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崩壞的五權分立,倒退的民主政治 這才是我們要的司改 爭議人物主導.. 法律人的偏執VS.非法律人的偏見
2017/05/19 17:41:21瀏覽250|回應0|推薦0

 

莊勝榮》司改大戲結局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01005871-262105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即將進入尾聲,這場司法大戲,究竟是畫下完美句點,還是淪為鬧劇,將接受社會公評。

與民國88年的司改會議相較,當年由司法院主導,總統只是到場致詞,因為李登輝不是法律出身,所以無從指示或干預,且一連3天開完會議。這次司改會議由蔡總統主導,分組討論3個月,有連續劇的宣傳作用。

會議結論姑且不論,光是總統府主導司改就是敗筆,因為政治人物離司法越遠,越能贏得信任,可惜主事者鐵齒又無實務經驗,導致起手式不太優雅,難贏得人民信賴。

加上分組討論期間紛紛擾擾,例如綁人綁議題,中間有人退出等事件,這看似小事,卻遮掩了司改的光環。

會議討論上百件議題,近8成需修法。例如人民參與審判,不管是陪審或參審制都需修憲,但並沒有修憲或修法的要角立委參與,難怪立委喊話,不可能照單全收。屆時修法案七折八扣是必然的,誰敢拍胸膛說,這次是成功的司改?

有些議題雖然合理,但不合人民口味,像通姦除罪有8成民意反對,這議題應該明年選舉時公投決定,司改會議何需議題大小通吃?

更有些議題,完全不顧司法消費者的荷包,如強制辯護及強制代理。離婚事件當事人自己打,與律師何干?偽造文書案件自己上場,這也是當事人的訴訟權。這些議題與錢息息相關,應該問問民意,否則被認定是強制搶錢,在立法院過得了關嗎?立委可是有選票壓力的,不可能全部背書。

最重要的是,法律常識教育如何落實卻隻字不提。總統主導的司改可以要求教育部貫徹法律常識教育,從小學開始,避免不知法而吃虧,甚至誤觸法網。

與其討論一些搶錢的議題,司改會議應該討論更重要且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議題。例如國內販毒極為嚴重,性侵天天發生,這些犯案者最怕的不是關,如果使用鞭刑或許更能有效遏止犯罪。這類的司改議題才能讓民眾真正「有感」,否則大拜拜會議結束後,立委不買帳,最終還是鬧劇一場。

(作者為律師)

 

 

聯合/崩壞的五權分立,倒退的民主政治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7392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20 04:0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有一段結語令人印象深刻:「民主會倒退,民主也會前進。今天,我站在這裡,就是要告訴大家,倒退不是我們的選項。」圖為去年5月20日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總統交接儀式時,民眾紛紛拿手機錄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楊萬雲/攝影

分享

蔡英文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有一段結語令人印象深刻:「民主會倒退,民主也會前進。今天,我站在這裡,就是要告訴大家,倒退不是我們的選項。」證諸她執政一年的作為:總統不斷擴權,體制外機關增生,五權界線紛亂,民主程序遭到漠視,回看這段話,顯得何其諷刺!

民主國家無論採取總統制或內閣制,其基本的精神就是分權和制衡。蔡英文執政後,仗恃著「新民意」擴張權力作為,彷彿國家盡在她手中,導致五權分立精神的蕩然無存。整個政壇因懾於她的高人氣和高姿態,對此竟怯懦無聲,只能聽任擺布。

一年來,國家體制的混亂及民主的倒退,可從幾方面觀察。第一,總統變相指揮行政和立法,且藉機無限擴張「黨意」。有別於馬英九執政時因「馬王心結」而叫不動立法院,蔡英文透過定位不明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把閣揆林全矮化為執行長,更將立法院變成總統的橡皮圖章。掌握多數席次的民進黨立院黨團,自甘扮演總統的馬前卒,渾然忘卻自己的民意代表角色;無論法案爭議多大,只要上面一聲令下,立院黨團使命必達,使立法權橫遭閹割。

