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林垃圾山 台灣新高山 雲林的「五不」垃圾 雲林垃圾成山 宮廟為何走上街頭?環保單位只想操弄議題不想解決問題
2017/06/29 11:23:12瀏覽290|回應0|推薦0

 

 

雲林垃圾山 台灣新高山

2017-07-08 04:28聯合報 黃炳彰/博士生(雲縣斗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70974?from=udn-relatednews_ch2

雲林斗六因垃圾轉運站只進不出,八千多噸垃圾已堆積成四層樓高垃圾山,市公所宣布暫停清運公家機關垃圾,自家的垃圾大戰一觸即發,垃圾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並成為環境浩劫。

雲林焚化爐自二○○五年完工後,因為環評與合約官司問題,從未啟用。儘管環保署居中協調其他縣市協助清運未有焚化爐縣市的垃圾,但雲林垃圾清運焚化的問題始終未獲得根本性的解決,仍須無所不用其極地透過政治協調,協請其他縣市幫忙處理。

更嚴重的是,全國廿六座焚化爐中,有十九座在未來十年內即將到達使用年限,必須退役或有條件延役;雲林焚化爐啟用既遙遙無期,地方也未籌建新的焚化爐,可見雲林垃圾大戰將不會善了。

筆者身為斗六市垃圾轉運站所在地虎溪里的里民,只能目睹垃圾山在烈日下日漸增高,散發惡臭,吟詠「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垃圾山不擇垃圾,故能成新高山。」

既然焚化已是台灣解決垃圾的主要辦法,至少應一縣市一焚化爐,倘若地方皆以「不要興建在我家後院」作為阻擋理由,協助清運焚化的縣市住民情何以堪?大家不是住在共同的島上嗎?

為什麼攸關民生、環保至大的垃圾,無法跨越地圖上的政治地界,成為政治談判桌上的「高聳」籌碼?此外,中央的前瞻,是否瞻見了瘋狂建設後將製造出來的超大量文明垃圾?

有學者說,人類文明將因溫室效應或核問題而毀滅,但台灣或許不需要等到那一天,而是在你我可見的某一日,台灣便將因垃圾而毀滅,但願那時立在雲林的垃圾新高山,還可以拯救少數有前瞻遠見的雲林鄉親。

 

 

聯合/雲林的「五不」垃圾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5268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29 02:19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如同看紀錄片一樣,垃圾堆積如山的景象,最近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主角是雲林,它自己有建成的焚化爐,卻一卡十一年無法啟用。縣內垃圾到處花錢委託其他縣市代燒,卻因拒絕運回焚化底渣,而走投無路。雲林各鄉鎮堆積的垃圾,已接近三萬噸。

整理一下來龍去脈,即可以知道雲林發生垃圾災難,不是沒有原因。它最大的問題,就是習慣用「不」來回應問題。例如,林內鄉建有焚化爐,但前縣長蘇治芬「不准」啟用;打了十一年官司,最近縣府二審敗訴,依舊拗著;早應執行垃圾減量卻拖著不動,直到今年才起步;中央要求實施「隨袋徵收」,地方卻抗拒不做;代燒垃圾的縣市要求他們運回底渣,許多鄉鎮卻悍然拒絕。

以上「五不」,說明雲林的垃圾注定無解:他們只會提出要求,卻拒絕接受別人的條件。縣府所在地的斗六,已堆積了八千噸垃圾;市公所揚言,縣府如不設法解決,今起將拒收包括所有公家機關垃圾。這招撒手鐧的確很酷,卻緩解不了垃圾危機。

別忘了,現任環保署長李應元出身雲林,也在雲林擔任過副縣長;但面對家鄉的垃圾危機,他除了協調其他縣市代燒,似乎也一籌莫展。先前,雲林地方團體反六輕、反空汙、反焚化爐,顯得環保抗爭意識堅強;誰料,遇到自家垃圾危機,這些團體全都束手無策。

台灣民主政治的「不合作主義」和「部落化」,可以在此看見端倪。

 

 

斗六市長炮打環保署裝聾作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29000510-260114

雲林縣爆發垃圾大戰,掀起戰火的主因,即在於垃圾焚燒後的底渣無處去,斗六市長率里長到立法院陳情,揭開的不只是市民對底渣的疑慮與排拒,更炮打環保署從去年底以來裝聾作啞,坐視問題擴大。

