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條「不龜路」終結垃圾大戰 從源頭減量做起 就地不法 大家一起來 遏止塑膠瓶 回收重賞 使用課稅 塑膠魚…
2017/07/08 12:33:46瀏覽294|回應0|推薦0

 

聯合筆記/這條「不龜路」

2017-08-02 03:27聯合報 鄭朝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61803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綠蠵龜幼龜在台東縣蘭嶼孵化出後,邁向返回大海之路。 圖/程一駿提供分享

偶然的機會裡,目睹生態紀錄片導演陳進發環島拍攝台灣海岸線的近況,其中一幕真是讓我驚呆了,一隻原本在小琉球海域快樂優游的綠蠵龜,被漁船或觀光船馬達的螺旋槳劈開了龜殼,雖然緊急總動員救傷,仍宣告不治。綠蠵龜垂死的傷痛模樣,看了教人揪心。

光臨台灣及離島的海龜以綠蠵龜為大宗,如果在全台海域做一次海龜戶口普查,小琉球應該是海龜能見度最高的地方。因為遇見海龜的機率超過八成,近幾年成為小琉球最受歡迎的動物明星和最大觀光賣點。

遊客來這座珊瑚礁島享受小島風情,重點是浮潛看海龜、潛水與海龜共游,在地導遊總自豪地說,在台灣其他海域潛水要遇到海龜很難,更別說能如此近距離觀察。

但,警訊出現了。長期追蹤綠蠵龜的研究團隊二○一四年發現六隻母龜在小琉球上岸產卵,去年四隻,今年迄今雖有三隻,但分布在不同沙灘,且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可遇不可求」,夜觀龜媽媽下蛋的生態行程過幾年恐不復見。

其他離島如畫設「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的澎湖望安,從廿年前每年近廿隻上岸產卵,驟減至去年只剩一隻,難怪學者疾呼再不行動顧好「產房」,返台產卵的海龜恐將歸零;唯一「回歸」數量穩定成長的是蘭嶼,只因上岸處是墳場,無人為干擾。

過多的干擾會使母龜無法、並可能永遠放棄在該地產卵,這些干擾包含不當挖掘龜卵、持手電筒觀看母龜產卵,以及挖取海灘沙石移作他用,不當建堤造成海灘流失也算,即使沙灘附近的路燈或建築物發出的強光,也會讓孵化的稚龜找不到回去海洋的路。

岸上環境不友善,海裡更凶險。每年死於誤捕的海龜不計其數,美國為此推廣海龜脫逃器(讓海龜逃脫漁網的裝置),但垃圾汙染海洋,造成海龜染病、誤食塑膠垃圾、被廢棄漁網、釣魚線纏繞四肢或頭頸死亡的,則防不勝防。

綠蠵龜在大海中旅行數千公里,就是為了返鄉傳宗接代,對牠們來說,出生地是永遠無法抹滅的記憶,雖在茫茫大海,總有辦法找到回家的路,就像外出打拚的人們對故鄉的情懷。期待全民一起努力,讓更多海龜順利走上歸鄉路!

 

 

 

經濟/終結垃圾大戰 從源頭減量做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595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16 04:0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雲林縣又爆發垃圾大戰!全縣堆積垃圾近3萬公噸,斗六市公所拒收縣府等機關垃圾,要求縣府協助去化;縣長則堅持「沒有底渣回運,就沒有垃圾運出」。驚動行政院長林全要求環保署解決,環保署則講場面話,說垃圾處理攸關民眾生活品質,地方政府應摒除政黨與派系,善用既有設施,共同合作解決,雖也提出短、中、長期七點對策,但問題至今仍然無解。

民眾搞不懂的是,為什麼垃圾大戰年年上演?為什麼又是蓋有垃圾焚化爐的雲林縣出事?三個層級政府無法垂直溝通並合作解決問題,設置那麼多政府豈不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縣長和環保署署長都是出身雲林相同黨籍,應無政黨因素,為何還是無法解決垃圾問題?

