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ed升息、縮表及對台灣的影響 陳冲:支付殖民地不應是政策目標 三星Android接連登台 國際3大Pay到位
2017/06/18 11:30:37瀏覽159|回應0|推薦0

 

社論-Fed升息、縮表及對台灣的影響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19000028-260202

美國聯準會(Fed)於台北時間6月15日凌晨2時宣布升息1碼(0.25百分點),將聯邦資金利率區間調整至1%到1.25%。這個決議雖非全數無異議通過,但也只有明尼亞波利斯聯準銀行總裁Neel Kashkari「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投下反對票。

Fed為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採行四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導致Fed的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多億美元,增加五倍之多而至4.5兆美元,直到2014年10月才停止繼續量化寬鬆,但也遲遲未見回歸正常。去年底及前年底Fed雖然連續兩次升息,但對於縮表卻絲毫未曾有任何動作。

此次會議Fed終於確定要採行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正常化貨幣政策了。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未說明確切開始日期),縮減上限設定為每月100億美元,包括縮減美國公債(上限為60億美元),縮減抵押擔保證券(上限為40億美元);在未來一年裡,每三個月增加縮減額度一次,直到兩者的縮減上限分別達到每月300億美元與200億美元為止;亦即未來一年裡縮表上限將從每月100億美元增至每月500億美元。Fed資產負債表規模將持續以可以預測的方式逐漸縮小,直到Fed認為資產負債表內不再含有不必要的證券為止。換言之,Fed並未明示達成縮表目標的資產負債表預估規模。

如果只宣布升息,但不採取縮表行動,各界將升息視為政策宣示即可。美國去年底與前年底兩度升息,金融市場反倒更加繁榮,四大股市頻創歷史新高。原因無他,炒作的薪柴未減,火勢不但未見減弱,反倒因槓桿操作變本加厲而使市場更為熱絡。這兩年來就業市場狀況良好,已達到充分就業的失業率水準,若因金融市場過熱導致通貨膨脹一發不可收拾,就會後悔莫及。

因此,雖然Fed對於通膨預期短期內仍持續略低於2%,但因考量通膨中期將持穩於約2%的水準,已經達到Fed鎖定的通膨目標,對於升息不再只是宣布調升聯邦資金利率目標,亦即不再只打空包彈,要配上縮表這個重武器。當初從不到9,000億美元,增加到4.5兆美元的規模,淨增加約3兆6,000億美元。不論第一年縮減多少的規模,若一年後達到每月縮減500億美元,換算每年最快可縮減6,000億美元規模,亦即最快大約再6年就回到最初的規模。

Fed不想自己被侷限在一個既定的數字目標內,很有智慧地表示將縮表直到資產負債表內不再含有不必要的證券為止,但必要或不必要是由Fed自己決定,因此Fed擁有很大的裁量權,也不會給後來接任的人先套下框架。

要言之,Fed此次會議的結論與前幾次大不相同,不再只是「坐而言」,而將「起而行」,是有歷史意義的決定。當然,為避免衝擊過大,起而行的初期將是蓮步輕移,恍若行雲流水;直到一年後,一方面累積的效果逐漸顯現,另一方面每月縮表規模已是開始時的5倍,就會呈現迅雷飆風氣勢。除非歐洲、日本及脫歐後的英國採寬鬆政策,否則,快則一年,慢則二至三年之後,目前的資金派對將會曲終人散。「退潮之後,就看出誰在裸泳」,沒有實力的玩家將會滅頂。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縮表的進行,未來美國的利率將持續走高,資金像流水,會往高利率的地方流動。因此新興市場將首當其衝,台灣可能也難以置身事外。全球資金流向的改變,也會造成匯率的相對變化,未來資金長期流向美國,表示美元長期需求走強,美元長期看好,新台幣兌美元長期呈貶值趨勢。記得在Fed四輪QE過程中,台灣央行曾評論QE是Fed讓美元對全球貨幣貶值的作法;美國要求特定國家不得操控匯率,自己卻對全球貨幣貶值,是更大的匯率操作。未來將倒轉過來,美元對所有貨幣長期趨升,相信央行會覺得如釋重負,不必再背負操弄台幣趨貶的指責了。

有關國內利率走勢,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因為國內利率太低,在國際收支上,台灣的金融帳早就呈現逆差,未來是否會因美國利率趨漲而更快速資金外流?大概也不太可能。因為金融帳逆差主要源自銀行保險業資金外流,這些行業的海外投資有監理限制,大多已經達到上限,即使美台利率差距繼續擴大,也沒有太多資金外流的空間。因此來自兩地利差擴大導致資金外流所致之利率變動應該不太明顯。