「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奇特組成,不僅混淆了權力分立的界限,更把「黨的利益」公然混進了「國家的利益」之中。而且,由於會議從未作成正式紀錄,誰該為決策負責則無從追究。正由於黨、政意見混為一談,行政、立法成為「一貫作業」,諸如《不當黨產條例》之類罔顧法理的法案,屢屢輕率過關。《轉型正義條例》草案也如出一轍,完全從黨的利益觀點出發,而缺乏國家格局的著眼。

第二,執政黨為了擴張權力,不惜在體制上四處鑿洞,破壞政府體制及文官專業。以《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修法為例,將原本限定由文官擔任的三級機關首長改為政務、常務並行,只是為了方便主政者染指這些機關,不惜破壞文官的中立和專業。以《保防法》和《資通安全法》的制訂為例,更是大開時代倒車,竟規定政府可以調查、偵防民間團體或企業。其作法,一味模仿威權時代的統治手法,毫無民主理念可言。

第三,執政者一再增設體制外機構,排擠及干擾既有政府機構之職權,並破壞權責相符的政治倫理。例如,總統府成立了「年金改革委員會」和「司法改革委員會」,前者直接襲奪了考試院對國家文官政策的決定權,後者則肆意侵犯了司法獨立,並間接羞辱了司法人員的尊嚴。

由於其「體制外」的設計,主政者很容易賦與高度政治性的任務,便於通過由總統意志引導的政策;然而,俟政策付諸實施時,其後果卻要原本體制內的機構來承擔。如此一來,決策者不需負責,非決策者反而要負起責任,這豈符合民主政治的責任倫理?

第四,決策過程獨斷獨行,對於不同意見視若無睹。以一例一休修法及年金改革為例,不僅事關廣大人民的權益,也牽動生產、消費、工作倫理的不同面向,對台灣經濟具有長期的影響。然而在決策過程中,主事者幾乎全無傾聽外界意見的意願,只求強行過關。即使勉強舉辦幾場公聽會,也都敷衍了事,無意打開耳朵和心胸。同樣的情況,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大餅分配中,更只見黨派私心,傲慢心態暴露無遺。

蔡政府之所以視五權分立如無物,或許是基於求功心切,想要盡快拿出政績;然更讓人擔心的,也許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遂行自己的功業。但無論如何,從人民和體制的角度觀察,就只見「權力的傲慢」和「民主的倒退」。只要看看最近美國司法如何檢驗川普,民眾就知道台灣哪些體制已遭癱瘓。

 

 

 

 

 

聯合/這才是我們要的司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7180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9 03:09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美國聯調局局長穆勒17日獲得司法部任命,成為獨立檢察官,負責對「通俄門」的調查。美聯社

分享

川普跟俄國眉來眼去,又驟然開除正調查此事的局長柯米,輿論譁然。為此,美國司法部昨天任命調查局前局長穆勒為「特別檢察官」,對川普的「通俄門」事件進行調查。

請注意,對川普發動調查的,是副部長羅森斯坦,而不是部長塞辛斯。塞辛斯上任前曾兩度會見俄國駐美大使又隱瞞實情,遭到輿論討伐;因此,塞辛斯只好迴避「通俄門」之調查。司法部長雖是川普所任命,但他在乎輿論,不敢蠻幹。

川普最後會不會遭彈劾,仍有待後續觀察;但他惹出這些風風雨雨,已徒添民眾的反感。川普一上台發布穆斯林「禁旅令」,便遭代理司法部長打槍,其後又陸續被聯邦法官擋下;以迄最近「通俄門」事件的調查,在在說明美國司法人員能運用法制來節制這位脫韁元首。

反觀台灣,正在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討論議題洋洋灑灑,人們關切的許多問題卻不在其中。最要命的是,總統主導司法改革已有違憲之虞,她又任令少數親信縱橫全場,干預委員的遴選和發言。而許多司法官觀風望向,唯唯諾諾,這能推動司法改革走向獨立才怪。

川普是狂人總統,但美國司法官員和檢察官敢站出來反對他,調查局長敢調查他,前仆後繼。這種超然獨立的作風,才是我們要的司改。相形之下,蔡英文一上台就廢「特偵組」,並大剌剌主導司改,司法界卻畢恭畢敬以待;要拯救司法,是否請他們先把脊椎骨找回來?

