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2 10:34:21瀏覽259|回應0|推薦0 | |
聯合/炸彈客與護鯊哥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9150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綽號「護鯊哥」的施姓男子坦承寄送斷手包裹,表示他要讓賣魚翅的商家有同理心。 記者林孟潔/翻攝分享 不少迪化街商家接獲假斷掌包裹,外界推測這是為抗議買賣魚翅。果然,最近一施姓男子承認是自己所為,聲稱鯊魚被切掉魚鰭如同手腳被砍,希望商家感同身受,也強調會扛下責任,並自認「非常光榮」。 任何高尚的目的,均無法合理化其非法手段,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共識。不過,今天台灣「法治」的優先性被推到很後段的位置,有時更因體制的不正義,讓人心生「為改革不擇手段」的憤慨。例如,施男現在被稱為「護鯊哥」,恰似當年「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被視為農業的良心。 就鯊魚保育而言,魚翅爭議延燒多年,歐盟早已明文禁止割鰭棄鯊,香港半島酒店多年前亦宣布停售魚翅;但在台灣,卻吃者照吃,售者照售。台灣捕鯊惡名遠傳國際,漁船曾在保育區被抓到捕鯊割鰭,遭逮捕受罰。漁業署雖宣稱遵守國際漁業組織之養護規範,但以迪化街賣魚翅、夜市賣「鯊魚煙」之普遍,保育觀念何曾落實? 保育措施中看不中用,效果如杯水車薪。再舉一例:新聞報導廿年來台灣推動賞鯨活動已累計五百萬人次參與,但因無規範細節,造成賞鯨變擾鯨,有賞鯨船竟直接穿越整群鯨豚,或海豚被多艘賞鯨船包圍而飽受驚嚇。這種種令人痛心之事,或許只能期待「護鯨哥」挺身而出了! 這就是台灣現況,從白米炸彈客到護鯊哥不惜觸法護生。齊柏林去世引發民眾哀悼,但「看見台灣」的精神如何傳遞下去?
被齊柏林「看見」汙染 日月光卻勝訴 https://udn.com/news/story/6840/2538073?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 【文/杜震克】 2017-06-21 17:07分享 日月光過去因排放廢水,遭高市環保局裁罰一億二○一萬元,最高行政法院於今年六月八日判環保局應返還罰款。高雄市政府發言人、新聞局長丁允恭說:「這只是行政法院和我們的見解不同,但並不等於司法單位認定日月光沒有違法。」 打了近四年官司的日月光半導體K七廠涉嫌排放廢水汙染後勁溪一案,被導演齊柏林「看見」汙染的日月光,在司法上一路贏到底,但實質上卻付出慘烈「代價」。修正過後的《水汙染防治法》,強化刑責與罰則的所謂「日月光條款」,將永遠讓人記得後勁溪;日月光「痛並熱烈著」參與公益、重建形象,卻被高雄市議員稱為「贖罪捐款」。到底是誰輸了?「輸掉的是公信力。」水資源保育聯盟學術召集人兼發言人陳椒華,總結她的看法。 最高行政法院判返還罰款 陳椒華所指的公信力,著眼在高雄市環保局舉證不被法院採信,監測及檢驗的公信力不足。「日月光這個案例,不管現在證明是當初錯用了法規,還是舉證不足,抑或是檢測、監測人力不足,上至環保署下至各縣市環保局,都要加油並思考,習慣發包委由環保顧問公司來協助,是否真的有公信力?」陳椒華語重心長地說。 日月光在二○一三年十月因排放廢水,遭高市環保局裁罰一億二○一萬元,日月光提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罰單,並返還罰鍰;最高行政法院於今年六月八日判環保局應返還一億多罰款。 2013年日月光排廢水汙染後勁溪,引發環保團體抗議。 攝影/柯承惠分享 「我們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做法,但大方向將朝修正後的《水汙染防治法》來進行。」高雄市環保局副局長張瑞琿重申,將針對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理由,對日月光在發現汙染情況後,該停工未停工,以及其工廠廢水處理功能不足,延伸超排放所產生的積極商業利益,重新計算裁罰。 高雄市政府發言人、新聞局長丁允恭也說,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要高市府返還給日月光一億餘的行政罰款,「這只是行政法院和我們的見解不同,但並不等於司法單位認定日月光沒有違法。」 當時的環保局長陳金德,也認為日月光違法。日月光老闆第一時間指全案是一偶發意外,遭陳金德斥責:「簡直是胡扯!」他親自帶隊到日月光K七廠,看到日月光副總還在據理力爭,陳金德不假辭色地回說:「到了這個時候還在辯解。」之後二審日月光竟然逆轉勝時,陳金德就更不客氣,痛斥:「法律比較保護汙染者,而沒有保護環境。」
