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呂秀蓮》青瓦台魔咒 台灣能免嗎 從安倍和朴槿惠看蔡英文的.. 如果不是陳儀,二二八事件會有不同的結局嗎?
2017/03/13 09:26:29瀏覽357|回應0|推薦0

 

呂秀蓮》青瓦台魔咒 台灣能免嗎

青瓦台已降下了代表南韓總統的藍色鳳凰旗。(翻攝自 韓媒《中央日報》推特)

韓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大統領朴槿惠,在婦女節過後第3天,被憲法法院審議通過彈劾並立即解職。身為推動婦權的先行者的我,格外感慨。

憲法法院認定去年底南韓國會對她的指控成立,宣判「朴槿惠背信於民,總統任內違法違憲情節重大,隱瞞閨密崔順實干政真相並助其牟取私利,為捍衛憲法,應予解職。」

憲法法院的裁決是8名法官全體的共識,而宣判前民調也指出7到8成的民眾希望她下台,可見她背離民意有多嚴重,而南韓的民主憲政也已奠下新里程。綜觀媒體披露有關朴氏主政以來的重大闕失如下:

一、施政無能,民生疾苦:公主出身的朴槿惠,因其父親朴正熙的關係而從國會議員晉身國家元首,但是否具備國家領導人應有的德與能,顯有問題。主政4年,民生疾苦日增,青年失業率高達10.6%,可見一斑。

二、寵溺閨密,干政營私:選前公開訴求「我沒有父母,沒有家庭,沒有子女」而感動南韓民眾的朴氏,卻寵溺同性閨密崔順實,違憲干政。憲法法院斥責她「背信於民」,因為人民投票給她,她卻讓毫無名分的閨中密友獨攬大權,干預國政,並且勒索財團,中飽私囊。

三、政商掛帥,貧富懸殊:南韓政商掛勾,早成傳統慣例。朴氏主政後明目張膽,其違法瀆職的真相,將來在司法偵辦過程中將被嚴厲檢驗。但近年政商掛勾造成的貧富懸殊,南韓高居亞洲各國之冠,無怪乎民怨高漲。

四、美、中兩強,左右逢源難:南韓上有北韓,左鄰中國大陸,朴氏在兩大政權的環伺之下,如履薄冰。她因此採取「親中友美,左右逢源」的戰略,多次在北京和華府光鮮亮相。她打著「經濟親中,軍事親美」的算盤,到頭來卻成為大禍端。因觸動美國積極促成薩德防禦系統的部署,卻激怒中國大陸。閨密干政的爆料全由三星集團的媒體操作,而三星在大陸的投資之鉅,天下皆知,外傳倒朴反朴的幕後有中南海的藏鏡人,並不為過。

歷屆南韓大統領的命運均難逃「悲慘」兩字,或他殺、或入獄、或自殺,與其說是「青瓦台的魔咒」,不如視為國家領導人的「德能」嚴重出問題。受過儒家思想教育的人,本應自省「我何德、何能足堪大任?」但在民主社會,候選人只會吹噓自己,何需謙虛?至於選民,若非被賄賂,便是迷信民調和媒體秀,何須認真檢驗其品德和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前述朴槿惠的種種施政闕失,無論內政或外交,尤其私德問題,難道台灣沒有?自從總統民選以來,我們歷經6次大選,前後4位總統,其個人功過毀譽留待歷史評斷,但無容質疑的真理是:「選對總統是國家之福;選錯總統,全民遭殃。」未來我們對國家領導人應嚴格檢驗其「何德」與「何能」!

我們在台灣隔岸觀火,萬萬不可幸災樂禍,因為北韓核武擴散,中國大陸袖手旁觀,卻對南韓薩德施展嚴厲制裁,朝鮮半島已然成為最新的火藥庫。東亞動盪,台灣難安,殷盼朝野各界捐棄前嫌,共體時艱,團結愛台灣!

(作者為前副總統)

 

 

聯合/朴槿惠的殷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3524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3-11 04:3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韓國憲法法庭以壓倒性的八票全數通過彈劾總統朴槿惠下台。 路透分享

韓國憲法法庭以壓倒性的八票全數通過彈劾總統朴槿惠,一夕間,朴槿惠從呼風喚雨的大總統淪為待罪的小百姓,隨時有被羈押的可能。韓國政治的現實與殘酷,由此可見。

三星少東李在鎔稍早被逮捕,即已說明了朴槿惠的命運。儘管朴槿惠最後仍在做困獸之鬥,不准特偵組進入青瓦台蒐證,也拒絕出庭及提出答辯書,期待善於觀風望向的憲法法庭能幫她護航。然而,民意的風向已經不在她這邊了。

四年前朴槿惠上台時提出「幸福經濟學」,誓言縮短貧富差距,帶給人民幸福。但她上台後卻執著於意識形態,強推所謂的「歷史正義」,要為父親平反,甚至下令修改教科書。這樣的治理,讓韓國經濟問題層出不窮,企業陷入寒冬,成為年輕人眼中的「地獄韓國」,「閨密門」只是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朴槿惠過度仰賴身邊親信,並壓制反對的聲音,也製造人民之間的對立。在「世越號」沉船案後,韓國演藝圈批評她不作為,朴槿惠竟將這些人列入黑名單。這種白色恐怖,讓她失去大眾的支持。

朴槿惠以首位女總統風光上台,如今卻成為首位被彈劾的總統,甚至隨時可能鋃鐺入獄。可見,民意可以載舟,亦可覆舟。

反觀台灣,民進黨挾著完全執政的優勢,以轉型正義為名打壓在野黨及民間社團,更操弄去蔣、反孔來製造社會不安,卻忘了要拚經濟造福人民。看看朴槿惠的下場,蔡政府能不警惕嗎?

