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08 17:08:02瀏覽526|回應0|推薦1 | |
我見我思/老人照顧老人 https://udn.com/news/story/7272/2436777 圖/ingimage分享 農曆年期間,我特地休了兩周的長假,原本打算開車載八十歲的老媽四處遊玩,沒想到她不慎摔斷大腿骨。當天恰逢周日,花蓮的玉榮醫院沒有骨科醫師值班,我叫了救護車,緊急送往門諾醫院,幸好門諾當日有骨科醫師,並願意幫媽媽動手術。 媽媽的手術順利又成功,送回到病房已是深夜。這六天,我全程陪伴照護,靠著以往照顧生病老爸的經驗,此番當看護是駕輕就熟。媽媽出院的前一晚,隔壁病床住進一位將進行腰椎手術的老奶奶,由於年紀與老媽相仿,她們打開話匣子後便聊個沒完。 鄰床的奶奶僅小老媽一歲,因為兒女都不在身邊,幸好她有位老朋友就住在醫院附近,願意協助看顧與陪伴。哇,一看到要照顧病人的人也是位年近八十歲的老人,讓我驚訝又佩服。 住院期間,老媽一直感謝我的細心,讓她深感幸福。但我心裡卻想著,等我老了,是不是也會像鄰床的老奶奶一樣,需要老友來照護?現代人孩子生得少,要求孩子按照傳統的孝養觀念也難,恐怕我們要有自立自強的準備,以免到了老年發生無人可照顧的危機時才慌亂不已。
失智照護人才 長照重中重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63789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監察院針對衛福部長照10年計畫當中,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暨行動方案缺失調查,要求檢討改善。 本報系資料照分享 監察院就長照1.0推動的失智症防治照護缺失提出調查報告,要求衛福部檢討改善。事實上,長照2.0也有相同問題,衛福部應徹底檢討,調整政策優先順序,否則失智症社區照護網難以建立,失智症照護引發的家庭悲劇,勢必持續發生,政府難辭其咎。 過去十年,失智症罹病人數不斷增加,甚至出現不少家庭悲劇,原因即在:台灣欠缺失智症社區照護支持網,未長期規劃照護人才培育計畫,未建立失智症友善社區環境,未規劃對家屬的教育訓練課程,忽視失智症照護教材與個案研討的資訊平台等。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確診後平均餘命長達八到十年,甚至還有廿年,每一病程家屬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均不同,從疾病的認識、照護技巧、溝通方式、如何規劃非藥物療法生活、口腔保健、營養、吞嚥訓練、肢體活動、身體照護、移位、翻身、清潔等涉獵的非常廣泛,是跨領域的訓練,目前台灣醫學及護理學系均無課程能提供完整教材。 過去衛福部委託民間團體所提供課程,大多是制式化六至八門課,無法涵蓋不同病程所需,更不能提供不同類型所需,家屬照護苦不堪言,尤其是面對患者遊走、半夜不睡、被害妄想、貪食、誤食、暴力行為等精神行為症狀,家屬束手無策;嚴重時,希望玉石俱焚,終結彼此生命,稍輕者也罹患憂鬱症。 筆者呼籲衛福部,應優先建立失智症照護人才培育中心,規劃出長期及各階段的訓練課稅,建立照護個案與教材資訊平台,並設立社區照護支持網,提供家屬支持與喘息服務,推動友善社區環境,增加更多瞭解與關心這疾病的支持者,讓家屬照護壓力得以紓緩,維護適宜的照護方式與品質。 目前衛福部在各地掛起「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招牌,仍不見人才培育,沒有專業人力,如何提供個案管理、規劃照護計畫、提供喘息服務,更遑論給家屬完整的教育訓練課程與照護技能,醫療機構與社區仍是各行其是。 此外,衛福部繼續過去政策,廣設日間照顧中心,再加上長照2.0服務據點ABC中,A級也將提供日照服務,沒有培育人才,造成現有日照服務品質下降,因原本一家日照據點有八位照服員,目前迅速發展到八家日照,每家日照僅有一位有經驗的照服員,其他多為新手,缺乏訓練,狀況自然百出。 日前發生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家屬早上將七十五歲失智長者送到日照據點,竟然會遊走到馬路,陷入車陣,所幸警察發現保護返家;為何接受日照據點渾然不知長者外出,凸顯出日照的人力素質問題,正是快速發展下,不先培訓人才發生的窘態。 人才是服務產出、制度運作的基本要件,沒有人才無法產出有品質的服務,衛福部應優先長期規劃培育人才,否則幾年後同樣的問題還是存在,未來還會發生多少失智症家庭悲劇,衛福部真應以同理心去規劃與執行政策。
地區醫院消失/醫改會:快改革健保支付標準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2629288 2017-08-08 00:29:26 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台北報導 健保開辦廿二年,地區醫院減少三成六。成功大學經濟系教授劉亞明以健保大數據分析醫院退場原因,發現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制,加速醫療機構兩極化發展,尤其以南部縣市的地區醫院退場率較高。醫改會呼籲,盡速改革健保支付標準,健全家醫制度,才能讓分級醫療更完善。 