聯合/也是「看見台灣」 2017-06-13 02:2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20396?from=udn-relatednews_ch2 齊柏林墜機身亡,舉國震驚,更是台灣的一大損失。各界都以不同的方式向齊導致敬,贊助企業也願意繼續出資,尋覓適當人選接手完成齊導的遺願。齊柏林雖然遠去,但他帶給台灣的正面價值,可望延續下去。 不幸的是,也有人利用這起悲劇,大秀人性的醜陋。網路上,有人利用齊柏林「外省第二代」的身分大作文章,撩撥族群問題;更有人在真相未明之際大談「被意外」的陰謀論,甚至逐一點名可能的「凶手」。 最誇張的,是政務委員張景森,竟藉齊導之死對與他意見不同的政治人物進行攻擊,甚至批評「為什麼這種水準的無良政黨可以在台灣生存?」這顯與個人的好惡無關,只是在消費齊柏林之死,以偷渡自己的政治主張,進行人身攻擊。人性的醜陋,真是可以無下限。 這些現象所反映的社會陰暗面,正是這些年來台灣在許多議題上紛擾不休、徒自內耗的根源。說得多、做得少;批評多、建議少;撕裂多、合作少;想像多,求證少;惡意飽滿,善意匱乏。也因此,台灣政治經濟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後退。 齊柏林的「看見台灣」,除展現台灣之美,也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環保問題,讓人們看到國土的破碎。齊導雖未能完成「看見台灣II」,他身殉山河,也讓大家看到了人性的美麗和醜陋。讓美好的繼續傳遞,讓醜陋的消失,是齊導拍攝台灣的初衷,也正是大家應該追求的願景。
我們一「齊」熱愛台灣
2017-06-12 02:08聯合報 葉俊宏/教(台中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1828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因為齊柏林導演的大愛,在學校服務的我,透過課堂,引用作為教育學生的題材,分享台灣的美,進而鼓勵學生透過影片的空拍鏡頭,感受生長在台灣的美景、人文、好物,以及對環境不斷破壞、國土變異的省思。 若從齊柏林導演的影片,進而尋找導演發心為台灣所做的各項報導,一位熱愛台灣,為台灣留下環境紀錄的人,任所有關心台灣的國人、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都足以動容、敬佩,從而一同關懷台灣、護衛我們的家園,找出汙染問題,揪出破壞環境的業主、努力促成修法使之更加周延。 慟!哀悼齊柏林導演。感謝您為台灣所付出的心力,希望您在天之靈能夠繼續保佑台灣,更希望更多熱愛台灣的國人、友善企業,能繼續以行動力,發揮影響力,保護我們擁有的美麗山河。
聯合筆記/齊柏林,用命再喚「看見台灣」 2017-06-13 02:42聯合報 許俊偉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20347 《看見台灣》曾讓大家「看見台灣」,帶動國人一波拯救國土的熱潮,但風潮過後,國土傷痕仍在,甚至更加傷痕累累。齊柏林為再喚醒大家對環境的重視,再次承載著理想升空,未料新片開鏡才三天,卻傳來墜機身亡的痛心消息。 這回,他用命再喚「看見台灣」,能換來官民痛定思痛? 齊柏林原任職於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為拍攝高速公路工程而與空中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後來他毅然辭去公職、放棄退休金,專注空中攝影,並在二○一三年推出紀錄片《看見台灣》,不僅打破國內紀錄片票房紀錄,也獲金馬獎肯定。 