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的居禮夫人
2012/05/31 16:13:50瀏覽242|回應0|推薦0

中國的居禮夫人

 

為什麼紀念吳健雄

吳健雄的成就,是在傳統科學思維下所達成的,作為一個近代物理科學的典範人物,吳健雄確實表現了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中科學家的信念,那就是對於自己中國文化的一種信念……

1912年出生的吳健雄,今年滿一百歲。科學界裡的一些人知道,國際科學界為紀念居禮夫人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一百周年,特別將去年訂為國際化學年。對於吳健雄有認識的人也知道,有人稱呼她為「中國的居禮夫人」。那麼在吳健雄一百歲的時候,應不應該來紀念她呢?

在科學史上地位較許多諾獎得主更重要

吳健雄1960年代刊於Life Magazine的照片。
圖/江才健提供

吳健雄科學上的貢獻,一般多知道她1956年所做的鈷六○極化實驗,率先證實楊振寧、李政道所提出的那個理論質疑,吳健雄因此一實驗名揚國際,也使楊、李二人成為最早得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李二人得諾貝爾獎時皆持中華民國護照,因此到目前為止,在諾貝爾獎得主中,他們是唯二的中華民國籍得主。

吳健雄證實楊、李理論假設的實驗,做得困難也很漂亮,她沒能與楊、李二人共享當年的諾貝爾獎,引起甚大遺憾,也有許多大科學家表示不滿,但是吳健雄終其一生,還有其他說起來甚至更重要的科學成就。譬如1940年代她所做的貝他衰變實驗,就是一例,那也使她得到許多肯定。如果我們總結一句,說吳健雄在科學歷史上的地位,要比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來得更為重要,可說是持平之論。

對於吳健雄的科學貢獻,原本我也只有粗淺的認識,1983年她第三次到台灣訪問,我因工作認識她後有了較多了解,也才有後來1989年開始的吳健雄傳記寫作。

吳健雄傳記寫作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協助,譬如最早楊振寧先生的鼓勵。當時我在《中國時報》工作,《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與吳健雄同是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和吳健雄早已相知相交,對吳健雄的科學成就很有認識,他慨然支持我到紐約市做一年「研究」,訪談和收集資料,後來一面做報社工作,一面寫那本傳記,1996年才完成出版。傳記出版後許多人對吳健雄有更多的認識,我對吳健雄也有了迥異於前的評價。書出版後不到一年,吳健雄因腦溢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這些年來,因為吳健雄基金會的努力,每年暑期在台灣舉辦吳健雄科學營,使得吳健雄的名字不時在社會上出現。這個科學營會介紹吳健雄的生平和科學貢獻,讓參加科學營科學方面拔萃優秀的學生以吳健雄作為一個人生典範。

科學界極難得的典範人物

吳健雄1930年代在UC Berkeley做科學報告。
圖/江才健提供

這十多年來,有機會在一些地方報告吳健雄的生平和科學成就,或是在學校課程中介紹吳健雄這位科學家,我有些訝異地發現,許多人全然不知道誰是吳健雄,甚至有人初看到她的名字,還以為是位男士。令人欣慰的是,許多同學在聽了吳健雄的生平和科學成就之後,都說對吳健雄有了極深刻的印象,認為她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也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典範人物。

當然,將科學家視為一個典範,是我們時代裡很自然的一種思維,這麼多年來,因著對科學在人類文化中地位遞嬗的認識,也覺得紀念吳健雄還可以有更深一層的不同意義。

科學其實與人類其他的文化創作,譬如文學藝術等很不一樣,那些文化藝術的創作,人們能夠很自然的欣賞其內涵,心生喜悅而欣然嚮往之。科學呢?一般來說,是玄奧難解而疏離的,人們之所以對科學展現出欣羨之心,主要因著科學所展現的力量,這種力量改變了文明的面貌,特別是改變了歐洲那個相對晚起的文明,使其倏然而起,造成了一個現代世紀,科學家因而也就成為了這個新時代的英雄。

如果回顧歷史,科學在社會中展現力量,也是一個上下起伏、悠長曲折的歷程,現在一般多認為,二次世界大戰是科學地位最戲劇性的一個轉捩點。在那之前,科學多少還只是科學圈子中的文化活動,在那之後,科學成為國家社會的主流事務,各個國家以一定預算支持科學研究的發展,始自二戰之後,這個趨勢至今沒有偃息。

二次戰後,是科學全面樂觀的時代

吳健雄(左)、袁家騮夫婦攝於1983年。
(圖/本報資料照片)

二次大戰之後冷戰伊始,是科學全面樂觀的一個時代,經濟民生發展,軍事國力擴張,都與科學力量相輔相成,在戰後百廢待舉、人口快速增長的客觀條件配合之下,確實造就出一個空前繁盛的榮景,人類擁有更大的財富,控制更多的資源,一時之間,似乎盡是一個無限光明的景象。