環保署訂有焚化爐「底渣再利用」政策,要政府將底渣作為營建再生粒料或道路級配基底;雲林縣環保局也一再強調底渣安全無虞,是一種可用於道路、基地填築的再生產品,但何以雲林縣的大多數鄉鎮市都拒絕底渣的回運呢?說穿了,問題即在於底渣的安全引發疑慮。

正因為此,能為他縣市代處理垃圾的縣市政府,寧願放棄白花花的處理費,但要求委託處理垃圾的縣市,必須以1:1.8的比例換回底渣,雖然這些再生粒料是否有毒仍有疑慮,但沒有焚化廠的雲林縣、台東縣等縣市,沒有談判的條件,只好成為傾倒底渣的去處了。

學者指出,民眾對垃圾燒出來的底渣成分根本不了解,政府也沒有統一底渣去化規定,民眾又不信任政府檢驗標準,因而除了引發垃圾大戰,也造成底渣的環保爭議。比雲林縣更慘的是台東縣,台東縣把回運的底渣倒在太平溪出海口,已讓環團數度抗議。

雖然環保機關強調底渣安全無虞,是一種可用於道路、基地填築的再生產品,但台南市已出現「曼波路」,嘉義市日前發生路面「生鏽」,底渣到底是否可再利用?已經不再是個案的疑慮了。

誠如雲林縣議員們所指,若底渣可用於公共工程,北高兩市的公共工程最多,為何都不用?雲林縣要多久才用到一次?雲林縣府訂定底渣再利用條例,只是開傾倒方便之門;也如斗六市長謝淑亞所言,「公園裡的落葉大家搶,底渣沒人搶,用膝蓋想就知道有問題,這是趁火打劫,欺負沒有能力處理垃圾的人。」

各縣市焚化廠以底渣綁垃圾,雲林縣府也以相同方式處理各鄉鎮的垃圾,終於在斗六市踢到鐵板,謝淑亞強調,她針對的不是縣政府,她對抗的是中央,環保署應拿出立即解決辦法,而不是提出一些緩不濟急的政策而已。

(中國時報)

 

 

 

 

雲林垃圾成山 3.2萬噸無處去!惡臭汙水 苦了縣民

雲林垃圾成山 3.2萬噸無處去
斗六市垃圾山高達4層樓,8000公噸。(周麗蘭攝)
雲林垃圾成山 3.2萬噸無處去
斗六市長謝淑亞強調,她暫停清運公家機關垃圾不是針對雲林縣政府,對抗的是中央。(周麗蘭攝)
雲林垃圾成山 3.2萬噸無處去
雲林縣為了委託北、高兩市燒雲林縣垃圾,接受焚化1公噸垃圾就回運1.8公噸灰渣的不平等合約,已運回4903公噸底渣暫置。(雲林縣府提供)
雲林垃圾成山 3.2萬噸無處去
各縣市垃圾委外處理一覽表

雲林縣垃圾問題終於爆發,目前縣內堆積3萬2000多公噸垃圾無法外運,堆置最多的是斗南鎮約9000公噸,其次是斗六市8000公噸,垃圾山一座比一座高,臭氣沖天,民眾根本無法忍受。由於縣環保局停收斗六市的垃圾,斗六市公所也決定自今日起停止清運轄內公家機關垃圾,縣、市關係呈現緊張局面,一時還看不到解決辦法。

 

拒置底渣 就拒代轉垃圾

斗六市長謝淑亞昨率當地里長北上,與國民黨立委張麗善聯合開記者會。張麗善指控,雲林縣府為了請高雄市協助焚化垃圾,特別要求縣內各鄉鎮,必須配合暫置底渣以作為代價。斗六市因未提供暫置底渣地點,縣府堅不協助處理垃圾,導致現在垃圾囤積量重達8000公噸,在當地已堆成4層樓高的垃圾山。

謝淑亞指出,自106年3月10日起迄今,斗六市清運的垃圾面臨只進不出的窘境,雲林縣環保局核予斗六市公所垃圾轉出的量為0。公所雖在5月5日已正式行文向環保局求援,但始終未獲縣府核定垃圾轉出量的回應,導致垃圾轉運站囤積量暴增,堆置量達8000公噸,形同一座垃圾掩埋場。

