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京要的「兄弟」和辜寬敏不一樣 賴神說話給三種人聽 鄧小平外孫女婿吳小暉 傳被有關單位帶走 香港「特別」二十年
2017/06/21 11:28:08瀏覽297|回應0|推薦0

 

 

中時社論》錯誤解讀一中 林全害慘台灣

2017/6/26 下午 07:38:47
主筆室
岸關係崩解,外交烽煙再起,巴拿馬斷交後,民進黨政府無力守護台灣參與國際空間,面臨外界極大責難。林全院長不思突圍,反而只求卸責,將外交失利歸咎大陸,認為是大陸堅持「一中原則」消滅中華民國的結果。林全的謬誤對兩岸關係、台灣的未來傷害極大。
先從憲政來說,《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目前雖僅適用台灣地區,但依據大法官會議解釋,修憲並未改變主權的「一中」屬性,換句話說「兩岸同屬一中」並未改變。林全「一中原則消滅中華民國」的說法等於說《中華民國憲法》消滅「中華民國」,何其荒謬?
林全是依《中華民國憲法》宣誓就職的行政院長,這樣的說法不啻是自棄對憲法的誓言。林全也不應忘記,蔡英文宣示「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這個憲政體制就是包含憲法本文及大法官相關釋憲案在內的一中體制,林全已違背蔡英文的宣示。
再從一中原則歷史脈絡來看,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兩岸分裂後,事實上,兩岸都主張「一中原則」,所爭只是「中國」的正統,以及誰能代表「中國」。對大陸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正統,代表中國;對台灣而言,「中華民國」是中國的正統,代表中國。後來中華民國雖然失去聯合國代表權,但中華民國依然存在至今。
同時宣稱自己代表中國,這中間看似互斥,其實有極大的相容,那就是,你是中國、我也是中國,你我共同擁有中國。這一點放在《中華民國憲法》理路中看,尤其清楚:兩岸共有主權,分歧在於治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別是治權行使範圍之別,主權的宣示是相互重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從垂直的角度來看,可以更相容。那就是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建構一個中國的共識。在這個「中國共識」之下,一個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兩岸共同擁有的中國。就如元朝文人畫家管道昇的《我儂詞》中所寫:「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或謂,「泥中你我」的「一中原則」想法,會否太一廂情願,如果這樣的情況存在,那麼台灣參與國際社會、拓展外交空間何以阻力重重?
確實,兩岸量體懸殊,在國際現實的運作邏輯中,主流國際社會看似多半接受或傾向中共主張的「一中原則」,選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美、日等許多西方國家對「一中原則」的行政管轄權問題仍有保留,大陸也並非永遠鐵板一塊。以馬習會為例,就等於是對治權的「默示性承認」,正是對一中原則實質意義上的相容性展現。馬英九任內的兩岸23項協議,無一不具政治性,也可以解讀為一次又一次的小和平協議,也是「一中原則」的相容性實踐。
甚至在外交場域,若雙方都能立足於「一中原則」,外交的衝突就可以轉為相容。馬政府時期與陸方達成的「外交休兵」默契,就是因為雙方擁有「九二共識」作為交往地基,九二共識不管如何詮釋,就是一中原則的體現。
反倒是蔡英文上台這1年,外交空間屢屢遭挫,不是因為大陸堅持「一中原則」,而是因為蔡英文背棄了九二共識,也等於背棄了一中原則在先,兩岸才從合作逆轉為對抗。換言之,如果中華民國會被「消滅」,非但不是因為林全所說的一中原則,而是因為林全和民進黨不接受一中原則,中華民國才有被消滅的危險。
一中消滅中華民國的說法,不僅違背憲法、歷史事實,也會讓台灣陷於更困難的處境,荒謬又不智。《韓非子》2300年前就昭示世人,「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政治家不要再逞口舌之快,趕快處理好兩岸關係吧!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林全第2個大謬,他搞錯了自身的立場,把中共的立場當成了自己的立場,自己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代表,而「中華民國」不是。其次,林全是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言行動見觀瞻,也直接連動著兩岸關係的進退與張弛,應該懂得站上高點,用宏觀視野看待「一中原則」。
事實上,一中原則從水平的角度來看,是兩岸各依其憲法,同時宣稱自己代表中國,這中間看似互斥,其實有極大的相容,那就是,你是中國、我也是中國,你我共同擁有中國。這一點放在《中華民國憲法》理路中看,尤其清楚:兩岸共有主權,分歧在於治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別是治權行使範圍之別,主權的宣示是相互重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從垂直的角度來看,可以更相容。那就是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建構一個中國的共識。

在這個「中國共識」之下,一個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兩岸共同擁有的中國。就如元朝文人畫家管道昇的《我儂詞》中所寫:「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或謂,「泥中你我」的「一中原則」想法,會否太一廂情願,如果這樣的情況存在,那麼台灣參與國際社會、拓展外交空間何以阻力重重?