《看見台灣》用高空視角帶觀眾看到台灣土地的美麗與哀愁,影片詳實記錄國土傷痕,從高空鳥瞰被染成異色的高雄後勁溪、遭違法民宿啃食的清境山林等畫面,震撼全台,燃起國人對環境和國土保育的重視,確實讓很多人「看見台灣」。 當時相關部會政府官員都要觀影,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還宣布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盤點片中揭露的環境破壞問題。 但三年多過去,汙染和開發依舊傷害著這片土地。齊柏林罹難的前兩天,最高行政法院確定撤銷日月光汙染案的一億多元罰鍰;當年雷厲風行查察的清境民宿,最後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絕大多數民宿都仍在營業中。 齊柏林特別關注的太魯閣亞泥採礦區,上月他重飛該地時才感嘆又比五年前挖得更深,但經濟部日前核准展延亞泥廿年的挖礦權。不過,經濟部昨天表示,將修改礦業法,並將舊礦場納入環評。 齊柏林的壯烈犧牲,再次喚醒不少國人關注這片國土。環團發起要求經濟部撤銷亞泥採礦的展延許可連署,人數一夜倍增。但這股關心家園的氣勢,這回又能維持多久?政府和財團是否在鋒頭過後,能正視我們這塊脆弱土地的呼聲,不讓它再受傷害。 未來也許還有《看見台灣Ⅱ》,會有人協助完成齊柏林關心海洋垃圾的遺願,也可能會有人持續喚醒國人「看見台灣」。但我們已經痛失齊柏林,這次就該痛定思痛。 尤其執政當局,責無旁貸應徹底解決現存國土、環境問題,讓未來不用靠《看見台灣》來「看見台灣」,而是讓《看見台灣》只會看到國土的美麗,不再哀愁。
齊柏林用生命戳破以「開發為名」的謊言 2017-06-13 02:42聯合報 莊貿捷/研究生(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20384?from=udn-hotnews_ch2 齊柏林導演用影像戳破建商、地方政府以「開發為名」的謊言,讓我們知道土地正在承受濫採濫伐的傷害。在看過「看見台灣」後,才明白環境、土地、居民三者相互相生的關係;在所有開發的背後,是數不盡的利益輸送與環境破壞。現實社會中不斷上演的荒誕劇碼:工業廢水排放、水源地濫採、河基砂石盜賣、違規建地浮濫等問題。在這塊土地上,有人卻以省籍區分人心,以地位判別貢獻,更以學歷獨斷才能。若能明白齊導所堅持的夢想,就能明白他無比強大且堅毅。 我在齊導的影像中,看見他對於這片土地的濃烈的情感,也想到我的故鄉苗栗。日前苗栗縣長提出解決縣府財政困難的方法是:在三義地區邊坡或淤積的河床進行土石開採,一方面疏濬,增加縣庫收入,卻漠視水土環境的評估。砂石盜採、濫墾濫伐在苗栗其實行之有年,把持在黑道、白道掌上,是縣民們肚裡皆知卻又不能說的秘密,多年來苗栗有哪一條河不是被挖得亂七八糟?年年改變的河道,土石塌了又崩的邊坡。這些年冠冕堂皇的開發建設,沒收了縣民們兒時恬淡適愜的夢,換來一台又一台呼嘯的砂石車,滿載黑金通往各種利益網絡。而無辜棲身在山間、河道居民,只能無力地等待大自然的反撲。 齊導用紀錄片道出許多人想說卻不敢說的痛,用生命告訴我們有些事,該堅持的事情就會堅持下去。若你從來不曾關心過台灣的現狀,可能為了生活奔波,也很多人只在意自我的享樂,其實並沒有對錯。只是哪天若你想到,曾經有一個人熱愛他的夢想與土地,他放棄了社會框架中鼓吹安逸穩定的工作,帶著勇氣飛上天際,俯瞰被傷害的家園,用光影撫摸大地,並告訴我們還有人,曾經用生命在堅持著。
謝謝你,看見台灣更多美好 2017-06-12 02:08聯合報 許瑞庭/家管(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1827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齊柏林導演不幸意外身亡,讓國人皆深感遺憾。 齊柏林驟逝前三天,筆者才剛好從花蓮娘家坐著太魯閣號火車回台北。北迴鐵路沿途風景總是讓我流連,深深感受台灣之美。花蓮娘家周邊一塊塊即將由綠轉黃的稻田,一幕幕藍白相間的潮來與潮去,讓我更明白為何在花東從事民宿業的父母,可以有機會遇見許多各國的旅人,是多麼肯定我們的人情、風景。 因為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更多美好」的使命,讓自幼不敢坐雲霄飛車的齊導,依然克服懼高症與種種障礙,用心空拍取景。更為了讓你我可以不需「居高」,便可「臨下」,無需「登高」,便可「望遠」,並從影片中更加了解破壞大自然所要付出的代價,也讓許多企業家檢討起除了賺錢、拚經濟、擁有高社經地位外,是否還有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值得大家一起努力。齊導的努力,讓更多人的、更多企業的環保意識抬頭,願意改變自身對於環境的生活習慣。 齊柏林雖然走得突然,但團隊拍攝出來的一景一物,皆讓你我明白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你我有心呵護這片山、這片海、這些生命、這顆地球。