至於國內貨幣政策是否會追隨美國的政策方向而趨向緊縮呢?基本上是不會。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基調,除非通膨疑慮明顯,否則是傾向協助經濟成長。因此,維持目前的貨幣成長目標是最可能的選項。換言之,未來貨幣政策仍將穩中帶鬆,更何況若新台幣對美元長期趨貶,經常帳順差可能會擴大,貨幣供給長期仍有持續增長的動能。因此,利率走高的可能性不但短期內不太可能,長期更難因為國際收支變化而趨高。簡言之,此次Fed升息縮表對台灣匯率利率的影響,預期新台幣長期趨貶,至於利率短期變化有限,若長期走平也不足為怪。

(工商時報)

 

 

 

 

名家縱論/陳冲:支付殖民地不應是政策目標

2017-06-18 02:37聯合報 陳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3100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四月是Fintech月,單下旬Fintech研討會就多達七場。至於五月可說是Payment(支付)月,因為一開始即傳出剛上市的Apple Pay綁定的信用卡達七十萬,緊接著Samsung Pay宣布進軍台灣。Google不甘示弱,有消息人士指出,Android Pay六月登台。在此同時,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也以「台灣電子支付的發展」為題邀財金部會報告討論,一時間台灣天空都是「支付」聲。

有人認為台灣電子支付起步太晚,落後中國大陸。其實台灣對現代電子支付觀念發源甚早;上世紀末,財政部即有意在銀行法內引進stored value card觀念,但因相關機關微詞,故僅於二○○○年銀行法第四十二之一條修正條文中,納入銀行儲值卡觀念,至於非銀行發行多用途儲值卡(電子貨幣),則緩議。二○○四—○六年間我曾兩度撰文鼓吹,加上悠遊卡成功推廣並踏入灰色地帶,促成○九年電子票證條例立法,為目前流行的悠遊卡、一卡通及icash等多功能支付奠定法律基礎。

在此同時,大陸第三方支付業者蓬勃發展,採取「海量小額分散互聯網」模式,引起官方側目,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乃於二○一○年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發出二百多張許可證,乃有今日支付寶、騰訊、銀聯等囊括九成市場局面。但剩下兩百多家支付業者的去從,及一旦退場對消費者的影響,也是大陸要面臨的課題。

第三方支付在金融監理面而言,其實與多用途電子票證類同,只是一為card-based,一為software-based而已,所以我當年(二○一四年)多次建議不必另立第三方支付專法,只要將電子票證條例略修即可,但當時行政院鑒於改衣服未必合身,不如另製新衣,在各方期待盡速立法下,而有二○一五年電子支付機構專法問世。

簡言之,台灣是法律先行,大陸是業務先行,無所謂優劣問題,然而採取法律先行,難免先緊後鬆,此時鬆綁幅度就要考慮交易的便利及業者的生存。

五月payment月,國外手機業者壓境,國內民意咸為本土產品Taiwan Pay擔憂,看看Taiwan Pay九個月綁卡四.三萬張,Apple Pay九天七十萬張,此種憂心似非無據。

目前手機Pay,其實都使用NFC硬體憑證觀念,也因為金融業者多年來努力布建NFC的POS機台,有利於手機業者以硬體綁信用卡商機,結果只因Apple手機愛用者忠誠度,台灣金融機構反要付蘋果過路費,形成「架橋者還要付過橋費」的怪現象。而這種以硬體規格排除其他支付服務的行為,有無違法公平交易法第廿條及第三章不公平競爭情事,值得行政院重視。

誠如立委所言,Taiwan Pay在設計上有結帳較慢缺失(消費者,包括用過一次的李主委應了解),但縱然Taiwan Pay將問題補正,仍然是依附於Android系統下,只要Android在感應或回應上有利於Android Pay的設計,縱然Android系統不做排斥其他支付服務安排,Taiwan Pay依然眼前一片烏雲。

在美國川普風雲下,全球populism(民粹)及isolationism抬頭,我們固不必仿效,但看到二○一五年十二月Apple Pay及Samsung Pay進入中國,都須與中國銀聯合作,應該了解到去年一月我應邀至行政院提供諮詢意見時,為何誠懇建議要為本土支付業者留點空間的用意。

本土支付業者,有依「電子支付機構條例」成立的數家,如所料不差,應該還在燒鈔票;也有Taiwan Pay、台灣行動支付等由政府輔導業者。我們不願民粹主義說要保障本土業者,但要提供有利競爭或至少公平競爭環境。坐視本土支付業者寂然而逝,不應是政府政策。

在談論數位貨幣時,我曾說千萬不要淪為貨幣殖民地;談電子支付,我要說不要淪為支付殖民地,因為殖民地定義之一,就是宗主國著眼某地經濟利益劃為領域,然後毫不愛惜榨取當地資源,除為運送掠奪物資築路架橋外,少有任何基礎建設,但這波電子支付卻是連基礎建設(POS機及網路)都是我們建好的,不覺得奇怪嗎?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董福興/Apple Pay提醒的資安警訊