確實,兩岸量體懸殊,在國際現實的運作邏輯中,主流國際社會看似多半接受或傾向中共主張的「一中原則」,選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美、日等許多西方國家對「一中原則」的行政管轄權問題仍有保留,大陸也並非永遠鐵板一塊。以馬習會為例,就等於是對治權的「默示性承認」,正是對一中原則實質意義上的相容性展現。馬英九任內的兩岸23項協議,無一不具政治性,也可以解讀為一次又一次的小和平協議,也是「一中原則」的相容性實踐。

甚至在外交場域,若雙方都能立足於「一中原則」,外交的衝突就可以轉為相容。馬政府時期與陸方達成的「外交休兵」默契,就是因為雙方擁有「九二共識」作為交往地基,九二共識不管如何詮釋,就是一中原則的體現。反倒是蔡英文上台這1年,外交空間屢屢遭挫,不是因為大陸堅持「一中原則」,而是因為蔡英文背棄了九二共識,也等於背棄了一中原則在先,兩岸才從合作逆轉為對抗。換言之,如果中華民國會被「消滅」,非但不是因為林全所說的一中原則,而是因為林全和民進黨不接受一中原則,中華民國才有被消滅的危險。

一中消滅中華民國的說法,不僅違背憲法、歷史事實,也會讓台灣陷於更困難的處境,荒謬又不智。《韓非子》2300年前就昭示世人,「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政治家不要再逞口舌之快,趕快處理好兩岸關係吧!

 

SOHO董事長潘石屹怒了!向美法院控告郭文貴

2017-06-03 17:00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3日電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01723?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潘石屹(圖前)向紐約法院控告郭文貴誹謗。(取材自微博)分享

SOHO中國的董事長潘石屹2日透露,已正式向美國紐約法院控告郭文貴誹謗。此前潘石屹被郭文貴指其在北京的地產項目中存在官商勾結的腐敗,並且為高級領導人代持股份。目前人在美國的潘石屹說,要用法律手段對付郭文貴的「惡語中傷」。

財新網報導,潘石屹在社交平台上稱,郭文貴不是他的仇人,但郭用「低級下流」的方式,造謠惡語中傷他,「幾乎每天都在編排著各種以假亂真的表演,看了真讓人哭笑不得。」潘石屹稱,要用法律作為武器,用法律作為良藥治療「像郭文貴這樣的病人」。

郭文貴其後亦在社交平台上回應,指潘石屹起訴他是「好消息」,同時要求潘立即公開北京所有開發項目的審批文件。

另據BBC中文網報導,郭文貴從年初開始在網路視頻直播,現身說法,為網民描述了中國高層政鬥和腐敗內幕。

他先爆料稱北大方正的CEO李友和公安部副部長傅政華勾結黑幕。後來又在視頻直播中指中國知名主持人楊瀾的丈夫媒體大亨吳徵以及中國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替當局控制海外媒體及官商勾結。4月郭文貴在美國之音直播採訪中,又開始把爆料矛頭指向中國最高級的反腐官員王岐山,揭露了王岐山同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所謂矛盾,並說王岐山有上位野心。

透過網路爆料,郭文貴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累積了20多萬人氣,還號召成立旨在促成中國實現法治的「推特黨」。

郭文貴爆料為1989年後海外反體制政治抗議和遊說注入了強心劑。儘管郭文貴一再強調自己並不是要推翻共產黨和否定中國的民族和國家,但是支持者似乎還是從中看到了推翻共產黨體制的希望。

許多政治異見者紛呼籲郭文貴發揮領導作用,推翻共產黨,讓中國走向民主。但郭文貴始終堅持他不反民族和國家,不反習近平,只反貪腐和主張以法治國的「郭七條」。

 

 

 