 

 

 

劉順達》朴槿惠的故事 小英要讀

南韓總統朴槿惠遭國會彈劾後,民眾10日持續走上首爾街頭,有人上演行動劇,要求追究「閨密干政門」涉案人士的刑責,並把朴槿惠關起來。(路透)

南韓憲法法院8位法官經過92天的審理一致通過總統朴槿惠「彈劾案」後,台灣各界對這位南韓政治史上首任女總統的提前出局,一方面表示哀嘆,另一方面則與同為「首位女總統」蔡英文目前的窘局比較,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8比0的成績令朴槿惠十分難堪。若以政治背景特殊的兩個地區光州、全羅道91%與大邱、慶尚道60%對照,也足以說明朴槿惠提早下台是韓國人民的意志。

其間,朴槿惠拒絕獨立檢察組的直接偵訊及阻擋搜索青瓦台,被憲法法院認定為朴槿惠破壞司法,不僅未兌現3次記者會中的承諾,並且欺騙人民,嚴重失去總統的職責。業已暗示日後朴槿惠需以「平民」身分接受司法審判。

朴槿惠高高在上的公主個性害了自己。其間,前國會議長朴寬用等政治元老屢次苦口婆心勸告朴槿惠,要留給父親朴正熙一點體面,考慮選擇「自行辭職」,她卻非得硬幹到底,結果導致今天「脫光光」可憐處境。

令人不解的是朴槿惠謊話連篇,一直堅持說自己向三星等民間企業募款設立K-Sports和Mi-r兩個財團係為拓展海外市場,完全出自善意,無一毛錢裝入個人口袋。惟從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李貞美宣讀的判決主文來看,證明朴槿惠介入並協助40年閨密崔順實追求高額私利,濫用總統職權,明顯涉嫌枉法、違憲。

憲法法院法官認定朴槿惠背叛人民的信任與無守護憲法的意志。3月10日11時以後,朴槿惠的身分已轉變成「前總統」。首先,朴槿惠要從青瓦台官邸搬遷至三成洞私宅。其次,無法獲得卸任總統禮遇。第三,以普通百姓接受司法調查,甚至不排除戴上手銬及換上囚衣。

與朴槿惠屬於同一政黨的前任總統李明博終於忍不住開口了,他不敢認同朴槿惠在不滿4年執政期間,在國內把「國論」撕裂成兩半,在國際和日本再度鬧起「慰安婦」問題,並與中國大陸搞起「薩德戰」。內憂外患問題一連串,實在令人憂心忡忡。

朴槿惠留下不少「積弊」需清理。一向反美、親中的反對黨「共同民主黨」目前最有力的總統候選人文在寅就批評朴槿惠,部署薩德不僅未先經過國會朝野批准,也未能整合星州地區住民的意見,更事先未努力從事外交談判說服中國大陸,造成「經濟報復」局面,阻撓中韓關係發展。

孟子說:「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此刻,朴槿惠的故事,最值得蔡英文研讀。

(作者為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即時短評】拒馬擋民意 成蔡政府的風景

https://udn.com/news/story/1/2336405

2017-03-11 18:54聯合報 記者許依晨╱即時報導

年金改革箭在弦上,軍公教團體天天都有抗議新花招,然而蔡政府卻置若罔聞,不僅沒人出來面對,反倒還以大砲打小鳥,在各場合部署龐大警力應付抗議人士,人民的聲音被阻擋在警方人牆以及拒馬外,一個字都傳不進去。

日前考試院舉行年改公聽會,會議才剛開始沒多久,就遭數名退伍軍人鬧場,新任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一臉鐵青宣布會議取消,並在警衛護送下離場,引發其他與會的公教團體代表不滿,全國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受訪時揚言「不排除在明天審查會時包圍考試院」。

李來希隨口一句「不排除包圍考試院」,把考試院給嚇壞了,趕緊求助警方駐守。隔天一早,警方派出468名員警駐守考試院四周圍,拿盾牌的警力在大門口一字排開,更破天荒出動拒馬將考試院團團包圍,如此大陣仗,就連資深考試院官員也詫異從沒看過如此景象。未料,警方嚴陣以待了一個上午「等無人」,連個抗議人影都沒出現,「0 vs.468」,媒體傻眼外,也遭李來希奚落真是浪費人力。

抗議場景轉換到國防部,台灣退伍軍人權益保障協會今天發動「311砲打國防部」,在國防部大門口施放鞭炮和沖天炮,帶來陳抗書要求部長馮世寬出來面對,觀察今天到國防部抗議者約40人上下,但警方卻出動120人,比起考試院的鬧劇,今天的警民比例「40 vs.120」看似正常,不過國防部卻是如臨大敵,將所有出入口都以拒馬封鎖,圍牆內密集部署憲兵,大門口也架設拒馬,內外嚴陣以待,以「高規格」伺候這50名退伍軍人。

一場年金改革,基層,人仰馬翻,而高層,冷眼旁觀。

記者許依晨/攝影分享 記者許依晨/攝影

 

聯合/從安倍和朴槿惠看蔡英文的轉型正義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3832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3-13 03:2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圖/美聯社 美聯社分享

日韓兩國領導人最近不約而同出現任期的變動。不同的是,日本首相安倍在高民意支持下風光延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則被彈劾而黯然下台。

上台五年多的安倍,高人氣似乎歷久不衰。自民黨日前特別修法,將其總裁任期延長為九年;如無意外,安倍將可以安穩地做到二○二一年,成為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反之,擁有第一位女總統光環的朴槿惠,卻因身陷閨密門醜聞使民意支持度跌到五趴,成為韓國有史以來聲望最低的總統。憲法法庭一致判決通過其彈劾案,讓她成為首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

剛上台時,安倍和朴槿惠同樣都擁有極高的民意支持,為何兩人今天的際遇卻宛如天淵?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在韓國,總統的任期是一任五年,且不得連任;朴槿惠的低人氣,只是其政權末期的一種「跛鴨效應」。至於日本政治結構,則是自民黨長期享有一黨獨大的優勢,安倍在黨內外均難逢對手。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是兩國的政治文化使然。韓國深受裙帶式政商關係牽扯,朴槿惠因此終難擺脫總統貪汙下台的命運。至於日本,則是在民眾「渴望強人」的心態下,安倍之妻安倍昭惠最近雖也涉及「森友學園」弊案,但安倍卻能輕易擺脫此一泥沼。

然而,上述兩項觀點,都是制度性的靜態因素,並無法看出安倍與朴槿惠興衰的全貌。必須從動態的政策面觀察,才能夠透視兩人之間的巨大反差,這可從兩點觀察:

其一,意識形態主導與經濟發展優先之別:安倍雖是典型的右翼,但他在二○一二年上台後,並不急著推動修憲來實現他的政治理念,反而提出「安倍經濟學」全力拚經濟,希望以經濟改革來累積自己的民意支持。儘管效果並不如預期,卻為日本經濟引進了一些活水,拚經濟的改革光環讓他的民意支持歷久不墜。

