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搶救少子化 政府應做的三件事 長照財源須可長可久 確保長照2.0財源的根本之道 棄老而取幼,不祥也
2017/03/10 10:23:24瀏覽642|回應0|推薦0

 經濟/搶救少子化 政府應做的三件事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0948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18 03:0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衛福部近日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力拚要把總生育率(指育齡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數),從目前的1.1人,提升到1.6人,減輕台灣的少子化危機。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會在三個月內統合資源提出短中長期計畫,短期政策將擺在提高育兒津貼與托育政策,讓民眾想要生、養得起。

台灣的少子化危機,並非今日才發生,早在2011年馬前總統就嚴肅指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這幾年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拉高催生誘因下,台灣的總生率雖有回升,但還是低於1.3人的超低生育率水準;距離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理想生育率2.1人,更有相當大的距離。

在亞洲,同樣飽受高齡化與低出生率雙重夾擊的國家不少,像是新加坡、韓國、日本等。近年總生育率徘徊在1.4人的日本,早在2003年就在內閣設立「少子化擔當大臣」,現任首相安倍上任後,更是拚命催生,並喊出2025年要把總生育率拉到1.8人的目標。對照日本傾內閣之力化解少子化危機,衛福部願意傾一部之力,推全國之事,雖恐如外界預期力有未逮,但衛福部勇於任事的精神,還是值得嘉許。

台灣人為什麼不愛生,也生得少?總歸來說,就是沒有生育的fu。君不見,台灣的低薪困境多年未解,過長的工時名列全球前茅,也讓國人一再延後婚育計畫。

即便長年在職場奮戰的男女,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結婚生子,但是經濟能力有限的雙薪家庭,如何應付龐大且費力的托育、教育問題,還是讓不少人生了一胎就止步,更遑論那些飽受工作摧殘,想生卻生不出的求子家庭。

直言之,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實際上是架構在層層貧瘠的經濟、教育、社福等困境中。台灣想要脫困、降低人口負成長的壓力,不能只靠衛福部,蔡總統、林院長都應跳出來領軍承擔,才是真正的「了不起,負責」。

日本傾國家之力,花了十多年的工夫鼓勵生育,但當前成效還不足以讓人驚豔。欠缺整體催生戰略的台灣,要在短時間內讓年輕人有生子的fu,難度更大。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資源有限、時間緊迫下,政府至少要做好下列三件事:

第一,政府財政有限,更應積極「槓桿」地方政府與企業一同來催生。

例如,以統籌分配款做誘因,或是仿效幾年前的縣市節能競賽,以高額獎金鼓勵各縣市推出因地制宜且兼顧城鄉不同需求的催生策略。

在企業方面,這幾年已有不少企業主動提供員工優渥的生育福利,像是台灣渣打大方提供20周產假,優於勞基法的56天產假,或是如金仁寶集團鼓勵員工每生一胎,就補助6.6萬元等。政府此刻應大舉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躋身幸福企業之林,或可考慮將企業是否提供友善的生育或托育措施,做為企業申請政府經費時的評選條件之一。

第二,政府的勞動、性別平等法規,應提供有力的生育支撐。

例如,很多婦女擔心生育後,工作與升遷機會就會跟著泡湯,此時,政府就應積極完善遠距工作法規,或是讓有育嬰需求的父母,可以選擇部分工時彈性上班。

第三,針對想生育但是生不起或是生不出的家庭,應提供有效協助。

針對生不起的家庭,政府更要重視「實質分擔育兒責任」,例如從環境面提高公托比,或是拉高托育、教育補助,乃至於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等,都是不錯的做法。針對想生卻生不出的家庭,也可仿效日本提供試管嬰兒、不孕症治療半價補助,讓真正有意願生養的家庭,能平價圓夢。

要減輕台灣的少子化壓力,政府必須制訂務實可行且能借力使力的生育政策,同時也把錢花在刀口上,如此才有望恢復年輕人生子的fu。

 

 

 

 