中共打擊網路視聽節目 為防堵郭文貴

2017-06-24 11:02中央社 台北24日電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43490?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郭文貴報料時,播出平台YouTube疑似遭到駭客癱瘓。(路透)分享

大陸廣電總局22日要求新浪微博、ACFUN和鳳凰網等關閉網路視聽節目。分析認為,由於影片比較難用關鍵字過濾,北京擔心類似中國富商郭文貴的爆料影片因此流傳,影響中共19大前政局穩定。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中共中央宣傳部門歷來最重視的是廣播電視媒體,對電視的控制尤其嚴格。但網路影音日益普及,人人都具有辦網路電視的技術條件,「中宣部當然大為緊張」。

同時,與文字內容相比,網路影音、網路直播都不能用「敏感詞」自動過濾,因此監管難度較大。

報導舉例,海外媒體人石濤的「石濤TV」政論節目經常批評中共政策,但有關影片在中國網路上傳播甚廣。旅居海外的中國富商郭文貴也是透過網路直播爆料,吸引了大批海內外的看客。

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19大)即將於今年秋季召開,劍指中共高層腐敗的郭文貴爆料影片,自然也成了當局防堵的重點。

中國大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2日發布禁令後,並未說明禁令持續多久。但路透社分析,這些公司最終很可能會被允許重新開始提供視聽節目,但監管顯然將更加嚴格。

 

 

 

北京要的「兄弟」和辜寬敏不一樣

https://udn.com/news/story/6840/2538076?from=udn-hotnews_ch1015

【文/萬子隆】

2017-06-21 17:11分享

根據北京涉台系統私下透露,北京的確多次派人在東京與辜寬敏接觸,但層級僅止於國台辦內的局長層級,目的也限於瞭解辜寬敏對兩岸政局的看法。北京要改變的不是對台政策,而是改變人們對辜寬敏死忠台獨的刻板印象。

總統府資政、台獨大老,也是新台灣國策智庫創辦人的辜寬敏在台灣與巴拿馬斷交後,一改幾個月來的沉默,六月十四日親上火線在榮星公司召開記者會。

北京多次和辜寬敏接觸

不過,這次辜寬敏並沒有嚴厲批評蔡英文政府,反倒是替蔡政府緩頰,並透露北京派了高階官員到東京與他碰面,說要重新檢討對台政策。

辜寬敏也表示,已將相關訊息在一個月前當面向總統蔡英文報告,當著蔡英文面也建議以「兄弟之邦」來處理兩岸關係。根據辜寬敏的轉述,蔡英文僅表示「我們要加入聯合國」,不過,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隨即否認蔡英文有這樣的說法。

然而,根據北京涉台系統私下透露,北京的確多次派人在東京與辜寬敏接觸,但層級僅止於國台辦內的局長層級,且目的也限於瞭解辜寬敏對兩岸政局的看法,沒有說要重新檢討對台政策。

對北京而言,目前的政策就是要台灣接受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就連「兄弟之邦」的「邦」字,北京也已認知到那就是兩個國家的意思,因此,要以「兄弟之邦」來建構兩岸關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加上兩岸目前肅殺氣氛濃厚,外交戰已啟動,學術交流也受影響,要論及「兄弟」關係會更加困難。

辜寬敏與北京接觸,雙方各有打算。 攝影/柯承惠分享

不過,北京為何要與一個年過九十歲的台獨大老密集接觸?這與北京全盤掌握辜寬敏過去歷史經驗有關,包括他一九七二年回台灣與蔣經國的對話,遭到台獨聯盟日本本部的除名。如果辜寬敏放棄台獨,可以到北京與習近平見面,講出台獨是沒有出路的,那就更符合北京的對台政策了。

如果這個規畫困難重重,北京退而求其次,讓辜寬敏到上海走走,至少辜寬敏在上海曾居住過,也是在上海認識了辜朝明與辜英明的母親蔡國儀,哥哥辜振甫晚年也奉獻給兩岸。對北京而言,如果辜寬敏能夠到中國訪問,並順從他哥哥的意識形態,這對北京來說,統戰台灣將事半功倍。

因此,北京要改變的不是對台政策,而是改變對辜寬敏的刻板印象,北京也已派人找到辜寬敏曾經居住過位在上海延安東路的舊址,而在泉州惠安辜家發源地,也已備好祖祠等待辜寬敏返鄉祭拜。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81期〉

 

 

 

政客投機 難道民眾不投機?