問題的癥結很清楚,就是上自環保署到地方政府的環保單位都沒有環保概念,拿不出正確的從源頭垃圾減量的政策所致。

雲林縣和許多地方政府一樣,都是隨自來水費徵收垃圾費,讓民眾認為繳了垃圾費,政府就應該負責把垃圾處理到底,當然就不會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和廚餘再利用,以致於垃圾越來越多。

而雲林縣在林內鄉早就建好焚化爐,卻因當地居民認為焚燒垃圾會產生汙染而不敢啟用,只好「以鄰為壑」將垃圾輸出至外縣市焚燒。代燒的外縣市政府基於「互惠」原則,當然要求雲林縣政府回運底渣,目前是每代燒1公噸就回運1.8公噸。

在「換回」的底渣還有10萬多公噸還未運回的情況下,雲林縣運回的底渣已達5800公噸,變成堆置底渣的鄉鎮市公所的「嫌惡設施」,當然引起反彈;代燒的縣市以「底渣不運回,垃圾就零轉入」反制,使得雲林的垃圾即無法外運處理,於是市公所以拒收縣府垃圾對抗,導致垃圾堆置街頭,再次引爆垃圾大戰。

在縣長和鄉鎮市長相互推諉責任之際,中央的環保署只好出面協調,除了講些共體時艱、摒除政黨、相互合作等不痛不癢的口號,提出的處理方案,無論是短期內請雲林縣提出底渣資源化產品的規畫,與鄉鎮市公所協調整合掩埋場等;中長期則協調中央協助去化底渣、研提互惠互助措施、補助設置後端處理設備,或檢討代燒垃圾回運底渣及資源化產品之合理比率,並納入垃圾調度管理辦法草案中研議,沒有一項是從源頭減少垃圾,結果就是鼓勵地方政府以鄰為壑,處罰認真減量的地方政府。

以檢討回運底渣之合理比率而言,設有焚化廠的地方政府燒垃圾產生的底渣,自己要100%負責處理,則雲林縣沒有政治勇氣啟用閒置的焚化廠,卻輸出垃圾由代燒垃圾的縣市居民承擔汙染,有什麼資格和代燒的縣市討價還價?

環保署的心態更是可議,面對無能垃圾減量的雲林縣,還要出面協助調度垃圾,調降底渣運回比率,還花費153億元補助設置廚餘脫水、快速堆肥、垃圾分選等設備,無異是鼓勵地方政府繼續擺爛,反正中央政府會出面收拾爛攤子,另一方面等於處罰認真減量的地方政府(如雙北市隨垃圾袋徵收垃圾費),由其代燒垃圾,並由焚化廠周圍的居民承受汙染。難怪全台有24座焚化爐,處理每年650萬公噸垃圾已經綽綽有餘,竟然桃園市還規劃興建第二座焚化廠,環差案也審查通過,這豈不是鼓勵地方政府繼續製造垃圾,再興建具有汙染的焚化廠,陷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呼籲環保署不能再和稀泥,更要拿出專業的環保政策,特別是垃圾調度管理辦法草案中,務必切實嚴格要求所有地方政府,儘早採用雙北市的隨袋徵收垃圾費制度,否則環保署一律拒絕協調地方調度垃圾,唯有從源頭有效減量,才能根本解決垃圾問題。

 

 

資深媒體人:卓亞雄》就地不法 大家一起來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7006768-262104

屏東萬丹鄉鳳榮塑膠棧板廠大火燒了近30小時終於撲滅了,大股濃煙直衝天際,不但北屏東,甚至南高雄也嚇著。縣府不得不趕緊查火源、火首,發現沒有列管資料,是設在農地上的資深違章工廠。大陣仗宣布不痛不癢的「重罰」後,下一步諷刺極了,政策指向協助地下工廠補辦登記,就地合法。

主管工廠登記的經濟部,手上資料顯示全台合法工廠約8萬7000家,違章工廠估計在7萬家左右,幾乎都位在農地上,都歷史悠久,怎麼辦呢?3年前頒行「輔導違章工廠合法經營方案」試圖解套,把幾乎全位在特定農業區的違章工廠農地降編,先降為「一般農業區」,再變更為丁種建地,如此幾個章一蓋,黑工廠漂白完成。

主管農業、農地的農委會也插一腳,上月頒行農地違章工廠處理政策,去年520前的老違章工廠,繳一筆錢就可變更地目為「工廠用地」,再補辦登記成合法工廠。奇怪的是,行政院、農委會不是開了一堆「全國」會議再三強調,維持台灣糧食安全的最低農地面積是74萬公頃,不能再減,不能碎裂化嗎?為了非法工廠一再解編農地,大官腦子怎麼想的?