比少子化更可怕的…溺子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239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4-14 02:49聯合報 李嘉賢/國小教師(嘉義市)
為解決少子化的嚴峻狀況,衛福部成立「少子化辦公室」,預計在六至七月提出刺激生育率的短、中、長期計畫。 季青分享

為解決少子化的嚴峻狀況,衛福部成立「少子化辦公室」,預計在六至七月提出刺激生育率的短、中、長期計畫。

少子化問題固然嚴重,但如果家庭教育能有效把每個孩子培育成完整的個體,讓孩子具備全方位能力獨當一面,那麼藉由人才素質提升來彌補整體人口的損失,再加上未來機器人產業的技術升級,少子化的衝擊或許不會如此嚴重。

然而可怕的是,在新生人口數量急遽下滑的同時,台灣新一代的素質幾乎也同步呈現滑落,不少第一線老師都感慨,現在孩子幾乎被父母親寵上了天,這些媽寶、爸寶們不僅抗壓力差、以自我為中心,還視所擁有的一切為理所當然,更警覺不到自己未來要面對的挑戰;別說期望這樣的一代能肩負起台灣社會的重擔,說不定日後還成為社會的負擔,因為他們習慣有父母親替他們收拾殘局的生活模式了。

因此,拉高生育率的同時,提升家庭教育的功能,培養父母親教養的正確觀念,也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否則徒有生育率而無競爭力也是枉然的。

建議政府不妨透過舉辦親子講座的方式,提供願意參加講座並通過講座認證的家長及準家長們教養津貼,如此一來家長能獲得教養子女的正確觀念,同時也有津貼可以減輕教養子女的經濟負擔,我們下一代的質與量才能同步並進。

 

 

國人不敢生孩子「救台灣」 問題卡在這…

2017-04-14 16:10聯合晚報 鄭宏斌陳洛薇謝蕙蓮、戴鳳麗、蘇莉婷、曾芯敏/製作

https://udn.com/news/story/11018/2403417?from=udn-hotnews_ch2國發會報告指出,2021年到2024年間將發生人口衰退,2061年出生人口將從目前的20萬人降至10萬人左右。 報系資料照分享

台灣人壓力大不敢生?2008年,台灣新生兒的出生數首度跌破20萬大關,2010虎年更只剩16萬餘人,2012年龍年才回升至近10年最高的23萬餘人,但後來又減少。去年出生人數僅20萬7600人。

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計」顯示,2021年到2024年間,我國人口成長率出現衰退,2025年出現零成長,到2061年時,勞動人口只剩下2015年的一半, 屆時每10人有4人是逾65歲的老人,且其中一人是85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去年約每5.6個青壯年扶養一名老年,到2061年將變為每1.3個青壯年要扶養一名老人,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

分享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衛福部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催生,目標從現在平均每對夫妻平均生1.1個小孩,增加到1.6個。將出任少子化辦公室召集人的前衛福部長林奏延突發奇想,想找已生兩胎以上的藝人隋棠、賈靜雯等代言催生,但被立委、民眾打臉批評不切實際,藝人的收入高,托育和養育條件一般民眾望塵莫及,代言催生恐無說服力。

朝野立委擬提案修法,研擬提高產假、陪產假的天數,或讓休產假的媽媽可彈性上班,兼顧職場與家庭。 報系資料照分享

分享

●國際勞工組織:母性保護公約產假自12周延長為14周、母性保護建議書議產假延長為18周。

●51%的國家提供婦女至少14周產假、14%國家提供的產假不到12周。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比照國際標準延長產假為14周,男性陪產假延長為7天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讓婦女選擇部分工時、彈性上班,如每天上班四小時、薪資折半等。

台北市前市長郝龍斌:2010年台北市推「祝你好孕」政策,包括生育和養育補助(出生及每月補助到5歲)、托育協助,5歲幼兒免學費,小學設安親班協助雙薪父母,生育率連3年居五都之冠。

 

 

中時快評》「催生」要有一套

單身愈來愈多,即使結婚也不敢生小孩,造成台灣社會的老人比小孩多,今年2月全台15個縣市老化指數已經破百,代表6成8的縣市老人比小孩多。(本報系資料照)

