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元耕耘機少女現身 都62歲阿嬤嘍 搶收發芽稻穗 老農婦組「不老割稻班」 重現農村精神 割稻機之一葉知秋
2012/06/27 11:08:24瀏覽818|回應0|推薦0

 1元耕耘機少女現身 都62歲阿嬤嘍

 農委會昨舉行《耕耘臺灣 農業全印象》紀錄片記者會,邀請民國50年代,代表推動農業機械化的陳命珠擔任嘉賓,當年她以女性角色巡迴全省10年示範操作農機,貢獻很大,當時政府還發行背面有她操作農機肖像的1元紀念幣,可說是農業的風雲人物之一。(呂家慶攝)

 農委會昨舉行《耕耘臺灣 農業全印象》紀錄片記者會,邀請民國50年代,代表推動農業機械化的陳命珠擔任嘉賓,當年她以女性角色巡迴全省10年示範操作農機,貢獻很大,當時政府還發行背面有她操作農機肖像的1元紀念幣,可說是農業的風雲人物之一。(呂家慶攝)

 民國五十八年,政府為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增產運動,發行一元紀念幣,推廣農業機械化,硬幣上駕駛耕耘機的十九歲少女陳命珠,當年是台灣第一個操作農機具的女生,如今已是六十二歲的阿嬤。她昨天現身說,現代農機更好操作還有冷氣,「很好命!希望更多年輕農民加入。」

 農委會耗時兩年,以農業、林業、畜牧業、農田水利及漁業為主題,找來傅季中等四位導演拍攝五部紀錄片,合稱《耕耘台灣.農業全印象》,昨天首映,回首百年農業,也意外找到低調的陳命珠出席見證台灣農業轉型。

 她回憶,十五歲時,進入全是男性的農機公司任職,因為參加四健會訓練,被萬丹農會推薦參加婦女農業機械訓練班,她是最年輕的學員。她被稱為開著耕耘機的「萬丹少女」,當時的糧食局長李進春參觀他們受訓時,留下深刻印象。

 四十多年前,台灣耕作正從人工轉型農機化,為了宣導「連小女生都會用」,李進春請陳命珠巡迴全台示範使用農機具。十八歲那年,她轉到大地農機做農機訓練師,插秧機、曳引機、割稻機都會操作及修理。

 儼然成為「農機代言人」的陳命珠,在民國五十八年成為一元紀念硬幣的主角,也是台灣第一枚不以國家元首肖象作為圖案的硬幣。昨天現身會場,已經退休、當阿嬤的陳命珠很低調,她說,當初只想著,農民操作機器減輕體力負擔,現代版農機可以吹冷氣,「很好命哪!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農民行列。」

 

 1元幣「農機少女」 43年後現身

早期的一元紀念幣上,手推農耕機的十九歲少女陳命珠。
圖/農委會提供

四十三年前,政府響應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增產運動、推廣農業機械化,發行「農機少女」一元紀念幣,硬幣上駕駛耕耘機的女主角陳命珠,如今是宜蘭百年金紙店的老闆娘。六旬阿嬤的她以台灣農業機械化代言人為榮。

陳命珠是屏東萬丹人,十五歲身高一百七十三公分,相當高。因為加入四健會,被萬丹農會推薦參加婦女農業機械班。男生操作的曳引機、耕耘機,一點都難不倒她。

陳命珠說,偶然巧遇當時糧食局長李連春,看到女生都可以操作農業機具,興起以她為範例、推廣機械農耕,向農民宣導機械農耕「女孩子也能做」的觀念,她從此成了推廣大使。

女陳命珠如今已是六旬阿嬤,昨出席紀錄片發表會。
記者蘇健忠/攝影

當年陳命珠所到之處都造成轟動,戴著斗笠親自示範操作耕耘機,推廣效果佳,農民紛紛改用農機耕田,陳命珠「農機少女」封號不脛而走,名氣響亮。

陳命珠十九歲那年,政府為了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增產運動,就以她示範耕耘機的肖像,印鑄在一元紀念幣上。成硬幣女主角,陳命珠相當意外,直到廿五歲結婚嫁到台北,才結束她十年的農機推廣歲月。

陳命珠後來跟著先生回到宜蘭接手家族金紙店生意,至今仍有不少硬幣收藏者,為了一睹「農機少女」廬山真面目,跑到店門口,像粉絲一樣張望。

近來農民為了搶割稻機搶出火氣,甚至喝農藥自殺、持刀互砍。陳命珠說,天災不可預測、難以避免,農民用不著這麼激烈,應找農會調度;但她也建議每個鄉鎮,由農會貸款給農民,籌組「代耕公司」,否則叫政府補助、買割稻機,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全文網址: 1元幣「農機少女」 43年後現身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191695.shtml#ixzz1zBiUpD4C
Power By udn.com

搶收發芽稻穗 阿嬤組成助割隊

 

梅雨結束,天氣放晴,但彰化溪州鄉有部分稻田因積水無法使用機器收割,圳寮社區一群六、七十歲的阿嬤,昨日組成助割隊,頂著大太陽,彎腰在爛泥中搶割已經發芽的稻穗,她們寶刀未老,三個小時不到即完成二分地,效率之高,令人佩服。

 

「阿嬤助割隊」是由七十歲的阿桃嬸號召組成,她說,村子裡有戶呂姓農戶,因為稻田積水至今未退,收割機無法下田工作,只能眼睜睜看著稻子發芽而坐困愁城。

 

她前幾天就提醒對方,趕緊僱工用人工下去收割,但對方表示「請嘸工人」,於是她靈機一動,想到社區的志工隊,雖然大家年紀都大了點,但全都是務農的,割稻的功夫應該「寶刀未老」。

