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歐巴桑救湖 琵琶湖卅年復活記 李鴻源嘆跨部門治水? 台灣各搞各!地下神殿分洪 日本人造河趕水患 都更兼治水 漥地蓋豪宅
2011/07/25 11:48:30瀏覽1922|回應0|推薦0

日本歐巴桑救湖 琵琶湖卅年復活記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
日本不僅在防洪減災有周全的思考,琵琶湖起死回生的故事,也為世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治水課。

琵琶湖 供應京阪神用水 琵琶湖位於京都北邊的滋賀縣,面積約六百七十平方公里,將近二點五個台北市大,是供應京都、大阪、兵庫、神戶近兩千萬人口水源的「母親湖」。

湖邊的工廠和家庭廢水汙染了琵琶湖,1977年水質急劇惡化,產生嚴重優養化的「紅潮」現象,琵琶湖差點「窒息」而死,震驚日本社會。

經過近卅年的努力,湖水水質年年變好,終於重現昔日的碧波蕩漾,這全靠在地歐巴桑的智慧。

無磷洗衣粉 主婦救死湖 「家庭主婦們發起使用生態洗衣粉運動,成功搶救琵琶湖。」滋賀縣琵琶湖環境部副參事三和伸彥指出,在政府採取行動之前,以家庭主婦為主的消費者團體成立「學習會」,找出改善水質方法,發起改用無磷生態洗衣粉的生活運動。

「雖然較不易溶解,為了救湖水,大家群起響應。」三和伸彥說,媒體力挺主婦們的環保行動,政府也跟著發起「換用無磷洗衣粉」活動,讓民眾拿家中的洗衣粉免費換取無磷產品。此舉惹惱了洗劑業者,在媒體刊登廣告反制,卻適得其反,反而讓民眾更察覺問題的嚴重性。

民氣可用,滋賀縣政府在1980年七月立法管制含磷洗劑,改善琵琶湖優養化,也使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個限制含磷洗劑的國家。

針江小社區 護水大功臣 往湖的上游走,一個不到兩百戶人家的針江社區,為琵琶湖前世今生提供解答。

山上的積雪在夏天化成清泉滲流地下,成了針江社區的天然湧泉。多數居民家裡都有一口深十二到廿四公尺深的水井,引這甘洌的湧泉飲用。

戶戶有川端 池水可生飲 不靠抽水馬達,湧泉源源不斷流入一個稱為「川端」的三段式水池中。這是針江社區自古以來獨特的生活用水設施,第一段水池稱為「元池」,池中的水可以生飲,口味甘美。

第二段「壺池」洗菜、洗臉,水溫終年攝氏十三度,夏天是天然冰箱,當地人用它冰鎮西瓜、豆腐。第三段「端池」是主婦刷洗炊具的地方,從端池流出生活廢水匯入自家門前的小河,再流入琵琶湖。

 

剩菜倒池裡 餵魚好食物 七十八歲的阿嬤三宅嘉子在川端裡養了七條鯉魚,吃過咖哩飯的晚餐,她不急著洗碗,「把碗盤泡著,明天一早就變得乾乾淨淨了。」三宅阿嬤指著七條體型豐腴的鯉魚說,牠們最愛吃咖哩飯了,平時也吃米粒、菜渣,如果碗盤太油膩,就用「歡迎回來」肥皂粉來洗。

天婦羅炸油 換生態肥皂 裝在寶特瓶的「歡迎回來」肥皂粉是友善環境的生態洗劑,白色粉末外觀和一般洗衣粉沒兩樣,「我們把炸天婦羅的廢油收集起來,到公民會館(社區活動中心的廢油回收點)用一百零五元(台幣卅八元)換回這瓶肥皂粉。」社區導覽志工福田千代子說,生態肥皂粉是聘用身心障礙者製成的,不僅環保,還具公益價值。