台灣人口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一是老化速度正在加快,二是單身不婚者愈來愈多,導致人口結構失衡,走在街上老人比小孩多。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對此表示,單身就是沒有人口紅利,對總體經濟不利,是國安危機。

單身愈來愈多,即使結婚也不敢生小孩,造成台灣社會的老人比小孩多,今年2月全台15個縣市老化指數已經破百,代表6成8的縣市老人比小孩多。國發會推估,台灣恐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

年輕人不結婚或結婚不生小孩的問題由來已久,政府雖然採取生育補助措施,但效果有限,難以打動年輕夫妻積極「做人」,其中原因值得探討。

對年輕夫妻而言,生育補助是一時,養小孩是一輩子,「精打細算」後很多人還是決定不生,因此如何構思小孩從出生到長大的「一條龍」社福政策,是政府在制定促進人口成長政策時的重點。

從生育補助、育兒津貼、普設公立學校藉以降低育兒成本;在租稅優惠上,大幅度調高撫養扣除額;小孩長大後的就業輔導,也應一併列入補助考量。

雞肋式的生育補助早已證明無法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總體經濟學開門見山就說,國內生產毛額要成長,需要人口來支撐,人口老化的國安危機正快速侵蝕已脆弱不堪的台灣經濟。在蔡政府號稱8年將投入8800億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際,對於如何解決「移民、不婚、不生」三大人口問題,更應該投以關愛的眼神,擬定具體政策,全力為台灣的人口紅利「催生」。

 

聯合筆記/長照財源須可長可久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4948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8 02:17聯合報 賴昭穎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初審通過菸酒稅法與遺贈稅法修正草案,透過調高菸稅與遺贈稅,作為政府推動長照的財源。長照法訂於六月上路,執政黨在立法院居絕對多數,兩稅調漲應可及時通過,但法案推動過程顯露的問題,卻值得探究。

國發會推估,明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率可能超過百分之十四,邁入高齡社會之林;為因應人口老化衍生的高齡人口長期照顧問題,推動長照法有必要性與急迫性。

蔡政府上台後,將長照法從馬政府規畫的保險制改為稅收制,政策反覆的結果,長照法先決定上路時間,錢從哪裡來卻還沒著落,立法院也很配合的加緊修法腳步,先讓長照上路再說。

然而,按照行政部門的說帖,為擴大長照服務經費,必須有額外且穩定財源挹注。如果考量財源穩定,營業稅應該是最佳選項,因為營業稅收穩定且充足,調高稅率也不須經立法院審議;不過,顧及營業稅調高造成物價波動,最後被排除。

為了減低加稅阻力,政府將腦筋動到遺贈稅和菸稅。遺贈稅被視為富人稅,要有錢人多繳稅,會比調高營業稅來得有說服力;至調高菸稅,則是因為癮君子長期是被特殊看待的群體,漲菸稅阻力低、正當性夠,適合納入長照財源。

台灣的人口老化只會日益嚴重,長照服務是未來每任政府都要面對的問題,既然政府決定改採稅收制,比較合適的做法應該是維持稅課收入「統收統支」的特性,依照正常程序編列總預算,再將財源撥入長照基金,才是可長可久的制度。

目前政府採用成立特種基金、新增稅收指定用途專款專用的做法,一方面造成稅法疊床架屋,而且等到長照的五年試辦階段一過,仍要面對財源與制度的問題。

此外,設置長照服務基金作為長照財源,隱含的另一個憲政層次問題,則是限縮了立法委員的預算審查權。立院初審通過的菸酒稅和遺贈稅法的修法規定,新增的稅收撥入長照基金。

按照一般的預算審查程序,負責審查政府總預算的立委,有權刪減行政部門提出的預算案,但兩稅調漲後的新增稅收,一旦採取直接撥入長照基金的做法,立委諸公對於撥入基金的額度根本無權置喙,行政部門說了算。

蔡總統曾說,「長照2.0」是五大社會安定計畫中的重要政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長照六月上路不等於成功,建構一套穩健可行的長照制度,才能真正因應人口老化這個國安問題。

