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好的兩年 民進黨成就恐剩「轉型正義」中正紀念堂轉型小組竟是這些人 9日登陸 8日上街掃蕩?台史博還原歷史?
2017/03/10 09:23:47瀏覽184|回應0|推薦0

 

【重磅快評】最好的兩年 民進黨成就恐剩「轉型正義」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332222?from=udn-catehotnews_ch2

2017-03-09 17:17聯合報 主筆室
民進黨執政十個月,唯一成就只剩「轉型正義」。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執政十個月,唯一成就只剩「轉型正義」。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去年一月,民進黨在大選中雙料全勝,蔡英文以壓倒性多數當選總統,立委更囊括六成席次,終於達到「完全執政」夢想。然而執政至今十個月,跡象顯示,蔡政府愈來愈重視「意識形態工程」,明顯往19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靠攏。

民進黨先前已經在陳水扁時代執政長達八年,但當時未能取得國會過半,國親兩黨仍足以封殺行政部門主張。這次國民黨淪落到35席,甚至連聲請釋憲的門檻都不到,民進黨真正體會到「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的快意。

躊躇滿志之際,部分從政黨員心底的一些激進意識,原本限於現實考量不便公開,如今卻可以挑明了講、挑明了做,反正對手已經弱到無力相抗。

深綠人士心知肚明,蔡政府的這個任期,尤其是2018年縣市長大選之前的兩年,是民進黨執政的最好時刻,以後很難再有如此的相對優勢。因此當然要打鐵趁熱,必須要在這段時間積極地推動各式「意識形態工程」。

這也同時包括情感與現實的考量:前者在於「今天不做,明天未必有能力做」,後者在於藉著「轉型正義」,打擊國民黨的物質實力與道德正當性,以求將國民黨削弱到最大程度,即使民進黨政績不彰,對手也無力反撲。

可歎的是,蔡政府囿於意識形態,一切政策架構都建立在「不要中國」前提上,主觀企圖要堅持與北京硬碰硬,客觀環境卻得面對比扁、馬時代更懸殊的實力落差,處境自然比兩位前總統更不利,聲望崩跌比前政府更快。

面對百廢待舉的政治、經濟、社會各項爛攤子,蔡總統面對愈來愈無力解決的窘態,文青幕僚當初擬就的「有感」語言,如今卻一一變成譏諷政府無能的工具。上任來唯一有「成就」可言的,只剩下把歷史當提款機的「轉型正義」。

蔡政府不想面對嚴峻的現實世界,只想找積弱又內鬥不休的國民黨單挑。因此,對於國民黨或是其傳統支持勢力,總是搶先給予沈重的打擊,確認國民黨的毀壞速度,比自己政策跳票的速度還要快,這才是保證綠色執政的唯一法門。

你已經對這一波社會對立感到驚駭擔心了嗎?快快繫緊安全帶吧,好戲才剛開始呢。

 

 

名單曝光!中正紀念堂轉型小組竟是這些人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331044?from=udn-hotnews_ch2

2017-03-09 10:02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中正紀念堂轉型案受關注,立委柯志恩今在立法院質詢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委員名單同溫層極高,認為名單應擴大,不要有太多政治算計色彩,否則對立將擴大。鄭麗君表示,目前名單只是首次開會者,未來名單將再擴大。

柯志恩指出,鄭麗君宣稱中正紀念堂空間是要中性化,但根據目前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名單,成員如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支持反課綱學生、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參與致力台獨運動的組織,中研院法律所助理研究員蘇彥圖等人也都立場很清楚。

柯志恩指出,鄭麗君既稱中正紀念堂閉館一天等是想避免社會對立,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名單就不該只在同溫層,名單選擇非常重要,「現在的名單會造成很多對立」。

鄭麗君表示,這次名單只是第一次出席的委員,將來會擴大名單,包括藝術、城鄉規劃、行政、文化資產、博物館學等6大領域委員。

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委員名單。記者何定照/翻攝
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委員名單。記者何定照/翻攝

戚嘉林》台史館胡扯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309007072-262105

頃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官方臉書稱,「歷史上的那一天,1947年3月8日基隆,下午2點,整編第21師與憲兵第四團登陸,要塞部隊會同登陸部隊在基隆市區進行無差別掃蕩,持續兩小時,街上一片死寂,主力向北推進。基隆港邊一批批手腳被鐵絲穿過綁成串的被捕百姓,在港邊被槍殺、踢入基隆港或就地掩埋。」不勝訝異。

歷史真相是憲兵第四團登陸兩營,是乘海平輪於3月8日約下午5時抵達基隆,是日晚全部順利登陸,其中一部分憲兵分乘5輛卡車星夜奔馳,約於9日凌晨3時抵台北。

據當時中央社所載,8日當天中午後1時許,有數十流氓攻擊基隆要塞司令部,雙方發生衝突,2人遭擊斃,基隆立即戒嚴。

另據英國淡水領事的報告,Mr. Clark當天8日下午2時聽到密集步槍和機關槍的射擊聲,持續兩小時。但Mr. Clark查證確認國軍是向著空無一人的街道射擊,研判目的是在嚇阻。

故如果8日當天下午已經戒嚴,群眾已無法接近港區碼頭向準備登岸的國軍抗議,試問國軍又如何能在船上向岸邊群眾掃射?