反觀朴槿惠,則一直活在其父朴正熙的陰影下,她認為過去韓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朴正熙的評價過於負面;因此她不顧各界的反對,大開民主倒車,把歷史教科書收歸由國家統一編撰。因為意識形態掛帥,讓朴槿惠失去一般民眾的支持。

其二,是選擇政治和解或走向對立:稍早,由於日本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安倍宣布暫緩提高消費稅,此舉引發在野黨的撻伐。安倍為了避免朝野對立,於是宣布解散國會,將此議題交由人民來決斷;如此,自有助緩和朝野間的對立。至於朴槿惠,不僅養出「閨密」,對小圈圈以外的人則完全抱持不信任的態度。

「世越號」沉船事件發生將近三年,不但真相未明,朴槿惠當時的行蹤也引發外界質疑,她卻始終無法澄清。韓國演藝圈為此對她大加撻伐,而朴槿惠不僅不加以檢討,反而利用公權力,將批評她的九千多名演藝圈人士列入政府拒絕補助的黑名單。她的獨斷與一意孤行,引發對立和反感。

把視角轉到台灣。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提出五大創新產業「點亮台灣」的訴求,但上台後,台灣還沒被點亮,民進黨便急於拿著意識形態及轉型正義的大旗來清算前朝,不斷製造政治對立。

例如,蔡政府一上台,就成立不當黨產委員會一路追討國民黨黨產,官員、監委、大法官的安排,幾乎只用綠營親信。這和朴槿惠把反對她的演藝人員列入黑名單,又有何差異?最近,蔡政府更以二二八為藉口成立「促轉會」,以追求真相為由,行社會對立之實,拚經濟則被拋在腦後。這點,與朴槿惠執迷於個人意識形態實無二致。

由安倍和朴槿惠的例子可以看出,唯有回歸人民的福祉,施政才能獲得堅實的民意支持。如果只會大彈正義的高調,藉機濫權,卻不顧民生和經濟,終將被民意所拋棄。朴槿惠的殷鑑,就近在眼前。

【重磅快評】轉型正義 何不從日據時代算起?
 
https://udn.com/news/story/10867/2314107?from=udn_ch2cate6638sub10867_pulldownmenu
2017-03-01 17:23聯合報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在二二八紀念日當天,宣示要加速轉型正義條例的立法。記者黃義書/攝影

 

蔡英文總統在二二八紀念日當天,宣示要加速轉型正義條例的立法。此案目前在立法院已經通過初審,但讓人最為不解的是,此法為何從1945年8月15日,做為追溯的起始點?

不當黨產條例將追溯的起始點定在1945年8月15日,雖然未必合理,但至少與民進黨「以台灣為主體」的主張相符,因此僅計日本投降以後,及其後續接收台灣的影響,日據時代沒有合法參予政治的政黨,自無「不當黨產」問題。但「促轉條例」則不同,規範的既然是統治者,曾統治台灣的殖民政府,當然不能例外。

其次,在促轉條例的案由裡,明白揭櫫這個法案是「為落實轉型正義,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就威權統治時期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不法行為與結果,還原其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和解等轉型正義之相關處理事宜」;很顯然,比起戒嚴時期的國民政府統治,自1895年到1945年,長達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應當更符合「威權統治」的定義。

更進一步說:要促進「轉型正義」,以及要追求的「歷史真相」,也不應只限於國府遷台以後。國人會希望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不公不義被公諸於世,日據時期對台灣民眾的鎮壓、財產侵奪、高壓統治,又何能除外?即便日人統治台灣未必都是負面,「促轉條例」也可還其公道。

舉例來說。松山機場前身的「台北飛行場」,是日據時代花費4年時間建成。原本該地是一片農田和荒地,短時間徵收後闢成機場以及周邊軍需設施,相關徵收作為是否公平?是否有民間土地被徵收後變成日產,再於日人離台後五鬼搬運,變成私產?這些歷史事實,當然也應該釐清。

民進黨要促進轉型正義,不能只做半套。如果要做,就必須再往前追溯,才不負「正義」之名。

 

全國最多!這30校都同名 恐成為轉型正義犧牲品
 
017-03-03 22:53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新政府執政後,「轉型正義」當道,「阿扁聯誼會」日前要求政府不只要全面拆除蔣中正銅像,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物或學校,也應更名,除了首當其衝的中正紀念堂,連學校也遭殃。
一般民眾可能不曉得,全國各級學校同名最多的,就是「中正」,多達近30校,若全部改名,不只幾十萬名校友跳腳,付出成本更不計其數;且說不定有人從小學到大學都讀「中正」,一旦全改名,恐變成轉型正義的犧牲品。教育部因此也說,是否更名尊重各校決定。
教育部曾統計全國最多同名的學校,在兩千多所國小當中,以中正國小最多,共18校同名,且以民進黨執政縣市最多,其中高雄市、台中市還各有兩所中正國小;其次是各16所的中山國小和成功國小,接著是15所的大同國小、14所的信義國小和新興國小。
國中部分,「中正」還是奪冠,拿下雙料冠軍,全國共7所中正國中,包括北市、新北、基隆市、新竹縣、屏東、澎湖及連江縣,也都各有中正國小;其次是中山國中6所、三民國中和忠孝國中各5所。
至於高中,北、高兩市都各有一所中正高中,高雄市另有一所中正高工;大學則有中正大學和中正理工學院(已併入國防大學)。
台灣同名學校實在很多,教育部在民國100年時,還推動「建國百年百年好合—見證百組同名學校締結姐妹校活動」,把各地中正、中山國中小送做堆成為姐妹校。
位於嘉義民雄的中正大學,面對綠營團體要求改校名,發表聲明表示,校方堅守政治中立、學術自由的立場,對於各方意見,予以尊重。
中正大學副校長柳金章接受媒體採訪時更表示,中正大學位於嘉義縣,當初成立時不一定跟蔣中正有直接關係,如要改名,「難道要改為阿里山大學」?學校改名茲事體大,一旦改名,校友的認同將受衝擊,且畢業證書、學校財產登記等,都要重新處理,是個大工程,「不是說改就能改」。

國內取名中正的各級學校共30所。製表/張錦弘

 
 
 

二二八70周年-讓紅色史實說話

今天是228事件70周年,大陸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會舉行重大紀念活動。從歷史背景來看,他們很有講話資格,因為其創始人都是228事件抗爭的主角群,親身參與鬥爭,從而誕生了這個政治組織,台盟成員都是老228,所以對史實被刻意扭曲特別氣憤!

