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下工廠大火 燒出經濟病灶 金管會吹皺一池春水 林建甫》蘋果下一隻金雞母在哪 支付寶野心勃勃
2017/07/10 14:53:42瀏覽251|回應0|推薦0

 

經濟/地下工廠大火 燒出經濟病灶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735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7-17 02:1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屏東鳳榮塑膠棧板公司日前發生大火災,事後它「被發現」是一家營運已超過30年,卻沒有任何工商登記的地下非法工廠。這個事件媒體多將之作為個案處理,很可能數日後就被淡忘。但這場大火也燒出了台灣經濟的根本性問題,值得各界嚴肅以對。

先由表象問題來看,台灣地下違章工廠的存在為時已久、為數頗多,已是眾所皆知,只是歷任政府從不願認真面對處理。以鳳榮為例,工廠廣達3,000坪,又不似通緝犯會四處流竄,竟然可以屹立30年。而屏東縣政府一句「查報疏漏」難道就可免責?

縣府另稱將對業者「從重裁罰」:依空汙法裁罰10至100萬元、依工廠管理辦法、區域計畫法等對非法設廠部分行政罰鍰6萬至30萬元。此一裁罰之輕重,人民自有公斷,重要的是,屏東縣政府是否自此努力查報地下工廠並比照「從重裁罰」?其他各縣市是否依然無動於衷,不出事就不查報不裁罰?

更重要的是,地下工廠反映了台灣經濟的特徵或病徵。我們很難想像在先進國家中,會有像台灣這麼多地下工廠明目張膽存在,而要取締處理地下工廠何其容易,只要斷水斷電即可,但自中央到地方政府,卻長年漠視、默許其存在—中央政府對地下工廠向來沒有具體明確的處理政策,即使是否要就地合法,至今仍莫衷一是;地方政府也多因考量人情、選票、特殊利益、社會安定等各種因素,寧可模糊以對。

地下工廠之所以為地下,自有其不宜、不該在此位址從事生產的理由。因此地下工廠的存在當然就是便宜行事,不願到合法工業區設廠,試圖節省成本。這對合法到工業區設廠、接受法令規範的廠商而言,情何以堪。地下工廠的存在十足反映了台灣廠商慣於藉降低成本來獲得競爭力的特性。這種特性其實與層出不窮的偷排廢氣廢水、非法壓低薪資、劣油混充好油等事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此外,地下工廠的氾濫也與台灣的產業結構有關。台灣目前已少有下游最終產品的生產,廠商多屬供應鏈的中上游,很少直接面對消費者,也就沒有經營品牌或商譽的迫切性,這更加大了廠商無所不用其極地降低成本的誘因,即使非法也無妨,加上政府的默許,地下工廠如何能不像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事實上,台灣有些地下工廠也生產出不錯的產品,對國家的出口、產值、就業有所貢獻,甚至得到政府要員的嘉許、表揚,這或許也是政府遲疑而不敢對地下工廠動手的原因之一。

然而,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無論要追求品牌建立或是提高品質以建立產品的關鍵性,都必須一如先進國家的廠商般注重細節、符合國內外法律規範,沒有便宜行事的空間。如果從政府到民間,還是因循苟且地依賴舊有模式來獲取所謂「競爭力」,這樣的國家長期而言反而是很難建立真正的競爭力的。

我們很難想像先進國家會存在為數眾多的地下工廠,也難想像這些國家的高品質產品會產自地下工廠。正因如此,台灣氾濫存在的地下工廠正顯示了某種貪圖小利、忽視規矩的社會特質。這種特質,既反映在生活中的任意違規停車或不禮讓行人,也反映在生產活動中的非法排汙排廢。地下工廠雖看似最不影響一般人的生活,長期而言,卻是影響產業升級轉型、拖累經濟進步最巨大的因素。

如果政府還有把國家建設偉大的理想,也對Made in Taiwan的國家產品形象有所堅持,就不能在一面高喊工業必須進化到4.0之餘,一面繼續容忍與漠視地下工廠的存在。屏東大火燒出的問題,不只是公共安全與健康危害,更燒出了台灣經濟的病態。正如蔡總統在去年就職演說中明確宣示的,台灣未來的經濟活動必須重視永續發展,我們期待政府自此嚴肅面對地下工廠,提出明確的解決之道。

 