2017-06-23 03:05聯合報 劉漢禎/教(高雄市)

台南市長賴清德提「親中愛台」論述,被視為是政策髮夾彎。 華盛頓記者張加/攝影分享

對於廿一日民意論壇「台獨喊親中…為何綠營可輕易髮夾彎?」一文,我有不同意見。

個人在南部生活多年,其實很簡單:許多民眾內心裡,民進黨才是自己人,所以髮夾彎常被諒解或接受,而國民黨基本上屬於外來政權,所以要嚴苛監督,豈可髮夾彎?

一般媒體只敢說政客投機善變,不敢說民眾投機。其實,不少民眾也非常投機善變。只要看過黑澤明電影「七武士」就懂了。

所以早有友人說:台灣「西瓜黨」特別多。西瓜是友人給投機台獨起的渾名,這些人不是藍皮綠骨,就是忽藍忽綠,私下裡還常為自己應變機巧靈活而暗自得意。台獨雖與二二八事件有關,但與其更密切的其實是福佬沙文心理。兩者雖非等號,卻如連體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這也可解釋,為何民進黨裡屬少數的外省人及客家人,追打大陸海協會張銘清,或去踹藍營法務部長辦公室之門,要特別勇猛,因為要表「忠」也。

 

 

 

聯合筆記/賴神說話給三種人聽

2017-06-22 02:15聯合報 林修全

台南市長賴清德應邀到北美洲台商聯合總會年會演講,詳細闡述他的「親中愛台」論述,表示不管是兩蔣或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的兩岸政策都不夠完整。 圖/台南市政府提供分享

從「親中愛台」到「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是問題,問題是一國兩制要把台灣降為如香港、澳門的殖民地,台灣人民不會接受。」台南市長賴清德的兩岸論述說,明顯要講給三種人聽。

第一種是民進黨或綠營人士,但賴清德並未挑戰深綠神主牌的台獨黨綱,或是違反黨內當下的主流論述,充其量,只是用了不同的說法、拐個彎,換了些辭彙的政治語言,沒有逾越民進黨的墨綠線,還是站在台灣前途決議文、維持現狀說的立場上,闡釋個人看法。

賴清德的文藻,或許可引起黨內零星火花,但尚不會帶給黨內路線之爭。不過,賴清德從台灣講到美國,當然是刻意鋪陳、精心安排。弦外之音,是要彈給其他人聽,希望引起共鳴。

因為他想要溝通的對象之一,就是一般選民。畢竟,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不接受九二共識,致使兩岸關係急凍,陸客來台人數大幅縮水,中國大陸甚至絕不手軟,直接拔掉我兩邦交國,即使我方不斷釋出善意,卻絲毫沒有融冰跡象。

賴清德所要賦予社會大眾的印象,是他有別於傳統民進黨人士,可以向中國大陸伸出友誼的雙手,但仍以台灣為核心,尤其當兩岸關係停滯不前,雙方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或是民進黨強調的九二會談,將是可以思考、討論的方向。

中國大陸則是要傳達訊息的另一個對象,賴清德的重點很明確,就是兩岸的發展方向絕對不是一國兩制。這項回答,絕非對岸問卷上所要的正確答案,但賴清德至少申論了,而且技巧性地將九二共識字眼寫入,看似耳目一新的論述,目的是營造開啟與大陸接觸的可能性。

兩岸關係是民進黨最大罩門,想要讓自己成為人民的選項前,必須先不忤逆黨內論述,想辦法突破兩岸僵局,取得彼此對話空間,才能爭取最多數人支持。像是謝長廷提出的憲法各表、蔡英文總統的維持現狀,都是在這類邏輯和思維下,去創造出模糊性的空間,賴清德也不例外。

賴清德在政壇多年,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按部就班布局,他近來的言論,引來各界關注,卻未見民進黨高層嚴詞厲色,可見力道拿捏得宜。不過,此時的賴清德,就像在牛棚裡練投,一旦正式上場,面對黨內、選民和大陸的臨場壓力,就不知能投得如何了?