 

阿桃嬸出面一吆喝,果然十多名阿嬤拿著鐮刀站了出來,昨日下午二點整,這群頭戴斗笠包著花布巾的阿嬤們,顧不得頭上有烈日,腳下有爛泥,就下田彎腰收割了。

 

鄉長黃盛祿聽到有「阿嬤助割隊」,也趕到現場了解。看到阿嬤們個個手腳俐落,就這麼刀起刀落,二分地的稻田不到三個小時就收割完畢,讓他非常震憾又感動!地主也感動得不得了,頻頻招呼茶水。

 

滿頭汗水的阿桃嬸說,自從有了機器之後,已經十多年沒有下田割稻了,不過阿嬤們功夫猶在,如果還有其他農戶有需求,阿嬤們也很樂意幫忙。

 

 

 

老農婦組「不老割稻班」 重現農村精神

 
彰化縣不少倒伏稻作還在等待收割機才能收割,溪州鄉圳寮村農婦楊陳桃組成「不老割稻班」,幫助村民及時收割稻作。
記者陳文星/攝影

「等機器來,不如靠雙手」,中部一期稻被颱風吹倒伏,農民等不到割稻機心慌慌,彰化溪州鄉七十歲農婦楊陳桃號召八名志工農婦,組成「不老割稻班」協助庄內搶割,重現農村「幫伴」互助精神。

八名合計超過五百歲的六、七十歲農婦,昨天手持鐮刀,在圳寮社區田間一字排開,動作俐落地一手抓稻、一手割稻,楊陳桃說:「厝邊的田就是我們的田,互相幫忙是應該的。」

田間積水泥濘,她一腳陷進爛泥巴裡,眾人合力上演「拔蘿蔔」幫忙解圍。楊陳桃忍不住笑說,「四十年沒割稻了」,還好割稻技巧還在,只是動作慢了一些。

中部一期稻被颱風吹倒伏,農民等不到割稻機心慌慌,彰化溪州鄉七十歲農婦楊陳桃(中)號召八名志工農婦,組成「不老割稻班」協助村內搶割,志工農婦們已多年沒拿過鐮刀割稻了,昨天下田,個個寶刀未老。楊陳桃說,早年家家互相幫忙割稻,這是農村的精神。
記者陳文星/攝影

這些天,她看到村裡稻田倒伏,「我跟田主同款(一樣)痛苦,實在不忍心」,稻子一旦發芽,心血都報銷,於是找了幾個好姊妹幫忙,沒想到彼此心有靈犀,立刻動身助割。

六十五歲黃月鳳說,已卅多年沒拿過鐮刀割稻了,但一拿起鐮刀,「熟悉」感立刻上身,割稻角度、藉助腰力技巧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家稱讚她寶刀未老,她一臉神氣。

大太陽底下,不到半小時黃月鳳已滿身大汗、腰痠背疼,與姊妹淘有說有笑,「我們是阿嬤了,不是體力充沛的少年仔」。她們大嘆歲月不饒人,年輕時,八個人兩分地半天就能搞定,現在花一整天勉強做完。

「多謝大家,感謝啦!」田主呂姓婦人提著茶壺,吆喝農婦們休息一會,村民這麼有人情味,讓她很感動。

楊陳桃說,以前稻子成熟,就是「一整批人」互相幫忙收割,按照各戶排定順序,一區一區輪流收割,過程辛苦但和樂融融;有烘乾機的農家會幫忙烘稻穀,只要補貼金錢當工資,甚至拿一點稻穀交換「意思一下」。

「不老割稻班」今天會繼續下田,孩子們擔心她們吃不消;「活動一下筋骨也很不錯」,楊陳桃說,「幫伴」是農村重要價值,能幫助別人,心裡也感到幸福踏實。



全文網址: 老農婦組「不老割稻班」 重現農村精神 | 割稻機一機難求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186595.shtml#ixzz1yxX8GwSS
Power By udn.com

 

割稻機之一葉知秋

割稻機成了新聞事件的主角,甚至讓一名老農急得仰藥尋短。這個話題餘波盪漾,甚至產生了政治壓力,連行政院長陳冲都站上第一線回答有關割稻機的調度問題。

天候問題讓中南部搶收水稻急迫,地方政府和民代還呼籲協調國軍部隊幫助收割,結果國防部回答,除了兵力精簡無餘力可用,現代役男也多對割稻工作不熟練。這凸顯了社會變遷的圖象,也凸顯了稻米種植、採收、加工的分工問題。但另一方面,農業專家也指出,稻作遇雨容易倒伏,和農民追求高產量而施重肥的習性有關。換言之,農民本身的風險管理意識,也是問題環節之一。

這些情節拼在一起,令人更加不解:寶島米倉,何以稻米種植的環節上問題重重?

台灣的農業,從發展精緻化的角度看,成果令人驚喜。以稻米為例,從「池上米」獲得智慧財產局的產地標章認證之後,各地農會都希望能跟進,冠軍米價格高昂仍供不應求。其他例子亦多,如花卉外銷產值去年達一億七千萬美元,其中蘭花占一億四千萬美元,不負「蘭花王國」的美名;鳳梨不但因本島鳳梨酥的熱潮而保持產銷穩定上升,外銷的鳳梨亦具精品水果的身價。這些都是近年成功的範例。

但割稻機一事,一葉知秋,反映出很多基本面的問題左支右絀。台灣的農業不是沒有「加值」的潛力,但看看連日風雨讓從南到北的農民追著割稻機跑的景象,農業處理基本問題的配備和SOP應先補強起來吧!



全文網址: 割稻機之一葉知秋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186602.shtml#ixzz1yxXmi1da
Power By udn.com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6577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