劉亞明發現,二○○二年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制度前,偏鄉縣市的醫院退出率較高,但後來是都會區醫院退出率較高,顯示都會區經營成本與競爭,在總額制度實施後成為醫院退場主因;另在總額體制下,同一地區門診與住院診次成長愈多,平均每次得到的給付愈少,醫院因不敷成本,愈容易退出市場。 健保支付差異也是造成國內醫院兩極化原因,劉亞明指出,治療同一種疾病或同一種手術,層級越高醫院所獲給付愈多,造成「同工不同酬」問題。例如,進行無合併症闌尾炎手術,地區醫院所獲支付比醫學中心少了近二千元,單純剖腹產則少了一千七百多元。 劉亞明指出,今年實施分級醫療部分負擔差異前,到大、小醫院就醫付費差距不大,民眾不論病情輕重,會優先選擇設備較好的大型醫院,助長醫院大者恆大趨勢,小型醫院除非轉型成功,否則只有關門、退出健保特約,或是改為診所。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健保支付現況存在「同病不同酬」、「不同病同酬」弊端,例如醫學中心、地區醫院看同一種病卻有支付差異,以及醫學中心看感冒跟複雜心臟病的診察費都相同,使醫學中心門診量、輕症量都高,若回歸分級醫療,這些輕症、門診病人都應分流到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診。 立足地方逾四十載,台南善化謝醫院停業,招牌已經拆除,對外招租中。 記者謝進盛/攝影
地區醫院消失/苦撐?轉型! 老醫院求生挑戰 2017-08-08 00:29:25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李蕙君、李京昇/連線報導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2629292 健保制度上路以來,地區醫院消失近二百家,不少在當地經營數十年的老醫院不敵環境變遷,紛紛歇業關門,留下來的多半勉力經營或力拚轉型。 曾獲醫師公會醫療典範獎的桃園新永和醫院院長洪政武執業五十年,被稱為「醫界土地公」,提到患者迷信大醫院,讓他十分感慨。他說,有次某位車禍民眾橫躺在醫院門口走廊,他請醫護人員用擔架送到診間治療與包紮,沒多久,救護車趕到,說車禍要送往急救責任醫院,便將病患接走。 洪政武說,許多社區醫院有能力處理外科病患,民眾不買帳,不僅對小醫院有衝擊,也浪費醫療資源。 除了病人數逐年減少,洪政武坦言,鄉村、小鎮醫院的醫師、護理人員難留,要比大醫院價碼高出一成,加上現在醫療儀器、藥品走向企業化經營,對社區醫院更是隱憂。新永和醫院現轉型治療慢性病,專門醫治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希望幫助厝邊老鄰居。 高雄市愛仁醫院經營四十年,院長謝武吉說,健保實施前每月有上百台刀,健保實施後,經營轉趨困難,最慘時每月虧損一百多萬元;後來推出「地區醫院就能看到名醫」商請高雄榮總、長庚等名醫駐診,咬牙投資五千萬元添購設備、擴大看診科別,轉型成綜合醫院,去年起才有盈餘。 五十六年前由外籍修女募款成立的台東聖母醫院,過去以助產為主,現在卅歲至五十多歲的台東人,有三成以上在此出生,因不以營利為目的,曾出現財務危機,十多年前面臨存亡關頭,一度發不出員工薪水,募款苦撐。後來院方力拚轉型,思考「給予台東人最需要的」,投入預防保健及癌末安寧療護,持續守護後山居民,也打出享譽全國的好口碑。
地區醫院消失/消失的婦產科 屏東偏鄉只剩1名產科醫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2629074?from=udn_ch1005cate5681_pulldownmenu 2017-08-07 21:51:15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台灣生育率屢創新低,少子化也影響婦產科診所生計。健保開辦後,全國診所數增加,但婦產科診所卻相反,從1995年的669家減少至前年的363家,足足少了一半,其中基屏東恆春四鄉鎮,目前只有一名產科醫師協助接生,偏鄉產婦就醫權益值得關注。 衛福部統計,去年全國約有20名孕產婦因出血死亡,其中3例發生在屏東,皆是因路程太遠、來不及就醫導致。曾任屏東縣衛生局長的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說,屏東縣基層婦產科資源不足,開業婦產科診所從健保開辦當年的12家,減為5家;屏東恆春四鄉鎮現只有一名開業婦產科醫師,若無外部醫院支援,孕婦出血死亡比率可能還會提高。 「基層婦產科萎縮,衛福部應正視此問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婦產科診所病人多為產婦,孕期至少有10次產檢,通常產後不會再來。經營婦產科須備齊產檢儀器,還得24小時待命;據估算每月至少接生20名新生兒,才能維持運作,少於20人等同負債經營,診所為維持生計,有些改看婦科疾病,有些則是關門大吉。 黃閔照表示,面對基層婦產科診所消失,婦產科醫學會近期已經向衛福部提出「孕產婦管理制度」,在產婦懷孕後協助整合住家周遭生產資源,並提供就近就醫資訊。該案正待衛福部的決議後,發布試辦計畫與縣市。 該制度也需要統整基層與各大醫院婦產科醫師資源,以「開放醫院」方式接生。例如A醫師願意到偏鄉接生,但他並沒有在當地開業,可以借當地醫院診間、開刀房等,協助接生。黃閔照表示,開放醫院制度仍需要健保署解套,一改過去統籌給付給醫院,由醫院核發薪資給醫師的雇傭關係。婦產科人力吃緊,基層婦產科診所還面臨萎縮問題。圖為接生示意照。圖/報系資料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