 

 

安邦被起底 吳小暉不妙

2017-05-10 01:59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245330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大陸金融監管大火,燒向險資違規亂象,值得注意的是,官媒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中國經濟週刊和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文點名安邦人壽,揭密安邦保險集團崛起並不單純。

安邦集團董事長吳小暉上周一度傳出被「帶走調查」,後來出面接受媒體採訪,形同闢謠。不過,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官媒再度點名,對安邦恐怕不是好消息,吳小暉恐難再全身而退。

中國經濟週刊及「俠客島」文章稱,安邦集團僅用了13年的時間,就從籍籍無名做汽車保險起家,到險資巨頭,再到全球併購霸主,「每一步都踩準了政策的節奏,甚至提前布局」因而在短短十幾年從做汽車保險,成為總資產達人民幣1.9兆元的保險業巨頭呼風喚雨。

2014年舉牌民生銀行讓安邦系一戰成名,「俠客島」形容,安邦集團在金融領域慣於掀起疾風暴雨般的收購。僅兩年,安邦就成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文章指出,保險資金在二級市場激進投資所帶來的風險與日俱增,業界擔心,銀行資金因此借道保險管道流入資本市場。

不僅官媒批判,財新網也報導,直指安邦現金缺口巨大,海外收購可能就是挪用民生銀行人民幣千億元級別的貸款。

聯合早報報導,北京有關人士分析,安邦遭官媒「起底」至少顯示,即使是背景深厚的金融大鱷,一旦被發現違法,恐也難全身而退。安邦資金黑洞,成為各方焦點後,面臨金融監管整治,很快就要被攤在陽光下。

 
鄧小平外孫女婿吳小暉 傳被有關單位帶走
 
2017-06-13 22:17中央社 上海13日電

中國大陸安邦保險董事長吳小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分享

陸媒「財經」雜誌報導,身陷負面新聞的鄧小平外孫女婿、中國大陸安邦保險董事長吳小暉,9日已被有關單位帶走,原因不詳。

報導指出,中國大陸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人士10日前往安邦集團開會,小範圍宣布吳小暉被帶走的消息,但未詳細解釋。安邦集團對此消息並未回應。

報導提到,吳小暉先前確實曾短暫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但這一次是短期再次協助調查,還是進一步的調查升級,還不清楚。

吳小暉2013年出任安邦董事長及總經理,近年大手筆收購海外房地產或飯店,包括2015年以19.5億美元買下知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飯店。安邦公司及吳小暉本人的背景引發諸多猜疑。

大陸今年初開始加大對金融業的監管整頓。4月26日,市場傳出吳小暉涉及民生銀行千億貸款案被調查。隨後他又現身駁斥被抓傳聞,並在4月底宣布對財新傳媒及其總編輯胡舒立提告。

財新傳媒今年4月底曾披露安邦的財富來源,2015年的報導並指吳小暉「曾有過3次婚姻」,還說吳與鄧小平外孫女鄧卓芮的婚姻「處於中止狀態」。

英國金融時報6月2日則報導,吳小暉已被禁止出境。

 

 

走過20年 我的夢幻香港 不香了

2017-06-25 01:27聯合報 李月治/新住民(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44742?from=udn-relatednews_ch2

看了聯合報「香港回歸廿年」系列報導,讓我憶起兒時的夢幻香港。

家鄉福建泉州是個僑鄉,一九七○、八○年代,不少到南洋、香港一帶打拚的鄉親,被稱為「番客」、「香港客」;衣錦還鄉帶回美金、港幣、黃金、布匹、藥材,在當時不富裕的家鄉總會引來一陣騷動,親戚還會來「脫草鞋」接風洗塵。這是閩南僑鄉的習俗,親戚帶上雞蛋、麵線、花生等農產品看望,換回貴重禮物甚至金錢,其實有以小博大的意味。這些「香港客」在家鄉起厝、建廟、修墳,好不風光,也帶來家鄉經濟的繁榮。

每當香港客對村人說起香港,眼裡總有掩不住的驕傲和優越感。當時只有一年一度的佛誕節,村民才會大魚大肉辦桌請客,有位香港客返鄉剛好遇上佛誕節,村人爭相請吃辦桌,他笑著說:「香港天天都嘛在過佛誕節。」

當時香港在我們眼裡是個遍地黃金,令人神往的夢幻地,只要有親人在香港的同學,他們的穿著、文具總是洋氣十足,高人一等,讓我們羨慕不已!若有香港的年輕人要返鄉娶妻,媒人必定踏破門檻。鄉親若要申請赴港探親,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道道複雜的手續,一層層嚴格的審查,方可成行,返鄉時必定又是分送村人禮物風光一番。

