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許厝遷校爭議未歇 久而不聞其臭 薛承泰/台灣是宜居宜行之島嗎?機捷試乘等1個多小時 旅客破口大罵「太沒效率」
2017/02/16 10:31:40瀏覽128|回應0|推薦0

 

許厝遷校爭議未歇 醫籲政府承擔責任、詳作評估研究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285701?from=udn_ch2cate6638sub7314_pulldownmenu

2017-02-15 11:28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許厝分校遷校爭議並未因開學而止歇,針對媒體報導國健署在專家會議中中斷學者發言,國健署昨(14)日投書媒體反駁(http://www.storm.mg/article/222658),文中詳列與會學者發言次數與時間長;針對外界質疑報告不嚴謹,該署也在投書中回應,尿液及空氣採樣檢驗只是追蹤、不是研究,毋須經研究倫理委員會同意;該署同時指出,空氣監測資料比起驗尿有更高證據力,未來將以此(空氣監測)來保護學童健康。

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與六輕煙囪為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與六輕煙囪為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對此,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抨擊,國健署日前正是拿其主導的檢測報告,向當地居民說明風險,提供居民跟地方政府作決策參考,因此,該署說不據此作決策,明顯前後矛盾;另外,各界對於環保署的空氣採樣與監測方法仍有疑慮,國健署不應輕易主張空氣監測資料與證據力同義。

許厝學童去年9月遷校後,在10至12月間,國健署委託成大教授李俊璋每月1次為學童進行尿液追蹤、環保署每月1次進行學童家中與校內空氣監測,本月7日召開專家會議判讀。由於專家學者對研究倫理、空氣監測方法有疑慮,最終會議結果並無共識。

葉光芃指出,六輕石化工業區附近的空氣中除有氯乙烯,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氫、重金屬等物質,環保署署掌握最大監測資源與數據,但在7日專家會議中、會後記者會上,卻只以氯乙烯來談風險,已是行政怠惰;此外,即使汙染物未超標,也不代表對於人體沒有危害,但國健署竟未細談細究,僅多次跳針強調空氣監測資料較具證據力,「要信國健署自己信,人民不信」。

關於監測方式,台大兒童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就像癌症不會是吃一次烤肉就罹病、是長期反覆接觸致癌物質所致,空氣中的有毒物質也會經由反覆暴露而累積在人體內。由於空氣24小時都有變化,因此環保署的空氣檢測不應根據單次採樣,就斷定劑量高低或有無,而須長期、持續監測,並且須研究人體到底接觸多少劑量、是否會因此罹病。

「我們不應用健康代價去賺我們的產業,政府更不應讓孩子莫名其妙去冒安全風險。」呂立說,負責任的政府應詳作健康安全評估,可找來與當地沒有利害關係的、客觀的第三方,在國衛院原有的基礎上作更廣泛、更進一步的研究。

 

 

我見我思:謝錦芳》久而不聞其臭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214005955-262104

台灣的空氣品質越來越糟,尤以高屏地區受害最深。對於日益惡化的空氣品質,「要健康婆婆媽媽團」控訴政府毫無作為,決定2月19日號召鄉親走上街頭,爭一口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

家住大社工業區附近的陳媽媽,長期以石化廠為鄰,要吸一口乾淨空氣,對全家人而言,已成為奢侈。16年前,全家高高興興遷入新居,後來才發現隔著馬路對面就是石化廠,每晚嗆鼻的毒氣陣陣飄來,讓他們徹夜難眠,逃無所逃。

陳媽媽說,「巷子裡多位鄰居死於癌症,自己也咳出血,大家百病纏身,沒有人為居民發聲。」大社人要求石化工業區遷移,盼了20多年,迄今遙遙無期。

由近600家石化、鋼鐵等重工業、800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社區,43年來飽受各種毒氣侵襲。本報「高雄氣爆周年省思」專題中,金煙囪文化協進會總幹事許順良感慨,「當年他家有兩塊地被政府徵收,把土地給國家建設,政府卻把汙染留給我們。」最令他心痛的是,「經過幾十年汙染,很多人已經聞不到臭味了。」聞不到嗅味,並不代表空氣變乾淨了,而是嗅覺麻痺了。