普及下水道 汙水不進湖 十六年前,針江社區完成汙水下水道建設,新蓋的房子沒有「川端」,但刷牙、洗衣水全接進下水道處理,確保沒有一滴汙水流出社區。

「我們住在上游,把水弄髒了,下游的琵琶湖就會受害。」三宅阿嬤說出針江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也看見呵護琵琶湖水質的用心。

針江社區保護水質的生活型態遠近馳名,每年吸引上千人次的參觀人潮,半數以上是外國人,參觀導覽的門票和可口的土產,為社區帶進不錯的收益。

社區進一步找出友善環境的永續發展模式,除了培訓各種志工,還發行社區貨幣,「我為你們導覽一小時,可獲得一枚五百元社區貨幣。」福田千代子說,這張可以在超市、商店購物流通的代幣,可以支付志工「工資」,吸引更多人參與環境清理、綠化等工作,讓家園更美好。

琵琶湖恢復容顏,成為旅遊勝地,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功不可沒。而政府普及下水道、實施超高的工廠汙水排放標準,補助農民推廣有機種植,擴大了整治綜效。

台灣五十條河川中,尚有七百廿六公里、約四分之一長度的河川水質屬中重度汙染,本島廿座主要水庫有五座水質嚴重優養化。琵琶湖起死回生正是台灣的借鏡。



全文網址: 日本歐巴桑救湖 琵琶湖卅年復活記 - 治水防災 - 提升台灣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2576#ixzz1T5JU6hbW
Power By udn.com

李鴻源嘆跨部門治水?台灣各搞各!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專訪】
「國外的治水經驗,不要只看結果,要看過程。」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熟悉日本、荷蘭的治水作法,但「台灣只能羨慕,因為人家的決心、法令、執行力和專業都比我們強。」他強調,如果法令不突破、政府部門不整合,台灣淹水問題只會更嚴重。

李鴻源說,廿年前就知道日本推動「綜合治水」蓋地下河川;廿年來,台灣水利、營建官員赴日本、荷蘭考察治水者絡繹於途,但這些經驗為什麼台灣做不到?

「最大的差異是人家有先進的立法,台灣沒有。」李鴻源表示,日本政府立法要求都市開發後不能增加降雨逕流量,建商蓋房子要用滯洪池吸收下雨時基地往外排的水量,並設法讓雨水入滲地下,「這個法令一通過,城市淹水問題已解決一大半」。

李鴻源說,從北到南,建商無限制地開發,城市的透水面積愈來愈少,政府就必須不斷投資興建下水道。

李鴻源表示,林口台地的房子蓋得密密麻麻,降雨逕流量大增,下游的新莊、泰山、五股飽受淹水威脅,「廿年前,新莊塔寮坑溪上游流量每秒八十立方公尺,現在已暴增到三百多立方公尺,增加三倍」,政府只好拚命投資在下游蓋抽水站,抽水站愈做愈大,淹水問題還在。

「錢被建商賺走了,政府卻要收爛攤子。」李鴻源當台北縣副縣長時,決定在林口設卅座滯洪池留住雨水,減緩下游地區的淹水壓力,但林口鄉公所和縣府水利局都沒人力管理維護這些滯洪池,蚊蠅孳生、公共安全都成難題,「如果內政部立了法,這些責任全由建商一肩扛起,不必轉嫁給全民」。

日本治水多管齊下,效果逐年顯現,台灣只能乾瞪眼。李鴻源說,日本斥巨資蓋地下河川,我們的官員老是說台灣沒有這種財力,但若認真核算,「搞不好台灣單位面積的治水經費會比日本高,只是我們花的錢永遠是治標的工程,沒有非工程的治本作法」。

東京、大阪這些大城的都市計畫和治水工程都結合在一起,因此稱為「綜合治水」,荷蘭也是。

李鴻源感慨,日本、荷蘭治水成功關鍵在於跨領域、跨部門的整合,「很遺憾,這都不是台灣官場的文化。」他說,台灣真正懂治水的是水利署,但不管都市排水;營建署管都市計畫,對水的了解僅止於做都市排水的下水道,相當淺層,這兩個單位向來各搞各的。

李鴻源也指出,治水的根本必須懂「對水敏感的都市計畫與設計」。日前他回台大城鄉所演講,「所長夏鑄九也不懂這個」。

水利、都市與國土規畫,從大學就跨好幾個系,人才養成過程沒有跨領域的整合與訓練,如何期待政府會治水?