社論-金管會吹皺一池春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10000018-260202

蘋果直營店(Apple Store)於7月1日早上11時在台北101開幕,吸引上千名果粉頂著大太陽在烈日下排隊,搶到頭香的是美國背包客史帝夫(Steve Burt),他排隊約68小時,想要體驗Apple Store的維修有多快,顯示Apple Store在台開設直營店,提供更好的維修服務,拉近與台灣消費者距離,將有助於蘋果產品日後在台之銷售。

實際上蘋果實體店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營店,在台灣直到7月1日才有第一家,第二種是授權經銷商,目前已經有數家。前者在貨源、店面裝潢、維修服務都是蘋果官方負責,而後者的貨源基本上雖是蘋果提供,但也有些店家來源不一定是蘋果官方,店面的裝潢也是商家自行決定。在產品維修方面,有了直營店,台灣的蘋果產品不用再花2個星期送至新加坡維修,現在只要送到蘋果直營店就可立刻維修,而且價格還是公定價。

蘋果原先計畫在台灣直營店開幕當天引進全方位保固服務計畫(AppleCare+)服務,卻被金管會保險局以「有違保險法疑慮」為由,正式去函蘋果,希望不要引進台灣;金管會近日已找國內6家產險公司溝通,希望能提供民眾個人手機保單,最快年底前上路。

金管會保險局的「有違保險法疑慮」,不只是對蘋果公司及果粉有所影響,事實上也引發了「保固」與「保險」分際的認定問題。國內電信業者已推出的付費式保固服務同樣面臨此問題。目前有提供意外損害保固服務的電信通路業者包括遠傳「金機救援」、台灣大「復原者」、遠傳旗下德誼「DE Care 人損保固」以及 Studio A「SA Care」等,屆時是否適用也備受矚目。

事實上以蘋果而言,多數Apple硬體產品都附帶一年有限保固以及長達90天的免費電話技術支援,在這一年內如果發生「非人為損壞」都享有免費維修或換新,這是其基本的保固。反之,若是人為損壞,即使在保固期間內也必須付費才能提供維修服務。此外,蘋果公司目前另提供由消費者付費取得之AppleCare Protection Plan,用來延長保固期間,亦即AppleCare將原本的一年保固延長至兩年或三年(視產品而定)。

此次引發注意或爭議的AppleCare+,與AppleCare不同之處在於原有的AppleCare未包含「意外損壞」的優惠價格維修部分,亦即在AppleCare的保固基礎之上,再加上人為意外損害的保固。消費者若不小心因人為因素損壞產品,可以用「優惠價格」進行維修。以香港已經推出的AppleCare+為範例做比較,螢幕損壞維修費用使用AppleCare保固之維修費用,折算台幣需要3,072元,而若用 AppleCare+保固,則只需要台幣888元左右,差了三倍多,使用AppleCare+保固,產品意外損壞的維修費用相對便宜不少。

當然,AppleCare+也不是無限制地提供優惠價格維修,根據AppleCare+規定,裝置購買日起算2年之間僅能送修2次,這項服務也只適用於iPhone、iPod、iPad、Apple Watch等4樣產品。

綜上所述,Apple Care+提供消費者將原有的產品保固,以付更高保固費用為對價,換取未來較大範圍且較為便宜的保固維修服務;Apple Care+甚至提供消費者取得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Apple專家優先諮詢服務(In addition, you'll get 24/7 priority access to Apple experts via chat or phone.)

因此,再怎麼看,AppleCare+都不過是產品生產者蘋果公司銷售硬體產品時產品保固計畫的付費升級版(現行的AppleCare保固也向消費者收費),若只因為AppleCare+有「意外損壞」的服務,整個AppleCare+就被金管會視為保險商品,而不得由非保險業者提供,似乎是過於牽強。最多是規範非保險業者提供此項保固服務時,應參酌其損失率,向保險業者購買保險藉以移轉其風險,避免因虧累過大,以致無法於約定之保固期間內,履行其約定義務。

金管會的勇於任事值得肯定,但把商場上行之有年的付費延長保固當作保險,不但吹皺一池春水,壞了蘋果原先計畫在台灣直營店開幕當天要引進的全方位保固服務計畫(AppleCare+)服務,而且讓提供手機意外損害服務的各家電信業者陷於違反保險法的疑慮當中。

如果製造商蘋果公司的AppleCare+不是保固而是保險,那通路商包括遠傳「金機救援」、台灣大「復原者」、遠傳旗下德誼「DE Care 人損保固」以及 Studio A「SA Care」等保固服務,更是保險了。因為通路商並非產品的生產者,在產品的生產瑕疵責任上沾不上邊,應不須負擔嚴格定義之瑕疵擔保的「保固」責任,那更沒有資格提供付費保固的服務了。若認定AppleCare+是保險,金管會多年來放任電信業者銷售「保險」,豈非怠忽職守?