當時有歌手艾敬唱紅了〈我的一九九七〉:「我的那個他在香港…什麼時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麼樣?他可以來瀋陽,我不能去香港…香港、香港,怎麼那麼香…一九九七快些到吧…」

時代巨輪輾過,香港回歸後,特別是開放自由行後,大陸人去香港如走灶腳,不再稀奇;隨著大陸崛起,我的同學甚至說:「香港不香了,和內地比,差遠了。」隨著香港內地化,東方之珠少了神秘,似乎不再那麼耀眼璀璨,香港走過繁華歸於平淡,我兒時的夢幻香港也消失不見了。

 

 有片/房子不到三坪 揭港底層居住困境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4175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6-23 12:17udnTV 記者游昌樺╱即時報導

不到3坪的大小,就是劏房住戶群結的所有生活空間,更怕的是,一年漲一成租金,已經是香港劏房的常態。有研究報告更指出,2003到2016年,房價漲了3.6倍,但工資遠遠趕不上,只調升49%,因此,這種在原有單位切割再切割,取自粵語發音「開膛破肚」的劏字,在香港底層社會成為住房主流。

開門,想要進去群結的家,但空間小到只有單人可以依序進入。

這是香港劏房戶群結的家,只有不到3坪的大小,卻包含了浴室、廚房、睡房的所有生活空間,房租卻要3300港幣(13000台幣)。一步三房造成的生活空間,對群結來說,更是夢饜。

像是群結這樣的劏房戶,在香港已經成為高房價壓迫底下特有結構。根據港府統計,有19.9萬人租住在劏房裡,43%還沒有獨立的衛浴空間;更可怕的是,租金平均高達4200港幣,但卻還是面對每年高達10%的劇烈漲幅。

同樣狀況,也發生在A小姐一家三口。2011年移民來香港後,靠打零工維生,因為租金年年高漲,等於四處在各地的劏房移動。

擠在一張小餐桌吃飯,電視還得塞到床鋪後方的小空格裡。A小姐目前失業,但還有一個兩歲大的女兒極需撫養,目前只能靠社福補助,住在荃灣3500港幣的劏房裡。但她樂觀表示,至少有窗戶,已經比之前好上許多。

無窗,最嚴重影響的,就是公共緊急逃生路線。因為劏房都是一單位切割、切割、再切割。4月在九龍就曾發生火災悶燒、一人死亡的社會案件,劏房的公安雖然被外界高度重視,但對於如何解決,學者直言,看不出港府有甚麼積極作為。

因為港府從2005年開始降低公屋供應,造成民間劏房盛行,但家庭要排上公屋平均就要4.6年。像70歲的陳建民,排了3年才排到位在柴灣偏遠山坡地的公屋,內部雖然不大,但租金只要八百元,大大降低生活負擔。

目前還有22萬戶等候排上公屋,雖然港府說要擴大供應,但土地徵收不易,加上公屋資格的積分制,對非高齡且單身的並不友善。研究報告指出,單身者排上屋至少要30年,對群結這樣離過婚的人來說,那一絲曙光過於幽微渺茫。

民間提出用租金管制市場,被港府以不干涉自由市場為例,沒有下文。於是社聯辦提出仿效荷蘭的貨櫃屋,使用像是灣仔舊警察宿舍或是校舍等閒置空間,香港至少還有800公頃適合做過渡性房屋,租約3年,月租金2500元左右,讓民眾擺脫劏房,度過等待公屋前的日子。

因為如果像港府所宣誓,只願多建公屋,但候補申請的人數高達22萬,何時才能夠消化完畢?每個冰冷數字背後,都有劏房戶無奈選擇的新生。對他們來說,排上公屋,免於時時搬遷的恐懼,真的太遙遠,只能用過一天算一天心情,期盼未來。

 

 

 

店隨陸客變 香港「內地化」

https://udn.com/upf/newmedia/2017_data/hk_handover_20/index.html?utm_source=fb&utm_medium=fanpage&utm_campaign=69

走在尖沙咀、旺角、銅鑼灣,幾乎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一間周大福、六福或周生生,再走幾步會出現Sasa、卓悅等美妝店,店內櫥窗內的珠寶光彩奪目、海報上的明星美麗耀眼,但看在香港人眼裡,只有深深的無奈。