 

爭議人物主導議事 狀況不斷

司改國是會議召集人瞿海源(左圖)作風強勢,前大法官許玉秀(右圖)不避諱「喬」法官評鑑委員引非議。(本報資料照片)
爭議人物主導議事 狀況不斷
司改國是會議召集人瞿海源(左圖)作風強勢,前大法官許玉秀(右圖)不避諱「喬」法官評鑑委員引非議。(本報資料照片)

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會議迄今不到3個月,卻接連爆出委員、召集人「抹黑」、「黑箱」、「喬人事」等爭議,檢審學辯會中互相掣肘、檯面下動作頻頻,會議淪為「大亂鬥」;法界直言,司改會議如年改爭議般,已擴大法律界立場分歧、加速對立檯面化。

司改會議一開始,委員張靜投書媒體大談陪審制是司法界「除屎的良方」,爆料「5至10%司法官收賄」,引發檢察官、法官連番回擊,已讓會議埋下各方互信不足的導火線。

接下來,分組召集人瞿海源不滿法務部代表陳瑞仁提案優先討論檢察官定位議題、制止政大教授楊雲驊揭露籌委與總統密會,2度失控拍桌,瞿更以「震怒辭職」相脅,逼陳撤案。

瞿的強勢作風,促成台大教授林鈺雄、律師陳重言接連退出司改,瞿並稱密會內容永遠不能公開,引發「黑箱」質疑,更讓司法官發文呼籲司法官代表退席。

另位關鍵人物、前大法官許玉秀,疑因分組一事,與檢方產生心結,屢與官方系統的代表互槓。熱衷司改議題的她,還不避諱去「喬」法官評鑑委員會委員,引發非議。

參與司改的官員對會議的氛圍不佳更是心有所感,以前覺得到立法院備詢是最「難過」的日子,容或會受到少數委員的調侃,但至少那些委員還知所節制、見好就收,對官員的專業保持一定的尊重;可是在司改會議上,他們卻經常感受到主事者對政府機關的敵意,他們受到的待遇簡直比立院還不如,除了不被民間的司改人尊重,有時還受到刁難,想在會中部分說明法律意見都困難,甚至是無法對話,讓他們深感改革的窒礙難行。

另外,司改國是會議最大問題是議題早被設定,卻塞進一些人民無感的議題,外界更強烈質疑這根本是民間司改會的司改,而非人民的司改;也因此把人民毫無關係且無感的檢察官改成行政官的議題變成重頭戲,並打算一舉去除檢察官的司法官屬性。

雖第三分組決議檢察官具司法官屬性,但4分組委員張靜無視議事規則,一度欲提出臨時動議再討論,諸多亂象顯示司改國是會議已如同年金改革般,造成「被改革者」的司法官與改革方互不信任,彼此攻訐。

(中國時報)

 

議題百百款 就是不談死刑存廢

議題百百款 就是不談死刑存廢
兒童權益促進會、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等團體曾前往法務部表達反對廢除死刑,但司改國是會議探討議題破百,唯獨不談死刑存廢。(摘自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臉書)

司改國是會議號召百名社會菁英,探討議題破百,唯獨不談高度爭議的死刑、食安議題。身兼籌備委員的政治大學教授楊雲驊批評說,蒐集議題清單顯示有5人建議討論死刑存廢,但死刑仍未被列入討論議題;對照籌委會核心曾打包票「只要有人建議,一個都不能少!」簡直是睜眼說瞎話。