228的史實日益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事件中的紅色真相。首先,228經典版畫「恐怖的檢查」創作者黃榮燦不僅是中共黨員,還擔任過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228之後這幅畫刊登在上海《文匯報》上,作為打擊國民黨政府的宣傳,黃榮燦後來又回到台灣,遭到逮捕處決。

在蔡英文總統就職遊行上,黃榮燦的作品被當成「台灣人反抗外來政權」的象徵,主事者若不知史實,是無知;若知道,則是無恥!

該事件中,台北「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三十二條》,宣傳組組長王添灯是民主人士,可是圍在他身旁的蘇新、蔡子民、吳克泰等人都是中共黨員,幫忙出謀策畫。當時吳克泰擔任台北市工委和學委委員,直接受省工委武工部長張志忠的指揮,他後來出版回憶錄,詳細記錄228地下黨的對應和活動。當時全省最大的兩個抗爭活動,台中的謝雪紅和嘉義的張志忠都是中共幹部,尤其張志忠領導的「台灣民主聯軍嘉南縱隊」由簡吉擔任政委,更是典型的紅軍部隊編制,因此才爆發事件中最具規模的武裝戰鬥。

嘉南平原是被剝削台灣工農的集中地,從西來庵事件、農民組合鬥爭到台灣民主聯軍一脈相承,堪稱台灣的「紅色民主聖地」,這才是台灣歷史正義的主流,而不是由日據「附隨組織」所吹捧的殖民官僚八田與一。

因此,蔡政府不要一邊說追求歷史真相,另一面又掩蓋歷史真相,面對228紅色史實時,故意裝聾作啞,讓年輕一代對台灣歷史幾乎無知無智。所幸今年已有綠委承認228與台獨無關,這是好的開始!

接著,全省228紀念館和紀念碑應該明確載入謝雪紅和張志忠的事蹟,目前烏牛欄之役紀念碑只提抗爭者是「青年學生」,這是很不對的,怎麼能刻意不提領導者謝雪紅呢?至於嘉義228紀念碑中完全沒有提到張志忠,甚至解釋事件背景說「中國政權接收台灣」,也是用詞不妥,因為嘉義抗爭部隊是典型的中國紅軍,隨後前往香港的228抗爭人士也發表聲明,強烈擁護《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約》,並強烈譴責美國間諜葛超智鼓動的聯合國託管,以及暗中與他勾結的賣台分子。

簡單地說,蔡政府不應該做「轉型不義」的事,不應該偷竊紅色烈士的鮮血,不應該在歷史真相面前裝聾作啞,否則歷史正義力量的反撲終將無可阻擋。228紀念日從台獨的象徵,逐漸轉變為反台獨與對抗美國帝國主義的紀念日,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中國時報)

 

聯合筆記/真相何處尋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2279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06 03:22聯合報 陳言喬

一千年前的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安瑟倫曾說:「真相是形而上的公正」。但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真相難尋、真相被掩蓋的比比皆是,以致公正也難以顯現。

「真相」這兩個字近幾年在台灣成了流行語,在網路上,網友們稱「沒圖沒真相」;舉著轉型正義大纛的綠營及其支持者,對處理二二八事件,也稱:「沒有真相、沒有原諒」,「沒有真相、沒有和解」。

照理說,真相只有一個,但真相從哪裡找,判斷真相的標準是什麼?卻是一個艱困的工作。

隨便舉個例子,網友把柯文哲及柯爸歷年來對柯世元(柯市長祖父)受難的說法,統計發現,居然每年都不一樣。網友說,柯家人應該先對一下稿子再表達意見。

如果柯家人自己都說不清楚真相,遑論大眾。再如高雄要塞部隊攻打(收復)高雄市政府一案,中研院出版的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訪談稱,壽山部隊是應黃仲圖市長所請下山平亂,部隊抵達市政府前遭機槍伏擊才還擊,但受難者家屬稱彭孟緝是一面之詞、推卸責任。

彭孟緝還稱,凃光明等人占領高雄市政府後挾持黃仲圖上山談判,並暗藏手槍、手榴彈,意圖攻擊,幸被緊急處置,凃等三人後被槍決。但受難者家屬稱彭孟緝是劊子手。

還有人說,「有鎮壓才有屠殺,鎮壓就有下令者,是誰下令鎮壓?」但從現有已公開的檔案裡部隊只有綏靖與清鄉,沒有鎮壓。且十一個縣政府被攻占,部隊被要求繳械。難道是檔案記載錯了?

「二七部隊」的角色是什麼?是接受共黨謝雪紅指揮,意圖推翻政府的「反叛軍」,還是「勇敢抵抗政府的台灣人」?如果是前者,那些被「反叛軍」打死的無辜群眾如何處理?

再如,二二八事件後大肆追捕匪諜與鬧事者,導致後來的白色恐怖,結果白色恐怖受難者名單中竟有多人與中共公布的地下黨名單一致,這又如何解釋,真相是什麼?

因為歷史被掩藏、被曲解,加上兩岸對立,政黨的政治操作,導致真相不明,台灣社會也因此出現認同錯亂、是非不分,乃至嚴重的對立。

蔡總統在處理同婚議題時稱,「讓不同意見的雙方,能在更完整、正確的資訊下,理性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同樣,在追查二二八事件真相上,除悼念體諒受難者家屬的創傷,聽取當事人的心聲,也要全面公開當年的電報、命令、檔案、日記、當事人回憶錄,從當年歷史背景下全面解讀,並用誠實與愛心化解這年復一年困擾台灣的問題。

漫畫 波波漫畫 波波

 
 
 
金哲毅/如果不是陳儀,二二八事件會有不同的結局嗎?(上)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中國傳統歷史著述的目的之一,是給予古人評價。所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為何孔夫子隨便幾筆就讓一些人心理驚恐地小鹿亂撞?就是因為孔子會對人進行評價,好對人產生道德上的威攝作用。