「地價、租金都不斷刷新,老店、小店不堪負荷,街道都成了連鎖店,不同的文化就慢慢消失。」90後、今年20多歲的香港青年Nelson無奈地說。

香港街道上,許多老餐廳招牌都消失了。舊照片/美聯社

「老店結業潮」在香港已持續好多年,每當報章雜誌報導哪家老店將關門,總是吸引大批香港人前去緬懷,吃一碗記憶中的豬手麵、或者一隻道地的紅燒乳鴿,然後目送老店離開。

酒樓、茶餐廳裡的普通話多了,廣東話少了﹔嘴裡嚐的味道、腳下逛的店舖、眼裡望出去的城市風貌,一切變得愈來愈像,卻愈來愈感受不到「香港」,是這幾年香港人眼中的劇烈轉變之一。

老東西、老味道可能因為沒有賺錢能力而消失,未來若想回頭,已經什麼都找不到了。
香港90後、Snappy開發者 Nelson

香港街景愈來愈單一,幾乎都是連鎖店。舊照片/H. Grobe,© BY-SA

生意好就漲租 老店難生存

香港店舖因為地租變化得有多劇烈?在香港廟街開業已22年的大排檔「香辣蟹」,原本兩間店舖隔街而立,但幾年前其中一間店舖,租金從10多萬港幣一口氣漲到30多萬,店家難以承受,只能忍痛收起一間店、少做一半客人。

「租金愈來愈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香辣蟹老闆站在鐵門深鎖、貼滿房地產廣告的舊店舖前,默默地喝了一口啤酒。

廟街上其他家大排檔,不少也都因為牌照、地租等問題歇業,廟街上原本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用餐街景,如今已不復存在。

大家吃慣機器做的食物,已經吃不到手工的層次、美味。
美食家 薛興國

香港美食家薛興國感嘆,香港不像台灣,店面租金合理、不隨意調漲,香港租金和市場掛勾,「看你生意好就漲租」,老店根本留不住,不停的換新、轉由財團經營,「點心都從深圳工廠來的」,師傅的老手藝、老口味就這樣消失。

年湧4千萬陸客 商機或危機?

香港陸客量 台灣陸客量
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01,0002,0003,0004,0005,000(萬人次)847萬人4725萬人33萬人418萬人
台港兩地的陸客人數變化。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年刊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庫

生意大幅成長,與香港回歸後開放陸客自由行有關。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者呂大樂曾和台灣人開玩笑,「你們一年的陸客人數,大概只等於香港年初一到年初七而已」。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台灣陸客人數2015年時來到最高峰,有高達418萬人次陸客來台,但與香港相較是「小巫見大巫」。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2003年香港開放陸客自由行,當年度約847萬人次陸客來港,之後一路成長,2014年最多有4725萬人次的陸客到港旅遊,近兩年雖有減少,但每年都還有超過4千萬人次,是台灣陸客的10倍以上。

大量的陸客,為香港帶來商機,卻也改變了港人的生活。

大批陸客來港,對陸地面積僅4個台北市大的香港來說,形成龐大壓力,帶來商機的同時,也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

「茶餐廳現在一天生意分好幾輪,」薛興國說,觀光客多是來吃午餐、晚餐,香港人只要時間許可,多半會餓著肚子、盡量避開午晚餐時段去用餐,陸客較少、價格也較親民,午茶有時只需午餐3分之1價錢就可以吃飽,飲食作息被迫轉變。

很無奈,但也什麼都不能做
準備移民的香港市民 周小姐

「商店的品味都跟著他們(指陸客)的方向走,很多東西跟著他們走。」市民周小姐感慨,陸客增加後,改變了香港的商店組成,以陸客購物需求為主的店家多了,商場變得一模一樣,很多小店、舊商店就這樣不見了。

迷惘轉為行動 年輕人要找回「香港」

近年有許多香港年輕人,開始投入香港文化的保存。

這些轉變讓年輕人開始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歸屬出現迷惘,產生深刻的危機感。年輕人透過找回、保存消逝中的香港文化,尋找「自己是誰」、「什麼是香港」,讓香港成為「家」。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Snappy」就是由3位90後香港年輕人創立,透過APP,任何人可以自由上傳、瀏覽香港新舊街景的照片,目的是為下一代留下時代的痕跡,讓後代子孫日後回首,香港的情與景不會只剩一片空白。

「在香港,很多人不把香港當成家,只是個睡覺工作的地方,有錢了就會離開。」Snappy開發者Himphen認為,文化能帶領年輕人認識從前的香港,若文化無法留下,未來規畫城市、市區時,就會缺少這些構成城市活力的重要元素,這也是Snappy為何要設計平台、讓社會大眾一起記錄香港的原因。