總而言之,建議金管會從契約自治的角度,對於生產或銷售資訊通訊產品所為之各式保固契約,不視之為保險,僅當作生產者或銷售者對消費者提供之產品服務,讓蘋果公司及各電信業者可以有「免於違反保險法之自由」;也讓消費者可以避免費用的增加,畢竟多了保險業者的介入,原先的保固費用未必顯著減少,但新增的保險費用卻必然增加,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負擔一定是落在消費者身上。

(工商時報)

 

林建甫》蘋果下一隻金雞母在哪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9002763-262105

 

iPhone 8即將發表,果粉們引頸企盼。由於國內有許多重量級企業是iPhone的關鍵供應商,iPhone 8的發表將影響台灣下半年及來年經濟表現。不過從一些角度來看,蘋果公司的前景可能無法如過去閃亮。

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調查,2016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排名,依序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2017年第1季銷售量達3.8億支,較2016年第4季成長9.1%,主要貢獻來自3家大陸手機業者,合併市占率上升至24%,較2016年第4季增加了7.3%,反觀三星、iPhone市占率都在衰退。三星因受Note 7爆炸拖累,蘋果原因較複雜。

蘋果手機今年第1季銷售量與上季持平,市占率則較上季倒退1.1%,降至13.7%。有人認為可能因為對iPhone 8的期待,排擠了iPhone 7的購買。但事實上,今年第1季也有削減10%~20%產量的分析,雖然因規格調整,平均售價提高讓營收維持不墜,但iPhone銷售成長面臨瓶頸的說法始終揮之不去。

另外,蘋果的未來發展前景也不如谷歌、亞馬遜等同級大公司來得明朗。2016年蘋果總營收2060億美元中有2/3來自iPhone。但iPhone市占率正在下滑,只要使用者少了,App Store、Apple Pay、iCloud、Apple Care+等業務都只會愈來愈邊緣化。如果蘋果還找不到下一隻金雞母,Apple watch、開拓健康照護市場、發展無人車、電視串流服務等,都將是雷聲大雨點小。新iphone銷售不好,就會看不見蘋果發展的利基。

賈伯斯創造「iPhone+iOS」模式,其手機作業系統iOS是封閉型產品。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只剩下Android和iOS兩家寡占競爭的局面,Android大幅領先,市占率高達86.1%,iOS只占13.7%。高價格高品質策略很難在著重於流量、開放、共享的數位經濟時代中維持競爭優勢。蘋果執行長庫克能否帶領公司通過數位經濟時代的考驗,值得持續觀察。

不過,市場對預計9月發表的iPhone 8、智慧眼鏡期待很高。近來傳聞iPhone 8有不少突破性的設計,有可能支援AR應用。若傳言屬實,很可能會創造新一波的購機潮。

台灣靠一顆蘋果吃飯久矣,鴻海及上下游供應鏈影響台灣經濟表現甚烈,iPhone 8的發表將對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激起台灣淺碟子經濟的水花。但面對未來,台灣還是得走自己的路,依靠單一產品風險很大。況且台灣製造代工產業的發展已到極致,如何往數位經濟轉型,將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歐洲已有俄羅斯、瑞典、芬蘭、比利時、荷蘭、英國、德國、法國等12個國家接入支付寶平台。

另外在推動無現金城市上,大陸支付寶也頻頻得分,在大陸國內已經成功在杭州、武漢、福州、天津四大城市推動,分別在銀行、醫療、交通、通信等便民方面開展合作;在國際上,7月4日,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交通局官員宣布,莫斯科的公共交通系統將全面引入支付寶技術。


 

旺報微評》支付寶野心勃勃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7006544-262103

 

支付寶全球推廣野心十足,不僅方便大陸民眾在全球行走,也意味著大陸行動支付技術領先全球,可以預見大陸將有更多的技術引領世界風潮。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17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