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7 14:44:11瀏覽7434|回應14|推薦46 | |
媚俗,正變成新的極權,在統治著台灣。從最近的一波波社會運動和關說風暴的結果看來,台灣已經變成民調治國,甚至網路酸民與錯誤的懶人包在治國,菁英領導失靈又失控,太陽餅運動不過是集大成的成果展而已。本來純屬經貿專業的服貿一旦扯上了統獨與恐中的敏感神經,更讓投機者有了巨大的「逢低進場」獲利空間。 關於媚俗(Kitsch),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中有精彩描述,書中那段虛構的西方知識分子進軍柬埔寨以提供醫療人道救援的經過,更把這個行動標舉的目的之崇高與場景之荒謬所對比出的媚俗本質形容得淋漓盡緻。以下這段摘自該書: 「各種政治傾向並存的社會裡,競爭中的各種影響互相抵銷或限制,我們居於其中,還能設法或多或少地逃避這種媚俗的統治:各人可以保留自己的個性,藝術家可以創造不凡的作品。但是,無論何時一旦某個政治運動壟斷了權力,我們便發現自己置身於媚俗極權統治王國。」 理論上台灣一向眾聲喧嘩,任何社會運動要壟斷權力並不容易,但越是專業的議題如服貿,或事實的複雜度超越網路新世代的理解消化能力如關說案時,真理在台灣並不會越辯越明。尤其當少數有能力消化理解的菁英和媒體,甚至司法也常基於偏見、私誼或私利,或明哲保身而跟著所謂的「民意」在見風轉舵時,媚俗便輕易統治了台灣。 當藝人和暢銷作家紛紛主動或被迫對所謂的「學運」表態,當學者開始寫信給周美青請他管管馬英九,當電視新聞開始把林飛帆當成英雄吹捧並著墨於他的外套,當330的凱道黑潮一舉展現了(民進黨+台獨+反中+反馬+憤青)的集結動員並將服貿簡化為「服貿=賣台=投降」的民粹標語時,本來就極理盲濫情的台灣社會與媒體,更把這種「媚俗極權統治」推向了極致。 在這場表態大會中,本來已成「全民沙包」的總統一如往常動輒得咎,(馬英九從「馬英九永遠不會錯」的媒體寵兒變成「如果有錯,一定是馬英九的錯」也不過短短幾年。)偏藍但相對溫和的TVBS政論節目也在收視率的考量下對馬頗有微詞(收視率的樣本戶理論上是偏綠的占多數,這也是T台收視率節節敗退的主因。)企業大老中張忠謀的發言謹慎中立,但他表示「我很悲傷」並強調應理性和平,卻被蘋果日報扭曲成「學生被打,張忠謀李登輝心疼」。當年帶領師出更有名聲勢也更浩大的紅衫軍倒扁都堅持和平沒有衝進總統府的施明德,現在竟撰文主張「一定要非暴力嗎?」,好像警察只能束手坐視學生衝進行政院翻箱倒櫃,驅離竟成「當權者已一再使用暴力」,雙重標準令人咋舌。 文明(民主)是球賽,敵我只有一套標準,即遊戲規則(法治);敵我兩套標準,台語叫「蕃」,「野蠻」也。
台灣人的雙重標準很嚇人:民進黨再怎麼野蠻都視而不見,國民黨有程序瑕疪是觸犯天條;和我同掛的關說無罪,和我不同掛的揭弊於法難容;立場相同的可以罷占主席台打架杯葛,立場不同的趁亂偷渡就可以罷占國會、攻占行政院;我這一掛的打砸破壞叫做「公民不服從」,警察維持法治反成「國家暴力」;占院為王的學生可以不斷得寸進尺宣稱自己代表全民,要總統聽所謂的「人民」指揮,(這不是強姦民意,什麼才是強姦民意?)委曲求全的總統再怎麼讓步都不知伊於胡底。
外媒《經濟學人》早就點明學生占據立法院非民主,這段話除了少數所謂的「統媒」外,被大部分媒體跳過。對於AIT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指出「台灣民主轉型的挑戰有一些來自民進黨,民進黨利用學運獲取政治利益,學生占據立法院及民進黨立委罷占主席台都違法」,以及話講得越來越重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在國會聽證會上指出(這不是官方立場,什麼才是官方立場?)美國期盼台灣反服貿學生「負責任地運用自由,以文明與平和方式抗爭」等發言,逢中必反的蘋果日報根本找不到這些新聞。 這些老外說的不過是民主的基本常識而已。當黨同伐異和媚俗從眾取代法治和真相(真理)成為最高指導原則時,台灣正在走向泰國式的民主。 我有整整三四個月完全不寫一篇文章,說真的也沒有什麼發表慾,省下很多時間做其他事也很不錯啊。大約一個多月前我在興大碰到一個六、七年前的學生,我已不認得他了。他說:「我就是以前常提醒妳部落格怎麼還不更新的那個。」我這才想起來他是誰。他現在是博士生了,「苦口婆心」地希望我繼續寫。我告訴他: 「我現在對台灣很無感!」 那種無感,大概就像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吧?談不上愛或恨,你只是已經熟悉也習慣了對方所有的弱點和病灶,彼此認命地湊合著走向衰老與死亡。 現在我卻感到憂鬱,並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華人真的不配玩民主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