又試問Mr. Clark連國軍是向空無一人的街道一事都查證在案,如果有國軍8日在基隆大肆屠殺人民的事,他在報告中怎隻字未提?至於9日已經戒嚴了,他亦未提及有國軍在基隆屠殺台灣人的重大慘案。

台灣歷史博物館是政府機關,不能以公部門資源如此藉歷史挑起族群仇恨,擴大傷痕。

(作者為《祖國文摘》雜誌發行人)

 

台史博史料解讀惹議 學者:9日登陸 8日上街掃蕩?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331441?from=udn_ch2cate6638sub7314_pulldownmenu

2017-03-09 13:36聯合晚報 記者周佑政/台北報導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儀,對二二八事件研究提出說明。 中央社資料照片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儀,對二二八事件研究提出說明。 中央社資料照片
分享

台灣歷史博物館二二八特展臉書史料解讀,引發質疑。學者指出,整編第21師1947年3月9日登陸基隆,台史博稱該部隊8日在街上掃蕩,不是事實。關於二二八已有許多官方史料,身為國立博物館,台史博引述資料應更精確,並仔細查證,避免誤導民眾。

中興大學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君山表示,整編第21師是3月9日登陸基隆,自然不可能有8日槍殺百姓的情況發生。關於二二八,官方已經有非常豐富資料,口述歷史雖然也是重要的史料來源,但真實性較難判斷,台灣歷史博物館應該更仔細查證,否則可能誤導民眾。

李君山說,依二二八事件的時空背景,政府派軍隊來台很正常,軍隊登陸後的作為為何、適當與否,都必須進一步考究史料,不能總是先入為主認為,軍隊上岸就開始屠殺人民,這樣的說法太武斷,也無助於還原史實。

李君山指出,目前關於二二八的研究,出現「學術霸權」現象,研究國民黨學者提出的意見經常不被採納,甚至連投稿也不被採用,好像二二八只能有一種詮釋。他說,同一批史料,各方解讀差異性大,研究者應該多交流、對話,才能更客觀的看待二二八。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說,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策展工作人員,不見得對二二八史料很熟悉。1947年3月8日晚間,先由憲兵部隊登陸基隆,正規部隊整編第21師隔天才登陸,因此整編第21師不可能在8日開槍掃射民眾。

 

228特展史誤 台史博挨批造謠

228特展史誤 台史博挨批造謠
為紀念228事件70周年,台史博除舉辦特展,從2月27日起在臉書開闢「歷史上的那一天」單元(見左圖,摘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目前正舉行228事件特展,但官方臉書卻提及「3月8日21師已經登陸展開屠殺」,遭網友抨擊,認為「引用錯誤、竄改史實、國家級造謠」,對此台史博昨(9)日已於網上更正,館長王長華表示,「同仁的確有疏失,日期與一般普遍認定的史料不符,但絕非外界所猜測蓄意捏造謊言。」

「歷史上那一天」遭打臉

為紀念228事件70周年,台史博除舉辦特展,從2月27日起在臉書開闢「歷史上的那一天」單元(見左圖,摘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臉書),在網路逐日揭露當年事件,由研究人員輪流於臉書PO文推廣,一天一則,其中3月8日當日推文寫道「1947年3月8日下午2時,整編第21師與憲兵第四團登陸」、「基隆港邊一批批手腳被鐵絲穿過綁成串的被捕百姓」,此文上後,有網友留文打臉,「整編第21師1947年3月9日才抵達基隆,如何肅殺百姓?」

貼文挨批後,台史博更正文字內容為:1947年3月8日,下午「憲兵二營」登陸基隆,要塞部隊在基隆港進行掃蕩,街上一片死寂、「『據口述』,基隆港邊有民眾手腳遭鐵絲穿成串,在港邊遭殺害。」

採投共軍人口述遭質疑

台史博在臉書上澄清,引用資料來源顯示,至3月8日確已有「肅清」港區之作為。但究竟第21師是在8日或9日登陸,確實有多方記錄,部隊有記錄、民眾有口述,資料仍需多方討論與互證。

台史博表示,貼文引述資料是依曾任整編21師的副官處長何聘儒口述,以及《228事件研究報告》所述,「8日下午,監察使楊亮功與憲兵二營已在基隆登陸」等資料。但為避免疑慮,台史博先不採納何聘儒的口述,將內文改為「憲兵二營登陸」。

