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們的期末考卷 王健壯專欄:台灣冒出了一批「忽然親中派」 走過20年 我的夢幻香港 不香了
2017/06/25 14:28:34瀏覽562|回應0|推薦1

 

 

 

 

資深媒體人:江靜玲》注意美中醞釀第四公報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28005834-262104

台灣常常向美國表示感謝,這段期間道謝聲更是不斷:向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發言道謝、對國務卿提勒森證詞感謝,台巴斷交也謝謝美方協助,這些都是6月的致謝。在此之前,5月時台灣也對美國支持我們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表達謝意。

的確,美國長期以來是在美國國家利益前提下,給予台灣協助和支持。然而,這段期間以來台灣對美國連串的致謝,卻令人益發覺得不安。

 

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台灣今年未能與會,原本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指標,大家都看到了美方表態支持台灣與會,但未起作用;台巴斷交,我們現在知道台北確實找了美國幫忙折衝,但未生效用。這兩件事,反映了國際政治局勢消長,中國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加中,美國不再是台灣的政治萬靈丹。

台北當局若欲藉感謝美國支持來安撫台灣民心,或自我安慰,非愚民即鴕鳥。台灣的國際和兩岸處境幸好有美國力挺,也需要美國支持,但美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也永遠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優先。

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全體大會對話全體大會上發言,表態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將加強與台灣安全合作,並堅定提供台灣必要的防禦軍備。馬提斯公開支持對台軍售,仿若給台灣打了一支強心劑,但台北感謝馬提斯發言之餘,也應留意他同時強調了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在川普政府依台灣需求落實對台軍售前,畫餅是無法充飢的。

 

凡此種種,令人憂心的不是台北當局誤判,而是明知山中有虎偏向虎山行,把台灣帶到險惡的絕境中。台灣人不是沒有膽量之輩,但需要的是有膽識的領導人、有擔當的政務官。至於官員風骨就暫不論了

同樣地,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國致力《台灣關係法》,完全有意實現對台承諾。台北對此表示感謝。但提勒森證詞中還說到了美國正在與中國討論未來50年的雙邊關係,「台灣也是那個討論的一部分」;提勒森說,問題在於一中政策,今後50年是否可持續?

這其實不是提勒森第一次提到中美關係未來50年發展。他上任後首訪北京為「習川會」鋪路時,已提到希望為未來半世紀的中美關係定調。問題是,這個調要如何定?誰來主導?台灣定位為何?台灣有話語權嗎?

提勒森國會作證次日,眾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約霍在聽證會上指稱美中三公報已過時,建議或許該有「第四公報」。約霍可能未完全清楚情況和此事的敏感度,但他的無知恰是最大的警戒,他的建議不會是空穴來風,這樣的觀念和想法是從哪裡來的?跟提勒森透露川普政府正在跟中國就未來50年中美關係討論有關嗎?

這些,都是台北在向美國道謝時,沒有告訴民眾的另一面向。

國際政治和外交的最終通則是實力,台巴斷交對台灣是個大警訊,因為美國已擋不住中國崛起的趨勢,這已不是蔡英文政府指責的中國背後操弄與操作,而是台灣的邦交國主動要跟中國建交。美國對此,心知肚明。

有台灣一線外交官說,巴拿馬斷交對台灣好比「打斷手骨反而勇」;台灣輸了一場戰役,但贏得全世界。這種空洞文宣辭令,令人啞然。

 

但願台灣能愈挫愈勇,可是當下我們感受不到士氣,也看不到真正有擔當的政務官;台灣是輸了一場戰役,但不是贏得全世界,而是恐將輸掉整場戰爭。

 

凡此種種,令人憂心的不是台北當局誤判,而是明知山中有虎偏向虎山行,把台灣帶到險惡的絕境中。台灣人不是沒有膽量之輩,但需要的是有膽識的領導人、有擔當的政務官。至於官員風骨就暫不論了,那已是太遙遠的天方夜譚。

 

聯合/民進黨還回得去嗎?

2017-06-27 02:13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4813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儘管未明說,但民進黨內近期確瀰漫一股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賴清德公開喊「親中愛台」,不但總統府跟進,其他綠營首長也友中、和中、知中地唱和。閣揆林全甚至說,「ECFA的簽訂是好的」。這一切,不禁讓人有「今夕是何夕」之感。

其實,林全並不是綠營第一個「還ECFA公道」的人。二○一○年的大選,蔡英文和馬英九辯論ECFA,蔡英文甚至宣稱,若執政會用公投廢除ECFA;但她後來被問到這個問題,卻又說不會廢除ECFA,也不一定會發動公投。

身在綠營而公開肯定ECFA,林全還是少見的例子。從近期情勢發展看,無非是民進黨的兩岸和外交路線已經走進死胡同,民意反彈,才會出現這種說法。蔡英文執政前,綠營一片「假如民進黨執政,北京將不得不與民進黨政府對話」的自誇之詞,如今,此說已證明是一廂情願,令人唏噓。

民進黨一向政治掛帥,用統獨意識形態看待兩岸關係,成功抹紅國民黨,並取得執政。然而,在野時的主張在執政時能否實現,如今看來,已經碰壁。蔡政府面對的是一個十字路口:前進無路,左右轉未必行得通;要回頭承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又要如何向支持者交代?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如今恐怕即將成為一個警世故事:愚者千方百計追尋彩虹彼端的樂園,卻發現那裡只是一片荒蕪;但要回到彩虹這端,卻已無退路。林全肯不肯定ECFA其實無關宏旨,因為找不到掉頭的空間。

 

 

聯合筆記/他們的期末考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4612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6-26 02:28聯合報 陳言喬

近幾年我世新任教班上的大陸、港澳馬學生大幅增加,他們課堂上的表現,應已眾所周知,但上周最後一堂的期末考試,他們藉由試卷表達了內心的期望,還是讓我感觸頗多。

這道申論題是:你(台生)對大陸的印象/你(陸生)對台灣的印象原本是什麼?在接觸更多對岸資訊後(如與對岸學生交流、獲悉更多對岸新聞),這樣的印象是否改變?