聯合/齊柏林未盡的鳥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16837?from=udn-relatednews_ch2目
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從來不是一部關於台灣美麗風光的浪漫電影,而更多是關於這個島嶼土地與傷痕的故事,那些人們在地面看不見的瘡痍和破壞。齊柏林以飛行的方式,藉由鳥目的視野,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島嶼和家園的面目。 誰料,就在齊柏林宣布《看見台灣Ⅱ》開拍計畫後兩天,傳出他在花蓮山區勘景時墜機身亡的消息,令人震驚與哀慟。《看見台灣Ⅱ》原本有一個更大的視野,齊柏林的鏡頭將不僅對準台灣,還將擴大到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澳洲等國,更計畫潛入海洋,探索這些西太平洋黑潮帶上國家在環境生態上的交互影響。遺憾的是,齊柏林壯志未遂身先死。 作為片名,《看見台灣》是一個含蓄的標題,不明言看見美麗或醜陋,而含蓄正是齊柏林的性格。作為一名公務員,他負責國道新建工程的拍攝,卻從空中看見台灣山河的哀愁。你以為《看見台灣》是要呈現台灣的山川美景,齊柏林卻暗置了令人怵目驚心的變色山海。當一些環保運動者批評他的鏡頭太過隱晦,批判力不足,齊柏林卻認為讓畫面說話就好,他寧可留待觀眾反思。 不採取尖銳的控訴,也許正是《看見台灣》一片成功的主因。齊柏林留給觀眾充裕的思考空間,他也贏得了廣大尊重。 飛行的齊柏林也許寂寞,但在地上他並不孤獨。問題是,齊柏林撐起了一個政府部門沒做的事,在他走後,這將留待誰來完成?
劉克襄/永遠的飛行家 2017-06-12 02:02聯合報 劉克襄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1824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四年前春初,齊柏林邀我搭乘直昇機到北海岸探看核四廠。 直昇機飛到金瓜石附近山谷,或許是因地形變化,突然間迅速上下陡降,彷彿隨時要炸裂開,或者下一秒就要墜落。安然返回松山機場後,我驚魂未定,悄悄探問,每次出去拍攝都是這樣嗎?他回答,為了獲得好畫面,往往比這次嚴重。 自那回以後,打死我都不想再坐第二次。但從那時起,他後來再跟我提到,為了《看見台灣》飛行兩百多次,我自是心驚。每次看他搭乘直昇機空拍,總是想像著,一隻孤單的蜻蜓上山下海,梭巡於不同的領域。在廣渺的天地間,那身影是非常微弱而渺小,不知前方有何危險在等待,卻必須勇敢的邁進。靠著一架陽春型的直昇機,與天借膽,為台灣賭一個明天的美好。說穿了,這樣的空中生態攝影根本是史詩性的創作,無與倫比的華麗探險。 但如此勇敢執著的人,很難想像他的成長過程裡,並不是一個很有自信的孩子。在升學過程裡,他唸的不是技職體系的名校,從小對自己未來能從事什麼一直充滿困惑。八○年代中旬,高三那年,看到一張我躲在關渡沼澤拍鳥的照片,才意外給予啟發。 二○一○年,我們初次見面,他彷彿見到偶像明星,緊緊握住我的那一場景,自己仍記憶猶新。他一直喃唸著,感謝我當年給予的啟發。但那只是一不小心被刊印在書本的野外照片,私底下我反而更感謝他的回饋。沒想到自己的挫敗,卻讓另一個人翱向天際。同時,讓我更擁有勇氣,回顧自己當年不經世事的愚騃。 後來,我在台科大有一系列美學的通識講座,邀請他代上一堂。那時他還只是以相機在空中攝影。他有些猶豫,擔心自己學識不足沒資格教學。我跟他好言相勸,只要播出空拍圖就足以感動學生。他勉強應允,教完後,隔沒幾天,我打電話去探問上課情形。他說挫敗感很深。我愣了一下,不敢置信。過去我聽他的講演,從高空帶來的視覺震撼,還有淵博的台灣地理知識,常讓聽眾感動。 