館方:記取疏失教訓

據了解,何聘儒後來在1949年叛變投共,這些口述歷史也是刊登在中共的文獻當中,何聘儒口述歷史的真實性仍有待釐清。也有網友認為,敏感的228事件,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都有各種資料,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偏偏引用一位投共軍人何聘儒的口述歷史,令人不解。

王長華說,外界過多的臆測與解讀對於整件事情與館本身是「不可承受之重」,「希望外界討論不要涉及立場,不要無端猜測動機。」王長華承諾館內會記取教訓,虛心檢討,未來會更加小心謹慎。

(中國時報)

 

冷眼集/台史博還原歷史? 挑起仇恨?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33144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3-09 13:39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周佑政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策展二二八事件特展,但官方臉書提供錯誤資訊,遭網友與學者「打臉」,與史實不符。台史博二二八展覽,目的應是希望還原歷史原貌,讓民眾更進一步了解相關史實,如今因為提供不正確的資訊,再度挑起對立與仇恨,台史博無法迴避相關責任,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台灣歷史博物館是官方機構,策劃相關歷史性的展覽,引用史料應該經過詳細比對考證。特別是關於敏感的二二八事件,官方或民間有各式豐富的歷史資料或口述歷史。台史博偏偏引用一位投共軍人何聘儒的口述歷史,且這份史料還記載於大陸文獻,早就有許多研究者提出質疑,批評內容不正確。

面對網友扮起「柯南」,舉證反駁,台史博僅雲淡風輕的回覆,也未道歉說明更詳細的原委與正確史實,也難怪遭質疑「難道博物館也必須政治正確嗎?」

談起二二八,台灣政壇或社會總是難以理性對話,面對同樣的歷史,卻各自解讀、相互攻訐,甚至不乏有政治人物熱衷消費二二八,以政治口水式的言語,挑起族群對立,讓社會陷入仇恨,非常不應該。

 

刁卿蕙》台獨豈能整碗捧去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309007067-262105

美國堪薩斯槍擊案,31歲印裔死者的遺孀沉痛地問:「我們屬於這裡嗎?」川普上任白熱化國內原已嚴重的種族衝突,曾藉法規壓制的歧視仇恨直如出柙猛虎。再麻木的有色移民,不論第幾代,也不免感到生活周遭如芒刺的眈眈虎視。青年的雙親曾頻催愛兒回國,他答道「別擔心,好事總會發生在美國。」這是他最後的一廂情願。

作家鍾芭‧拉希莉在其小說《同名之人》(The Namesake),曾描繪第一代印裔移民的生活,「就像在河中腳踏兩條往不同方向的船,總被撕裂,總是彷徨,在兩個世界騎牆觀望。」書中第二代,即使土生土長,一個個似乎也都到不了岸。華裔讀來尤其心有戚戚,因這兩個族群,同樣注重教育,同樣力爭上游。

然而,在美的印裔通常比華人較容易融入主流,書中男主角果戈里因長得像「曬黑的義大利人」,把到的妹多是白妞。雅利安深邃立體的五官,總比「上帝造人印模子的暇疵品──模糊的蒙古利亞種」要來得吃香。虧在先天外形與膚色的華裔子弟,在成長過程多少曾經歷挫折,族裔認同更是糾結。

學者Werner Sollors認為「族性並非僅僅指示某人是何種種族的後裔,它實際上指示此人所願意加入的群體,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種文化互動的結果。」美國移民夢,吸引生猛新血源源不絕,良莠或不齊,但因集結了全世界第一流的腦袋,故成其偉大。如今排外風熾,文化丕變,美利堅曾傲視全球的「族性」,面臨嚴苛考驗。

當你需要證明你屬於那個群體,那麼首先你就須抹除身上特殊的印記,而這麼做卻不能保證你進得了那個群體,因為它同時專橫地強行其「種族慣例」。就像日本有自認血胤純淨的慣例,外來移民過了幾代,仍不被視為日本人。皇民化的台人,其最大悲哀就在於他無論多努力地證明自己的堅貞,仍無法與日本人同宗。這種撕裂感,會轉而表現在對自己族裔的厭惡鄙視,見之於跟著日本人喊中國人「支那豬」。

類似的內在矛盾在美國也加速惡化,少數族裔內鬥內耗的結果,是淪為社會階級的最低層,這是奴化的開始。報告顯示愈來愈多亞裔為了申請學校,為了得到工作面試機會,紛紛把姓氏「西化」,這是抹去族裔印記的第一步。

偏邪偽詐的財經與世局操控,已瀕無以為繼。美國賭徒式的狂亂,或正是其企圖誤導全球以自解之道。

所謂的民主和資本主義已近窮途末路,如今能期許的,是從自己的文化中,珍惜一些特質,覓得些生機。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不能任台獨整碗捧去,供美日差遣成為馬前卒,以掣肘中華民族崛起的最大理由。

少數台灣人或曾遭遇時代的悲情,但那不應成為斷絕2300萬人的族裔認同,葬送與西方等高的機會。

(作者為自由作家)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521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