題目不難,主要在了解學生們的「認知、印象與刻板印象」前後差距,有的學生簡單描述,有的人鉅細靡遺表達真實感受,台生、陸生均是。

台生們說:「我原本避免與他們接觸,也許是怕有衝突」;「小時候爸爸出差大陸總出現痛苦表情,行李箱塞滿泡麵,認為大陸是個落後的地方」;「我對大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社會課本,遇到陸生,覺得自己深深的不足,透過他們,快速更新了我的腦袋。」

「與陸生接觸後,發現他們絕大多數很有涵養,也有包容心,談的事情很新鮮、有趣,讓我對大陸好奇」;「很多台灣人將大陸的缺點放大檢視了」。

「聽到陸生在課堂上感性的述說對台灣的印象和喜愛,讓我很感動,我突然覺得對立的從來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些處在高層的人物,將我們畫了界線。」

陸生們說:「小時候從海峽兩岸(央視)了解兩岸關係,以為台灣是危險動盪、充滿政黨紛爭的荒亂社會,到了台灣發現他們的生活是穩定安寧的。」

「來台之前,原以為台灣很排斥大陸人,也擔心與台生發生口角,最初一個月不和台生溝通,如今想想那時的心理狀態真是可笑。」

「來台後,我才知道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新聞,只是部分節目綜藝效果,現在我會試著去深究一些新聞的內幕,發現更加全面的台灣。」

「我受到本省人的熱情招待,從此知道並非像大陸媒體宣傳那樣,本省人都是台獨」。

從上述他們的答卷,發現兩岸學生對對岸的印象主要都來自媒體,且多半負面,讓從事媒體本職的我,更為戒慎恐懼。他們未來都是影響兩岸的關鍵人物,原本的誤解,在交流後已突破那座無形的高牆。

就像一位陸生所說:「我愛台灣也愛中國,這種愛是目前的媒體教不會的,但實際上,媒體應該有能力教大陸人愛台灣,教台灣人愛大陸」。

他們的答卷如同一封給政府、媒體的建言書,我希望他們彼此已建立友誼,並學會了如何正面看待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祝他們鵬程萬里。

 

 

 

 

王健壯專欄:台灣冒出了一批「忽然親中派」

http://www.msn.com/zh-tw/news/other/%E7%8E%8B%E5%81%A5%E5%A3%AF%E5%B0%88%E6%AC%84%E5%8F%B0%E7%81%A3%E5%86%92%E5%87%BA%E4%BA%86%E4%B8%80%E6%89%B9%E3%80%8C%E5%BF%BD%E7%84%B6%E8%A6%AA%E4%B8%AD%E6%B4%BE%E3%80%8D/ar-BBCYqCc?ocid=UE12DHP

 

忽然之間,台灣最近冒出了一種人,這種人無以名之,姑且稱為「忽然親中派」。

香港九七前後,許多過去一向唯倫敦馬首是瞻、抱港英政府大腿的人,突然轉性轉向,開口閉口言必稱祖國,愛國之情猶勝於香港那些老左派,這些人被輿論嘲諷,封了個「忽然愛國派」之名。

台灣的「忽然親中派」與香港的「忽然愛國派」一樣,特色都在「忽然」二字。所謂「忽然」,是指這些人原本並不愛國,也不親中,但因為不同動機,卻在一夜之間搖身一變,變成了狂熱的「愛國派」與「親中派」。

台灣最近冒出的「忽然親中派」,過去幾乎都是鐵桿獨派。在他們的定義裡,「親中」是個帶有貶義的名詞,哪個人如果被他們歸類為親中派,那個人就等於被指控為賣台派,親中與賣台是一個銅板的兩面,親中賣台更是政治鬥爭的流行語。

但這個定義,忽然被改變了。過去鐵桿獨派一定是反中派,但現在卻有人爭著當親中派,也有人自稱是知中派、友中派或和中派。忽然之間,反中褪流行,反中派像退位的諸神,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殿堂上坐的盡是慈眉善目人人手持橄欖枝的「忽然派」。忽然親中,忽然知中,忽然友中,忽然和中…這也忽然,那也忽然,忽然到讓人忘了今夕何夕。

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兩岸關係冰封,任何能替兩岸化冰解凍的主張或論述,都是多多益善。但「忽然派」親中的「親」,究竟意所何指?難道他們所謂的「親」,是跟台灣親美、親日的「親」,意思一樣且程度相同?如果不一樣,並不像親美那樣的親,祇是表示友好,還不到pro-的地步,那為什麼不用中性一點的友中或和中,而非要用到這麼強烈的「親」字不可?

在「忽然派」的過去歷史裡,「親中」不但是政治上的錯,也是道德上的罪。現在他們要替「親中」這個名詞洗刷污名,賦與它另外的定義,其實也並無不可,說好聽點,這是他們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說難聽點,這是政客的本能,初一十五不一樣。

但問題是,「親中」要怎麼個「親」法?嘴巴說完就算了,還是會有後續行動?而行動又是什麼?否則,口惠而實不至,讓中國想入非非,結果卻又一無改變,豈非適得其反,更不利於兩岸關係?

更不可思議的是,賴清德忽然「親中」後,何以總統府也如斯響應,竟然公開表態與他想法一致?何以有那麼多人會像土撥鼠一樣,也紛紛冒出頭來加入了親中行列?民進黨政府的兩岸論述怎麼會那麼貧乏,貧乏到會把「親中」也當成了創新的論述、有價值的論述,而擁之抱之闡之述之?

「忽然愛國派」與「忽然親中派」,雖然都有「忽然」之名,但兩者動機卻不相同。「忽然愛國」是因利益所趨而「忽然」,「忽然親中」卻是因別有懷抱而「忽然」,而何謂別有懷抱?「忽然派」心知肚明。

但「忽然派」能替兩岸找到活路嗎?除非中國也突然冒出了一批「忽然親台派」。

 

資深媒體人:徐宗懋》中共國旗下的綠色政要

五星旗下的民進黨政要
1993年,謝長廷(中)等人抵達北京機場時所攝(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退將訪問大陸面對中共國旗,引來綠委抨擊!其實今年世大運,大陸估計會拿幾十面金牌,到時中共國旗升起、國歌響起,將在體育館和電視螢幕上反覆迴盪不已,綠色政要難道要四處逃竄嗎?想來不會吧!既然在台灣都要向中共國旗肅立致敬,在大陸又有何問題呢?