張麗善認為,雲林縣政府對林內焚化爐的處理態度一開始就是政治操弄,導致留下不可解的遺毒。她說,當初規定「一縣市一焚化爐」都是經過審慎評估,以林內焚化廠為例,一天可以處理600噸的垃圾,不但夠雲林自己用,甚至能幫忙處理南投的垃圾。

斗六市槓上縣府 結難解

張麗善表示,根據環保署及相關專家學者建議,重啟林內焚化廠是最符合行政程序、經濟效益及法律規範,也可在最短時間內解決雲林縣垃圾問題,為何雲林縣政府置若罔聞,只為政黨意識型態,而罔顧雲林縣民的權益及健康環保問題?

張麗善說,目前雲林縣1年隨水費徵收的垃圾清除費是1.5億,每年還編列垃圾處理費約1億,但若啟用焚化廠只需花3000多萬;最重要的是,只要焚化廠一啟用,每年發電收入可達2億元,再以發電收益,逐年攤還仲裁判決雲林縣府須分兩期給付達榮公司的29億債務,不用再繼續「割地賠款」,可說是一舉數得。

中央因應方案 緩不濟急

據了解,雲林縣環保局自3月起停收斗六市每日45公噸的垃圾,斗六市垃圾轉運站已累積約4層樓高的垃圾,臭氣沖天、汙水橫流,斗六市代會與公所都認為無力再清運位於斗六市的公家機關垃圾,決議29日起停止清運49個公家機關垃圾,包括雲林縣政府、縣議會等多處公家機關與學校等,把有限的暫置空間留給家戶垃圾。

雲林縣環保局長林長造表示,將協調其他公所支援清運斗六市的公家機關垃圾,另外找地點暫置垃圾,目前不方便說明地點,希望能與斗六市公所找到共存共榮的方法。

他強調,自己也非常排拒底渣,但現實就是如此,不回運底渣,全縣1個月就要增加4000公噸垃圾,7月將舉行垃圾公聽會,主題之一是關於林內焚化廠的環評,縣府處理垃圾「不排除任何一種可能」。

環保署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左祥表示,針對雲林垃圾問題,環保署訂有短、中、長期的階段計畫,除協助將底渣投入公共工程外,還要幫雲林建立垃圾分類、廚餘脫水等減量設施。

林左祥指出,外界意見認為,協助燒1公噸的垃圾,就要回運1.8噸的底渣,比例有過高之虞,環保署將提出《垃圾調度辦法》,確立合理底渣回運比例,此辦法草案預定7月預告。

(中國時報)

 

宮廟為何走上街頭?環保單位只想操弄議題不想解決問題

溫宗翰 06 Jul, 2017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789/2567501

近日,針對環保署一連串「改變風俗」政策,民間信仰廟宇大量集結,準備以廟會形式,北上凱達格蘭大道進行柔性陳抗,引起不小話題討論。不意外地,環保單位仍繼續見風轉舵,揚言尊重宮廟文化「沒有禁止、沒有強制」,只是希望減爐與替代。事實上,環保署與雲林縣環保局的說法,依然是謊言連篇,罔顧自身掌握國家機器之利刃,更無視臺灣民間社會長達30年來的自律變革其演進現狀為何。

國家單位將臺灣民間信仰視為一種迷信、浪費,認為燒香金會造成污染的看法,是延續自殖民時代、獨裁戒嚴時期一脈相承的政治輿情手法。藉由污名化民間信仰,可使執政者有藉口以「管理」、「輔導」、「勸導」、「保護」等不同手段介入寺廟管理,乃至於資源脈絡之運籌。

只是,不同時期的聲張目的與輿論各有差異,戰後獨裁戒嚴時期,官方面對當時整體社會狀態,以迷信、鋪張浪費等輿論做為政策攻勢。直到1980年代環保概念出現,開始有針對民間信仰產業工廠,提出環保品質要求;並在1990年代以後,邁向民主化的臺灣,改以環保為名,取代過去嘲笑民間信仰迷信、鋪張的說法。