原來,照片再如何壯闊感人,播映十來張後,不少學生還是打瞌睡了。從電話那頭,柏林轉個彎,跟我悠然提到,你看過盧貝松最近用直昇機拍的地球生態片嗎?我隨即敏感地暗示,這部片子可能賠了不少錢。他說很想像他一樣。 沒多久,他真的花了三千多萬,抵押房產買回來跟盧貝松一樣的鷹眼攝影機。有回我特別去探看,那顆像籃球大的空拍機。他空出一間辨公室,比家中神明更寶貝的供奉著。但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很昂貴器材的保護,而是一個創作者對未來展現的無比熱情和毅力。他非常清楚自己正在努力的目標,想要為這塊土地拍出什麼。 空拍生態電影不只需要龐大資金,更得身懷冒險犯難的勇氣。因為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他不惜一切的付出。有一回,甚至跟鳥畫家何華仁說,「飛上去後,縱使不降落,都沒關係。」那是超乎我們想像的狂熱,以及對環境關心的急迫。 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第二位齊柏林了。對我而言,《看》片不但提供一個重新審視家園的角度和美學,背後還有一個精彩的勵志故事。一個平凡成長的青年,如何因堅持喜愛的事物,在重重困難下,最後實踐了美好的夢想。 過去,我常常這樣描述他的探險,未來也會繼續這樣定位。在成長中,遇見不平凡的自己,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俗氣之話,但齊柏林,美麗而璀璨的具體實踐了。(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齊柏林失事機為何僅單發引擎1名駕駛? 專家說明 https://udn.com/news/story/11202/2518585
2017-06-12 10:00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即時報導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不幸罹難,飛安會仍持續調查失事原因,外界多有揣測為什麼失事的直升機是單發動機?飛機上為何只有一名駕駛?航空研究者鄭羽哲說明,普通航空業不是民用航空運輸業,所以直升機並不能拿民航機來比擬。 鄭羽哲解釋,在普通航空業(非定期商業載客服務)的小型機種,單發動機的機種非常常見。單發動機和雙發動機的差別在性能考量,多一顆發動機當然「感覺」起來較可靠,性能也更好,但相對就是耗油、成本高。至於可靠度差異不大,反而面對天候、地障的威脅,是比發動機數量更要小心的事情。 鄭羽哲表示,齊柏林在拍攝作業中使用凌天航空的Bell 206型直升機,就是輕巧、成本較經濟的單發動機直升機,國軍也有軍用的同型教練機(TH-67),同型機在全球生產超過7000架,是非常可靠的直升機機種。 至於飛機上為何只有一名駕駛?鄭羽哲說明,普通航空業飛行時間沒有像是民航機飛行員那麼長,相對無線電通訊負擔很少,所以單純一名飛行員就可以進行飛行作業。空軍、空勤總隊的直升機之所以配置兩名飛行員,是由於擔任搜救任務,風險比一般的勤務更高,增加直昇升在搜救任務時的安全性;空拍任務時則因為直升機不會接近地障,所以只須要一名飛行員就能擔任勤務。在國外搭乘直升機遊覽飛行時,也都是一名飛行員就可以作業,道理是相同的。 鄭羽哲說,考量直升機的氣動力性能會隨著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載重性能就會越受到限制,地面人員和飛行員就需要照表操課。依據齊柏林的花絮,空拍器材應該有500公斤、加上人員的重量,單發動機的Bell 206直升機足以因應任務需求,也是成本合適的操作機種。 他也說,意外的發生原因只能靜待飛安會調查,也相信齊柏林在天上仍繼續看見台灣,看見齊柏林最愛的家園。
墜機前機體左傾 齊柏林等3人左側遭撞擊
導演齊柏林搭直升機失事,花蓮地檢署及飛安會昨前往墜機現場實地鑑定、採證,直升機殘骸則送往台北進行拆解,查明確實墜機原因。(楊漢聲翻攝)