科學知識的實徵致用,確實發揮其立竿見影的效果,譬如抗生素的控制細菌感染、疫苗的形成免疫抗體,乃至於核子分裂釋放的巨大能量,都使人類對於科學的驚人力量,有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冷戰局面之下,國家軍事力量發展需求與科學的緊密牽扯,已多有論列,在那個氛圍之中,科學成為國家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自然也就成為無由置喙的一種共識。

在科學樂觀的全面發展之中,並不是沒有另類的聲音,舉例來說,上世紀60年代以降的環境運動是一個開端,後來的反核以及生態保育運動,以及其他科學文化的辯論,可以說都是對於科學發展所造成後果的反省,但是解決之途,卻依然不脫科學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人的需求為本,冀求達成即時有效的結果。

在現今市場經濟資本體系的發展中,科學似乎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一種力量,人類只能在既成體系中,作局部的調整,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變動,既無由啟動,也難能承受。

但是如果看由近代科學所造就的今日歐美發展國家經濟景況,不禁也要問一句,到底那只是發展過速、規範失序造成的失衡狀態,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嚴峻險況。對於這個問題,今日已有愈來愈多的討論。

她對中國文化的信念

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現今世界的外在現象,莫不是由一個科學思維所形成的改變力量所塑造,除非對於科學思維有新的反省,並不容易徹底解決諸般問題。在這背後的思維是,到底科學是不是人類面對外在環境的唯一出路,除了科學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面對外在環境的不同思想。

到了這裡,我們便可以回到最開始的那個「為什麼紀念吳健雄」的問題。一點不錯,吳健雄的成就,是在傳統科學思維下所達成的,她自己也並沒有對科學的哲學懷疑和挑戰,但是作為一個近代物理科學的典範人物,吳健雄確實表現了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化中科學家的信念,那就是對於自己中國文化的一種信念,這是我以七年時間完成吳健雄傳記所深刻認識到的。

在我與吳健雄的許多訪談之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她多次談到中國和美國與她的關係。吳健雄1936年離開上海,1997年病逝紐約,雖說六十多年主要在美國度過,卻沒有減損她對於自己文化的信心,她曾經說過,「美國有許多中國通,其實是一通也不通。」

她也曾經談起對她啟發最多的父親吳仲裔先生。她說父親雖然沒有到國外念過書,但是思想比去過國外的人還新。她也說在國外這麼多年,看過這麼多人,卻覺得沒有幾個人比得上她的父親。

最受思想家胡適的啟發

對吳健雄啟發最多的另外一位師長,是中國近代的大思想家胡適先生。吳健雄中學時代就閱讀胡適文章而深受影響,後來在上海中國公學上胡適的中國思想史,更使吳健雄對於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而透澈的了悟。這些扎實的涵養,使吳健雄雖然後來研究的是西方的物理科學,一生中大半日子也都在美國度過,卻一直是一個有根有本的中國人。

吳健雄離開老家上海瀏河後,1972年美國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中美冷戰對峙關係解凍,1973年她才能再回家鄉,面對的卻是父母皆逝、家人凋零,可說是傷懷深重,情何以堪。1973年以前,吳健雄曾到台灣訪問兩次:1962年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卻親眼目睹她最敬愛的胡適老師匍倒猝逝;1965年,她再回台獲頒「嘉新特殊貢獻獎」。這兩次回台,她都公開演講,對台灣科學學術貢獻心力。

1973年兩岸關係還相當對峙,吳健雄的回鄉之行,雖是人情之常,卻未能免除政治的牽扯,也造成她十八年之後才再到台灣來訪問。

1983年吳健雄回台,出力最多的是已故的浦大邦教授。浦大邦曾經提到,在吳健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公寓客廳茶几上,有一個台灣大理石的石頭圓盤,圓盤中以清水養著幾塊石頭,是南京雨花台的紅石,水自然是美國的水。浦大邦認為,這個饒富象徵的組合,或許正是吳健雄的心境寫照。

吳健雄那一次的回國,不但到她的母校中央大學訪問,也向當時的蔣經國總統建議,在台灣開始了同步輻射科學計畫。往後十多年,吳健雄因為擔任這個計畫的諮議委員,經常長途飛行回台灣貢獻心力。

今年5月底,吳健雄百歲冥誕,在上海附近、她家鄉蘇州太倉的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南京原來中央大學舊址的東南大學,都舉行紀念儀式,台灣由中央大學協調聯絡,得到聯亞生技支持,特別是得到台達電基金會大力資助,積極進行吳健雄紀錄片的拍攝,預定年底舉行紀念儀式並公開播映,台灣科學界一些團體也有紀念活動。

紀念吳健雄當然要紀念她科學上的了不起成就,除此之外,也應該紀念她對於自己文化的那種信念;這樣一個對於我人文化的信心,正是當前科學思維備受挑戰的時代裡,最應該珍視的。



全文網址: 中國的居禮夫人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127482.shtml#ixzz1wQuK0pFN
Power By udn.com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65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