 

 

社論-確保長照2.0財源的根本之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4000027-260202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日初審通過「菸酒稅法」修正草案,並將於周三審查「遺贈稅法」修正草案,以籌措擴建長期照護體系所需要的財源。根據行政院目前的規畫,新提出的長照2.0方案每年需要經費330億元,其中三分之一約178億元來自公務預算,另外三分之二則從增稅來支應,將菸稅每包再提高20元,預估每年可增加158億元的稅收,同時將遺贈稅率從10%調高至20%,預計增加63億元的稅收。

長照2.0是小英政府最重視的政策之一,也是台灣社會安全重要的挑戰,今年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正式超越14歲以下的孩童人口,進入聯合國定義中的高齡化社會,再8年以後的2025年,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比率就會高達總人口的20%,成為超高齡的社會。照護工作是老人社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特別是極為龐大的失能人口,如果無法獲得基本的照護,整個社會將會充滿孤獨老、孤獨死、久病老人被遺棄的悲劇。

台灣老人照護壓力愈來愈沉重,政府統計2015年的「失能人口」已經高達75.5萬人,到了2020年會逼近90萬人,在家庭少子化、子女無法擔任全職照護工作的必然趨勢下,系統化的老人照顧體系架起最基本的社會安全網,長照的需求正在爆發性成長中。

2007年政府規劃了被簡稱為「長照1.0」的「長期照顧10年計畫」,提供居家照顧、護理、接送等8項服務。長照1.0雖然設計了「一通電話,長照管理專員就到家評估」的系統,卻因為預算不足,做了10年只有25%的民眾知道政府提供這種服務,而且「從評估到提供服務」落差極大,「長照1.0」至今沒有專責機構,各種服務分散在不同單位,能夠申請的老人資格限制高、申請表格複雜、服務給付缺乏彈性、而且由於服務給付金額很低,累計有11萬人參加了政府的長照服務訓練,最終留任的只有2萬多人,以一個做了10年的長照體系來說,這樣的成績實在汗顏。

蔡英文政府提出長照2.0的規畫,目標是要提供「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真實的長照服務,服務項目從目前的8項增加到17項,而且把日間托老、預防/延緩失能、社區預防照顧等功能都加入,今年預計在全國各縣市試辦1個服務據點,再逐步擴大到各社區。

然而,蔡英文的長照2.0距離成功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長照服務最大的挑戰就是財源,以目前75萬失能人口估算,如果要提供100%照護,每月每人2萬元就是170億元,1年就是2,000億元,而這只是服務的費用,還要再加上機構的投資、以及醫療、交通、行政等相關支出,要做到大家滿意的長照服務,需要的預算是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

過去兩年政府與民間曾經針對長照服務的財源,進行過全面的辯論,論證的焦點在「保險制」或是「稅收制」,雖然雙方論證都立意良善,都期望找到穩健、充沛的財源,但是所謂「保險」的本質是機率、以眾人的保費來提供1%意外發生時的需求,然而長照需求發生的機率是100%,除非再起一個鉅額的儲蓄式基金,否則從保險角度出發的長照基金,必然面臨保費昂貴、仰賴政府稅收補貼、而且很快入不敷出的命運。稅收制的問題則已經呈現在林全政府眼前,菸稅、遺贈稅都不穩定,加稅必然引發民怨,其他財源又不容易獲得立法院的支持,建立在稅收制度上的長照服務,必然是保守、難以進行長期規劃、最終還是難逃長照1.0那樣雷聲大雨點小的命運。

面對長照服務所需要天文數字的財源,小英政府必須破格思考,跳出衛福部與社福界的框架,從整體社會的需求來切入。一個有400萬老人、80萬失能者的社會,不可能只靠政府獨立扛起,政府有限的資源(人力、財源、監督)應該著力的,是建立全民參與的長照服務產業,鼓勵民間機構進入老人照護產業,而政府與現有的社福機構,則扮演前瞻的先行者、以及確保最底層老人獲得基本照護。