其實,開風氣之先的是綠委本身。1993年,民進黨立委謝長廷帶團訪問大陸,團員包括蔡同榮、姚嘉文、柯建銘等人,往返機票自理,但大陸行程則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大陸台聯)付帳,這張照片是謝長廷(中)等人抵達北京機場所攝(徐宗懋圖文館提供),站在中共五星國旗前,神情自若!

謝長廷擔任高雄市長時,主張高雄和廈門是「一國兩市」,因此背後中共國旗並非外國國旗,而是「一個中國」的國旗,姚嘉文顯然也沒意見!

左邊接待的是大陸台聯副會長郭平坦先生,郭先生是台南人,幼年移居日本神戶,抗戰勝利後台灣人恢復中國人身分,郭先生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部時,擔任中國留日同學會主席,代表旅日華僑舉行集會迎接廖承志訪日,非常活躍!郭後來去了大陸,從事對日外交工作。

據日本旅台作家本田善彥的觀察,郭的日文水準是他見過台灣人中最高的,完全不亞於日本人,不像李登輝的腔調那麼濃!郭成為中共駐日外交人員,其工作成效可想而知!

郭先生曾接受我多次的訪問,透露了謝長廷等來訪一些情況,他說蔡同榮曾經私下找共產黨幫過忙,共產黨也確實幫了忙,「蔡跟我們道謝,私下情況是這樣的,不過一到外面,他從來都是罵大陸的!把大陸說得不堪入耳!」

郭還提到,更早李鴻禧教授也帶友人來大陸旅遊,也是共產黨出錢招待食宿的。李教授還說,如果人在大陸,他要當國務院總理,中國人意識很強烈的!

這些都是綠委和綠營知識分子早年訪問大陸的情形,立法委員也是公職人員,比起退將更掌握了政府建設和預算的內部文件,有些甚至有機密等級的,謝長廷去大陸絕不可能洩露政府機密,相反地,他是代表台灣去共產黨那邊收集第一手資料,或者說,是滲透到對方內部的,算是立了一件大功!

就好像在世大運中,台灣不斷豎起中共國旗、響起中共國歌,代表著台灣已經成功地滲透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藉用早年綠委面對中共國旗的態度,今天的綠委或許更能看開一些!至於綠色政要與共諜之間的關係,下一次我再用圖文闡釋。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徐宗懋圖文館facebook)

 

 

 

資深媒體人:徐宗懋》阿扁可以,退將不可以

阿扁神州之旅
阿扁神州之旅

最近退休將領訪問大陸引起綠委和綠嘴抨擊,這是阿扁在北京軍博59式坦克前拍攝的照片(數位彩色復原:徐宗懋圖文館),坦克上有八一紅星的字樣,預示了綠色執政的基本方向,也說明當前問題。

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先後在南京和武漢實施清黨,國共合作破裂,8月1日中共控制的國民革命軍一部,由周恩來、朱德等人領導在江西南昌起事,失敗後餘部轉往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這一天代表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本身武裝力量,走向獨立自主道路,意義非凡!至於59式坦克改良於蘇聯T-54A坦克,為中共第一代自製主力戰車,1949年建國大典首度亮相。

1989年6月,我曾親睹成列的59式坦克強悍地駛入天安門廣場。約2年後,阿扁即在北京站在這型歷史和政治意義深刻的中共坦克前留影,露出了從容敬佩的表情!

事隔多年,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上,支持群眾高舉中共宣傳幹部黃榮燦在上海左傾報刊《文匯報》發表的作品「恐怖的檢查」,呼應中共的宣傳。接著今年,蔡總統也為228及後來反政府的抗爭者平反,自然包括了嘉義人張志忠所領導的台灣民主聯軍,本質上就是中國工農紅軍領導的228嘉南武裝鬥爭。

至於後來中共黨人抗爭遭處決或監禁者,其名譽皆獲平反,烈士家屬也獲得相當補償,這些都證明了阿扁與蔡總統對中共革命的高度肯定。

接下來應該是全省228紀念碑和白色恐怖紀念碑碑文內容修正,清楚地寫出中共烈士張志忠、簡吉、郭秀踪、呂赫若、鍾浩東等人的英勇事蹟,並說明他們的目標就是打倒美帝國主義,以及嚴懲勾結美帝的賣台分子,並因此犧牲了寶貴的生命!這些都應該寫入教科書裡。

沒錯!從阿扁到蔡英文一脈相承的具體做法,都是肯定「一中」,而且是「紅色一中」,各部門應該體會其深刻意涵,並採取相應做法,譬如過去20年逮捕的共諜應該立刻釋放,並根據過去中共地下黨被平反的作法,由蔡政府做出道歉,並立刻補償。至於教育部長潘文忠打壓一中,則要嚴加追究責任,因為他完全違反阿扁和蔡英文肯定中共在台革命歷史的「紅色一中」本意。

至於退將在大陸面對中共國歌、國旗更不是問題,今年夏天世大運在台北舉行,大陸隊必將拿下幾十面金牌,按慣例要升中共國旗、奏中共國歌,公開崇拜毛澤東的柯P自然恭敬不已,連民進黨官員、綠委、綠嘴只要在場,也一樣要肅然起敬!連在台灣都這樣了,在大陸還有什麼問題呢?有關民進黨與中共國旗的關係,下一次我會以圖文詳加闡釋。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徐宗懋圖文館facebook)

 

 

走過20年 我的夢幻香港 不香了

2017-06-25 01:27聯合報 李月治/新住民(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44742?from=udn-relatednews_ch2