去年11月19日行政院長林全率行政團隊到大林蒲社區聽取居民心聲,公開向民眾道歉,並承諾加速辦理遷村。遷村是嚴肅的議題,對於在大林蒲世居數十年的耆老,即使家園早已千瘡百孔,他們寧願持續守護。問小學生要不要遷村,他們童言童語說,「不想遷村,想在村裡玩。」孩子們不知道空氣中充滿毒氣,只想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玩耍。

煙囪下的童年不只在大社、大林蒲,也發生在許厝。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興建之初,最大的錯誤即是選在距離六輕僅900公尺的防風林地上,而且毫無環境影響評估,讓孩子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學生們3年來搬遷3次,苦不堪言。

新學期開始,雲林縣政府決定讓同學們維持在橋頭本校上課,但家長們卻到許厝分校高掛白布條抗議,要求回分校上課,孩子們也認為,分校教室新,為什麼不能回去?天真的孩子們只看見分校設備好,卻看不見無形的風險;但大人們必須為孩子們的未來著想,不能無視風險的存在。

從大社媽媽的血淚控訴、大林蒲耆老的悲憤慨嘆,同樣被數百根煙囪包圍的許厝分校,也隱藏著風險,造成這樣的錯誤,政府難辭其咎。政府該道歉的不只是大林蒲,還有許厝分校家長、學生們。如今亡羊補牢,只有盡力讓孩子留在本校受到良好照顧,不能一錯再錯。此外,也必須對雲林學童做長期、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給當地民眾一個交代。

 

薛承泰/台灣是宜居宜行之島嗎?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28744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2-16 01:11聯合報 薛承泰

去年八月InterNations一項跨國「宜居」調查,台灣在六十七個國家中拔得頭籌。此調查發布數月後媒體才以「台灣為世界最宜居國家」露出,人們還誤以為是新政府努力半年即展現亮麗的成績。

其實,這個調查是針對派駐國外人士為對象,問了十個問題台灣表現都不錯,其中最受到矚目的兩項為「生活品質」與「個人理財」;前者台灣以質優與價廉的醫療體系勝出,後者則是以穩定而偏低的物價贏得青睞。

外國高階白領對台灣「宜居」評價高,固然可喜,卻不能代表台灣一般民眾的想法,否則「居住正義」怎會成為社會運動的主流議題?何況最近政府又開始重視都更,何嘗不是因為社區老舊且到處違建。都更喊了多年,政府並非沒有法令,落實卻極為有限,即使有魄力如柯P,上任之初即下令限時拆除大違建,很不幸,台北的天際線至今仍是由五光十色的鐵皮屋疊比而成。

台灣雖不大,都會卻不少,林蔭大道是都會標章,豪宅與高級社區則為都會地標。在這些蛋黃區中,有錢人家自成一個封閉的天龍社區,有富麗堂皇的建築外觀、良好而安全的管理、極盡奢華的裝潢。健保與醫療對他們而言真的是便宜,物價再怎麼波動也少不了三餐美食,每月所繳的管理清潔費可能高過大部分退休者的年金!

走出天龍社區,轉進巷道即彷彿進入另一個國度;一眼望去房子老舊不打緊,處處可見寸土必爭的巧思,歎為觀止!這裡的居民擔心蔬菜水果漲不停,擔心下班回家車子沒得停,擔心小孩上學碰到壞人,擔心鄰居半夜爭吵難入眠,…最近更擔心退休金不足以安度晚年。公共空間原本不足,隔壁鄰居只好斤斤計較劍拔弩張,也因政府公權力不彰,放任讓人性扭曲蔓延,使得社區環境更不友善!

誰都知道,都更可以美化城市、減少居住災害、促進經濟活絡,還可以提升人們生活的品質,不讓一個城市兩個世界的現象繼續擴大!於是,有哪一個縣市長不在選舉中誇下海口宣示都更,要落實居住正義呢?然而年復一年,全台超過卅年屋齡的房舍已占卅六%了,且從今年起,台灣老人數量要超過小孩,而台灣房舍的老化程度更甚於人口!

由於都更涉及個人人權與集體安全以及私利與公益的糾葛,使得多年來政府推動老舊住宅都更,常卡在住戶難以協調,甚至釘子戶也時有所聞。儘管如此,當居民們認為「連巷道中的停車與違建都處理不了,還能執行都更嗎?」就會了解,人們對政府缺乏信心也是問題的癥結!

