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9 09:59:16瀏覽7862|回應7|推薦59 | |
一隻咬人的「鼬獾」被驗出帶有狂犬病(恐水症)病毒,使得台灣在睽違了50年之後,再度成為狂犬病的疫區。鼬獾並非新品種的動物,但在《國語辭典》與《閩南語辭典》皆查不到,本文想介紹這個名詞。 《國語辭典》查不到「鼬獾」,但可查到「鼬」字與「獾」字。鼬,注音是ㄧㄡˋ,詞義是食肉目貂科鼬屬動物的總稱;體型大小不一,嗅覺、視覺靈敏,動作迅捷;身體細長、足短,適於在石隙、洞穴中捕食,以鼠類、松鼠為食;穴居,晝伏夜出,梟類為其主要天敵。獾,注音是ㄏㄨㄢ,詞義是食肉目貂科動物的通稱;體形粗笨,扁頭,臉上有斑紋,毛多灰色;腿短,走路蹣跚,但前肢強勁有力,適於掘洞;通常於夜間活動,以昆蟲、鼠類、果實、鳥蛋等為食;有豬獾、狗獾、美洲獾等種類。 至於《閩南語辭典》,既查不到「鼬獾」,而且也查不到「鼬」字與「獾」字。那鼬獾在閩南語要怎麼說呢?請看《維基百科》的資料。 維基可查得到鼬獾,英文名是Chinese ferret-badger 或Formosan ferret-badger ,學名是Melogale moschata,是鼬獾屬四種動物的一種,俗名:悶田豬、臭羶貍仔、撥田豬、臭貍、小豚貓、田螺狗、鰗鰍貓,台語稱「臭羶猫」(tshàu-hiàn-bâ)、「臭腥貍仔」(càu-cīn-bhā-à)、「臭貍仔」(càu-bhā-à)。 筆者曾在民視的台語新聞聽見記者稱鼬獾為「臭羶猫」(tshàu-hiàn-bâ),在公視的台語新聞聽見記者稱鼬獾為「臭腥貓」(càu-cīn-bâ)。再查《閩南語辭典》,臭羶,音讀是tshàu-hiàn,詞義是腥味。貓,音讀是niau,又見音是bâ。臭腥,音讀是tshàu-tshènn/tshàu-tshìnn,詞義是植物特有的生腥味。 鼬獾這個名詞,在國語,拆開來看是鼬和獾兩種動物,就像貓熊一樣,拆開來看是貓和熊兩種動物;在台語,會被稱作「臭羶猫」或「臭腥猫」,是因為牠們身上帶有臭味。 如今,「鼬獾」因為帶狂犬病病毒而變成無人不知的動物,牠並不是新物種,但教育部的《國語辭典》與《閩南語辭典》皆查不到,大陸的《漢典》也查不到。希望教育部盡快在國、台語辭典加以補入,以加惠眾多的使用者。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2)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3) 大陸《漢典》 (4) 維基網站 [相關閱讀]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