看了聯合報「香港回歸廿年」系列報導,讓我憶起兒時的夢幻香港。

家鄉福建泉州是個僑鄉,一九七○、八○年代,不少到南洋、香港一帶打拚的鄉親,被稱為「番客」、「香港客」;衣錦還鄉帶回美金、港幣、黃金、布匹、藥材,在當時不富裕的家鄉總會引來一陣騷動,親戚還會來「脫草鞋」接風洗塵。這是閩南僑鄉的習俗,親戚帶上雞蛋、麵線、花生等農產品看望,換回貴重禮物甚至金錢,其實有以小博大的意味。這些「香港客」在家鄉起厝、建廟、修墳,好不風光,也帶來家鄉經濟的繁榮。

每當香港客對村人說起香港,眼裡總有掩不住的驕傲和優越感。當時只有一年一度的佛誕節,村民才會大魚大肉辦桌請客,有位香港客返鄉剛好遇上佛誕節,村人爭相請吃辦桌,他笑著說:「香港天天都嘛在過佛誕節。」

當時香港在我們眼裡是個遍地黃金,令人神往的夢幻地,只要有親人在香港的同學,他們的穿著、文具總是洋氣十足,高人一等,讓我們羨慕不已!若有香港的年輕人要返鄉娶妻,媒人必定踏破門檻。鄉親若要申請赴港探親,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道道複雜的手續,一層層嚴格的審查,方可成行,返鄉時必定又是分送村人禮物風光一番。

當時有歌手艾敬唱紅了〈我的一九九七〉:「我的那個他在香港…什麼時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麼樣?他可以來瀋陽,我不能去香港…香港、香港,怎麼那麼香…一九九七快些到吧…」

時代巨輪輾過,香港回歸後,特別是開放自由行後,大陸人去香港如走灶腳,不再稀奇;隨著大陸崛起,我的同學甚至說:「香港不香了,和內地比,差遠了。」隨著香港內地化,東方之珠少了神秘,似乎不再那麼耀眼璀璨,香港走過繁華歸於平淡,我兒時的夢幻香港也消失不見了。

 

 

 

回顧╱習近平之前 江澤民、胡錦濤、張德江訪過香港

2017-06-29 11:37聯合報 記者林宸誼╱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252/2553172?from=udn_ch2cate6640sub11252_pulldownmenu江澤民與英國王儲查理斯在中英政權交接前的晚宴上會面。圖/BBC中文網分享

江澤民以大陸領導人身分在中英政權交接儀式上致词。圖/BBC中文網分享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6月29日起,至7月1日訪港,出席香港主權移交20周年活動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統計大陸高層領導人前後共16次訪港。

BBC中文網報導,1997年6月30日,江澤民到香港參加中英政權交接移式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系列慶祝活動,這是大陸領導人首次訪港。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1997 年7月1日的報導,江澤民率團訪港的重大行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及現實意義,體現了大陸對香港回歸的高度重視,顯示了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一基本方針的決心。江澤民題寫的「香港明天更好」大字橫幅首次亮相。

1998年江澤民再度訪港,出席香港特區成立周年慶祝活動,7月2日出席香港新國際機場(也稱「赤鱲角機場」)開幕典禮。

江澤民第三次訪港是2001年5月,出席《財富》雜誌主辦的《財富》全球論壇香港年會。雨會的還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多國政要和商界領袖七百多人出席,香港政府實施了空前的嚴密保安。

大約三千名員警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論壇的會場一帶高度戒備。事前已有包括香港法輪功在內的29個團體表示要舉行示威活動。法輪功表示已有超過60名成員被香港事務處拒絕入境。

江澤民歷次訪港都選擇下榻李嘉誠旗下的紅磡海逸酒店,與李氏父子共進早餐。

2002年江澤民第四度訪港,出席香港特區成立五周年紀念,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屆政府就職典禮,董建華續任特首。

2007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慶祝香港回歸1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政府就職典禮,曾蔭權就職為香港第三任特首。

這是胡錦濤2002年就任國家領導人後首次訪港。在1999年,胡錦濤以國家副主席身份訪港,主持香港回歸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及出席回歸兩周年慶祝活動。

2012年香港民眾在胡錦濤訪港期間上街抗議表達訴求。圖/BBC中文網分享

2007年胡錦濤訪港三日內,政治團體舉起「平反六四」、「爭取普選」的標語和橫幅抗議。民主派人士在7月1日發起遊行,爭取香港全體立法會議員和特區行政長官雙普選。

2012年,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第三次訪港,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周年紀念活動。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候任特首梁振英到機場迎接。

2012年胡錦濤第三次访港,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區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動及新政府就職儀式。圖/BBC中文網分享

香港社民運副主席吳文遠等人在胡錦濤車隊沿途一處天橋拉開「平反六四」、「還我旺陽」兩張巨型橫幅,但一分鐘後即被10多名員警拉回。雙方發生推撞。

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應香港特梁振英邀請,在2016年5月17日至19日訪港,並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張德江是中共新一屆政治局中首位訪問香港的常委,也是2012年底習近平接任中國領導人後首位訪問香港的政治局常委級別的中共高官。

張德江(右)與香港特首梁振英(左)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圖/BBC中文網分享

近四年來沒有政治局常委級別的中共領導人訪問香港。香港在2014年發生要求普選的「佔領中環」運動,2015年發生銅鑼灣書店老闆李波等五人失蹤事件,2016年春節期間發生旺角騷亂,社會上與北京政府對抗的聲音越來越高漲。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前夕,時任國家副主席、掌管港澳事務的習近平首次訪港,檢查奧運馬術比賽籌辦工作並考察香港特區。

2008年習近平首次訪港,與香港特首曾蔭權出席協助救災的政府飛行服務隊活動。圖/BBC中文網

 

 

習近平訪港 傳送債券通大禮

2017-06-26 01:17經濟日報 記者杜宗熹李春╱綜合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2546179?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3_pulldownmenu分享

大陸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昨(25)公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6月29日至7月1日,赴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大會、第五屆香港特區政府就職典禮。這是習近平就任大陸國家領導人後的首次訪問香港。