好的評價讓人上天堂,壞的評價讓人住套房;所謂住套房,就是被打上負面評價的人,別管他這一生做過多少好事,後人對他的印象只會套牢在短短幾句的惡評之中。

啥?看官們說:「要是當事人死不要臉,不在乎自己後世評價呢?」扣除少數人,當事人總有家屬或親戚吧?自己兩腿一蹬跨了不要緊,後人卻要不斷聽到自己祖先或親戚的惡名,可能不時還被人起底,然後冷嘲熱諷幾句:「難怪他這個樣子,因為他有怎樣的祖先……」我嚓!這種精神壓力誰受的了?好一點的後代可能跳出來幫祖先澄清,我想這些後代心中大概都隱藏著或多或少的幹意,想對祖先說:「我是造了什麼孽,要承受這樣的壓力啊!」

因此在古代,最被後人紀念的方式,是名留史冊;然後在現代,最被人紀念的方式,是名留教科書。

不是人人都會讀史書,但大家成長中卻離不開教科書,相比專門的史書,教科書因為篇幅的受限往往對古人的事蹟只留下部分且簡短的描述。像是課本告訴你唐太宗有貞觀之治,卻沒告訴人他老兄晚年嗑藥、家庭失和外加征討遼東失敗;或是課本告訴你袁世凱稱帝,卻很少提到他在清末是個受人肯定的改革派官員。

這樣的紀錄往往是最要命的,因為後人確實會對這些當事人留下極其狹隘的印象,就好像每到了二二八,就要被拿出來批判一番的「陳儀」。

陳儀的印象分數真的只能打9487嗎?

若將陳儀在台灣留下的惡評打分數的話,滿分是10000 分,他老兄應該能拿到 9487 分,而且還能更高,畢竟他在大眾的印象就是造成二二八事件的元凶。

而我小時候讀課本,總覺得這人壞透了,派他來治理台灣的政府瞎透了;但讀到大學念歷史系學批判性思考後,我卻想:「為何政府誰都不派就派陳儀?陳儀他究竟做了什麼?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換個方式做真的話比較好嗎?」

這一連串的疑問,教科書沒辦法回答我,但這並不是教科書的錯(大家自己去看看那薄薄數十頁的課本要記錄石器時代到清朝,或是描述完整的中國現代史或是西洋史,想到要如此提綱挈領的編輯資料,我真對教科書編輯者報以同情呀),但是提供擴充資料就是咱們老師的任務啦。所以今年二二八,且讓我來探討,陳儀究竟是什麼人?他又身處什麼樣的時代?

為何政府誰都不派就派陳儀?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

台灣通陳儀

陳儀字公洽, 浙江紹興人,1916年自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早年追隨孫傳芳勢力,後投靠國民政府,曾於1934年擔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頓當地軍政。1937年抗戰後,身兼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負責福建防務。

以上履歷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但若稍微一查,就覺得陳儀此人實在不簡單。

首先,陳儀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自清末軍事改革後,許多青年學子選擇出國留學為的是學得新穎的軍事觀念。日本因為距離近,加上物價及學費相對歐美也便宜許多,成為許多有志從軍又有能力出國者的首選。

當時留學東洋的新軍,首先要通過振武學校(算是預科學校,讓人具有一定的軍事概念,但是畢業仍不算正式的軍官)的學業,再通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訓練(日文的士官其實是咱們的軍官,所以從士官學校畢業就是被大日本帝國承認的軍官了),之後才有資格就讀陸軍大學(該學校設立目的是培養高階軍官)。

東京振武學校生徒時的蔣介石。 圖/取自維基共享

當年赴東洋學軍事的莘莘學子多如過江之鯽,在此列舉幾位著名人物和他們對應的學校等級。

先提振武學校,雖然它只是預科學校,但要修的科目有:日文、物理、地理、歷史、化學、體操、三角函數、代數……看到這麼多科目(尤其是後面兩科)是不是頭已經開始昏了?可見振武還是有一定的標準,而咱們後來偉大的委員長蔣介石就從這裡畢業。至於就讀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後來在中國都成為一時名將,其中以蔣百里、蔡鍔最為有名,前者著作的《國防論》後來成為中日八年抗戰的戰略思想主軸、後者更因領導雲南護國軍起義在歷史課本大大留名。

陳儀相比前面幾位人物,除了具有才能,又具有一定的運氣。他老兄是在讀完士官學校回國後,又被送到日本就讀陸軍大學,在獲得國家有計畫性的栽培及經濟上的奧援下,陳儀這才有機會就讀日本最高階的軍校。但也話說回來,陳儀要沒本事,國家會特地送個庸才出國學習嗎?而且陳儀在就讀陸軍大學期間,還因表現優異獲得日本教官賞識,娶了教官的女兒(是的,陳儀的老婆是大和撫子喔),可見此人在學業成就上是非常驚人的。

而陳儀在1934年擔任福建省主席後,就此與台灣有著極強的聯繫,因為福建是最靠近台灣的省份,須時不時關注台灣事務好做出因應,所以在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的時候,陳儀就赴台參觀,並對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還在返回福建後派人到台灣考察並於1937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所以要說當時陳儀是個台灣通,那可謂當之無愧,起碼,沒有任何一位國民政府的高級官員、或將領會比他認識的更多。

1935年的臺灣博覽會宣傳海報。 圖/取自維基共享

也因此,當中日八年抗戰進入尾聲,中華民國準備按在「開羅會議」中與英美建立的默契來接收台灣時,陳儀就成為日後管理台灣的不二人選。而從中華民國在1944年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並以陳儀為主任委員,針對日治時期的台灣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多達四十餘萬字的報告書,可見中華民國對台灣的接收也是很用心的。

看完陳儀來台前的背景,我們再從幾個問題,一一解析治台時期陳儀的狀況。

陳儀消極怠工嗎?

從陳儀曾經寫給女兒的信如此敘述:「余固忙甚,自晨六時頃起床,直至夜十一、二時就寢,埋頭於公事之中,蓋深感責任之重……」可見陳儀自認為自己是兢兢業業的苦幹實幹。

如果看官覺得這只是陳儀的自以為,那據陳儀來台時的台灣貿易局局長于百溪回憶:「他每天總是比規定早一小時到署辦公,晚上推遲一小時回官邸。」曾在長官公署任職的蔡鼎新也回憶:「每晨八點即見他伏案批閱公文……晚間下班後,不時巡視辦公室。」

從這些紀錄,陳儀絕非慣老闆,他在任官期間的表現絕對稱得上勤勉(起碼要我這樣上下班,我應該撐不到幾個月就想鬆懈了)。

陳儀官場道德如何?

