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01 12:57:47瀏覽252|回應0|推薦0 | |
社論-政府應關注大陸台商面對的挑戰2017年07月02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02000069-260202 日前,國內造紙業大廠正隆公司正式宣布,由於大陸環保要求愈來愈嚴,上海中隆紙業在今年底全面停產。該事件雖然只是大陸環保法規日趨嚴格影響台商營運的一個案例,但事實上,這只是冰山的一角,近年來台商除了面對同業競爭激烈與勞動成本上升等經營面的挑戰之外,包括關聯交易申報的稅務規定、環境保護法規、五險一金的勞動檢查,以及食品安全檢查的裁量性等,都是影響其大陸市場營運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對此趨勢,政府除了必須予以關注之外,也應該採取積極作為,力求使大陸台商成為台灣經濟轉型和全球佈局的支持力量。 就環境保護法規的影響而言,正隆紙業決定上海中隆紙業停產的主因,在於上海市政府要求,熱電鍋爐須於2017年底完成使用清潔能源取代目前使用的煤炭,經上海中隆多年評估,熱電鍋爐若改採清潔能源,將使能源成本大幅增加,原紙成本也將因此大幅上升而不具市場競爭力。由於大陸國務院在年初公佈《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將「十三五規劃」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分解到各省(區、市),明確對未完成強度降低目標的省級人民政府實行問責,已經促使許多地方開始要求通過清潔能源替代、熱源替代、改用潔淨煤或其他清潔燃料等方式對燃煤機組進行改造,將使得在大陸從事生產活動的台商,面對節能減排的壓力與能否持續營運的變數。 特別是大陸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環境保護法》,對於違法企業,自責令改正之日起直至徹底改正,得以按日連續收取罰款之外,也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停業等措施,甚至於對企業負責人處以行政拘留,這種懲罰強度的確讓台商面臨企業存亡的挑戰。 就關聯交易查稅的影響而言,2016年6月中國國家稅務總局正式發布「關於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簡稱42號公告),要求企業每年報稅時,須詳實揭露集團內關係企業的跨國交易,以及各關係企業的營運狀況,此舉使得過去企業以設立人頭公司名義規避移轉訂價調查、多套帳掩飾真實、集團利潤留置於低稅率地區公司,以節省所得稅費用,以及假借多角貿易名義將利潤套出境外、或利用非經濟實質之無形資產安排進行利潤轉移等作法,勢必面對查稅的風險。 萬一涉及逃漏稅,除了須補繳、滯納金加罰款之外,重者須負刑事拘留或判刑,這將是台商未來大陸營運一大風險。 至於五險一金的勞動檢查,由於近年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種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等社會保險制度(五險一金)的欠繳問題,已經成為大陸勞工抗爭的主要議題,也是勞動檢查的重點。 2014年4月東莞台商裕元鞋廠因員工集體抗議社會保險費未足額繳納而發生罷工遊行事件,使得該公司補足高達新台幣27億元的社保金額,對此台商普遍反映「五險一金」問題可能越來越嚴重,值得關注。 另外,去年底傳出海霸王集團位於成都、廣州和汕頭的工廠先後因冷凍食品「標示不實」等問題遭罰,而被解讀為制裁「綠色台商」的政治事件。但是事實上,根據《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食品業在大陸將面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品質監督部門的抽樣檢查,除了檢驗標準不一和對規範的解釋充滿裁量性外,依規定若受到處罰三次以上,可能被責令其停產或吊銷其許可證,尤其將使食品生產企業營運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政府目前透過海基會和台商張老師服務專案計畫,為台商提供法律諮詢、經營專業諮詢、台商聯繫等服務,但是面對上述挑戰,以及台資企業轉型、升級或是移轉生產基地的需求,恐怕難以發揮積極的協助效果,而需要加強下列三個領域的工作: 第一,政府應積極協助台商進行經營管理與企業競爭力的診斷,對於想要在當地轉型升級的台商,可建議其採購台灣的先進設備或節能減排技術,以提升其競爭力,並增加台灣關鍵零組件、機器設備與節能技術對大陸出口。 第二,根據經濟部的調查,台商未來三年最可能投資之海外地區依序為廣東、江蘇、越南,上海、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菲律賓,顯示隨著大陸經營環境變化,如何協助和輔導大陸台商參與「新南向政策」,以移轉生產基地或形成「中國加一」區域經營戰略布局,應是政府責無旁貸的。 第三,政府應加碼推動「鼓勵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以「客製化吸引戰略」,主動針對可能回台的產業規劃在台投資之創新營運模式,吸引台商,才能有效振興經濟。 (工商時報)