國是會議共分5組,探討上百子議題,平均每組要在6次會議處理20個議題。

台大教授林鈺雄多次疾呼議題超載、委員超限,更質疑人民最有感的死刑及食安議題憑空消失,卻未獲籌委會明確回應,最後選擇退席。

尤其國人最關心的死刑議題,籌委會聲稱無人提議,但遭林鈺雄提出原始徵集意見反駁。楊雲驊表示,國是會議要解決人民對司法的不信任,為何屢屢引起民怨與爭議的死刑存廢不討論,難道台灣人不關心死刑存廢?究竟死刑、食安議題在何時、何地、由何人以何標準排除,籌委會欠人民一個交代。

他指出,會議議題不應超過5個,好好談談死刑存廢、環境犯罪、食安問題、大咖逃亡即可,「死刑存廢這幾個月都未必能談完、人民參審也是一樣」,談的愈多,卻談不出核心價值,如此會議品質,不言而喻。

另外,議題五花八門,一名二審檢察官不客氣地批判,判決書白話文化需要國是會議討論嗎?加強犯罪被害人保護在社會上有爭議嗎?公民法治教育也不需提到國是會議討論,僅為期半年的國是會議不是該從人民最關切的議題下手嗎?

另名國是委員認為,國是議題遴選標準視其目的而定,既標榜「全民參與」、「讓人民信賴」,就得對症下藥,民眾對司法的期待不過是「判得對、判得快、態度好」,國是會議針對這三大需求好好討論即可,而不是把政府能做的、早就做的議題全都放進去。

他認為,國是會議應檢討檢察官、法官評鑑機制、提升辦案態度,強化法官多元進用,甚至改革再議、上訴制度、人民參與審判,才能達到對、快、好三大目標,「人民對檢察官定位根本不感興趣!」

(中國時報)

 

法律人的偏執VS.非法律人的偏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9000457-260106

司改國是會議分5個分組討論,兄弟登山、各自開會,迄今已快兩個月,會議中所呈現的狀況,可用「法律人偏執、非法律人偏見」來形容,很難讓人對司改未來的具體成果,抱持很高的期待。

新政府的司革,從初始籌備委員到後來分組委員的產生、如何分組、討論議題的選定標準,全讓外界摸不著邊,尤其籌備委員可推薦分組委員,全然未符透明、公正的初衷,司改國是會,招致綁人綁議題黑箱謗議,若合符節,一點都不冤枉。

加諸上百個討論議題山海全包,被批評像放天燈般散亂;有的分組從議題到委員,甚至放話、行文攻訐其他委員,造成衝突與盲點浮現,說好聽點是百家爭鳴、多元聲音,但產生的後遺症,不免會令人心生是否遲滯司改。

還有少數「法律人」委員,對特定議題意圖非過不可的執著,更讓人擔憂司改之路充滿崎嶇。

至於非法律人委員,原本是此次司改一大特色,也期望能藉此符合民意,但這些結合法律背景委員,拿著廿、卅年前的偏見,一再衝著媒體要限縮偵查中案件採訪空間,根本是畫錯箭靶。

改革是要立基於對現狀問題的全面認知與理解,不能「盲人摸象」,自以為其所了解的就是全部,又如醫生若對病人的病因診斷錯誤,再好的藥方或手術,也只是加速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尤其師法他國的方案,絕不能一廂情願或過度美化,必須衡量國情與文化,否則衍用失當,愈改愈糟。

司改涉及高度專業,不同單純的年金改革議題,絕非密集開會討論,就可一槌定音、改革功成。尤以司改國是會議定位不明,作成的決議究竟是供政府參考,還是成為必然的政策?當前已可見亂象叢生,蔡總統應該暫停腳步,思考再前進。

(中國時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294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