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球「新經濟」爆發 台灣須急起直追 李家同:前瞻忽視工業 八年後只會更羨日本 選對AI路徑 帶動產業發展
2017/07/20 09:57:44瀏覽441|回應0|推薦0

 

全球「新經濟」爆發 台灣須急起直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9367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20 04:17聯合報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新經濟」(New Economy)成為國際產業經濟新顯學。五月聯合國總部閉幕的「聯合國全球化對話系列峰會暨全球新經濟高峰論壇」,為全球新經濟發展搭建全球對話平台,並決定二○三○年前,實現聯合國十七個永續發展目標,作為全球「新經濟」具體座標。

「新經濟」是建立在資通科技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成長,使低通膨、低失業率並存,全球經濟循環的階段性特徵被淡化的一種新經濟樣態。

「新經濟」發展內涵乃指以創新性知識,在知識經濟社會居於主導地位,創意產業得以成為骨幹主力產業的智慧化經濟形態。進入「新經濟時代」,未來全球產業經濟主軸動能,將會是以智慧化交通運輸系統為驅動能量,主力產業是數位經濟、互聯網經濟、數位經濟應用延伸的物聯網經濟、智慧化經濟、人工智慧民生經濟、共享經濟或庶民經濟。

國際間都以美國柯林頓主政時期,經濟持續高速成長,做為「新經濟」時代的蒿矢。實際上美國的「新經濟」是全世界長期基於基礎研究的科技創新積累結果,以致ICT產業在全球市場仍有巨大成長潛力,即使美國經濟總量成長放緩,霸主地位短期內或許還不會立即被取代。

但是近五年中國互聯網及物聯網產業神速發展,以及習近平緊催的「帶路倡議」,加上二○一六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一帶一路」、「新經濟」納入聯合國發展計畫等,使世界「新經濟」的引擎角色,快速從美國轉換到中國,專家機構預測二○三○年前,中國新經濟超越美國。

中國發動的移動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智慧化等為核心特徵的「新經濟」,凌越其他科技基礎研究階段,可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產業科技發展領域。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商業化新階段,已是中國與美國分別引領潮流的天下。

「新經濟」的強勢效應,是知識經濟時代最典型「贏者全拿」的「知識獨占」現象;「新經濟」造就不少世界重量級巨型新企業,前有亞馬遜、臉書、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後有Uber及Airbnb,以及許多未來可預見的獨角獸(市值十億美元以上未上市企業)。

在資本、創新和市場結合下,催生中國新經濟新業態的蓬勃發展,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動能。這樣的新經濟典範,當然更已成為已開發經濟社會積極擴散的領頭羊。

國際社會開展的「新經濟時代」,台灣必須急起直追。

 

 

李家同:前瞻忽視工業 八年後只會更羨日本

2017-07-20 04:16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93685?from=udn-hotnews_ch2

最近各界都在談「前瞻計畫」,所謂前瞻,就是要看到未來。前瞻計畫應該是使未來更加光明的計畫,所以有政府官員說八年後就不必再羨慕日本,這應該是指輕軌計畫。八年後有了輕軌,就可以和日本平起平坐了。

從前滿清政府就有這種觀念,認為只要買到軍艦,海軍就會和日本海軍一樣強大,可是忘了日本可以自己設計和製造軍艦,而我們只會去買人家的軍艦。輕軌計畫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設計製造這些車輛,包含所有的零組件,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我們距離這個境界仍然很遠。

我常常和各行各業的工程師來往,對於某一種零組件或者設備,就會問哪一家公司是世界前幾名的公司,因此我蒐集了五十六家公司,我們討論的項目包含銀膠、拉力試驗器、力量感測器、碳纖維、工具機、光學尺、奈米粉末、複合材料、磁控管、馬達、機械手臂、機械零組件、裁板磨邊機、鑽靶機、刀具、模具鋼、紡織機零組件、薄膜、系統控制等。這五十六家公司中有卅家是日本公司,當然這份名單並不完全,可是從這份資料中,我們必須承認日本的工業技術是相當超前的。

我非常希望政府的想法成真,也就是說八年後我們真的不必再羨慕日本,可是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對工業沒有什麼興趣,也沒有在工業方面精益求精的想法,那麼八年後一定發現我們和日本的距離仍然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已經不是工業嚴重落後的國家,但我們國家的確沒有表現出雄心壯志,我們在工業上的研究,說實話常常是淺嘗則止,這是非常可惜的。以我們國家目前的工業技術水準,如果要再往前進一步,一定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問題是民間大多數的資金都到了房地產,政府的資金也沒有投入長時間的科技發展。