導演齊柏林(本報資料照片)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等3人,10日墜機喪命,花蓮地檢署及飛安會昨天進行現勘,調查人員初步排除機身勾到鋼索或電纜墜落、也沒有空中起火燃燒的現象,但是,因為3具遺體都呈左側撞擊,不排除直升機墜機前的最後一刻,機體呈左傾狀態。 排除空中起火、誤勾電纜 花蓮地檢署指出,綜觀已獲取的證據,仍不排除直升機因機械故障、駕駛操控、或氣候風向等因素造成不幸,後續將由飛安會移動直升機殘骸、發動機及相關重要零件,送往實驗室拆解比對,查明確實墜機原因。 對於失事原因,航空界人士認為排除天候因素,因為當天花蓮天氣良好,能見度高、風力不強,不會造成飛行障礙,事故應為機械故障或人為因素。 根據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資料顯示,10日上午花蓮天氣晴朗,能見度約20公里,上午10點起風力從2級增至3、4級,至下午1點左右,瞬間最大陣風6級。民航局推估失事時間約在11點至12點,天氣應該不致於影響飛行安全。 失事地有下沉氣流側風 不願具名的資深航空界人士表示,天候看起來的問題應不大,但失事地點是山海交界處的河流縱谷地形,可能產生下沉氣流與側風;且直升機機體小、飛行高度低,遇到突發狀況,駕駛員有可能反應不及,這是當地特殊環境,需列入考慮。現役徐姓民航機師說,Bell-206屬於小型直升機,對於氣流、風切等外在環境影響的承受能力較低。 飛安會調查官李寶康表示,關於飛機系統或其他因素,須會同國外直升機製造商拆解,才能進行深入鑑定,但由於此系列直升機,重量在4700公斤以下,並未強制要求安裝黑盒子,目前正在設法調閱雷達軌跡資料,希望對調查有所幫助。 同型機停飛 須裝黑盒子 根據民航局紀錄,失事直升機為2001年11月出廠,機齡已逾15年,是3架同型機中服役最久的一部。徐姓機師說,機齡長短不是絕對問題,重點在維修管理。由於去年6月出事直升機的發動機葉片曾發現有鏽痕和凹洞,飛安會應仔細調查保養紀錄,了解失事是否與機械因素有關。 民航局表示,機身殘骸與其他證物今天就會運回台北做進一步調查。事故發生後,另2架同型機已停飛,避免同型機存在未被發現的機械因素,等調查完畢且裝上簡易型黑盒子後才會再准予飛行。 (中國時報)
社論-民意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2017年06月12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12000014-260202 英國國會大選650席次中,保守黨獲318席、工黨獲261席、蘇格蘭民族黨獲35席、自由民主黨12席、民主統一黨10席、以及其他等,沒有任何政黨能超過326席的過半門檻;原本執政的保守黨已無法單獨組閣,梅伊的首相地位也岌岌可危。 梅伊這次宣佈提前舉行大選的初衷,原本是期盼獲得英國選民「更強的授權」,希望未來在與歐盟就脫歐議題舉行談判時擁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結果事與願違,在國會未能取得多數席次下,連自己的職務都可能面臨辭職的可能。梅依對民意的誤判,正反映「民意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類似的情況早已發生在台灣,新政府就任一年以來,民意支持率節節敗退,不支持的比率則節節升高;雖然執政黨在立法院仍掌握穩定多數,可以強行表決任何它想執行的法案或決議。然而,若政府行事與民意相悖離,一路走來會很艱辛,尤其2018年有地方選舉,通常被視為2020年總統大選是水溫,更應妥慎規劃。既然「民意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各方都要戒慎恐懼,在朝者當以這一年來民意滑落為鑒,力挽狂瀾;在野者也不宜沾沾自喜,誤以彼消我長為必然。 先看看這一年來新政府民意的滑落,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執政一周年民調顯示,民眾給蔡政府的平均分數是52.41分;過半數(51.8%)民眾不贊同蔡英文領導國家的方式,39.4%的民眾贊同;58.1%的民眾不滿意林全內閣施政表現,滿意者僅34.0%; 62%的民眾不滿意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的表現,僅34%的民眾滿意。 另一個民調雖然數據不同,但顯示相近的情形。TVBS民調發現,對於蔡英文總統就任一年來的施政表現,民眾滿意度為28%,不滿意度為56%;較就職一個月時的18%高出38個百分點,且不滿意度首度超過五成。 