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們為什麼廢話?
2018/11/05 00:19:30瀏覽478|回應0|推薦0
他們為什麼廢話?
2007-08-22 03:56 |迴響:0|點閱:14047

 

    教育部長杜正勝最近發明推記者的理由:「麥克風有很多細菌。」其實充滿智慧。麥克風集口水之大成,常臭死人,細菌是一定有的啦,麥克風也代表大聲說話,大聲說話的人,通常都在散播細菌病毒,雖然細菌偶而也有好的啦!

    當掌握麥克風的人忙著在各種場合散播細菌病毒,沒有麥克風的人則經常在網路使用不具商標權的代號唇槍舌劍想要揚名立萬,或無時無刻不掛在MSN上,老鼠會般把一堆不知道是誰的信箱都拉進來哈拉,連走路也忙著發出手機簡訊,傾聽和沈默是金在我們的時代真是奢侈。

人們用力發言,也用力廢話,廢話似乎已經變成一種時尚,尤其流行在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之間,而他們最愛用的廢話,正是「所謂」。例如,那些所謂的股市名嘴們,每句話必夾幾個「所謂」,「所謂」已經變成一個完全無所謂的口頭禪。

  「今天股市一掃上週所謂的國際股災,來進行一個拉抬的動作,所謂的IC設計股,盤中還是有所謂的一個買進,來進行一個所謂的創新高的動作…盤中各類股都有所謂的衝高的演出,金融股也有表現的動作…」

「基本上今天的股市是一片綠油油的演出,各類股都做一個所謂的偏低的動作,投資人可以趁這個機會挑選潛力股來做一個所謂的補強,以便來做一個獲利倍增的動作…」

  「動作」也變成一個完全無意義的廢話。根據我的原始認知,舉手、抬頭、抓癢都是動作,所以,「拉抬」、「補強」、「進場」勉強可以算是一種動作,但是,「創新高」、「偏低」、「獲利了結」都是動作,連「表現」也可以是一個動作?

   或許,這類口頭禪已經變成某種專業姿態,就像英文再爛的醫生也必須用英文寫病歷,律師則必須用一些詰屈聱牙的行話寫訴狀一樣,溝通(communication)根本不是重點,要是被人輕易看懂了,才是災難。這時的語言就像裝置藝術,內容(Content)和意義(Meaning)隨便你猜,形式(Form)才是重點。

   但是,理論上職業就是傳播(溝通)的電視記者和主播的廢話功力也同樣令人嘆為觀止。例如電視記者形容某名媛的婚禮:

  「新郎倌今天還是非常的高大帥氣…」

  「還是」?這意思是說,他今天本來應該變矮小變不帥?

    記者和主播們顯然是為了親和力,努力增加許多廢話以便把自己的語言變得更口語化,或許這就是這個行業流行的「專業姿態」,經典的代表作如:把「飛機在空中盤旋一周」,說成「飛機在空中盤旋一個星期」。

   這時的廢話已經不再是廢話,而升級到一種智障的境界。

   奇怪的是,記者和主播們一邊努力增加一些廢話以便把語言變得更口語化,一邊卻又努力把一些專有名詞縮減成類似英文的縮簡字,例如大家都知道UN代表聯合國,WTO代表世界貿易組織,SARS代表非典型肺炎,真正知道組成原文的每個單字的人,反而不多。

  於是電視記者們如法炮製,把許多四個字或三個字的名詞,縮減成兩個字,例如把「檢察官」縮簡成「檢官」。

   如果主播和政論節目主持人可以把衣著、髮型和手勢變成一種註冊商標,那麼語言的邏輯性顯然也不是重點,播報「形式」的推陳出新,發展到極致便是脫衣主播的出現,經典的人物則是股市名嘴張老師自創誇張的「老師有沒有教你?」註冊商標。

   既然內容很難引起注意,把形式變成一種流行,就是一種創意,創意則可以變生意,成功了就是大師達人,至不濟,也可以是《全民大悶鍋》和電視廣告模仿的對象。

  廣告是另一種流行訊息的表現,比大聲,比疲勞轟炸是廣告常用的手法,像是還在牙牙學語卻企圖吸引成人注意的幼兒,聒噪是他們的法寶。聒噪表現的極致,例如小S強力扭動屁股代言的某油切茶:

 「隨時隨地,愛怎麼切,就怎麼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切……」

  這個廣告創意(如果有的話)顯然是想用小S的身材曲線來強調「油切」的效果。雖然我始終不認為小S和性感一辭連結得起來,我其實並不討厭她,敢秀敢聒噪也是當今能走紅的一種本錢。但是這支廣告確實已經達到令我每次看到就落荒而逃急著找遙控器的境界。由於我經常把電視當背景音樂,一邊聽一邊在做其他事情,遙控器並不是經常在手,到後來,我索性停留在一個不會有這支廣告出現的頻道。

  那麼,廣告中來一支詞曲動人的歌,不聒噪吧?尤其如果再配上一兩句英文,就更有質感了,但是狀似溫馨感人的歌詞也會很驚人,例如最近有個建設公司推出一支廣告,歌詞有一句英文是:

  “We are always be there.”(我們一直在這裡。)

  我豎起耳朵仔細聽,是不是我聽錯了,他們可能是在唱:

  “We’ll  always be there.”是未來式,不是現在式。不過我怎麼聽都不像是後者,而且這個句子也不該用未來式。可是,這種國中生就該知道的英文文法竟然也能搞錯,還能一本正經當歌詞唱出來,難道說,18分上大學的世代已經全面掌控了職場?

    學傳播的都知道傳播學者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以及”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後者根據他兒子的說法,本來是印刷時拼錯了,結果麥克魯漢認為「媒體即按摩」,這話剛好貼切的說明了他「媒體即訊息」的理論,於是將錯就錯。雖然我個人的偏見認為傳播理論有許多也是廢話,包括麥老的冷媒熱媒論,不過一般認為,麥老在網路發明前就掛了,他的「媒體即訊息」、「媒體即按摩」說簡直是傳播學界的先知,這一點我是同意的。

   麥老如果看到台灣股市名嘴和記者的廢話連篇、廣告的驚人聒噪和不可思議的英文文法錯誤,或許會更加得意,當18分的世代全面掌控台灣時,這種medium(媒體、載具)本身就是一種十分鮮活具體的訊息。

   再看看教育部長的「麥克風有細菌」說,以及他是在何種情況下掰出這種說法的,就不能不加倍佩服麥老的先知先覺了。 

先知先覺者當然不止麥克魯漢,電影《火線交錯》的英文片名是《Babel》,典故就來自《舊約聖經創世記》第11章中一段經文,內容講述人類經歷大洪水之後,籌備興建一座能直抵天堂的巴別塔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上帝得知後大怒,於是搞亂人類的語言,令他們不能互相溝通,巴別塔也因此沒有建成,人類從此散居世界各地。

大部分人類的生命雖然不像電影中所描述的,天涯海角八桿子打不著的人會因為驚人的巧合而扯上關係,但人類從此為了溝通這回事所苦所困,卻是亙古不變的事實,這事實並沒有因為傳播科技的演進而改變多少,徒勞無功的溝通依舊無所不在。喃喃自語、喋喋不休或聲嘶力竭的人類越多,越證明孤單和焦慮正是上帝對「忘了我是誰」的人類在進行懲罰。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ndalo&aid=10919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