今年7月1日是香港主權移交20周年,也是第五屆香港特首和香港政府團隊的就職典禮,新華社昨日發表快訊指出,身兼中共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將赴香港視察三日。外界相當關注是否會有「債券通」等相關政策利多公布,但大陸官方目前仍未發布細節。

由於人行已於6月21日公布「債券通」中的「北向通」(香港投資大陸債券)暫行管理辦法,外界認為,「北向通」實施時間,可能會在7月1日當天向外宣布,港股可能上演慶祝行情。

消息指出,習近平訪港的首晚將前往香港禮賓府,也就是過去英國殖民時期的總督府,出席現任香港特首行梁振英所設的晚宴。30日上午則預計往新界的石崗軍營,檢閱大陸解放軍駐港部隊。同日,預料還會在香港會展中心接見香港政商各界團體及人士,及出席香港政府所設的晚宴。

在回歸紀念日當日,習近平將出席升旗儀式及七一酒會。習近平計劃於離港前,視察港珠澳大橋、或參觀西九龍附近的基建設施,未來香港高鐵總站及新落成的西九文化區粵劇中心,均在官方行程考慮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海軍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中共空軍「殲-20」新式隱形戰機將到訪香港。

香港商業電台報導,受到各地恐怖攻擊影響,香港警方極度重視習近平訪港,將出動8,000至9,000名警力維安,除各區調派應變部隊外,香港警方的機動部隊、衝鋒隊、反恐特勤隊、飛虎隊、爆炸品處理課等單位都將參與,並會從輔警會抽調約800人,暫時接手警方日常的巡邏工作,將是香港回歸以來最高等級的維安。

 

 

香港回歸20年 習近平7月1日訪港

https://udn.com/news/story/11241/254458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25 04:10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兼政府換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屆時將親臨香港出席慶祝活動,並為新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監誓。

習近平將於6月29日至7月1日訪港,香港電台引述消息稱,習近平訪港首日,將接見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與官員,及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新團隊;翌日,習近平將前往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視察,晚上出席晚宴,並與香港社會各界人士會面。

林鄭月娥22日已公布新一屆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名單。新一屆行政會議由政治委任制度下的16位主要官員及16位非官守議員組成。他們的任期將從7月1日開始。

香港主權回歸20年來,在經濟金融方面,從1997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港幣1.37兆元增長至2.49兆元,年均增長3.2%。20年來,香港股市市值漲了七倍多,上市公司數量增加兩倍多,日均交易額增長四倍多。

20年間,赴香港上市的陸資企業增加九倍。1997年底,只有101家陸資企業在香港上市,占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15%;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2家陸企在香港上市,占所有上市公司的51%,占港股市值63%。

人民銀行日前提出《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顯示「債券通」即將上路,進一步深化大陸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聯合/香港的特殊性,北京應給予特殊尊重

2017-07-01 01:48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57017?from=udn-hotnews_ch2

今天是香港回歸廿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專程赴港參加慶祝活動,並主持新任特區政府的就職典禮。對香港人而言,這個日子的感覺卻是複雜、甚至有些失落的: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誠然是更緊密了,但香港的特殊性卻在剝落;尤其,歷經雨傘花運動和特首普選訴求的落空,香港人對於未來的想像難免感到悲觀。這樣的情緒,需要北京的理解與寬慰。

最近當人們不斷追問,當年鄧小平「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而今安在時;事實上,許多港人已體認到,「五十年不變」的說法其實已漸失支點。原因是,過去廿年中國大陸變化太快,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其變化已改變了過去香港與內地的偌大反差;而包括上海、深圳、北京的崛起,都分散了香港當年作為中國唯一經濟櫥窗的獨特風光。這點,正是港人感到失落的深層心理因素;對台灣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回顧廿年來香港與大陸「內地」的磨合,一直隨著雙方各方面互動和拉鋸的消長變化,而呈現不同的張弛。在中國的協助與關懷多的時候,(如北京在當年SARS風暴時提出CEPA的安排),港人可以接受雙方關係更向「一國」傾斜,有時甚至懷著感激的心情。然而,在中共對香港的控制和壓力增加時,港人又會轉向對「兩制」的渴望,希望北京給香港更多的空間。也因此,即使像港珠澳大橋這樣明明便利聯通的工程,都不斷遭到抗議,認為旨在便於中央控制。

整體而言,回歸二十年後,香港的經濟、金融、交通建設、人員往來,乃至於行政措施,與大陸逐漸拉近;在中國大陸眼中,可能視之為一大成就。然而,就香港的人心向背而言,卻似乎與大陸漸行漸遠,包括過量的陸客,都加深了「內地化」的恐懼。主要癥結,是香港人擔心不斷「內地化」的結果,自己將失去原有的特殊性,包括失去原本享有的自由和法治。香港人民這樣的憂慮,中共恐怕不能漠然以對。

從中共主政的立場,或許認為把香港納入自己的統治體系,和其他省市特區一元化地平等對待,才是成功的民族大業。然而,從香港人的立場出發,卻未必如此。從香港歷史的獨特性看,它從一個海角漁村成長為一個國際金融重鎮,主要得力於它相對寬鬆的被殖民歷史,以及它在冷戰夾縫中取得的自由發展環境。身處中西交會之地,香港長期來熟悉西方的制度與價值,也積累了廣泛的國際經驗;雖缺乏政治自主,卻享有高度的自由和法治。香港見證過一波波的難民潮和政治動盪,卻從未懷疑過自身的中國人身分,他們以自己的特殊性自豪,也害怕失去這種特殊地位。

面對香港人的敏感心理,北京應該承認香港的獨特,並包容及尊重它的獨特。「一國兩制」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統一的國家主權之下,讓香港社會的特殊性──包括它的政治、法律、經濟、文教的「香港特色」能繼續發展。近幾年,所謂「港獨」的出現,正是因為年輕世代不滿中共的過度控制,進而影響香港民主進程,因而產生的反彈和抗爭。這種港獨主張,對於其他世代市民未必有傳染力,也因為態度過激,而傷害了香港民主派好不容易建立的溫和民主。而今,中共要遏止香港的「分離意識」,必須先鬆開自己對香港控制的手,實現香港特首普選的承諾,把更多自治權力交還香港,讓香港人在自治中尋求及維持其自豪。