行政院長林全滿意度僅26%,不滿意度也超過五成(56%);內閣團隊更低,僅有24%滿意,高達60%不滿意。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結果,人民對於蔡政府施政滿意度最高的前三項是追討黨產、年金改革與國防表現;最低的三項是拚經濟、林全內閣施政與司法改革。 此外,有關「年金改革」議題,民眾滿意度50.7%,不滿意度44.0%;「兩岸關係」方面,民眾不滿意度56.1%,滿意度38.1%,其中強烈不滿意者高達27.2%;有關8,800億元的「前瞻計畫」,僅有7.3%的人非常滿意,還算滿意的佔30.1%;不太滿意的有24.8%、非常不滿意也達24.1%,二者合計幾近五成(48.9%)。 至於TVBS民調另外調查11項重大政策的民眾支持度,包括一例一休、長期照顧、國防自主、年金改革、司法改革、黨產處理、南向政策、前瞻基礎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兩岸關係、政策溝通等。 11項重大政策中,僅長期照顧(45%:33%)、國防自主政策(38%:34%),兩項政策民眾滿意比率高於不滿意比率。 至於一例一休政策則滿意度最低(21%),同時不滿意度最高(67%); 拚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面,63%民眾不滿意,只有28%滿意; 關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26%滿意,42%民眾不滿意,20%不清楚,12%無法表示意見; 司法改革方面,55%不滿意,25%滿意; 年金改革議題有38%滿意,49%不滿意;黨產處理議題則是34%滿意,46%不滿意。 兩岸關係處理52%不滿意,34%滿意;南向政策推動31%滿意,41%不滿意。 綜合兩項民調,可以看出二者所展現的結果大致相同,雖然主辦民調的兩個機構傳統上政治立場並不相同,但做出相似的結果,表示兩項民調結果均能反映民意之依歸,並不因主辦單位的立場差異而有所分歧。 換言之,雖然政府不必為民調做事、不必隨民調起舞,但若民調足以正確反映民意,政府應當尊重民意,依民意施政。積極面要「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消極面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舉凡滿意度最低同時不滿意度最高的一例一休政策,所適用之勞基法當修則修;另外,合計三成民眾不清楚、無法表示意見(TVBS民調)甚至可能近五成民眾不滿(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則應加強宣導,不宜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態度。 至於執政團隊方面,58.1%民眾不滿意林全內閣施政表現,滿意者僅34.0% ;62%民眾不滿意民進黨重返執政的表現,僅34%民眾滿意(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行政院長林全滿意度僅26%,不滿意度高達56%;內閣團隊僅有24%滿意,高達60%不滿意(TVBS民調):顯示小英總統應該對內閣成員洗牌了。如何洗牌才能讓民眾眼睛一亮、讓政務推動政通人和,就看小英總統展現智慧了。 「民意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有智慧的一點點調整、有人氣的一點點溝通,就可能使民眾的觀感大為改變;政府之形象及民眾之支持度,可能因而往上提升,也可能從而向下沉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英國首相梅伊之敗,是為殷鑑;法國總統馬克宏之勝,足堪借鏡。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載舟覆舟,可畏惟民。 (工商時報)