「長照服務產業化」在過往的討論中,總是被拿來與「財團化」掛勾,實際上在財團化與產業化之間,存在非常寬廣的空間,政府應該鼓勵投資、建立秩序、嚴格監管,讓民間企業進入長照服務產業,政府更應該認知,要滿足4、5百萬老人的需求,絕對不是幾個官員在辦公室內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引進民間資金、民間的服務技術、民間的創意,我們才有成功的機會。

老人照護不是獨占事業,老人照護也不可能全由政府統包,我們不斷發生老人在安養中心被燒死、照顧品質猶如煉獄的事實,正是政府無力全面扛起照護責任的具體例證。我們支持菸稅和遺贈稅調高來儘速啟動老人長照工作,更呼籲政府要務實面對爆發性的照護需求,引進民間力量,從競爭來創造多元優質的長照服務,這才是解決長照財源不足的根本之道。

(工商時報)

 

 

遺贈稅改 方向應更清楚、有感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4024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3-14 03:17聯合報 黃士洲/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主任(台北市)

配合長照法施行的初期財源,立法院即將審議遺贈稅率調高案,依行政院版本,擬將單一稅率制的十%,調整為十%、十五%及廿%的三級累進稅率制,其餘規定不動,預計每年可增加二百億元以上稅收。時代力量黨團主張降低累進級距、提高稅率、調降贈與稅免稅額。

按去年稅收統計,贈與稅較往年增加五成以上,看出有錢人提前贈與,以適用現在的十%稅率。因此,今年六月新遺贈稅上路,調高後的稅率可籌足長照財源?倘若預期落空,是否又得另起加稅爐灶?

平心檢視現行遺贈稅制,自六十二年開徵至今四十多年來,除九十八年改制單一稅率十%外,一路上只是零星修正,不僅避稅漏洞、節稅空間俯仰可拾,每年二、三百億元的遺贈稅收,財政貢獻也是極其有限。此次好不容易啟動遺贈稅改,大方向應讓多數民眾有感,無論是平頭百姓或富商鉅子,不宜只狹隘地利用透過稅率微調來籌錢。

稅率級距的設定,行政院版本以五千萬與一億元以上分別適用十五%與廿%的遺產稅率級距(贈與稅門檻折半),相信在社會九十五%的民眾眼中,辛勞一輩子仍是遙不可及的數目,尤其是對照綜所稅—淨所得五十二萬以上十二%、一一七萬以上廿%的級距,實在很難令人相信遺產稅制能從而舒緩社會貧富對立氛圍。特別是依靠著不動產、證券市場等免稅交易致富、暴富者,先是躲過綜所稅,又在十%遺贈稅的掩護下富貴傳家。

遺贈稅有意義的稅率級距設定,還需輔以合理的贈與免稅額。現行每年二二○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及夫妻相互贈與免稅,規劃分年贈與即可有效地「紓減」遺產稅基。參照財政部委託研究報告,自九十八年大降遺贈稅率並提高免稅額至二二○萬元後,納稅人申報應稅贈與額大幅提高,且以不動產贈與為大宗,贈與稅收更超越遺產稅收(除卻大戶遺產個案)。

適度降低贈與免稅額,例如每年一百萬,配偶一五○萬不計入應稅贈與,甚至引入所謂終身贈與、遺產免稅額制度,例如終身一千萬元,都有助於鞏固遺贈稅基並提升稅收。

現行不動產繼承、贈與,按公告現值與評定價值計稅,與市價有相當差距,也應同時導入不動產實價計稅機制、自住一屋定額免稅,其餘按照實價登錄價格計算,順帶可緩和利用豪宅藏富節稅牽動一般住宅不合理上漲的居住正義問題。

最後,近來被爆假公益信託的個案,浮現長久以來部分公益財團法人被當作企業集團持股工具的問題。遺贈稅法規定,捐贈、遺贈給政府立案的公益財團法人即可免稅,免稅門檻相當寬鬆,也有不少企業掌門人兼任公益財團法人的董事。國外立法例多有限制,貫徹捐贈與執行獨立原則,具體來說,財團法人董事會成員至少三分之二以上,不屬捐贈人的關係人。

