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司改起乩作法 保證藥到命除 主政者不可作黑白郎君 黑箱司改勿成政治擴權之打手 看見亂放天燈 林鈺雄冷撕司改新衣
2017/04/30 12:01:45瀏覽198|回應0|推薦0

 

司改起乩作法 保證藥到命除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32678?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29 03:53聯合報 林臻嫺/台南地院法官(台南市)

蔡總統就職演說,談及司改,引來滿場掌聲,嗣即挾「民意」籌組司改會議。開會以來是高潮迭起,收視不墜。我國司法需要改革,確屬共識,但是,要怎麼改?對於渾身是病的病人,該讓他請醫生看診處方吃藥打針或開刀嗎?

不,起神壇比較快,將各方神聖(管它牛鬼蛇神還是江湖術士)一起請來,不用管病人原本體質為何(原是屬大陸法還是普通法體系)、不管病人本身的意願與需求(司法體系的實際操作者或使用者)、不用管病人財力(國家財政能否支應),也不用管法規限制(現有的憲法體制及法律提案權),開個幾次會,就能開出各式各樣英明神勇的偏方,保證藥到命除!

到底誰敢服用?這不重要。因絕大多數的人民,根本不懂法律也懶理司法本質,管它是用起乩或作法,只要能看到各方神聖,決議開出神勇偏方,能把法官檢察官們,統統打趴在地,口吐白沫、奄奄一息,這場司改大戲,就大快人心,就成功了呀!

沒錯。司法有病該醫,但正統醫法太久太困難,不符要求短期績效的選舉操作,採用偏方,把司改弄成「屍改」,讓司法者再無權也無能,把過去盲眼、不受指揮控制的司法腦死,變成只能聽政令行事的僵屍,法官檢察官就再也不能為所欲為了!司改就成功了!剩下唯一還能為所欲為的,不就只剩下政客掌權者了嗎?難不成鄉民路人以為司改成功後,能為所欲為的是市井小民嗎?

不過,反正路人鄉民投完票後,就只能看戲了,蔡總統要兌現競選政見,只要負責把戲作好,就能創造「各取所需」的「雙贏」局面?且自始以來,越離奇古怪、越超現實、越大亂鬥的劇,就能創高收視率,還能演到加場、欲罷不能,甚至歹戲拖棚。

難怪聽說司改會議某組,會想到「自己提案、自己表決」,把自己主演的短劇,加戲演成無限集。看倌啊,催生的編導演員們,都如此賣命了,別忘了掌聲愛催落去!畢竟,無酬的演出,竟有人能忘情地演到欲罷不能,想有權無責操弄司法的這些人,實在該獲頒「金屍獎」!

 

 

中時快評》司改天燈難收拾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29003568-262103

司改國是會議是蔡英文總統最重要的競選政見之一,就職時也期待是人民的司改,豈料會議召開迄今,亂象叢生,繼台大法學教授林鈺雄質疑定位不明宣布退出、律師陳重言也不滿黑箱會議跟進退出,法官與檢察官也發聲要求實務界代表退出,司改恐製造更多紛爭。

率先退出的林鈺雄就直指,會議資料堆積如山,委員能有多少人全部看完?決議卻都建立在法務部、司法院報告的基礎上,令他越來越不安。不安的豈只林鈺雄?司改不談人民最有感的死刑存廢及食安等議題,提升人民信心,議題走向反而讓人有政治力隱然介入之感。

例如第2分組決議,精簡最高法院及最高行政法院法官人數為14人、7人,且由總統任命,等同法案的最終審法官竟是政治任命,以國內藍綠對立如此激烈,人民對司法的不信任度只會更嚴重。

而這項被質疑為總統擴權、干涉司法決議,總統府雖主動說明事先未獲徵詢,但司改不談人民最在意的議題,反而決議總統任命終審法官,無怪乎當分組召集人瞿海源表示4月17日蔡總統與籌委會的密會永不公開,檢改會就公開抨擊黑箱密室、綁議題。

司改亂象還包括意圖把手伸進媒體,主張媒體輕率寫出「恐龍」判決,造成人民的司法信任危機,提議主管機關監督媒體。這根本就是倒果為因,媒體報導必須有所本,逾越法令也要負相關民刑事責任,如此決議豈非限縮第四權對政府的監督?

司改國是會議人民期盼殷切,如今爭議不斷,儼然成了司法太上皇黑機關,未來恐將如林鈺雄的憂慮,司改亂放天燈,許願天燈一個個往上飛,最後將難以收拾!

 

聯合/主政者不可作黑白郎君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3415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30 02:54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說,要致力建立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係。其實,不只是兩岸關係,主政者的一切施政,皆必須有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

也就是說,國家施政的核心價值及論述,必須始終如一,表裡如一,不可有雙重標準,不可常有髮夾彎,不可見風使舵,不可看人上菜,不可作黑白郎君。

蔡政府能否禁得起考驗,可先檢驗「公民不服從」及「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兩句話。

太陽花事件中,民進黨立委把守立院議場門口,護衛陳抗者占據議場廿三天,歌頌「公民不服從」。但退休軍公教人員對年改進行陳抗,蔡政府將陳抗者指為暴民,公布人頭圖像,完全罔顧其「公民不服從」的權益,甚至欲控告並未占據立院廿三天的他們「妨害公務」。兩者對比,蔡政府的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何在?