二二八事件前夕,民眾對行政長官公署的治理越加不滿,甚至出現「五天五地」之說,也就是:「盟軍轟炸驚天動地,臺灣光復歡天喜地,貪官污吏花天酒地,政治混亂烏天暗地,物價起漲呼天叫地。」事實上,國民黨官員在抗戰後的政治道德普遍不高,各省都出現「官員接收根本是來『劫收』」的諷刺。陳儀身為一省之首,自己是否有中飽私囊的舉動呢?

其實,陳儀在擔任福建省主席時,就已有廉潔的名聲,因為他只申報必要的特支費,若特支費有餘款,他都上繳中央不挪作己用。從側面觀察,陳儀居住在上海的日本太太曾向人借錢,或是自己去菜市場買菜,如此的行為在當時普遍過著貴婦生活的國民黨官太太中,簡直是不可思議。

另外,陳儀放棄住日治時期總督官邸的台北賓館,而是住一般民宅,在總督府辦公時的午餐就是一葷一素一湯,比日後蔣經國強調廉潔而提倡的五菜一湯梅花餐還省。(看官們可以說他是在作秀,我也無法從這些行為就判定陳儀一定清廉公正好棒棒,但起碼他老兄就以身作則的原則,算是很到位了。)

日後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曾回憶及評價:「陳儀是廉正的人。」若從以上資料敘述看來,陳儀作為高官,是蠻有節操的。

一個對台灣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才,並且拚命的苦幹實幹,最後為什麼還是搞出二二八事件?

那陳儀沒有能力嗎?

陳儀在台灣從做了一個極為勇敢也英明的決策:阻擋大陸流通的法幣,繼續在臺灣發行台幣。

要知道當時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是由孔宋家族操作。孔指蔣介石老婆宋美齡的大姊夫——孔祥熙;宋指宋美齡的大哥——宋子文,要在金融政策上拒絕這兩大家族需要何等的勇氣?而法幣在抗戰時期就已經嚴重通貨膨脹(抗戰後,法幣的面額已經漲了400 倍),然後抗戰結束後……通貨膨脹更嚴重(國共內戰三年下來,大概暴漲1000倍)!現在大家會認為陳儀沒有膽識或見識嗎?

說到這,各位難道不覺得奇怪?一個對台灣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才,並且拚命的苦幹實幹,最後的結果是搞出一個二二八事件?這不科學呀!所以我們把場景拉遠,看看直至1947年2月28日前的台灣到底發生什麼狀況。

1987年2月28日前的台灣社會

第一是經濟困境。還記得前面提到的五天五地,頭一句就是「盟軍轟炸驚天動地」?

二戰期間,美軍對台灣進行過大轟炸,多項基礎設施及經濟建設嚴重損毀。就拿發電來說,在盟軍的轟炸下,台灣的發電量僅剩正常的十分之一,導致日本人撤出台灣時曾這樣說過:「我們怕三個月後,台灣可能就會黑暗一片。」沒有電力,一切經濟發展都是免談,而一個經濟有問題的社會怎能期待有好的發展呢?

第二是失業問題。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初被徵發去南洋做軍伕約20萬台籍日本兵返回台灣。這些人回到台灣迎接他們的不是家鄉的溫暖,而是無情的失業。畢竟前面就有提過,眾多基礎設施及經濟建設被毀損,這本就導致工作機會的下滑,加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外省人是又占走許多職缺(尤其是公職),這都使眾多青壯人口陷入失業的窘境。而失業不只使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更會引發社會問題。

第三是國共內戰。上述問題擺在和平時代來處理都已經相當棘手(像是日本在戰後也是要面對殘破的家園重建,以及大量的士兵失業問題,而且情況只比當時的台灣更嚴重),何況當時的台灣其實已經捲入一場戰爭當中,那就是國共內戰。

內戰雖未延燒至台灣,但為了支援戰事,許多資源不斷被國民政府徵收。像是台灣總督府儲藏為數可觀的戰備物資就合理的被轉到大陸(當然也有不合理的,那就是來台的外省官員把台灣物資A回家鄉了),而台灣盛產的米及糖,更是被輸往對岸來支援國民政府的需求。

物資不斷被輸送的結果,就是造成台灣本身反而物資短缺。

就拿糧食為例,台灣直到日治時期產米量都有490萬日石(約88,200萬公升,以台灣人口400萬計算,每人每天大約可享有900多公克的米)。但是到了行政長官公署,每位民眾每天只被配給八兩的米(約300公克)。被配給糧食其實對台灣人並不陌生,因為日治晚期,也就是1937年過後,台灣總府為了因應戰事就已經採取糧食配給制度;但對於台灣人民來說,隨著日本天皇在1945年透過玉音放送宣布投降,戰爭應該就結束啦?怎麼和平時代還要被限制糧食(甚至狀況比以前更嚴重)?

對於陳儀來說,別指望政府能給予多少物質性的支持,只怕能少收到一些物資徵收的命令都要偷笑了,而面對戰爭時均是第一的要求,很多內政必須要改良的狀況,主政者並非沒想法,卻在現實下有志難伸。

1946年9月30日的《民報》詳細控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臺灣人民的淒慘情況。 圖/取自維基共享

最後則是外省勢力的衝突。二二八事件的爆發,有一說是族群衝突。各位想想,男女朋友都會為了一些小事吵個面紅耳赤(蛤說沒有另一半很難想像?嗯……那就換成你和你媽吧。再不行,換成你學校老師總可以吧?)兩個相隔50年,而且生活習慣及思想完全不一樣的族群突然送作堆,怎會不起任何衝突?

但我真正想說的,是外省人作為台灣新的統治階層,他們自己的內部也是派系林立、內耗不斷。像陳儀由於和政學系大佬有所交集,因此被視為政學系的一環(陳儀本人表示:「什麼政學系?我這人根本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派系呀!」)主政福建期間,陳儀就因和國民黨另一派系的CC派衝突,最後被CC派發動輿論給捻下了福建省主席的職位。如此被自己人扯後腿的狀況有沒有在台灣發生呢?

我就這麼說吧,還記得前面我提過,陳儀曾在阻擋法幣的議題上和另一派系的孔宋家族有衝突嗎?各位就想你是當時的陳儀,在先天條件如此負面及嚴苛的狀況下,能夠避免社會動亂的發生嗎?