 

 

配合長照上路 菸稅、遺贈稅最快6月調高

https://udn.com/news/story/7243/2333024?from=udn_ch2cate6644sub7243_pulldownmenu

2017-03-10 02:50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配合長照上路,立法院下周將審查菸酒稅與遺贈稅法修正案,菸稅預計每包調漲廿元,遺贈稅率將由現行的百分之十,調整為邊際稅率最高百分之廿。財政部次長蘇建榮表示,如果順利通過,預計六月就會開始搭配長照法實施,預計首年可籌措長照財源二二一億元。配合長照上路,立法院下周將審查菸酒稅與遺贈稅法修正案,財政部次長蘇建榮表示,如果順利通過,預計六月就會開始搭配長照法實施,預計首年可籌措長照財源二二一億元。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立委盧秀燕昨表示,財政部近期密集拜訪立法院財政委員,因為下周委員會要配合長照法修改菸酒稅法和遺贈稅法,未來每枝香菸要增加菸稅一元,遺贈稅率最高稅率會調至百分之廿,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多數黨,一定會順利三讀上路,影響所及,可能出現囤積香菸,以及父母進行規畫財產的狀況。

蘇建榮表示,菸酒稅與遺贈稅法修正,是配合長照法案修法,做長照財源。為防杜囤菸,財政部將建立新舊菸品識別機制,新制施行日後出廠或進口的菸品,將於包裝上印製或黏貼識別標誌,以利消費者辨識,防制非法囤積、哄抬價格及聯合漲價。

遺贈稅部分,蘇建榮說,從去年稅收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有一些較有錢的人,早就在進行租稅規劃,趁贈與稅稅率現在還是百分之十,提前贈與,以減少未來遺產稅被加稅。

財政部估算,遺贈稅調高後,要繳超過百分之十、受影響占比約百分之○點四,估計稅收可增加六十三億元;菸稅調高廿元後,估計菸品銷售量一年減少兩成、減少三點三億包,能挹注長照基金一五八億元。

遺贈稅修法後,稅率將從現行的百分之十的單一稅率,改為百分之十、十五及廿,三級制累進課稅。從百分之十調高到最高百分之廿內增加的稅收將納入長照基金,不適用財政收支劃分法的規定。

依規劃,遺產淨額未超過五千萬元,遺產稅率維持百分之十,超過五千萬元未達一億元的部分,稅率提高為百分之十五;超過一億元的部分,稅率則提高為百分之廿;贈與淨額則是未超過二千五百萬元維持現行百分之十的稅率,超過二千五百萬元未達五千萬元,則課百分之十五,超過五千萬元則課百分之廿。

在菸稅的部分,菸酒稅法修法後,菸酒稅菸品應徵稅額由每千支(每公斤)徵收新台幣五九○元調增至一五九○元,也就是每支調增一元。每包菸共廿支,因此菸稅將調高廿元,增加的部分將納入長照基金。近年贈與稅收 圖/經濟日報提供分享

今年前兩月主要稅目變化 圖/經濟日報提供

 

 

學者建議:鼓勵生育+讓銀髮族再投入職場

https://udn.com/news/story/8042/2333119?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3-10 02:11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潘姿羽/台北報導

「台灣從今年開始,老人將比小孩多。」去年底出版「台灣人口大震盪」一書的台大社會學教授薛承泰表示,台灣今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與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一模一樣」。意即,台灣人口即將開始面對「老人比小孩多」的老化現象。

台灣一九五○年代初總生育率達到七人(婦女生育的平均子女數),曾是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二○○三年跌至一點二三人,突破所謂超低生育率門檻(總生育率為一點三人)。此後,台灣就一直在聯合國的最低生育率之列。薛承泰說,才經過半個多世紀,生育率從世界最高轉變為最低,應算是另一個「台灣奇蹟」。