廿年前,香港懷著半是忐忑、半是期待的心情回歸;廿年後,這樣的心情仍無改變,只是多了一份自身特殊性不再的失落。事實上,一個具有特色的香港,是中國大陸的可貴資產。一個民主、平等、繁榮的香港,讓一國兩制取得實質意義,才更符合中國大陸的長遠利益。

 

 林鄭月娥:堅定擔任一國兩制執行者

2017-07-01 11:06udnTV 記者何純輝╱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57414?from=udn-relatednews_ch2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屆滿20週年之際,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號前往香港,出席第五屆行政特區長官林鄭月娥的就職典禮,林鄭月娥在就職演說中強調,將依循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方針執政,向中央政府及香港人民負責。林鄭月娥在就職演說中強調,將依循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方針執政,向中央政府及香港人民負責。美聯社

 

 

 

港青寧可回歸英國?他說真實其實很殘酷

https://udn.com/news/story/11241/2545285

2017-06-25 12:49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香港回歸中國20年,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蘇鑰機受訪談香港人自我認同變化,以下以第一人稱表示:

香港中文大學調查香港人自我身分及國家認同變化多年,發現香港人自認中國人或港人,跟政局很有關係。2006、2007年到2012年這段期間,香港在前任特首曾蔭權時代,經濟發展不錯,跟大陸關係比較好,政局也比較穩定,香港人自認是中國人比例較高;但到最近幾年尤其是2014到現在,港人對中國認同比較低,認為自己是港人比例升高。

香港早期政治陣營可分左、中、右,但這是上個世紀60、70至90年代的事,當時左派是指跟中國接近,右派跟台灣國民黨接近,中間是比較商業的路線。但回歸後,香港跟台灣關係比較淡,比較親台灣的媒體都沒有了,香港時報、工商日報,星島日報也改變了,基本上已無傳統的右派,變成香港本土和中國大陸兩個陣營。

中大去年做民調,首次加入支持港獨選項,在政治陣營選擇上,也加入強調香港主體性的「本土派」選項,是因為2014年雨傘運動後,真的有些年輕人和少部分其他年齡階層的港人,同情或認可這種想法,因此我們也加入這問題。

我們統計後發現,支持港獨的有17.4%,這比例相當明顯,這跟政治情況也很有關,當管制不好,讓市民覺得沒希望,這種獨立的想法就出來。

港獨說法,是過去沒有的事。以前大家覺得回歸後,不要想自決、獨立,因為這根本不可能,港人也沒這意願,因為很多港人都是大陸來的,對大中華有感情,也有很多親戚在大陸。但近年因為政改不順利,普選無望,很多青年在回歸後出生,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才漸漸出現獨立說法。

至於有少數年輕人說寧可回歸英國,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港英政府是怎麼回事,以為香港以前很美好,覺得在英國人統治下也不錯。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年輕人沒太多社會經驗,也不熟悉歷史,這種想法不被多數港人接受。

很多年輕人是在1997年後出生,不知港英政府怎麼回事,以為英國尊重香港人,給予有限度的民主,比較自由。這在某種程度是對的,但很多年輕人根本把港英政府浪漫化;事實則是,當時若不威脅英國法治,是有自由,但基本上沒有民主,要到1980年代談判後,英國才把民主元素引進來。

以前英國政府其實在很多方面不公平,英國人高於香港人,香港人分成不同階層,普羅大眾情況也並不好。直到今年50周年的67暴動後,英國人覺得不能這麼高壓,要改善民生,讓年輕人覺得有機會,才慢慢香港經濟起飛,房子問題也初步解決,但年紀比較大的一代都知道英國政府對香港的不公。港人喜歡英國政府一些東西,但英國真的這麼好?港人是有意見的,這跟年輕人憑空想像很不一樣。

至於港獨狀況,近來又改變了,因為大家發現港獨根本不可行,政府也以強硬手法來控告示威的人,獨立的聲音基本上已不見。不論從一般反映或媒體報導,之前鼓吹港獨的人都不願出來,顯然大家已覺得此議題不重要。我想這是因為經過選舉及政府大力打壓港獨聲音,大家冷靜思考後的結果。

 

身份認同調查 「香港人」比率下跌

https://udn.com/news/story/5/2183964?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6-12-21 19:36台灣醒報 記者陳玨明╱台北報導

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政治干預愈來愈明顯,引發中港矛盾,同時牽動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布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的調查結果,經過立法會選舉及梁游宣誓風波後,香港市民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出現下跌,至於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混合身分之比率則上升至47%。

民調在本月12至15日,訪問了約一千名香港市民,以0至10分為絕對評分計算,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為8.09分,對「亞洲人」的認同感為7.81分,對「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為7.55分,對「中國人」的認同感為6.88分,對「世界公民」的認同感為6.76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則為6.25分。

如按照一般研究之方法,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則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較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高19至30個百分比。

調查又顯示,香港市民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由半年前調查的42%下跌至35%;而自稱是「香港人」和「中國人」混合身分,即是「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之比率則上升9個百分點至47%。至於自稱是「中國人」的比率就較半年前調查微跌,跌幅在誤差內。

綜合各種數字顯示,「香港人」是受訪者視為重要度最高的身份,反映香港大多數巿民認同自己做為「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各項文化認同,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有片/房子不到三坪 揭港底層居住困境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4175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6-23 12:17udnTV 記者游昌樺╱即時報導

不到3坪的大小,就是劏房住戶群結的所有生活空間,更怕的是,一年漲一成租金,已經是香港劏房的常態。有研究報告更指出,2003到2016年,房價漲了3.6倍,但工資遠遠趕不上,只調升49%,因此,這種在原有單位切割再切割,取自粵語發音「開膛破肚」的劏字,在香港底層社會成為住房主流。