自2010年開始,環保署將減少燒紙錢納入地方政府執行空氣品質改善績效的考評項目,此後七八年來,環保單位便以各種「創意替代」為主軸,進一步強化「改良風俗」觀念,除了推動一爐一香、金紙減量、集中焚燒外,也特別強調以米代金、以功代金,甚至是以吐司代金的荒謬創意。也曾耗費公帑,聯合13個縣市設立普度網,提供線上中元普度祭拜,網站內容不僅缺乏民俗常識,還被笑說是在演「鬼來電」,並淪為商業廣告站。

我們不得不追問,在2017年的今日,環保單位依然在談「減爐」、「減量」,難道是因為民間社會晚近30年來,從來不曾改變嗎?當然不是。國家機器運作對民間社會絕對有很強的影響力,執政當局不能不謹慎看待己身領導權的支配力量。雖然那些缺乏民俗脈絡的創意替代沒有實際成效,但民間信仰承受的汙名觀點早就蔓延開來。許多廟宇燒香、燒金其實為此不斷在變革、改異,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幾乎已經到了減無可減的絕境。

將臺灣民間信仰視為一種迷信,認為燒香金會造成污染的看法,是延續自殖民時代、獨裁戒嚴時期的政治輿情手法。 攝影/許伯崧

信環保教的比民間信仰還沈迷

以焚香為例,早期廟宇多是每神一爐、或每廂一爐,在一進間的小廟裡,有些配置天公爐、三界公爐、主神爐、同祀神(兩旁)、陪祀神(桌前)、五營爐(中壇)、虎爺爐(下壇)、旗官爐、門神爐、金爐,外加香抹爐、香環爐等等,有十來座香爐都算稀鬆平常,更遑論地方大廟,有三進間或三樓層規模者,大多超過二十座香爐。但從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開始,各地宮廟香爐都有明顯減少,尤其是政令宣導以後,無論是被脅迫要求,或以保護古蹟之名、以環保之名等等,都讓許多地方受到影響採取減爐因應。

有些地方小廟禁不起騷擾,很早就從十幾座香爐減剩三、五座不等,甚至有只剩兩座香爐的案例,現下為配合一爐一香政策,常有信徒手持兩柱清香,祭祀神明時非常尷尬,因為許多地方的民俗觀認為,兩柱香是用以祭祀甫剛去世的「新亡」者。

縱然有廟宇為了維持寺廟空間神聖性,不敢隨意減爐,卻也早就因應時代變化,特意減少香枝數量,從過去每爐三柱,到今日常見的每爐一柱。絕大多數宮廟都有明顯減量。比如北港朝天宮就減至七爐七柱,大甲鎮瀾宮只有四爐四柱,松柏嶺受天宮以前有十多個香爐、每爐三柱香,現在改為五爐九柱香,甚至不僅減少線香爐,也會減少香抹爐、香環爐的使用。粗略推估,晚近30年來,臺灣民間信仰的焚香減量,恐怕至少都達到六成以上。這都還不包含金香產業自我改革發展,自1980年代開始為環境保護所做的努力。

環保署其實從未面對真實社會變化情況,只以污染為由,奉拜環保主義大神,利用大眾傳媒形構偏見、汙名化民間信仰。這使民間社會常有人說現在信環保教的,恐怕都比信民間信仰的還要沉迷,似乎不讓民間信仰廟宇儀式被全面替代或消失,絕對不會善罷干休,改造民間信仰就能拯救空氣汙染。其實環保署與跳出來攻擊民間信仰的許多環保教徒,除了展現他們信奉環保教義的意識形態以外,所有對香金的指控,都是一種推測,藉由官方立場與政治口號來包裝,不僅數據不明確,也沒有嚴謹學術研究基礎來深度闡釋。

這等利用國家機器惡意干擾民間文化運行的霸權心態,徹底展現在環保單位屢次發廣告、騷擾宮廟的行徑與座談會的發言上。明明民間社會逐年減燒,環保單位公開的燒金總量數字仍可以不斷提高,比如2015年宣稱燒掉15萬噸的金紙,到了2016年改口為24萬噸。甚至進一步利用媒體宣傳說碳排放量等於2萬輛車,乍看之下煞有其事,但事實上,根據公路總局的統計數字,2017年5月領有牌照的汽車總數,高達788萬輛,機車有1370萬輛,這數字都還未含臨時車、軍用車及未領照車輛,一整年的燒金數量與大眾汽機車使用狀況相形之下,根本微不足道矣。顯而易見,環保署根本只是在玩弄數字遊戲,更何況汽機車排放廢氣製造的毒害與汙染,遠遠大於金香焚燒。