此一數據反映的是,台灣二戰後嬰兒潮,這幾年陸續邁入六十五歲、加入老年人口陣營;對比超低生育率帶來的少子化現象。

「高齡化」加「少子化」,第一個面臨的問題便是「勞動力下降」。薛承泰表示,台灣勞動力去年為百分之七十三,還算不錯,但即將面對下滑趨勢,必須早做準備。

此外還有教育發展(招生不足)、年金改革、長照與貧富不均等議題。政府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薛承泰說,長遠角度來看,一是鼓勵生育,二是引進移民。目前新住民在台灣有五十二萬人,為台灣「貢獻」了四十多萬新生兒。

生育率下降的同時,壽命也不斷延長。薛承泰說,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發生時間比歐洲國家或日本晚,速度卻相當快。台灣一個世紀前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如今翻了不只一倍,平均壽命達八十歲,超越美國與大部分歐盟國家。

如何讓銀髮族重新投入職場,亦是「增加勞動力」可努力的目標。薛承泰說,政府必須發展醫療科技、「壓縮銀髮族的生病時間」,讓人口高齡化不會造成社會負擔。並透過政策鼓勵銀髮族退休後重新投入其他生產領域,比方返鄉加入農業等。

人口結構老化攸關勞動力與競爭力,為因應人口老化的挑戰,行政院去年通過長照十年計畫2.0,建構社區化、普及化、平價化的長照體系,讓所有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區在地安養、在地老化;國發會也與勞動部、教育部、衛福部等部會推動優化生育及養育環境,以提升生育率,緩和人口結構轉型速度。

老化指數走勢 圖/聯合報提供

 

 

老化指數破百 台灣老人首度比小孩多

https://udn.com/news/story/8042/2333220?from=udn_ch2cate6638sub8042_pulldownmenu

2017-03-10 02:11聯合報 記者丘采薇潘姿羽/台北報導

我國老年人口第一次超過幼年人口,老人多於孩童恐怕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記者林澔一/攝影分享

內政部昨天公布,我國老化指數在今年二月首度破百,達一○○點一八,老年人口首度超過幼年人口,敲響人口老化的警鐘;全國共有十五個、逾三分之二縣市老化指數破百,人口老化全面降臨。

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二月我國老化指數達到一○○點一八,較去年二月的九十三點五大幅增加六點六八。

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二○一六年人口推估,老年人口明年就會超過百分之十四,進入高齡社會;二○二六年很可能衝破百分之廿,與日本一樣成為超高齡社會一員。

內政部戶政司副司長翟蘭萍表示,當老年人口超過幼年人口,可預見未來的扶養負擔會日益加重。

老化指數排名 圖/聯合報提供分享

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我國即將進入高齡社會,且從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僅八年,遠比日本、美國、法國及英國還要快;接下來不只高齡化程度持續增加,也造成青壯年人口對社會經濟支持負擔加重的負面影響。

國發會報告分析,由於工作年齡人口遞減、退休年齡人口遞增,十五至六十四歲青壯年扶養負擔將逐年增加。

若僅觀察老年人口對青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二○一六年約每五點六個青壯年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口;但到了二○六一年,將變為每一點三個青壯年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口,負擔明顯加重,此趨勢不只是人口結構變化,更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二月份的數字顯示,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數為三一三萬三六九九人,占總人口比率百分之十三點三一;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則達到三一三萬九三九七人,占總人口比率為十三點三三,高齡人口已一舉超越幼年人口。

若以縣市別來看,目前老化指數超出一○○的縣市,已從民國一○○年的三縣市增加為十五縣市,其中嘉義縣以一七七點○○最高,穩坐全國「最老」縣市,其次為雲林縣的一四一點八七。全國最年輕縣市則是新竹市,老化指數僅六三點八七;其次為桃園市,老化指數為六七點六二。

內政部官員表示,人口老化嚴重,加上出生率低,恐面臨招收不到適齡學生及缺乏勞動人口題,且我國人口老化情形很難再逆轉,可能一去不回頭。

 

 

中時專欄:林谷芳》棄老而取幼,不祥也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309006980-262104

世代正義是近來台灣在談改革時的時興名詞,在這概念下,上一代成為了剝奪下一代幸福的劊子手,也正如此,這曾經締造台灣奇蹟的一代當前竟只能成為噤不作聲的一群,忐忑或不服地等待著更多批判與算帳的來臨。