就地合法還不止非法工廠,更多的是違章建築。滿是比基尼、鋼管秀的墾丁大街違建林立,墾管處日前通盤檢討國家公園計畫,將位在「一般管制區」的墾丁大街違建鬆綁,超過3層樓11公尺以上的違建在新的管制名目下可望不拆。奇怪的是,過去30餘年墾管處守護墾丁海岸線,嚴格執行建物限高,難道因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墾丁大街建物高了也看得到海?

就地合法的另一大宗,是占用國有林地的非法寺廟。主管宗教的內政部想以訂定「宗教團體法」取代舊法《監督寺廟條例》一勞永逸,可惜忙了好幾年還沒擺平各方利益的牽扯較勁,草案還在分區巡迴座談蒐集意見中,同一時間非法寺廟又多了許多。

全台非法寺廟保守估計近4000座。非法寺廟之所以快速增加,主因除香油錢收入豐厚,還因安全,不太會遭拆除;常態是神明請進去安座後,土地權責單位就視而不見,加上地方政治人物靠寺廟糾集信眾經營選票,土地權責單位不想得罪政治人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多數的非法寺廟占用國有林地,因為土地管理鬆散。內政部甫才頒行「修正全國區域計畫」,坦承非都市計畫土地存在巨大管理漏洞。台灣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竟然有接近1成、3360平方公里的非都市土地未列管,無資料,甚至未測量;這些「原始洪荒地」即使被侵占,權責單位也無法標定、執法,這不等同「不來占的是傻瓜」嗎?

鳳榮的火滅了,屏東、萬丹已改吹東南風,意味火場直沖天際的黑霧不久後可望稀釋、消逝,不意外的是鳳榮事件就此船過水無痕,違章棧板廠修復後不日復工,釋放的空汙依舊不歇,鄰近民眾的健康隱憂不曾稍減,下一次違章工廠的火災已拉開引信。

不正視違章工廠,不願意處理,甚至把「輔導合法經營」當作政績,這樣的施政邏輯不僅錯亂,甚至破壞維持社會常態運作的法律衡定。當不守法被認為聰明,守法很愚蠢,豈不等同鼓勵大家遊走法律、鄙視法律?此刻起,大家先尋求「就地不法」的機會,日後才有「就地合法」的厚利!

 

 

 

塑膠減量 不能靠一塊錢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66596?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06 03:00聯合報 紀律/退休人士(台北市)

資料照片分享

中央地方大力推行塑膠袋減量,賣場與商店不能免費提供塑膠袋,但因為大多數人不在乎一、兩塊錢,所以效果不彰,好像付了一、兩塊錢就環保了。

更奇怪的是,台北市政府自己不以身作則,販賣各種大小塑膠袋以供市民裝一般垃圾,美其名為使用者付費,可是卻忘記這也是塑膠袋,也會汙染環境,為什麼不改成可分解材質的垃圾袋呢?

例如美國郵政局所用的紙質大信封,非常結實且不怕水,即使成本高一些,但是為了環保也值得。況且為了環保花了大筆經費,都是民脂民膏,常常為了一粒芝麻卻顧不到一個燒餅,這就是台北市政府近年來所做的事情,希望當局能夠有勇氣把它改過來。

 

兩袋合一 減塑起步

2017-07-08 04:32聯合報 郭國鑫/北市府環保局科長(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0975?from=udn-relatednews_ch2

六日「塑膠減量 不能靠一塊錢」一文提及,台北市府販賣塑膠袋裝垃圾,未以身作則等節,特說明如下:

文中塑膠袋應指專用垃圾袋,台北市政府為促進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自八十九年七月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以專用垃圾袋做為垃圾減量政策工具。執行至今家戶垃圾量減少了六十六%(日減一九五九公噸)。

該文建議專用垃圾袋使用可分解材質,因台北市家戶垃圾已焚化處理,毋須分解處理。至於減塑,台北市環保局提出「減塑三部曲」,首先是大力宣導市民自備環保袋;現又推出押金環保袋,退袋歸還押金;真有購物及垃圾袋需求時,才購買環保二次袋,兼做購物袋與垃圾袋使用。目前正推動兩袋合一,希望明年起每年能減少二千萬個購物用塑膠袋。

 

遏止塑膠瓶 回收重賞 使用課稅

2017-07-01 00:57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56979?from=udn-relatednews_ch2

英國衛報報導,新數據指出,全球塑膠瓶用量大增,平均每分鐘賣出約100萬個塑膠瓶,造成諸多環境問題。 圖/擷自英國「衛報」分享

英國衛報報導,二○一六年全球賣出近五千億個塑膠瓶,這些塑膠瓶,危害能不下氣候變遷,令人心驚!