這幾年環保署變本加厲地不斷擴大宣傳經費,光2017年農曆過年期間,短短一個月耗資95萬元推播217次宣傳拜拜不燒香的廣告,榮登環保署晚近兩年公開資訊中,使用公務預算購買廣告單筆數字之冠。更有甚者,「改善風俗」這種只出現在獨裁戒嚴時期的政令口號,也可以拿來編列2.1億元。信仰文化其實從來沒有此優彼劣的問題,但是環保大神卻總是認為民間信仰需要被改「善」,當環保大神漫無止境地擴張,失卻的恐怕是民俗本真性與文化價值觀。

環保署其實從未面對真實社會變化情況,只以污染為由,利用大眾傳媒形構偏見、汙名化民間信仰。 圖/美聯社

只想操弄議題不想解決問題

環保署於去年(2016)底開始,在一些法規討論裡都特別提到限制燒香金、禁放鞭炮等字眼,甚至發函寄送「大型民俗宗教活動管理辦法」,於公文裡夾帶寺廟封爐的建議,第一時間便就引起許多金香業者抗議。只是環保單位面對陳情,都只會說他們沒有強制,只是「建議」,卻從來不檢視自己作為國家單位,隨便一紙公文的附件,就能鑄成嚴重誤會。又即使知道產生誤解,卻也從來不願意主動澄清,心態昭然若揭。

有一次在沙鹿某間宮廟,地方上的婆婆媽媽與我閒聊,說「政府為著環保,現在都不給燒金燒香」。這種具體感受與反應,絕對不是環保單位面對媒體時,假意沒有「強制」就可釐清。國家機器以公帑建立一套屬於官方視野的文化價值觀認知,取代民間社會原有知識系統,藉此盈實統治階級的政治籌碼,這當然是在建構統治者文化霸權、干預民俗。

尤其,環保單位不是只有進行思想改造上的「潛移默化」,也實質地不斷騷擾宮廟,一下子跑去廟裡傍著香爐檢測數據,一下子進行宮廟約談,甚至辦理所謂宗教座談會,卻只有「鼓勵禁香」「減燒」的單一觀點灌輸。實然之,由過去到現在,不僅從來沒有一位民俗學者被徵詢過專業意見,也從未獎勵民間信仰廟宇改善排風設備,協助研發良好精緻的焚燒金爐設施等等。相較於環保署時不時補助汰換運輸車輛、獎勵鍋爐改善等等,民俗社會被打壓最慘,豈不令人有薄此厚彼之感?改善風俗計畫的2.1億,如果拿來改進宮廟焚燒設備,恐怕都比拿來改造民俗還要有價值,環保單位諸多施政既缺乏文化脈絡理解,又強加覆蓋官方意識型態,自然讓民間底層社會感覺受到侵犯,引起強烈反彈。

比如,以米代金或以功代金政策,就是完全忽略民俗思維當中的香火觀。民間信仰焚燒金香,是長期以來漢人民間信仰重要的物質基礎,金、香、炮、燭、酒是建構祭祀文化的基礎元素,橫跨聲音、影像、氣味等知覺感受。使用這些物品,超自然意念就可以具象化,讓神明可觀、可觸、可驗、可想。人畢竟有他依憑的生物本性,有這些物質基礎,才能建構神靈想像,這絕對不是用「米」、「功」或「心」可以取代。縱然是其他宗教,也都必然要使用香與火,甚至也使用水、風、植物或符號,才能表現神的存在。

漢人民俗信仰觀認為,香火代表著靈力,有香火才有神,許多「神明會」甚至不需要有神像作為膜拜對象,只要有香爐就能形成信仰輪祀的網絡。幾百人、幾千人共同輪流祭祀香爐,這在民間社會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有許多臺灣人的祖先是從中國漂洋過海來臺,移民們不見得會攜帶神尊,但為了延續香火不斷,就會使用香火袋,祭祀著象徵神明的香火,那麼就能到一個嶄新的地方,獲得神靈祝聖、開枝散葉。也就是說,香火通常不只代表神或靈力,更是社會發展、生命永續的象徵與反映。俗語說「萬年香火、萬代香煙」,除說明香火象徵人丁興旺,也具體表達出香火不能斷絕的深層民俗思維,這絕對無可替代。