現在的東西不好好保存,未來就沒有現在的東西了。
香港90後、Snappy開發者 Himphen
陳智遠將老港味轉為深度旅遊的商機,頗受遊客歡迎。

另一群香港年輕人,則成功將「港味」轉為觀光商機。近年頗受關注、倡導文化旅遊的公司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透過舉辦小型的本土旅遊團,帶遊客走訪北角的老戲院、油麻地的舊歌舞廳等香港特色文化,不再走大型商場、海洋公園等傳統旅遊路線。

「香港人不需要太妄自菲薄。」Walk in HK創辦人陳智遠,曾經花了3年重新認識香港,歸納出香港文化的三大特色,中西融合、新舊並存,加上香港當時避開了文化大革命,留下了很多華南文化的宗教、民俗傳統,這些都是香港「好玩」的地方。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系大四生Rebecca認為,現在香港的生活水準,已經比前幾代拼命打拼的時候要高出許多,「我們不僅僅要賺錢,更要負責任」,10年、甚至20年過後,還能夠和子女介紹這些香港珍貴的資產。

 

 

 

黃介正/香港「特別」二十年

2017-06-21 03:12聯合報 黃介正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3675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為慶祝回歸廿年,香港政府已準備在維多利亞港安排盛大的煙火慶祝儀式。圖/香港旅遊發展局資料照分享

一九九七年六月卅日,在駐美代表處任職的我,應港府派駐華府友人邀約,參加一項歷史性的活動:香港經貿辦事處邀請當天的兩個老闆—英國駐美大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參加的酒會,在美東時間正午十二點,隔著半個地球,透過視訊連線,同步觀看香港主權移轉。

由查爾斯王子與江澤民主席共同見證,看到大不列顛旗緩緩降落,五星紅旗的冉冉升起,華府會場同步響起的掌聲與微笑舉杯祝賀的背後,那理當有的民族驕傲,似乎沒有遮蔽與會人士臉上複雜的表情。隔天,泰銖大幅貶值並連動引發亞洲金融風暴,巧合的為香港移交增添了不安的氣氛。

香港曾經是中華民族因鴉片戰敗所遭受的屈辱印記,也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躍升繁榮的點火石。百餘年來,做為中西交會的文化碰撞點,香港在萬商雲集、人文薈萃、統治壓抑、思想奔騰中,發展出「蒼勁中暗顯迷惘,堅決裡稍露無奈」的特有氣質。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統治廿年了,香港已經不再是港英時期的香港,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飛躍崛起,以及北京對港政策的漸縮式調整,「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中的「兩制」在緩步翻轉,「港人」在比例變換。所謂「香港模式」之最終定義,可能真要等到「五十年不變」承諾中止時的二○四七年才見真章。

鄧小平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過去廿年中國大陸在香港如何實踐「一國兩制」,基本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與香港政府及市民相互探索、衝撞、調適。香港治理終究為示範作用,還是負面教材,北京不得不慎,因為大陸還需要香港,至少目前還是如此。

持平而論,過去廿年大陸對香港還有用心,也多有挹注,香港歷經金融危機而不墜,司法獨立原則保存,對於特首選舉的安排也頗費周章,基本上算是善待這個「金雞母」。然而,與國際脈動高度連結的香港,除了延續對大陸商賈和民眾的磁吸能量,也直接受到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潮流牽引,政治社會發展愈來愈有「特區」的圖像,中港台的兩岸三地關係,持續連動。

在台灣,一九九七之後的香港,只有同胞不再是僑胞。大陸委員會接替僑務委員會,為香港同胞舉辦雙十國慶晚會,畢竟兩岸關係不可以當作外交關係來辦。香港來台求學與定居人士的加速成長,不但指出台港關係的未來發展動能,也等於肯定了台灣自由民主多元的吸引力。

香港回歸廿年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懷抱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界強權。香港在法理、經濟、資源、生活上,都脫不開大陸;而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宣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計畫,習近平主席也即將在「七一」親訪香港,能否為香港再次騰飛帶來新希望,全世界都在看。

香港仍是亞洲一顆閃亮的鑽石,亮麗光華、堅實剛毅。她的特別,非因特別行政區的特殊地位,單純只因她就是香港,屬於全世界的香港。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495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