身為政務委員,李鴻源主動請纓處理高鐵地層下陷問題,用行動告訴大家:綜合治水就是這樣做。



全文網址: 李鴻源嘆跨部門治水?台灣各搞各! - 治水防災 - 提升台灣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2574#ixzz1T5Ik8vgn
Power By udn.com

地下神殿分洪 日本人造河趕水患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
「這裡是地下神殿,也是我們治水防淹的秘密武器。」日本國土交通省官員北野實紀說的是四年前全線啟用的大型分洪工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蓄水槽。五座蓄水槽由一條直徑十點六公尺的大隧道串連,形成一條長六點三公里的人造地下河川,在豪雨期間暫存可能氾濫的洪水,等豪雨結束再把水放掉,啟用至今已為當地消除三分之二的水患。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位在東京北邊的衛星城市埼玉縣,隱身在地下廿二層樓的深處,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河川。雖然無法一窺全貌,但從示意圖看起來,蜿蜒如龍,當地人稱它是守護埼玉縣東部免於水患之苦的地龍。

放水路 可裝67萬噸水 跟著放水路管理支所主任北野實紀的腳步,本報記者踩著階梯迴旋走入地下六十五公尺深的「地下神殿」。往下俯瞰如臨深淵,五十九支六、七人才能環抱的巨柱形成壯觀的長廊,像極了古羅馬時代的神殿,這也是蓄水槽耐震的周全準備。暑氣逼人的六月天,氣溫飆破攝氏卅度,這裡卻能保持十五至廿度的沁涼。

「放水路裝得下六十七萬噸水,有效改善水患問題。」北野實紀說,中川、倉松川、辛松川、大落古利根川等四條河川經常氾濫成災,放水路透過取水口,把四條河川超過警戒值的洪水收到地底下暫存,洪峰過後,再用抽水機排到江戶川,進入東京灣。

六十七萬噸是桃園石門水庫每秒兩百立方公尺洩洪五十六分鐘的總水量。放水路工程耗時十四年,造價高達台幣七百廿億元,九年來經歷六十二次大雨考驗,當地淹水頻率已大幅減少三分之二。

地下調節池 環狀護城 幸好它順著十六號國道下方的公有土地興建,少了徵收土地的阻力。沒有雨的日子,這裡成了電影劇組和歌手拍MV的場景;當豪大雨警報響起,它馬上變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守護神。

來到東京市區,規模不一的地下河川就像地下鐵路網一般,逐漸交織成型。

流經東京都心臟部位的神田川,每逢雨季總讓新宿、中野等精華區五百多萬居民繃緊神經。

「洪水無處可去,市區河川經常鬧脾氣。」東京都建設局河川部計畫課長舛原邦明說,十八年前神田川帶頭造反,水淹三千多戶,慘重災情給了日本當頭棒喝,也催生神田川「環狀七號線地下調節池」。

調節池是放水路的縮小版,都是具有分洪、貯洪功能的地下河川。它在環狀七號線公路下方五十公尺(地鐵在地下卅公尺),蓋一條巨大通水隧道和四座蓄水槽,連結神田、妙正寺及善福寺川等三條易氾濫河川,蓄洪量五十四萬噸,相當於兩百九十六個標準游泳池水量。

學大禹 疏導代替圍堵 七年前啟用的第一期調節池上場迎戰豪雨,淹水戶從三千多戶驟減至四十六戶。兩年前第二期工程完工,十八號颱風再測試,調節池逼近滿水位,卻創造零災情紀錄。