除此之外,這幾年集中焚燒政策不斷發展擴張,只是具體方式也因缺乏文化脈絡,常令民間社會感到啼笑皆非。雖然環保署說明有請道士淨化鍋爐,但確實就是與焚燒垃圾的場所在同一個地方,有些縣市環保局甚至假意收了清明節用的金銀紙錢,卻連燒都不燒,根本就是把這些祭祀物當作垃圾看待。

更何況一個完整祭祀儀式,焚燒金銀紙其實不能與祭祀行為完全分割,比如民間信仰祭祀儀式中,在焚燒金銀紙錢後有個重要的舉動,稱作「gàn錢」,就是得拿著酒在化金後的金爐上面,澆灌水酒三圈,俗語說「gàn錢gàn乎圓,添丁發財大賺錢」,這種儀式結尾,是祭祀文化深層結構的一環,不可分割。如果非得集中焚燒金銀紙錢,gàn錢這個儀式就會消失,意義就不再圓滿。

根據林美容教授的討論,認為漢人民間信仰儀式當中有許多末端儀式,這些末端儀式經常展現著民俗思維當中的熱鬧觀、圓滿觀,有它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其實像許多祭祀儀式最後得放一串鞭炮,來做為整體儀式圓滿結束的意義,也是展現著如此核心意涵。從這點來看,都突顯現有集中焚燒制度其實相當不完善。

漢人民俗信仰觀認為,香火代表著靈力,有香火才有神。 圖/美聯社

是誰逼宮廟走上街頭?

缺乏對文化脈絡的深層理解,才會製造出許多不當的替代想像,再加上不斷惡意騷擾,自然使宮廟管理人有危機意識,進一步被逼迫走上街頭。宮廟在臺灣民間社會向來是生活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中心,從歷史發展來看,往往都是被逼迫到底線的時候,才會產生抵抗的力量,過去無論是抗清、抗日、抗威權,反核四、反六輕、反五輕等等,宮廟走上街頭,彰顯著底層社會最大的焦慮與無奈。

日常生活中迫切急需解決的汙染源那麼多,環保署真的有需要不顧民俗文化本質,刻意忽略民間社會自理、自律的可能性,不斷舉著假環保大旗,挑選最無傷大雅的民間信仰,透過粗暴的手段來操作政績嗎?

在現實生活中,燒金香與炮竹的傳統儀式隨著時代的進展與環保的呼籲,民間社會早就不斷的自我修正與改革。民俗信仰有它深層運作的內在邏輯,會隨著社會的變遷緩慢更迭,這不代表著民間社會沒有反省、對環境沒有關懷,更不意味著國家機器可以毫無忌諱地介入干預,施加各種文化干擾,任意變造與阻斷民間社會的自然發展。

民俗信仰有它深層運作的內在邏輯,會隨著社會的變遷緩慢更迭。 圖/歐新社

 

 

 

 

「爐可以減、香不可滅」 民俗專家:環保與傳統可兼顧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53043?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6-29 10:53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即時報導

艋舺龍山寺這幾年循序漸進減爐,現在只剩下一個主爐,民俗專家林春文指出,廟宇內必有天公爐、主神的爐,減爐並不會對神明不敬,也不會影響信仰,反而是「香」在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都極為重視的「媒介」,象徵無形靈力的傳接與神靈的交會。

林春文香舉例,許多人因心情煩悶,打坐時點一炷香,香可以幫助心靜,然後產生助念,轉換心情後,原本的問題即不是問題,所以香不可以滅,大眾可以選擇焚好香,拒絕化學添加物,自然對身體健康的傷害就少。只是製香需要砍樹,對於環境不友善。

而神明遶境時,民眾喜愛燃放鞭炮迎接神明,燃放過後紅色的炮屑如紅地毯,且信眾認為,燃放越多,有來年越旺和對神明的敬意。以雲林縣北港朝天宮每年農曆3月19日的遶境,光是鞭炮的錢就破千萬元,如今環保署為了空氣品質問題,有意與廟宇溝通減少燃放,雲林縣西螺福興宮從去年起改用電子鞭炮,沒有煙硝味,但民眾聽起來有點不真實,

 

 