不僅如此,似乎我們也沒有很完善的科技發展計畫,就以工具機來講,工具機裡面需要很多的零組件,其中一個就是光學尺,這是精密定位必定需要的感測器。中國政府單單在大學裡研究光學尺的經費就是八億人民幣,至於他們投資在很多民間以及其他研究單位的經費又遠遠超過這個數目,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表示他們抓到了重點。他們知道如果沒有這種精密的感測器,精密的工具機將永遠是夢想。

完全趕上日本乃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但是我們總要訂出一個前瞻計畫,提高工業水準。希望大家知道,最高級的工業技術仍然建築在最基礎的工業技術之上,日本有全世界最細的金屬線,這種金屬線仍然是用研磨技術達成的。

我們也不必成天講一些花俏的口號,而應該腳踏實地地將一些基本技術做好,只怕我們社會無法瞭解這種想法。如果我們永遠不肯腳踏實地地去做,不要說八年,八十年以後我們可能仍在羨慕日本。

 

 

經濟/選對AI路徑 帶動產業發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93658?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7-20 02:0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科技會報主辦的智慧系統與晶片產業發展策略會議(SRB)日前閉幕,行政院長林全致詞時表示,人工智慧(AI)大幅改變社會型態與民眾生活方式,未來更將產生許多新行業,甚至影響法制規範,台灣必須趕上腳步。林全認為,台灣過去硬體產業具優勢、扮演經濟推力,未來要以軟體為拉力,政府將優先進行資料開放、資通安全、實驗場域及人才培育等環境,讓台灣在下一波智慧革命中取得機會與優勢,邁向未來經濟發展新階段。

政府去年底已通過「DIGI+方案」,將智慧聯網、無人載具等先進數位科技列為重點研發項目,明年並規劃投入140億元推動智慧科技相關計畫,預計至2025年約投入1,000億元。此外,政府也在前瞻數位基礎建設計畫中,編列近120億預算用於智慧科技,包括建構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平台、民生公共物聯網及園區智慧機器人創新製造基地等。

政府在AI產業及應用即將起飛之際,廣徵產學研各界意見,做為未來研擬推動細部計畫政策之參考,值得肯定。尤其邀請許多目前在美國軟體大廠任職的年輕人回來提供建議,協助台灣與國際接軌及促進投資,除了讓人對策略會議耳目一新,也感受到這些年輕人對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關心與熱情。

從整體會議的討論中觀察,大部分的意見還是在所謂的AI產業化、產業AI化,以及基礎環境的健全,包括人才、法規、開放資料、資訊安全以及實驗場域等構面的問題。但AI如何產業化?產業如何AI化?環境如何完善,的確需要進一步思考。尤其是在路徑的選擇上,究竟產業化或普及應用為先?不同立場與角度,意見也不一樣,政府的確需要從宏觀面思考如何讓產業效益極大化。

在基礎環境的健全方面,相信國人都很期待,也希望政府能加強開放及鬆綁的力道,讓台灣的環境能夠回到如PC時代般,成為全球尋求AI創新的基地與樞紐,這需要政府在心態及法規上做大幅度的調整。以資料開放為例,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加值及應用,進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若開放的資料沒有運用價值,開放再多都沒有用。因此在思考促成資料開放上,應以應用價值為管考指標,而非僅以開放多少為目標。

再以實驗場域為例,政府除應積極協助實驗場域的提供之外,也應幫忙解決有關跨部會、跨中央與地方的整合,加速智慧科技系統實驗的進行。同時,也應進一步推動將示範場域的系統建置及營運模式擴散至其他縣市,以發揮規模經濟,並思考運用既有的國際經貿平台以及科技外交管道推動輸出,以此次SRB會議討論的智慧防疫系統,在南向國家相信應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在AI產業化方面,AI產業鏈與價值體系非常寬廣,從基礎資源的硬體,資料擷取、儲存及整理,多元的終端裝置,機器學習及開放原始碼,以及各類型的服務,如技術導向的服務(電腦視覺、自然語言、機器學習、推論推薦),商業支援服務(如行銷、助理平台及人力支援)、垂直行業服務等,究竟哪些領域附加價值及外溢效果大,應該優先投入資源,都需要進一步評估,而未來台灣的AI產業圖像要發展成如何?也應事先有所擘畫。

而在產業AI化方面,由於人工智慧技術在食衣住行育樂及政府服務等方面都能應用,因此除了重點發展領域,如製造業、醫療及健康管理、交通運輸及能源產業應強化AI的應用之外,建議籌組AI應用服務團,協助各行各業能夠快速的運用AI來提升營運效率。政府也應積極思考如何運用AI來改善服務與效能,除了讓民眾有感,更可展示推動的決心。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67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