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38334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1_pulldownmenu

2017-04-05 02:37聯合報 董福興(3C趨勢觀察者)

擔心Apple Pay是否安全之虞,你做好個人基本資安的防護了嗎? 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上周Apple Pay終於登台,首日在賣場、咖啡店、便利商店中都可以看到搶鮮以Apple Pay支付的使用者。但我詢問了許多身邊的朋友,還是有不少人不敢把信用卡登記在iPhone上頭—原因是害怕因此將卡片資訊洩露了出去。

依照現在Apple Pay的機制來看,在正常使用之下,要洩漏卡片資訊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反而Apple Pay所想避免的資安危機,卻是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鮮少受到注目。當我第一天到便利商店使用Apple Pay時,和店員提使用信用卡支付,店員很直覺地和我要卡片。但「要卡片」這個動作本身就不算安全。在信用卡的正面上印製了可以識別的:卡號、持卡人姓名、有效期限,後面簽名處也有著三位數安全碼,就目前線上刷卡消費機制,只要擁有這些資訊就可以成功消費。

一般我們基於信任會將卡片交給店員,不過要是任何一人將這些資訊記錄下來,就可以使用你的卡片在線上購物。但Apple Pay在刷卡時不會透露任何卡片資訊,這就是Apple最強調的一項安全保護。

透露信用卡資訊不一定發生在消費時,悠遊聯名卡發卡量超過1,700萬張,在公車、捷運站上時常可見拿著裸卡不加遮掩的使用者。現在手機動輒可以拍攝FullHD甚至4K的影片,身後的旅客要攝錄這些資訊並不是不可能。

過去在世界各地也曾經傳出NFC竊盜,只要使用手機等隨身裝置貼近你的皮包就可以側錄到悠遊卡、感應式信用卡的資訊。雖然沒有實際因此被盜刷的案例,但使用這些NFC卡片作為門禁認證卻相當廣泛,所以海外也有許多防止外部感應的皮夾、卡套產品上市。Apple Pay若不經過指紋辨識或者主動叫出卡片則不會傳出任何資訊,又多一道安全保護。

個人層級的資安問題往往出現在不經意的習慣上。例如你申請了一組Gmail或者iCloud E-mail,在註冊各種線上商店和網路論壇時若使用相同的密碼,要是這些註冊的服務出現漏洞,將你的帳號密碼流出,或者透過釣魚信件取得你的帳號密碼,那麼從E-mail到各服務端都會掌握在其他人手中。最好的方法是不重複使用密碼,或者開啟簡訊等第二重認證來加一層保護。

台灣社會依然具備基本的彼此信任,像NFC竊盜這樣的手法也還不曾出現在台灣。Apple Pay於2014年在美國發表時,就已經是對應各種漏洞的一項更安全的支付手段,與其擔心Apple Pay安全與否,不如檢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的在意資訊安全,為信用卡加個卡套、為E-mail多開一道認證機制,都能夠實質強化你的個人資安。

 

 

 

三星Android接連登台 國際3大Pay到位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469955?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5-18 11:03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即將登台。三星已發布通知,將在下周二(23日)與7大發卡銀行(國泰世華、玉山、台新、花旗、台北富邦、聯邦、渣打)及兩大國際信用卡組織(MasterCard、VISA)和通路代表一起站台,在台灣發布Samsung Pay。

三星強調,Samsung Pay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行動支付」,可刷卡覆蓋率高達99%,食衣住行育樂將可無所「不Pay」。

中國信託銀行今天(18日)也表示,將與Google合作在台灣推出Android Pay服務,中信銀行表示,稍早Google開發者(I/O)大會上,已宣布Android Pay即將在台灣推出,中國信託銀行將成為台灣最早提供Android Pay服務的銀行之一。

一般預料,Android Pay會比三星Pay再遲約1個月登台,加上之前的Apple Pay,台灣行動支付市場,「國際3大 Pay」終於全面到位。

中信銀行表示,Android Pay服務適用所有具NFC功能且使用Android KitKat 4.4以上版本的智慧型手機,預估市場上使用Android平台的智慧型手機,有逾50%可支援此服務,卡友無需另購新機即可綁定中信銀行Visa和MasterCard信用卡。

中信銀行表示,中國信託與指定商店合作的各項刷卡優惠,Android Pay以中信卡支付都可適用,例如全聯福利中心周日福利點加碼送、大葉高島屋及環球購物中心館內中信卡消費滿額回饋、秀泰廣場影城聯名卡享購票優惠價等活動。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475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