拜拜不能燒香金? 逾百宮廟將到總統府「進香」

2017-06-29 10:51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蔡維斌/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553041

為減輕PM2.5空汙,政府有意對廟宇「封爐」,引發疑慮,雲林縣北港武德宮不滿政府以各種禁令手段,打壓傳統信仰,最近透過臉書「捍衛信仰守護香火大聯盟」串聯各地宮廟,將於下月23日到總統府陳情政府不應抓小放大、縱惡罰善,消滅信仰文化。

政府為改善PM2.5,矛頭也指向宗教界,禁止燒金、放鞭炮並進行監控管制,使得部分寺廟為響應政府環保政策,以掌聲代替鞭炮聲、燒香減量甚至封爐。

為不讓燒香拜拜被汙名化,北港武德宮今年初曾結合國內知名的製香廠推倡燒好香運動。武德宮主委林安樂表示,環保署資料顯示汽機車佔全國汙染總源3成以上,焚香燒金紙僅佔全國汙染總源0.3%,甚至學術界的調查資料也不在本土PM2.5來源的前98%成因之內,政府為何抓小放大、縱惡罰善,「機車是民生的必要,香金是信仰的必需」。

林安樂認為,政府以環保之名,漠視漢人文化,要大家拜拜香只點一支、燒金紙燒要罰錢,甚還提倡把金紙丟到垃圾焚化爐去燒,「讓鬼神去撿垃圾,極盡羞辱之事」,看來像是要減燒,實則將來是要「斷絕香火」不燒,讓人深感無奈。

雲林縣環保局長林長造則指出,環保署針對空汙問題多管齊下,並沒有要拿誰開刀之意,提倡減少焚香和封爐,也只是輔導和規勸並沒有強迫,最近環保局針對各大寺廟進行空氣品質調查,也只是研究,別無他意,政府絕對尊重各種信仰。

武德宮最近開始串連,已有包括嘉義新港奉天宮,嘉義市城隍廟等超過百座宮廟響應,將於下月23日到總統府表達訴求,林安樂表示,目前規畫以每廟一個陣頭為單位,預計超過10萬人參與,將在中正紀念堂集結後,遊行凱道四周及總統府,形成台灣宗教界的另類迎科,「政府禁香、我們進香」當天參加的人也會燃起手中的香,訴求守護香火,香火不能斷!

林安樂強調,這次「進香」以守護傳統信仰為號召,不分藍綠也不針對公部門或立場不同、意識型態不同的其他教徒,只是為捍衛傳統信仰文化而遶境祈福。

 

 

 

我見我思:陳琴富》光明燈怎麼點

寺廟拜拜
(王錦河攝)

年關期間,全台各寺廟湧入不少香客,廟方也應景妝點花樣,只要可以消災解厄、發財祈福的戲法,從來就不缺人潮。如南投竹山的紫南宮發放金雞母和母金,每年都會出現人龍綿延數公里,今年當然也不例外;艋舺龍山寺年前受理光明燈點燈報名,早上7點鐘一開放,1000個號碼牌立即發光,春節期間還是人潮洶湧。

點光明燈是一種習俗,主要是針對本命年或是犯太歲的信眾,點燈的用意在保平安,但是工商時代大家牟利營生,總希望多發點財、少點病痛,寺廟也就順應民心潮流,廣立各種名目,

一則滿足眾生願望,

二則滿足寺廟荷包,畢竟度生也要資糧,皆大歡喜。

像龍山寺今年就提供了20萬盞光明燈供信眾點,但藥師燈只有2萬盞,其他還有平安燈、聖母燈、文昌燈、財神燈各4萬餘盞。民眾為了點到燈都要徹夜排隊。最近幾年,藥師燈特別搶手,大概是因為生病祈福的人多了,因民眾排隊影響周邊住戶安寧,廟方考慮明年廢止藥師燈,全部回歸光明燈,使得今年搶燈的情況更踴躍。

但是健康是現代人的第一要務,平時疏於保健,就更需要藥師佛保佑了,廢止怕會引發信眾質疑。

點光明燈源自佛教的說法,真正要點的並不是世間有形的燈,而是指心燈。禪宗祖師達摩的《破相論》對此就有最愷切的說明。

他說:「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燈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所以要點的是能照破無明的覺燈,而不是一盞盞有形的油燈。