每個人不妨算一算,一天究竟要丟掉幾個塑膠瓶?自己是否也是環境惡化的幫凶?為何塑膠瓶如此氾濫?除了個人習慣,我看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同樣是汙染,菸稅可以不斷調高,但是塑膠瓶這種世紀之毒,卻不見政府對使用業者調高稅率。另外,很多飲料都可以用紙盒,像果汁、鮮奶、豆漿…,但業者大都使用不環保的塑膠瓶,難道無法調整改進嗎?要解決塑膠瓶問題,就看政府有沒有魄力。

想起兒時有次去兒童樂園,喝完玻璃瓶裝飲料後,可以退二元,於是我開始收集空瓶,那次兒童樂園之行還倒賺幾十元,同學知道後也效法,一下子整座樂園的空瓶都被我們搜刮一空。

現在紙張、寶特瓶、玻璃瓶價錢太低,人們也懶得分類,或許這也是台灣各地爆發垃圾危機的原因之一。

如果政府可以提高塑膠瓶的回收價格,不用太高,只要一個一元,就算消費者亂丟,相信很多資源回收者會搶著要,手搖杯飲料也可以納入。重點是必須對使用塑膠瓶的業者課以環境汙染稅,用這筆稅金去保護環境,是個三全其美的辦法。

 

 

願景回響/如果你不想吃塑膠魚…

2017-06-08 02:10聯合報 魏國彥/台灣大學教授、環保署前署長(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1078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六月八日世界海洋日讓我們一起關心海洋垃圾問題。圖為桃園市埔心溪出海口旁,海洋垃圾重災區實況,亟需淨灘。記者曾增勳/攝影

分享

莎士比亞名劇「佩里克利斯」有這麼一幕:

漁夫甲問:「我老是納悶,魚在海中怎麼生活的?」

漁夫乙答:「有啥不明白的!那不就像陸地上的人類一樣,大的吃小的。」

這話沒錯,如俗諺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但是,大魚小蝦不像人聰明,懂得食品安全,它們把混入海洋的垃圾與塑膠粒囫圇下肚。

海洋汙染的源頭不在海洋,常來自千里之外的河川。人們往溝渠與河流傾倒垃圾,汙染物質從自家後院、城市邊緣、工廠管線源源不絕地隨水流入海,萬川奔海,積少成多。

學者研究發現,離岸越遠,塑膠物的比例越高,顯示不但有大量塑膠物質入海,它們雖久經沖刷漂流卻仍為完璧,不壞之身成了碩果僅存,從近岸到遠洋,常伴魚蝦左右,成為海洋生態系中的新常客。大魚小蝦常被尼龍絲網纏繞,它們的胃納肚腹裡也有大大小小不能消化的塑膠殘粒,它們作息捕食的棲地也變成塑膠垃圾場。

肉眼看見的塑膠殘片觸目驚心,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更可怕。塑膠微粒有的是大塊塑膠經氧化、脆化破碎而成,也有一些是人類刻意的製造添加,例如加在洗面乳中加添了磨去皮膚角質的「微珠」。

塑膠微粒在深邃的海洋中「鋪天蓋地」,從每一個角落混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從微小的浮游藻類到巨無霸的鯨豚之屬,塑膠微粒不但進入它們的消化管道,甚而隨食物網絡不斷累積,最後也不免回到我們的餐盤之中,吃下塑膠魚與塑化劑。

六月八日世界海洋日,我們應該積極做三件事:

一、加強教育,讓人們體會塑膠廢棄物的可怕與反噬;

二、禁絕微塑膠粒製造與加添,如非使不可,則建立履歷,以利回收;

三、做好塑膠廢棄物回收、分類,循環再利用,萬勿委棄於地,隨流入海。

現在,因為海洋垃圾汙染問題嚴重,魚蝦飽受威脅,政治人物既要作漁民的朋友,也開始替魚蝦請命,關心起海洋環境了。「天下大亂,形勢大好」,我們一起團結努力吧!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02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