重建公權力,政府應秉持以蒼生為念的胸懷之外,還需要方法與步驟。首先應儘速處理「危樓」,並鐵腕拆除大型違建與防火巷占用,凡是違反公共安全者應優先處理;至於老舊公寓,因數量龐大,只要沒有安全疑慮,應以整頓與恢復友善公共空間為重點。一旦公權力能在公共安全上落實,民眾重拾對政府的信心後,才可能進一步推動老舊社區的都更。

台灣作為宜居之島,不是因為外國人能樂活,而是讓國人能安身立命!行文至此,傳來國道遊覽車肇事卅三人不幸罹難消息,幾個月前遼寧陸客團在台發生火燒車事故釀廿六死,政府不是才宣示提升旅遊品質與安全嗎?不幸事件究竟要發生幾次,公共安全議題才會被政府重視!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機捷試乘等1個多小時 旅客破口大罵「太沒效率」

https://udn.com/news/story/10781/2287711

2017-02-16 09:21聯合報 記者徐子晴╱即時報導

桃園機場捷運今天開放自由試乘,民眾需事先領取號碼牌才能搭乘,第一批號碼牌從早上7點40分開始發放,由於兩個排隊處僅有各1個號碼機,按一下才有1張號碼牌,平均1個旅客需耗時5秒,引發民眾不耐,現場開始抱怨。

不少民眾排隊等了1個多小時才拿到號碼牌,不禁抱怨「真的等太久了」、「動作太慢」、「太沒效率」,甚至有心急的民眾還破口大罵,質疑機捷應比照北捷,直接用悠遊卡刷卡進場,「真的需要檢討改進!」入口處的服務人員從一開始的「歡迎搭乘」,最後只好一直低頭道歉,安撫旅客。

民眾王先生說,他7點就來排隊,來到現場才知道竟只有1台號碼機,排隊到快9點才拿到號碼牌,不禁抱怨「真的等太久」。他認為,機捷發號碼牌不妥當,應該要讓全部民眾都可以直接進入搭乘,不要限制,還有待改進。

要搭機到北海道的何小姐則苦笑說,雖然順利領到號碼牌,但這種發放速度以及限量發放方式,還是對趕機旅客不太方便,她也有心理準備,若是來不及拿號碼牌,就要改搭國光號到機場。

桃捷公司總經理陳凱凌表示,會立即改善,從第二梯次9點40分起,就會先把號碼牌抽起來放著,等下就會直接發放給旅客。

 

機捷南段運量恐不到全線兩成 背包客是關鍵?

2017-02-07 23:45聯合報 記者許政榆/桃園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271002

桃園捷運公司估計,機場捷運機場以南至中壢的「後段班」站運量恐不到全線兩成,但青年旅館業者多認為有機會靠背包客翻轉;台灣青旅執行長魏秋富昨天試乘後建議增加機場至中壢直達車,並邀網紅、部落客組「踩線團」開發深度旅遊,留住人潮。

桃園捷運公司對此表示,如何開發機場往中壢方向的旅遊人潮,需要政府和民間一起合作,如果運量能支撐,當然可考慮增開機場至中壢直達車,目前先觀察試營運狀況再評估。

桃捷公司昨邀青年旅館業者和國際旅客試乘機捷,業者多半看好機捷開通可替旅客節省轉乘時間,尤其背包客可精準規畫行程,更願意來台,尤其方便至較陌生的中壢旅遊,促進當地商機,因此機場以南的運量可望受惠。

台灣青旅執行長、「Hostel Talk」創辦人魏秋富試乘後說,機捷各站有購物中心,可能會吸引人潮停留,因此觀光客不一定選擇住台北,可能往南住中壢,但現在直達車僅有往台北方向,「往中壢的直達車應該有必要。」

魏秋富表示,大桃園地區有許多商務旅客進駐,尤其是工程師,且觀光資源並不輸雙北,只是缺乏行銷,建議青年署、觀旅局邀請網紅、部落客組「踩線團」至中壢挖掘在地美食、景點,以文化、深度旅遊特色吸引旅客,否則機捷串起北北桃卻沒能留住人潮,很可惜。

同行的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的長子、雀客旅館創辦人戴東杰說,機捷可望為北北桃帶來旅客,尤其「到桃園也有捷運」,是桃園的利多。