很多時候,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在時代背景下的不得已。在1945-1947年的台灣,無論由誰主政,必然會有動亂發生,陳儀只是正好身處於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看到這,不知有沒有看官要叫嚷:

嘿!作者又要搞翻案文章,然後用一句時代背景下的不得已就要為陳儀開脫罪名。

且慢。

首先,我這人從來不寫翻案文章,我只是就我所看到的資料,提出我認為的想法;再來,一代人的確只能作出在所屬時代的情況相對應的行為(舉個淺顯一點的例子:原始人吃生肉,不是因為他沒有衛生觀念,是因為他沒有弄熟食物的技術),但同時每個人獨特的行事作風,會讓相同事件有著截然不同的走向。

換句話說就是:民間動亂在當時的台灣一定會發生,但陳儀的一些個人作為卻使這必然發生的動亂,變成今日使台灣人無法忽略的二二八傷痕。

那到底陳儀做了什麼措施,使二二八成為台灣人心中永遠的疙瘩呢?

版畫家黃榮燦於1947年4月製作的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 圖/取自維基共享

 

金哲毅/如果不是陳儀,二二八事件會有不同的結局嗎?(下)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907/2334645

一、陳儀調走過多駐軍

在二二八事件中,南部秩序明顯失控,當時各地民兵和國軍激戰,而身為正規軍的國軍,其軟弱的表現著實令我感到吃驚。當時已經配置較多兵力的高雄、嘉義水上,這兩個分別擁有港口及機場對外聯繫的交通重鎮,國軍竟無力維持秩序,或是退守要塞之中,讓市鎮陷入無政府的失控狀態,或是出現僅被60多名的鄒族嘉義民兵攻陷軍械庫的窘境。至於在中部,國軍面對當時全台民兵數量最多的二七部隊,二七部隊數量不明,但估計了不起數百人,結果台中市國軍竟被團團包圍,最後還被強迫繳械投降。

雖說政府最應該的措施,是防範衝突於未然,鎮壓則是迫不得已的手段,但當國軍在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初期未能維持秩序,導致許多市鎮就在動亂中飽受經濟損失,以及日後國軍選擇用更強硬的手段做出報復性的鎮壓,導致更多悲劇上演。

為何國軍無法維持秩序?那是因為當時駐台國軍兵力僅有5,000人,且須分散在數個戰略要地,像是當時的台北竟只有200多人守備,完全犯了「不可過度分兵」的兵家大忌,所以在面對動亂時顯得戰力薄弱。那又為何國軍駐台兵竟如此稀少呢?

其實在1945年,國民政府可是派了「國民革命軍七十軍」、「國民革命軍六十二軍」分別自基隆和高雄登陸好接收並駐紮在台灣。雖然來台的國軍並非蔣介石的主力軍,但只要有槍有炮,那就是不同於平民老百姓的武裝力量,足以維持治安。何況七十軍及六十二軍被調來台灣後,立刻招募人員補充缺額,並更換裝備重整戰力(這兩支部隊後來分別改番號為整編七十師及整編六十二師);但當這兩支部隊人數多了、武器有了、休息夠了,然後……陳儀就把他們給調走了!

為何陳儀不讓這兩支部隊繼續駐紮台灣?那是因為二二八事件的前後時期可是國共內戰的年代;尤其1946年末至1947年初,中共在東北逐漸坐大,相比交戰激烈的東北戰場,孤懸海外的台灣可謂風平浪靜,自然不需要那麼多部隊駐守。而且陳儀認為:「駐台軍隊太多,軍費就要增加,我這是減少開銷;還況這兩支部隊非我嫡系不聽我號令,留了也沒意思。」所以陳儀調兵往大陸,既順應中央命令及需要,對台灣經濟也可減輕負擔,這在戰略及政略上都是正確的。可問題是:你老人家怎麼為了省錢竟把兩個師都調走呢?

其實當初中央要調派駐台部隊時,就有詢問陳儀:「要不要給你留下一個師的兵力?」陳儀的部屬也擔心部隊過少將不利台灣治安的維持,但陳儀大概是對台灣治安太有自信(還是對自己的能力感覺良好?),回覆說:「不必,兩個師都可調走。」於是這才導致二二八前夕,國軍駐台兵力不足的問題。

如果有足夠的部隊,讓國軍可以迅速穩住各地秩序,陳儀應該就不會陷入到恐慌狀態,以至於言詞迫切(甚至是過度誇示島內動亂)的向中國大陸的國民政府要求派軍,從而避免國軍的報復性鎮壓?這一切都只能推測了,但陳儀省錢的特性加上判斷的失準,讓他在二二八事件動亂的擴大上有難以推拖的責任。

高雄要塞司命部,也是當年二二八事件軍事鎮壓的起點。 圖/歷史明信片

二、過度鎮壓台籍人士

二二八事件中,相對動亂的南部,北部的反應較為平靜,很大的原因跟「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調解有關,這個由台籍菁英自發性組成並通過陳儀認可的團體,一方面協助政府安定人心,一方面趁機向行政長官公署提出改革措施,然後……然後他們就死了!

二二八事件之所以是本省人的痛,就是有太多無辜的菁英在「清鄉」行動中慘死。像是嘉義的畫家陳澄波,他老兄啥事都沒幹,最後竟被帶到嘉義車站公開槍斃,還不准家屬領回屍首。這或許跟陳澄波身處的台灣南部,在二二八時的秩序已全然失控;使歷經國共內戰多年的陳儀覺得這與共產黨曾發起的城市暴動或農村起義實在太相像,所以他才奉行「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肯放過一個」的處置方式……吧?