調節池也是錢堆出來的,工程造價台幣三百六十億元,每年還得花一億元維護。回顧以往水災的損失動輒四、五十億元,舛原邦明說,避免七到十次水災就回本了。

 

東京的地下河川正火速推進中,既要解決積淹水的「近憂」,還得因應極端氣候強降雨的「遠慮」,關西的「水都」大阪也如法炮製。

「這是師法大禹『以疏導代替圍堵』的治水理念。」舛原邦明表示,搭配其他治水措施,未來東京排水系統的抵抗力將從目前每小時降雨五十毫米,倍增至一百毫米。

治水經費規模 冠全球 十二年來,東京每年治水經費至少兩百一十六億台幣,規模之大全球絕無僅有,說穿了是亡羊補牢。

為發展工業,東京和大阪曾大量抽取地下水,精華區地勢都低於海平面;都市規模快速擴張,地表逕流暴增,對大雨愈來愈難招架。

不是每個城市都要學東京和大阪花大錢蓋地下河川,但日本在卅多年前就懂得都市分洪、滯洪,相信國人最不希望看到卅年後,台灣的治水仍只剩政治人物的口水而已。

※延伸閱讀》
‧Audio Slide Show/日本防洪的地下神殿

都更兼治水 漥地蓋豪宅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
看過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的節目,很難不佩服日本人極盡可能地利用空間的精神。在防洪治水上,為了在繁華的東京市區找出滯洪池空間,日本政府煞費苦心,成功創造出豪宅與滯洪池和平共處的景象。

坐落在東京中野區的這處一百多戶社區,緊臨妙正寺川,距離地鐵站步行只要十分鐘。套句台灣房地產的廣告詞,真是「水岸第一排」的景觀豪宅。很難想像,這樣的鑽石地段以前是遇雨必淹的低漥區,房地產買家避之唯恐不及。

「我還在當小姐時,這裡常淹到一層樓高。」年近七旬的阿嬤上野俊子是社區附近蕎麥麵店的第二代傳人,成長過程的淹水記憶是一場噩夢,但這十幾年來,水頂多淹上腳踝,「好很多了!」

 

經過政府和民間攜手努力,從前在東京地圖上被標示為「低漥易淹水區」的老舊社區,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搶手的景觀豪宅。這是怎麼辦到的?

「都市更新結合防洪治水,留出滯洪池,也提高這裡的居住品質。」日本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忌部正博走在社區的戶外庭園,這裡一樓挑空,他指著一根印有水位刻度的柱子說,一旦下大雨,整個庭園會變成一個大型蓄水池,結合隔壁的地下滯洪池,一起為妙正寺川減輕負擔。

如果不經這樣的說明,外人根本不知道這處社區庭園肩負治水任務。這裡有一個水深到腳踝的景觀水池、籃球場和壁球場;假日午後,居民在這裡打球、散步、蹓狗、野餐,從外表看不出來是蓄水池,除了大雨時化身為調節水量、保護社區的滯洪池,碰到地震及火災時也可成為避難所。忌部正博說,日本正推廣這種多功能的社區防災設計,獲得居民認同與歡迎,「這也是因應氣候變遷、調適集中式降雨的建築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這處社區是由東京都都市計畫局主導開發,由新宿和中野兩個區公所結合民間的都市更新機構「獨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共同出資購地興建,滯洪池的後續管理維護由東京都政府負責。

為了協調原住戶把一樓挑空作為滯洪池,房價享有三成折扣。新蓋的住宅一部分是供弱勢者居住的社會住宅,一部分對外出售。洪澇不再,房地價格大幅增值,還創造出社會住宅,「真是一舉數得的多贏策略。」忌部正博認為,這項經驗很值得台灣參考。



全文網址: 都更兼治水 漥地蓋豪宅 - 治水防災 - 提升台灣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2577#ixzz1T5LYSIAW
Power By udn.com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546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