韓國學生柳子英說,韓國捷運上可以飲食,機捷不能,比較乾淨,會增加搭乘意願;以前都搭客運到機場,機捷開通後可能選擇搭機捷。

 

 

聯合/機捷:一堂廿年還上不完的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26210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2-03 02:4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右二)大年初四首度體驗桃園機場捷運。 記者陳嘉寧/攝影
蔡英文總統(右二)大年初四首度體驗桃園機場捷運。 記者陳嘉寧/攝影
分享

大年初四,蔡英文總統試乘機場捷運。對這條苦等廿年才通車的捷運,她對媒體比了個「讚」,說:「廿年實在等太久,一定要讓等待更值得。」言下,似乎機捷一通車,過往的一切都可以一筆勾銷。這樣的想法,恐怕太淺視。

機場捷運是在上一次民進黨執政時動工,如今在民進黨再次執政時通車,首尾相連,看似順理成章。但是,審視機捷命運的浮浮沉沉,可以說它「犯了所有公共工程所能犯的錯誤」;拖了廿年才通車,非關天災,而是人禍。說是光榮開通,實也留下斑斑劣跡。

二十年是什麼樣的概念,拿幾個相近的例子對照即知。台北市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於一九八八年動工,因歷經火燒車等意外,延至九六年才通車,前後花了八年。曾經傳出弊案的中山高「十八標」汐五高架橋,九一年動工,九七年完工,因弊案走得更久。曾因雪山隧道屢屢崩塌而延宕的北宜高,則花了十五年時間。而機捷何德何能,竟一舉打破上述所有的紀錄?

機場捷運錯誤的第一步,是一九九六年政府決定以BOT方式興建,並於九八年在黑函滿天飛之中敲定長生公司得標。當時李登輝執政,正值台灣「黑金政治」的巔峰,這個招標案幕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已難以追查。長生公司得標後,因資金和包商都無法到位,拖了四年,終於在最大股東長億集團爆發財務問題後,宣告失敗退出。

二○○二年底陳水扁政府與長生解約,原本計畫仍採BOT,改由第二順位的中華工程接手;未料,此時又陷入了另一個公共工程最可怕的噩夢:政治角力。地方政府為爭取土地開發,要求機捷由直線改成轉彎繞路,在路線規劃上與中華工程相持不下;最後中工退出,BOT案也改成政府出資興建。繞了一大圈,機捷形同「砍掉重練」,十年工夫白費,在二○○六年重新動工。

當時台灣已有完成多條捷運的經驗,理論上,機捷應該可以順利完工;誰知,事態發展仍令人跌破眼鏡。癥結就在,得標的日商丸紅並不具備相關的工程專業,不少工程層層外包給其他廠商;在進度掌控不佳及包商無能的雙重影響下,工程機電和土木系統的統合一再出問題,寫下機捷「六次通車跳票」的奇蹟。

專家認為,不專業的丸紅之所以能得標,是因為「最低標」的模式肇禍,但這並非全部的原因。事實上,即使是「最低價標」,也應該對投標者賦予一定的資格限制,並對標案金額預設合理目標。至於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完全沒有經驗的公司進場進而得標,迄今政府仍然沒有合理的交代。

若只有單一因素,絕不可能讓一條捷運拖了這麼久才完工;但綜觀機捷廿年的轉折,決策錯誤、政治角力、招標草率三項因素共同促成了機捷的「超完美工程延宕風暴」。歷經四位總統,卻沒有任何一名首長為機捷負起政治責任。當時的主其事者,甚至在政黨輪替中更上層樓,縱遭監察院彈劾,也未承擔任何責任,可謂世界奇觀。

這堂「機場捷運課」整整上了廿年,稱之為「藍綠共業」,仍不足以形容其為禍。可怕的是,政府官員並未從中得到任何教訓。最近桃園鐵路「高架化」一夕改為「地下化」,工程經費暴增六百多億,整起計畫也和機捷一樣幾乎是「砍掉重練」;這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機捷慘案」,令人擔心。另一案例是台北大巨蛋,只因政治人物個人的主觀好惡,竟以近乎毀約的方式要求公共建設一夕停工。如果未來市府必須賠償,能不能查封相關官員財產,要他們負起責任?