能夠以這樣的法門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燃燈無盡,所以叫做長明燈。

燒香的道理也是一樣,佛教的原意是要燒「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真香,也就是六祖惠能所說的「自性五分法身香」,而不是燒世間有相的檀香、沉香,「燒無為正法之香,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多數人以燒香祈福,卻不知潔身自持,希望獲得好的果報,是本末倒置。

行天宮最早宣布禁燒金紙,後又宣布不再燒香,論者多從環保方面予以肯定,龍山寺近來也宣布不再燒香,事實上,這只是趨近佛理的一種進步作法,但是各宮觀道廟還是不願意取消光明燈,主要原因是供養金夠豐厚,一年的收益動輒上億,這項金源一旦取消,很多寺廟可能就要喝西北風了。

和寺廟常住有緣或是願意資助寺廟弘法利生當然是好事,但是不理解或漠視佛法原意,則與修行修心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廟方拿人家好處本應以法益回饋信眾,而民眾也應該知道,到寺廟點一盞光明燈只是讓自己心安而已,真正的光明燈是自心中點亮且讓它長明。

 

我見我思-執政者的一柱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06000440-260109

今年春節,少聽到炮竹聲響,難得清靜,為了地球,民眾也少燒金紙,感覺空氣清新多了。

不過幾處香火鼎盛的廟宇依舊舉辦搶頭香活動,倒破壞了原本應有的祥和肅穆,爭先恐後的貪婪狠勁,恐怕神佛看了也要皺眉。但廟裡焚香的味道依舊令人心生溫暖,感覺少了這味就少了年味。

這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不只一處寫到兵臨城下,百姓竟拿出香案,把阿兵哥當神佛一般來拜,夾道歡迎。如第廿回寫呂布兵敗,曹操班師,劉備跟隨,行經徐州,百姓「焚香遮道」,希望劉備留下來當他們的領導,曹操吃味,敷衍他們說,等回京面聖封爵再談;第六十回寫劉備入益州,號令軍隊不得妄取百姓一物,違者斬,結果百姓看到他來時都像看到神一樣,「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玄德皆用好言安慰」;第一○六回寫司馬懿收服遼東、朝鮮的公孫家族,魏國軍隊抵達時,「城中人民焚香拜迎」。

當然也有人為拍馬屁,動員走路工演戲的,如第四十一回寫曹操的軍隊即將來到荊州,「蔡瑁、張允『令』襄陽百姓焚香拜接」,曹操也知道這演的是哪齣,對百姓也是「俱用好言撫諭」。

「焚香遮道」4字,何其莊嚴,何其壯觀,何其祥和,亦何其荒謬。我看到的卻只是卑微百姓苟活之後的眼淚。人只對尊敬的神明焚香禮拜,若對活人也來這套,那是把人當神:感謝不殺之恩,感謝你保我身家財產,感謝你讓我一家老小活下來了。

但焚香遮道的反面是什麼?是屠城十日?是燒殺擄掠?是拉伕徵兵?是清算舊帳?還是恐怖統治?人命何其危脆,談尊嚴都嫌奢侈。

畢竟沒有人想打仗,沒有人不愛好和平,但和平從來都是野心家說了才算,野心家若動了干戈,亦滿嘴和平,因為他要維護和平,動干戈是為了和平,但要天下太平必須付出代價。

仔細想,焚香遮道,到底是為了迎合權力者,還是為了慶祝自己活了下來?

我猜人們流淚不是因為看到權力者的慈悲,而是慶幸自己活著的可貴,都把你當神拜了,你還不放我一馬?權力者慈顏的背後,有槍,有刀,有比殘忍更殘忍的意志。忍忍吧,10年、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急著投胎,可能變狗。

本來焚香拜拜是幸福的,拜祖先,拜神明都好,承平時期的焚香遮道是迎神賽會,歡鑼喜鼓;戰爭時期的焚香遮道,卻令人有不寒而慄的悲涼之感。

史家、小說家之筆,總是令人心驚肉跳。

所幸時代不同了,過去執政者拿到政權,那是槍桿子出政權,現在政權是靠政策換選票,拿到政權後得靠本事,否則就等著下台。民眾才是主子、才是老闆,手握權力者若一心想著萬民擁戴、焚香遮道的盛況,不如自己燒柱香自求多福。

(中國時報)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542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