。  

內觀中的消融現象,在文學的意義,就是如蘇東坡所說的「筆能曲意」。也如同劍道上,「以心馭劍」,「身劍合一」的境界。當文字在詩人、小說家身上「消融」,則是文字與人合一,不再有運筆遲滯意隔之憾了。  

內觀要求對全身每一寸皮膚,都要有細膩的感覺,而沒有粗糙的感覺,甚至感覺要有穿透力,同樣地,以內觀方法應用在文學上,就是要訓練寫手,對外在事務,有敏銳的感覺,直至自己與外在事物融為一體,使覺知力完全昇華為文字,使這留下來的文字,成為美感的結晶品,就如同高僧涅槃為舍利子,或如干將、莫邪投身入劍爐以化劍一樣。  

轉木久了會燃火,陽光在凸透境下的焦點,也會起火。就如同簷下滴水可以穿石一樣,生命的專注,本來就會穿透一切。  

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1164868

 回應文章

魯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完全同意
2007/08/23 02:09

B,

完全同意。

您的遊記就是一個例子。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完全同意
2007/08/20 15:47
同樣是遊記、攝影...為什有的作品能更精彩?
因好的作者能觀察到一般人看不到的....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