談世代正義,有當前的背景,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帳,一定程度當然可以算在上一代身上,但這樣地算帳,也容易導向上一代所以能過較好的生活正是由剝奪下一代的幸福而來的結論,目前的邏輯正是如此。

但事實呢?台灣現在被批判的上一代,卻就是經歷兩岸嚴峻對立,台灣從農業走向工商的一代,他們是50、60年代乃至更早出生成長,在70、80年代逐漸出頭天的一代。

50、60年代,在台灣當前聚焦的描述中,是白色恐怖的一代,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這白色恐怖離他們也還有段距離,真貼切的感受,其實是一窮二白的生活。打開當時的流行歌,你可以發現其中盡是一首首從鄉下到城市、由南部到北部,流浪、找工作,漂泊中尋找感情的小人物心聲。而即便不說那加工出口區裡日夜工作的女工,其他許多人也都有「客廳即工廠」的經歷,一家人在家裡用雙手作酬勞微薄的代工,以換取更好的未來。我自己有2年就是做著剪1雙鞋墊賺1毛錢的零活以多少貼補家用的。

而當時,更有機會、更有能力、更有企圖心的人又如何呢?為做外貿,為推銷產品,90年代前,提著裝滿樣品的手提箱,在人地生疏的國外異地尋求機會,正是上一代台商的典型形象。而也是這在家裡做、在外面跑的上一代,成就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

這段歷史現在很少在公眾領域被回顧,談這些,似乎就是在為威權時代擦脂抹粉,但那一代絕大多數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他們的上一代在物資上並沒有留下什麼東西,留的,只是傳統社會那質樸謙卑、苦幹實幹的美德。

現在所謂的上一代,正就是台灣奇蹟的締造者,「亞洲四小龍」的美稱是對他們的整體讚譽,他們近乎無中生有,原是台灣的驕傲,怎麼一下子就變成了剝奪下一代幸福的劊子手呢?

誠然,台灣的年輕世代看不到未來,台灣也的確每下愈況,而主導台灣當前的也仍是所謂的上一代,但問題卻不是一句世代剝奪、世代正義所能一語概括的!

本來,好的70、80年代,不代表就有好的90年代及新世紀,這是台灣的現實,也才是關鍵之所在,那為什麼創建台灣奇蹟的一代又會將台灣帶入困境呢?

談這問題,必須談到所謂「一代人」的組成。在此,有領導擘畫者,有實務執行者,有為改善生活而提供最大的工作動力者,是他們共同構成了一代,也共同締造了奇蹟。也因此,奇蹟之所以停滯,乃至優勢翻轉到如今的不堪,正須從這裡觀照起: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而實情則是:這上一代的提供工作動力者多數人並沒有過度地飽暖思淫欲,這一代的執行者也沒有更明顯的貪贓與怠惰,關鍵其實是最上層的擘畫者出了問題,這問題甚且使得執行者心力交瘁,使得有動力的奮鬥者綁手綁腳,台灣的榮景只能不在。

而所謂的對下一代幸福的剝奪也正是這些掌舵者搞出來的,讓台灣困於「戒急用忍」,政策買票地將台灣一味地推向所謂的福利國家,黑金治國,這種種才是元凶。

談元凶,藍綠都有,包含李登輝、陳水扁在內,綠的責任也絕不稍遜於藍,但這時回頭大談世代正義,卻要那些過去孜孜矻矻者承擔,正義又何在?

《孔子家語》記孔子答魯哀公問政,說有五事不祥,其中之一是「棄老而取幼」,台灣目前正是如此,政客為選票一味媚俗,連文化界都以取悅年輕人為尚,以致前一代是如何走出來的,這一代盡就不知,乃覺得自己天生該有的幸福被上一代剝奪了,卻沒有想到許多高喊世代正義者就是將台灣弄垮的元凶。五不祥中的另一個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學」,如此,談世代正義,說能有未來,其誰能信?

(作者為台北書院山長)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522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