如果覺得上一段的解釋很牽強,那陳儀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就更顯得沒道理,舉幾個例子來看陳儀是如何處置這群治台有功的菁英人士。

王添灯曾擔任臺灣省議會參議員,後又擔任二二八調解委員會宣傳部長。圖為他所使用的名片。 圖/文化局提供

曾擔任臺灣省議會參議員,後又擔任二二八調解委員會宣傳部長的王添灯。此人從職務來看,應該話很多;事實上,這人不僅話多,還是個政壇重砲手,不斷抨擊揭發行政長官公署腐敗貪污的弊案,而在二二八事件中,又提出《三十二條處理大綱》的主張。

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內容很多,我就撿我認為最重要的幾條來敘述:

第四條 省各處長三分之二以上須由本省居住十年以上者擔任之(最好秘書長,民政、財政,工鑛,農林,教育,警務等處長應該如是)

第五條 警務處長及各縣市警察局長應由本省人擔任,省警察大隊及鐵道工鑛警等察卽刻廢止。

第十六條 一切公營事業之主管人由本省人擔任。

第十八條 撤消專賣局,生活必需品實施配給制度。

第二十一條 各地方法院院長各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全部以本省人充任。

第二十二條 各法院推事檢察官以下司法人員各半數以上省民充任。

第二十四條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應改為本省政府制度,但未得中央核准前暫由二二八處理委員會之政務局負責改組,用普選公正賢達人士充任。

第二十八條 警備司令部應撤消,以免軍權濫用。

從王添灯的發言,我大致歸納他訴求的幾個重點:

  • 可以接受最高長官是外省人,但本省人要擔任絕大多數公職。
  • 行政長官公署應該取消對經濟(尤其是對民生物資)的控制。
  • 長官公署不能濫用武力。
  • 有鑑於先前製造的混亂,長官公署最好先暫時將權力交給調解委員會,我們等情況穩定以及你國民政府答應我們的訴求後,就會歸還權力。

3月5 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並通過組織大綱,並於隔天選出常務委員會。 圖/取自維基共享

站在陳儀的角度來看,一群台灣人夾帶民意,突然要求行政長官公署交出人事任命、經濟管理、法律執行等權力,這不是一群暴徒試圖架空我的權力?而且還要我取消警備司令部……我你個去!沒槍桿子,那還不是任人宰割!

我個人覺得,對於習慣掌控一切的陳儀來說,二二八調解委員會的要求件件都踩到底線,而對於軍警武力的要求,更是刺痛一個軍人,尤其是經歷戰亂許久的軍人最敏感的神經。

但平心而論,王添灯的發言有沒有道理?

當然有!畢竟長官公署的人事任命權,使得期待地方自治、或是想要投身於政治的台籍人士失望;與長官公署無力穩定治安的情況相比,二二八調解委員會迅速回穩地方秩序,站在王添灯等台籍人士來看,你長官公署自然閃一旁讓專業的來處理情況。

於是慘劇發生,發言最多、抨擊政府最猛的王添灯,半夜被國軍強行押解,之後被淋上燈油活活燒死……

或許王添灯的大嘴巴很討人厭,但陳儀見笑轉生氣,還讓人不得好死的處置,無疑是太超過了!

陳炘(前排左二)育有二子五女,照片攝於1940年。 圖/陳炘家屬提供

再說說另一個二二八受難人物——陳炘。

他曾遠赴南京參與日本對國民政府受降儀式,並組織「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是最積極和國民政府合作的台籍菁英。二二八事件爆發後,陳炘看到動亂,就跑去找陳儀說:「希望你開誠布公,勿被少數特殊份子包圍。」但陳炘的下場卻是被軍隊逮捕後遭到處死。陳炘既沒鼓動民眾動亂,甚至沒有主動參與二二八調解委員會(沒有主動參與二二八調解委員會),先前還如此密切與國民政府聯繫,我橫看豎看,實在想問:「給我一個這人罪可至死的原因呀?」

花蓮名醫並任制憲國大代表的張七郎。

他老人家對於國民政府也是歡迎的很,從他留下的墨寶中,動不動出現「歡喜江山歸依舊;迎來旗幟慶重新」、「四百餘里鯤身已去復返;五十一年婢僕垂死重生」、「治世三民無慚國父;共和五族一樣弟兄」,可見他是多麼力挺國民政府,但他的下場卻是:與兩個兒子張宗仁、張果仁被押到鳳林郊外的公墓槍斃(其實張七郎上還有一位二兒子——依仁,要不是依仁老兄具有軍醫身分遭到釋放,恐怕張家所有男丁都要被拖去打靶了)……(延伸閱讀:花蓮的二二八:我的外曾祖父張七郎

寫到這,我真是一聲長嘆:「陳儀你有必要這麼搞嗎?」或許陳儀受迫於動亂的環境以及對異地人民的不信任,但沒必要連溫和、甚至沒有參與二二八事件的人都如此趕盡殺絕呀!

張七郎(右一)夫婦與孩子在鳳林仁壽醫院前合照,攝於1937年。 圖/《花蓮鳳林二二八》;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

透過檢視歷史,提供自省及改變的機會

如要繼續細究,陳儀還有許多所作所為是值得批評的,可寫到此處,我最想表述的,已經不是誰對誰錯的責任歸屬,畢竟如果後人如此歸納:「就是某某人的錯導致XXX事件。」那真是把事情看簡單了。

如同我前面所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背景,絕大多數人並非有意造成悲劇,而是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最後不得已的走向時代下的必然結局。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換成我們是陳儀,能做得比他更好或是避免民變的發生?我自己讀二二八的歷史,有時不禁感慨:「陳儀何其不幸?要在如此困難重重的時代背景下治理台灣。」這是我這後人選擇對前人,尤其是無法完全了解所處時代背景下的寬容。

喔?所以就因為後人不了解前人,所以前人的所作所為都可以被原諒?那又是不對的。

讀二二八歷史,我同時也有一種感慨:「台灣人是何其不幸?是在那個時間點碰上了陳儀,以至於遭到無法承受之痛。」如果當時換作是個文官來治理台灣,是否比剛硬的陳儀更有可能降低紛爭的損失?如果陳儀一開始就擁有一個師的兵力維持台灣秩序,是否二二八不會如此悽慘?

如果……事實上,歷史沒有如果,因為那已經是發生過的往事,但對過去持續的探索,卻是我們後人檢討並有可能避免相同悲劇發生的一線契機。

隨著時光不斷向前,二二八事件中的種種因素我想將會持續不斷被討論。面對複雜的過往,很多時候身為後人的我們是剪不斷理還亂,如同現在我無法為二二八及陳儀下一個肯定的結論。但我在這次的二二八回顧中,自個摸索出一些想法,僅供參考的分享給各位。

檢視過往,需要多一些檢視及慎重;面對古人,何妨多一些設身處地及寬容;而透過歷史回顧現今時,那是一個自省及改變的機會。

僅以這不成氣候的拙文,望能為二二八的探討有些許幫助。

 

 

  • 文:金哲毅,曾擔任代理教師流浪於各學校間,因思索老師的涵義故曾自稱為「老ㄕ」,但本質上,更是一個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的說書人。出版有《國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野心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與《繼承者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等書。
  • 原文刊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授權轉載。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589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