機場捷運通車帶來的便利,也許會讓民眾對過往的風風雨雨姑且釋懷。但是,如果政治人物不能從中汲取教訓,這種人謀不臧的公共工程噩夢,仍將不斷上演。

 

 

棄水井管理 地動山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254892?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1-27 02:43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彰雲地區非法水井超過三十萬口,造成地層下陷、影響高鐵安全已不是新聞。水利署九十八年祭出「新增違法水井即查即填、既有水井申報納管」政策,甚至還修改地下水管制辦法,希望能掌握水井數、控制抽水量,但一切努力,可能因彰化縣長而破功。

中央推動「地下水井管理計畫」,讓原先不合法的水井華麗轉身成為合法,原就是考慮農民生計、爭議極大的無奈選擇,所要求的不過是比照合法水井、依照水權登記收費標準繳納相關規費、裝設量水設備(獨立抽水機電表亦可)而已。

但因農民反對繳規費,縣長決定不收了。違法水井不但就地合法,甚至比合法水井還少了規費,世上竟有如此踐踏法治、毫無公理的不義之事?

若連規費都收不到,如何要求裝設可靠量水設備?未來如何要求繳納水資源費以控減水量?若只是把非法改成合法,那繼續濫抽地下水,縣府能奈何?

縣府無能管理地下水,乾脆趁著蔡政府推動綠能、魏縣長也對綠能很有興趣的當下,封填非法水井,農田改種電吧!

 

葉銀華/台灣高鐵是什麼樣的公司?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25096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1-25 03:42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高鐵是否要延伸至屏東,引發中央與地方政府很大的討論!支持者所持的理由有追求屏東人的交通平權與振興屏東觀光,但仍需考量所增加的成本總額、可行性評估與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以上的討論,直覺台灣高鐵公司是一家完全國有的企業,然而台灣高鐵去年十月厎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台灣高鐵與大部分民營上市公司不同,目前,台灣高鐵的股權結構,交通部持股四十三.一七%、航發會持股四.六四%、中鋼公司持股四.三二%、台糖持股三.五七%、行政院國發基金持有二.一四%,再加上其他帳戶,政府直接、間接控有持股達六成多;而其餘主要股權為五大創始民營股東,約為一成多股權;以及兩成多的其他股東。

因此,台灣高鐵在法律上並非國營事業,但屬於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意義是執政黨可以掌握多數董事席位,亦可決定董事長、高階主管人選,因此台灣高鐵董事會決策的思考因素深受執政黨、政府政策的影響,同時董事長職務會受政黨輪替的影響。

如果說台灣高鐵是BOT案(Build、Operate、Transfer,興建、營運與移轉),那麼此案已經徹底失敗。從一開始還未建造,政府承諾在台灣高鐵無法償還負債時,負有強制買回的義務。而在興建期間泛公股機構又認購台灣高鐵所發行的許多特別股。

還有,政府出面為台灣高鐵的聯貸案,協調銀行團降低利率,而且同意其改變提折舊的方式大幅降低折舊費用。前年政府下半年又強力主導高鐵財務解決方案,主要內容如下:延長特許期卅五年(由現行卅五年延長為七十年)、普通股減資六成、政府控制單位參與私募普通股三百億、收回特別股股本等。

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宿命會持續重演!去年六月下旬發生桃園華航空服員工會之罷工事件,政黨輪替前的舊經營團隊任由罷工發生,而新任命董事長為了平息罷工,幾乎全部答應罷工空服員的要求;七月初,包含地勤的華航企業工會提出的八點訴求,新董事長也原則性接受。華航是一家已經上市廿三年的公司,最大股權控制者是政府,約控有股權四十五%。

上述要求初估華航每年需增加十億元以上的費用,有可能讓華航淪為無法或很難賺錢的公司,如比一來,債權人、股東會再投入資金?華航又如何留住或招攬優秀員工?後來華航只能宣稱與空服員工會簽定的協議,不屬於團體協約,公司將依協議內容,「逐步」履行相關承諾。

台灣高鐵已經是一家上市公司,有著眾多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債權人、乘客,因此在評估延伸至屏東一案,希望政府能以眾多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為立場,考量過去增設苗栗、彰化、雲林三站的效益,並慮及恆春機場前車之鑑是否可參採。

我們可以理解交通平權的訴求,如果最後因非商業因素決定延伸到屏東,不應將相關增加的成本、費用由一家上市公司承擔,否則不利於台灣高鐵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亦影響台灣高鐵的永續發展。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219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