檢討7萬農地非法工廠 農委會2招解套 2017-06-12 00:33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11204/2518327 為配合全國區域計畫修正,農委會正在盤點全國農地使用。全台非法工廠坐落於大小農地,爭議未解,經濟部日前指將輔導業者合法化。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接受本報專訪提出二配套:業者須付變更地目價差至農地保護基金;去年五二○後非法工廠即報即拆。堅持有兩配套,才能讓非法工廠解套。農委會正大規模盤點農地,未來農地上非法工廠也將配套合法化,圖為導演齊柏林的助手陳冠齊,失事前分享花東縱谷農地照給同學。 圖/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分享 目前相關配套細節還在研擬,農委會已與內政部、經濟部溝通討論中。 彰化頂番婆 違章逾九成全台從北到南約七萬家非法工廠坐落於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高雄市等地區,因地目屬於農地,被認定為未登記工廠。以有「水龍頭故鄉」之稱的彰化頂番婆水五金產業聚落為例,歷史超過四十年,共有六百家廠商,產值達全台九成,但違章建築工廠比率也超過九成。 蔡英文總統曾前往彰化頂番婆地區了解現況,上任後更指示推動頂番婆解決方案,再以這套方法處理其他面臨相同問題的中小企業。 農地總量不變 切割處理陳吉仲表示,若以國人最多需要八十萬公頃農地來看,在農地總量不變為前提下,將一部分重金屬汙染或者被工廠占領的農地切割出去,納入其他更好的農地,再加上配套措施,政府即可著手處理現在農地上非農業使用的建築物。 陳吉仲說,將針對設立已久的非法工廠,若要合法須將農地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或者工業用地,而其變更地目的價差由業者自付,放到農業農地保護基金,做為未來八十萬公頃實施對地環境給付、農地農用的補償基金來源。 價差如何計算、業者如何付費?陳吉仲說,價差依照各地公告為主,但這非農委會單一權責,將與相關單位討論;由於各地變更地目價差不同,金額還待估算。 「去年上任後的 我們負責」另針對去年五二○後所建的工廠,實施即報即拆。陳吉仲說,「我們是去年這時上任,當然要對此負責,避免讓非法業者抱持僥倖心態。」 陳吉仲說,農地不只有量還要有質,他說,像彰化頂番婆水五金這種工廠周邊的小塊農地,或者農地上有重金屬汙染的,這些農地若要保護,未來也得投入更多經費跟成本來維護農產品安全。 陳吉仲說,若要將汙染農地復育到得以重回農業生產,最快的方法是透過酸洗等化學方法,但成本貴,也會降低土壤活性,如果透過種植花卉等植育復生法,則要花至少四十年,在農地總量確保足夠的前提之下,農委會態度當然可以切割、可處理。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說,應要有整體規畫與配套,像是針對零星散布的違章工廠、汙染風險高的,應以輔導遷移作為主要工作,不能說繳了回饋金就可合法,會給業者「有錢好辦事」的錯覺。農地非法工廠合法配套與考量 圖/聯合報提供
非法工廠欲合法要繳多少? 農委會試算出爐 https://udn.com/news/story/11204/2519180?from=udn_ch2cate6638sub11204_pulldownmenu 2017-06-12 14:26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即時報導 農地上的非法工廠(未登記工廠)坐落於大小農地上,爭議至今未解;《聯合報》報導,農委會研擬兩個配套,包括業者必須付變更地目價差至農地保護基金,第二,520後非法工廠即報即拆;報導一出,引起眾多業者關切,如果要業者付錢就能合法,他們很樂意,只是到底要付多少錢? 農委會今天試算,以彰濱工業區附近,約2公頃的違規工廠、共違規30年為例,未來若要合法,要繳的錢是1億5000萬,金額依照違規廠區大小、違規時間長短,以及各地所在地價不同等各有差異。 如果業者繳不起未來怎麼辦?農委會指出,依照現行法令,如果繳不起就不是經濟部輔導的廠商,依照現行的區域計畫法中的違規建築處理辦法,就是直接裁罰、斷水斷電,再屢勸不聽就直接拆除。 農委會表示,這筆業者所繳交的生態補償金,將作為農地保護基金;至於外界質疑,要合法竟然要上億元,金額怎麼如此高?農委會表示,這涉及土地公平正義問題,違規工廠長期占用農地,當中也有賺取利得,不能說完全不用繳、或者繳很少都不適當。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