開門,想要進去群結的家,但空間小到只有單人可以依序進入。

這是香港劏房戶群結的家,只有不到3坪的大小,卻包含了浴室、廚房、睡房的所有生活空間,房租卻要3300港幣(13000台幣)。一步三房造成的生活空間,對群結來說,更是夢饜。

像是群結這樣的劏房戶,在香港已經成為高房價壓迫底下特有結構。根據港府統計,有19.9萬人租住在劏房裡,43%還沒有獨立的衛浴空間;更可怕的是,租金平均高達4200港幣,但卻還是面對每年高達10%的劇烈漲幅。

同樣狀況,也發生在A小姐一家三口。2011年移民來香港後,靠打零工維生,因為租金年年高漲,等於四處在各地的劏房移動。

擠在一張小餐桌吃飯,電視還得塞到床鋪後方的小空格裡。A小姐目前失業,但還有一個兩歲大的女兒極需撫養,目前只能靠社福補助,住在荃灣3500港幣的劏房裡。但她樂觀表示,至少有窗戶,已經比之前好上許多。

無窗,最嚴重影響的,就是公共緊急逃生路線。因為劏房都是一單位切割、切割、再切割。4月在九龍就曾發生火災悶燒、一人死亡的社會案件,劏房的公安雖然被外界高度重視,但對於如何解決,學者直言,看不出港府有甚麼積極作為。

因為港府從2005年開始降低公屋供應,造成民間劏房盛行,但家庭要排上公屋平均就要4.6年。像70歲的陳建民,排了3年才排到位在柴灣偏遠山坡地的公屋,內部雖然不大,但租金只要八百元,大大降低生活負擔。

目前還有22萬戶等候排上公屋,雖然港府說要擴大供應,但土地徵收不易,加上公屋資格的積分制,對非高齡且單身的並不友善。研究報告指出,單身者排上屋至少要30年,對群結這樣離過婚的人來說,那一絲曙光過於幽微渺茫。

民間提出用租金管制市場,被港府以不干涉自由市場為例,沒有下文。於是社聯辦提出仿效荷蘭的貨櫃屋,使用像是灣仔舊警察宿舍或是校舍等閒置空間,香港至少還有800公頃適合做過渡性房屋,租約3年,月租金2500元左右,讓民眾擺脫劏房,度過等待公屋前的日子。

因為如果像港府所宣誓,只願多建公屋,但候補申請的人數高達22萬,何時才能夠消化完畢?每個冰冷數字背後,都有劏房戶無奈選擇的新生。對他們來說,排上公屋,免於時時搬遷的恐懼,真的太遙遠,只能用過一天算一天心情,期盼未來。

 

 

 

店隨陸客變 香港「內地化」

https://udn.com/upf/newmedia/2017_data/hk_handover_20/index.html?utm_source=fb&utm_medium=fanpage&utm_campaign=69

走在尖沙咀、旺角、銅鑼灣,幾乎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一間周大福、六福或周生生,再走幾步會出現Sasa、卓悅等美妝店,店內櫥窗內的珠寶光彩奪目、海報上的明星美麗耀眼,但看在香港人眼裡,只有深深的無奈。

「地價、租金都不斷刷新,老店、小店不堪負荷,街道都成了連鎖店,不同的文化就慢慢消失。」90後、今年20多歲的香港青年Nelson無奈地說。

香港街道上,許多老餐廳招牌都消失了。舊照片/美聯社

「老店結業潮」在香港已持續好多年,每當報章雜誌報導哪家老店將關門,總是吸引大批香港人前去緬懷,吃一碗記憶中的豬手麵、或者一隻道地的紅燒乳鴿,然後目送老店離開。

酒樓、茶餐廳裡的普通話多了,廣東話少了﹔嘴裡嚐的味道、腳下逛的店舖、眼裡望出去的城市風貌,一切變得愈來愈像,卻愈來愈感受不到「香港」,是這幾年香港人眼中的劇烈轉變之一。

老東西、老味道可能因為沒有賺錢能力而消失,未來若想回頭,已經什麼都找不到了。
香港90後、Snappy開發者 Nelson

香港街景愈來愈單一,幾乎都是連鎖店。舊照片/H. Grobe,© BY-SA

生意好就漲租 老店難生存

香港店舖因為地租變化得有多劇烈?在香港廟街開業已22年的大排檔「香辣蟹」,原本兩間店舖隔街而立,但幾年前其中一間店舖,租金從10多萬港幣一口氣漲到30多萬,店家難以承受,只能忍痛收起一間店、少做一半客人。

「租金愈來愈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香辣蟹老闆站在鐵門深鎖、貼滿房地產廣告的舊店舖前,默默地喝了一口啤酒。

廟街上其他家大排檔,不少也都因為牌照、地租等問題歇業,廟街上原本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大排檔用餐街景,如今已不復存在。

大家吃慣機器做的食物,已經吃不到手工的層次、美味。
美食家 薛興國

香港美食家薛興國感嘆,香港不像台灣,店面租金合理、不隨意調漲,香港租金和市場掛勾,「看你生意好就漲租」,老店根本留不住,不停的換新、轉由財團經營,「點心都從深圳工廠來的」,師傅的老手藝、老口味就這樣消失。

年湧4千萬陸客 商機或危機?