中時社論》台灣深圳 30年豬羊變色的故事2017/6/30 下午 08:27:28
主筆室
2016年深圳財政收入7900億元人民幣,年增9.1%,台灣2015年財政收入2兆6623億元新台幣,折合人民幣約5740億元,深圳財政收入規模是台灣的1.4倍。其實,不只財政收入驚人,深圳GDP將近2兆人民幣,極可能在今年超越香港。為什麼一個面積只有台灣1/20、人口是台灣一半的城市,發展能夠如此快速,財政收入如此驚人,主政者的強烈企圖心是關鍵所在。 1980年深圳、汕頭、珠海、廈門,同時成為改革先鋒的第一批經濟特區,憑藉兩免三減半、再投資退稅、出口企業減半徵收等租稅優惠,大量吸引三來一補與三資企業前往投資設廠,同時帶動特區經濟與產業發展。30多年過去,深圳躍升為大陸首屈一指的新興科技重鎮,汕頭與珠海卻逐漸沒落。同為副省級城市的廈門發展不差,但GDP不到深圳2成。 深圳早於1990年代初期,即提出以高新技術導向為主的產業升級策略,並藉由各式各樣的租稅補貼與獎勵措施,大量培植優秀且願意創新的民營企業,成功踏出創新轉型的第一步。如今深圳有超過350家上市企業,其中不乏像騰訊、華為、大疆、中興科技與比亞迪等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廠商。甚至連蘋果、微軟、惠普及西門子等全球數一數二的外資企業,都選擇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或營運據點。 全球500大企業中,就有275家在深圳設立總部。更不用說,在大陸擁有超過百萬員工的鴻海,早已在深圳深耕許久。深圳散發出的創新能量與氛圍,匯集全球新創企業的目光,同時也吸引優秀的科技與技術人才進駐,貢獻出高速經濟增長與財政收入。 深圳清楚驗證了供給面經濟學派的理論,減稅降費可以刺激消費與投資,同時也可提高勞動供給誘因,最終帶動經濟成長並讓稅收總額提升,這是標準的養雞生蛋哲學。前期雖然需要耗費一定成本,也可能造成稅收減損,但當產業發展起來,後期的利潤與附加價值,絕對足以覆蓋前期的投入成本與稅損。簡單來說,當企業與人民嗅得到商機、賺得到大錢時,就沒有人在乎被課多少稅。這也是深圳財稅負擔這麼重,卻還是可以吸引無數企業與新創產業爭相湧入。 相較之下,近年來台灣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政策,在朝野對立與口號治國氛圍下,始終無法與租稅政策好好搭配,難以發揮振衰起敝的作用,經濟發展對比深圳當然明顯失色。特別是近年租稅負擔率持續下降,政府卻怕降稅後投資還是起不來,不敢大幅降稅刺激投資,政府缺錢又不敢擴大投資,經濟陷入惡性循環。加上民粹氛圍及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五缺問題更形嚴重,造成民間投資長期低迷不振,對稅收的貢獻就跟著低弱。 這令人不禁想起蔣經國時代,十大建設誘發乘數效果,飽受石油危機摧殘的民間投資意願重新站了起來,政府同時依據經濟長期發展需要,推出十年經濟建設計畫,全面加強技術發展與加速產業升級轉型,徹底讓台灣從勞力密集產業順利過渡到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也奠定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基礎,連帶讓財政收入長年豐收、國庫飽滿,歲入淨額占GDP比重在那20多年間,始終維持20%以上的高水準。而這些,其實就是深圳現在的進行式。 但民進黨政府沒有這樣的魄力與格局,不敢大膽使用租稅政策,也沒有能力帶動民間投資,只敢便宜行事編列赤字特別預算,操作易綁樁的公共投資。在經濟動能不足的情勢下,公共投資反而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排擠效果,不但無法發揮乘數效果,反讓民間投資更萎縮。爭議不休的8800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不就如此。 至於「創新、就業、分配」三大經濟政策主軸,創新非一蹴可幾,沒有共識的政黨交互執政,互相否定對方的政策、毀棄對方的建設,創新政策能否開花結果,難以令人期待。公平的就業與分配,明顯是不想養雞只要生蛋。台灣經濟短期隨著國際及大陸還可以維持2%的成長,中長期實難樂觀。 曾經被台灣鄙視的深圳,已經從山寨重鎮蛻變為創新之城,台灣卻依舊停留在代工製造模式。一來一往,高下立判。可怕的是,主政者還不願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對於台灣的投資與產業升級轉型,始終還是口水多於牛肉。
社論-正視我國遭反傾銷名列世界第三之隱憂2017/6/30 上午 04:10:58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30000054-262113
今年以來全球景氣復甦,各家國際機構一再上修全球貿易成長率,這原是好消息,但與此同時各國發動的反傾銷、防衛措施也日趨密集,近年台灣遭反傾銷調查的情況更是日甚一日,其對台灣出口競爭力的危害,與日俱增,不容忽視。 大概很少人注意台灣所面臨反傾銷有多嚴重,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統計,自1995年到去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遭反傾銷調查的件數高達279件,名列世界第三。然而,我們去年出口排名僅全球第十八,兩相對照,我國遭反傾銷指控的密度堪稱世界之首,此一不合理的結構若不打破,對台灣外貿長期發展將是一大隱憂。 依世界貿易組織統計,累計至去年上半年遭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前三名依序是中國、南韓、台灣,受調查的件數為1,170件、384件、279件,美國273件,日本202件,歐盟28國也只有116件,不需高深的學問都可以看出台灣遭調查的密度太高了,而且高得太不合理了。 像中國大陸出口全球第一,遭反傾銷名列第一,合情合理;美國出口全球第二,遭反傾銷名列第四,也算合理;韓國出口第八,遭反傾銷第二,也還說得過去。台灣出口不到美、歐五分之一,遭反傾銷調查數量卻遠在其上,實在太沒道理。在這樣的大環境裡,我國業者除了須面對價格競爭,關稅競爭,還得面對高出人家數倍的反傾銷壓力,若不加以紓解,非僅影響外貿,更將打擊民間投資的意願。 反傾銷的可怕在於一旦被課徵高額反傾銷稅之後,即使日後循該國司法救濟洗刷罪名,由於市場交易具有慣性,長久失去訂單後想再重返市場,已有所不可能。舉例來說,我國輸美人纖毛衣於1990年遭美國政府裁定課徵21.3%的反傾銷稅,經過四年的司法救濟,雖於1994年獲得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平反,撤銷反傾銷稅,但市場已難挽回,我國人纖毛衣在美國市場占有率已由原先的31%滑落至2%,損失極為慘重。 我國自1990年以來遭反傾銷調查的產品擴及各部門,除了紡織、我輸美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也都曾經面臨反傾銷調查,一時成為輿論熱議焦點,近年我國遭反傾銷的產品無所不包,遍及各業,如晶矽太陽能產品、太陽能光電模組及電池、矽金屬、自行車、人造纖維紗、聚酯棉、長纖梭織布、大客車輪胎、機車輪胎、鋼筋、熱軋鋼、冷軋不鏽鋼、聚氯乙烯、苯乙烯等等皆在反傾銷調查之列。 值得注意的,儘管反傾銷稅課徵五年便應該落日,但由於依WTO《反傾銷協定》仍可循落日複查加以延長,以致迄今我國有許多產品已被課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反傾銷稅仍未落日。依據國貿局統計,目前我國遭各國課徵反傾銷稅的案子仍高達110件,在調查的仍有十多件,其對台灣出口衝擊之大之深,不言可喻。 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在「美國優先」的思維下,除了頻頻祭出反傾銷調查,更啟動鋼鐵進口調查、購買美國貨僱用美國人、以及處理濫用貿易協定等行政命令,這三項調查報告都將在年底公布,屆時川普極有可能採取更激進的保護措施,對我國的外貿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 尤有甚者,在美國保護主義影響下,全球反傾銷、防衛措施風起雲湧,土耳其更在一年六度大幅調高各類產品關稅,久未動用反傾銷調查的中國大陸也於近日針對自美、韓及我國輸入的苯乙烯展開反傾銷調查,越南、印尼、南非也陸續採取進口救濟措施,這股由川普吹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有快速擴散的趨勢,這對於外貿依賴度極高的我國而言,自然又是首當其衝。 雖然各國都是依WTO《反傾銷協定》來執行調查,但關乎反傾銷成立與否的正常價格、產業損害及兩者的因果關係皆由各國政府認定,顯見其中有極大的權宜空間。過去當我商屢遭反傾銷濫訴時,我國政府會藉雙邊諮商嚴肅要求外國政府給我商公平待遇,並在國際會議發言要求遏止日益盛行的保護主義,同時我駐WTO代表團更積極與日、韓、港、星等國籌組反傾銷之友,在新回合談判中提案修正《反傾銷協定》,力主受理調查門檻、傾銷差率計算皆應朝向更透明化修正,昔日的努力,成或不成,皆值得肯定。 我們認為,我國出口排名十八,遭反傾銷調查的量竟居全球第三,極不合理,而這個不合理亟待政府加以重視。我駐WTO大使朱敬一為國際知名經濟學者,學問淵博,辯才無礙,此刻於日內瓦,可謂千載難逢,國家之幸,至盼朱大使能在國際舞台折衝樽俎,為我國此一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庶幾不負國人之厚望。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