香港陸客量 台灣陸客量
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年)01,0002,0003,0004,0005,000(萬人次)847萬人4725萬人33萬人418萬人
台港兩地的陸客人數變化。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年刊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資料庫

生意大幅成長,與香港回歸後開放陸客自由行有關。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著名社會學者呂大樂曾和台灣人開玩笑,「你們一年的陸客人數,大概只等於香港年初一到年初七而已」。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台灣陸客人數2015年時來到最高峰,有高達418萬人次陸客來台,但與香港相較是「小巫見大巫」。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2003年香港開放陸客自由行,當年度約847萬人次陸客來港,之後一路成長,2014年最多有4725萬人次的陸客到港旅遊,近兩年雖有減少,但每年都還有超過4千萬人次,是台灣陸客的10倍以上。

大量的陸客,為香港帶來商機,卻也改變了港人的生活。

大批陸客來港,對陸地面積僅4個台北市大的香港來說,形成龐大壓力,帶來商機的同時,也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

「茶餐廳現在一天生意分好幾輪,」薛興國說,觀光客多是來吃午餐、晚餐,香港人只要時間許可,多半會餓著肚子、盡量避開午晚餐時段去用餐,陸客較少、價格也較親民,午茶有時只需午餐3分之1價錢就可以吃飽,飲食作息被迫轉變。

很無奈,但也什麼都不能做
準備移民的香港市民 周小姐

「商店的品味都跟著他們(指陸客)的方向走,很多東西跟著他們走。」市民周小姐感慨,陸客增加後,改變了香港的商店組成,以陸客購物需求為主的店家多了,商場變得一模一樣,很多小店、舊商店就這樣不見了。

迷惘轉為行動 年輕人要找回「香港」

近年有許多香港年輕人,開始投入香港文化的保存。

這些轉變讓年輕人開始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歸屬出現迷惘,產生深刻的危機感。年輕人透過找回、保存消逝中的香港文化,尋找「自己是誰」、「什麼是香港」,讓香港成為「家」。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Snappy」就是由3位90後香港年輕人創立,透過APP,任何人可以自由上傳、瀏覽香港新舊街景的照片,目的是為下一代留下時代的痕跡,讓後代子孫日後回首,香港的情與景不會只剩一片空白。

「在香港,很多人不把香港當成家,只是個睡覺工作的地方,有錢了就會離開。」Snappy開發者Himphen認為,文化能帶領年輕人認識從前的香港,若文化無法留下,未來規畫城市、市區時,就會缺少這些構成城市活力的重要元素,這也是Snappy為何要設計平台、讓社會大眾一起記錄香港的原因。

現在的東西不好好保存,未來就沒有現在的東西了。
香港90後、Snappy開發者 Himphen
陳智遠將老港味轉為深度旅遊的商機,頗受遊客歡迎。

另一群香港年輕人,則成功將「港味」轉為觀光商機。近年頗受關注、倡導文化旅遊的公司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透過舉辦小型的本土旅遊團,帶遊客走訪北角的老戲院、油麻地的舊歌舞廳等香港特色文化,不再走大型商場、海洋公園等傳統旅遊路線。

「香港人不需要太妄自菲薄。」Walk in HK創辦人陳智遠,曾經花了3年重新認識香港,歸納出香港文化的三大特色,中西融合、新舊並存,加上香港當時避開了文化大革命,留下了很多華南文化的宗教、民俗傳統,這些都是香港「好玩」的地方。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系大四生Rebecca認為,現在香港的生活水準,已經比前幾代拼命打拼的時候要高出許多,「我們不僅僅要賺錢,更要負責任」,10年、甚至20年過後,還能夠和子女介紹這些香港珍貴的資產。

 

 

 

黃介正/香港「特別」二十年

2017-06-21 03:12聯合報 黃介正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3675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為慶祝回歸廿年,香港政府已準備在維多利亞港安排盛大的煙火慶祝儀式。圖/香港旅遊發展局資料照分享

一九九七年六月卅日,在駐美代表處任職的我,應港府派駐華府友人邀約,參加一項歷史性的活動:香港經貿辦事處邀請當天的兩個老闆—英國駐美大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參加的酒會,在美東時間正午十二點,隔著半個地球,透過視訊連線,同步觀看香港主權移轉。

由查爾斯王子與江澤民主席共同見證,看到大不列顛旗緩緩降落,五星紅旗的冉冉升起,華府會場同步響起的掌聲與微笑舉杯祝賀的背後,那理當有的民族驕傲,似乎沒有遮蔽與會人士臉上複雜的表情。隔天,泰銖大幅貶值並連動引發亞洲金融風暴,巧合的為香港移交增添了不安的氣氛。

香港曾經是中華民族因鴉片戰敗所遭受的屈辱印記,也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躍升繁榮的點火石。百餘年來,做為中西交會的文化碰撞點,香港在萬商雲集、人文薈萃、統治壓抑、思想奔騰中,發展出「蒼勁中暗顯迷惘,堅決裡稍露無奈」的特有氣質。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統治廿年了,香港已經不再是港英時期的香港,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飛躍崛起,以及北京對港政策的漸縮式調整,「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中的「兩制」在緩步翻轉,「港人」在比例變換。所謂「香港模式」之最終定義,可能真要等到「五十年不變」承諾中止時的二○四七年才見真章。

鄧小平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過去廿年中國大陸在香港如何實踐「一國兩制」,基本上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與香港政府及市民相互探索、衝撞、調適。香港治理終究為示範作用,還是負面教材,北京不得不慎,因為大陸還需要香港,至少目前還是如此。

持平而論,過去廿年大陸對香港還有用心,也多有挹注,香港歷經金融危機而不墜,司法獨立原則保存,對於特首選舉的安排也頗費周章,基本上算是善待這個「金雞母」。然而,與國際脈動高度連結的香港,除了延續對大陸商賈和民眾的磁吸能量,也直接受到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潮流牽引,政治社會發展愈來愈有「特區」的圖像,中港台的兩岸三地關係,持續連動。

在台灣,一九九七之後的香港,只有同胞不再是僑胞。大陸委員會接替僑務委員會,為香港同胞舉辦雙十國慶晚會,畢竟兩岸關係不可以當作外交關係來辦。香港來台求學與定居人士的加速成長,不但指出台港關係的未來發展動能,也等於肯定了台灣自由民主多元的吸引力。

香港回歸廿年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懷抱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界強權。香港在法理、經濟、資源、生活上,都脫不開大陸;而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宣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計畫,習近平主席也即將在「七一」親訪香港,能否為香港再次騰飛帶來新希望,全世界都在看。

香港仍是亞洲一顆閃亮的鑽石,亮麗光華、堅實剛毅。她的特別,非因特別行政區的特殊地位,單純只因她就是香港,屬於全世界的香港。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519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