蔡政府自總統府資政至內閣及司法院、監察院的人事,任用及提名了許多主張台獨者,又褒揚鄭南榕所倡「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相對而言,卻欲制裁退將赴陸表達兩岸和解立場,違反了「任何人皆不必為其政治認同道歉」的承諾,也公然踐踏了「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原則」。

試問:兩者相較,蔡政府的一致性、可持續性及可預測性又何在?

主政者的核心論述若失去一致性,必然演成信任危機。不幸的是,如今在蔡政府的重大施政中,卻不斷出現黑白郎君的雙重標準。

 

聯合/黑箱司改勿成政治擴權之打手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3414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30 02:49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司改國是會議最近接連爆發爭議:台大教授林鈺雄、律師陳重言兩名委員因不滿運作方式,相繼宣布退出;司改籌委會副召集人瞿海源則因在會上對其他委員拍桌斥責,被指為霸道。更嚴重的是,司改籌委會在四月十七日與總統密會,會議內容竟完全不許其他委員知悉,因而傳出「黑箱」之說。這種種爭議,除嚴重損害司法改革的公信,恐更不利司改日後的推動。

這次司改會議,除選用大批非專業人員為委員,在擔綱者及議題設定上都過度偏倚總統親信的民間司改會,導致專業與公信遭到質疑。正巧,國家地理頻道最近播出愛因斯坦的傳記影集《世紀天才》,片中對於德國納粹如何在威瑪共和時期崛起著墨甚多;愛因斯坦身為和平主義者,其間經歷摯友喪命納粹攻擊之痛,自己也成為納粹眼中釘。

「威瑪共和」是指一次世界大戰後採行共和憲體的德國,當時法界對「威瑪憲法」的評價甚高;但是,納粹利用威瑪憲法的間隙逐步擴張,更於一九三三年掌權後徹底破壞民主制度。威瑪之鑑,值得台灣警惕。

民進黨雖已完全執政,但蔡政府並不以控制行政和立法兩院為足,繼續把手伸向司法、考試和監察。觀其作法,一方面藉體制外的國是會議切割政治責任,一方面成立體制外組織來打擊異己,這除破壞五權分立,也讓民主制衡日漸傾斜。

回顧一下這些作法,其痕跡清晰可辨。蔡政府一上台,即下令裁撤專辦總統、院長、部長等高官失職的「特偵組」;接著,制定逾憲的《不當黨產條例》,倒置「舉證責任」、顛覆「無罪推定原則」,恣意將政黨、民間社團的財產收歸國有。總統提名的監委,則公開威脅要將政治不正確的法官「趕下台」。日前民營電台的音樂網突然遭到NCC封台,這是干預第四權,手法一樣粗暴。

政府的擴權態勢,更隨司改國是會議的召開變本加厲。最明顯的例子,司改分組會議以一面倒的姿態作成決議,將終審法官改由總統「政治任命」,這是幫總統擴權。原不在討論範圍內的檢察官是否「行政官」的問題,突被納入議程,表面看似比照先進國家、終結清末民初將檢察官視為司法官的錯誤,殊不知,檢察官一旦被「行政化」,更容易淪為「政客打手」。

也難怪,有檢察官形容,如此一來檢察官將成「行屍走肉」。更可議的是,司改委員竟要求法律明文規定媒體不得評論尚在偵審中案件,若洩漏非屬偵查可公開事項,須課以妨害司法公正、洩密罪等罪。這簡直把言論自由踐踏在地。

司法改革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如果不釐清目標及先後順序,要想在短短一兩個月內獲致結論,與妄想一步登天無異。觀察此次司改會議,不僅議題包山包海,成員的代表性和專業性參差不齊,討論過程更是亂象百出。分組召集人瞿海源多次在會中阻止其他委員發言,甚至逕自拍桌宣布散會;如此缺乏民主精神,令人錯愕。

在總統府召開的司改籌備會議,先前七次會議都有紀錄,第八次突然變成黑箱,甚至不准與會者對外發言。這麼不透明的東西,叫人如何尊重?

同樣可議的是,傳出將由總統政治任命終審法官一案,竟是特意排除「須經立法院同意」,讓總統可直接圈選。而且,司法院長許宗力僅向蔡總統報告要提出「金字塔訴訟制度」,卻未向她報告後來的重大轉折。

威瑪共和雖有優秀的憲法,最後卻變成納粹寄生的溫床;這除了社會經濟條件不足,也是太多人自甘沉默,導致民主不斷遭到民粹的侵蝕。

同樣的問題,近幾年在西方民主國家不斷重演,在台灣,其變化同樣令人目不暇給。這兩天,已有法官和檢察官呼籲實務界代表集體退出司改會議,其原因,正是深恐司法變成野心家的樂園。

 

【重磅快評】看見亂放天燈 林鈺雄冷撕司改新衣

https://udn.com/news/story/9939/242619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4-26 11:21聯合報 記者主筆室╱即時報導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委員、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林鈺雄,昨晚丟出退出國是會議震撼彈。在媒體率先揭露預示蔡政府主導的司改國是會議諸多問題之後,如今終於有核心圈內人士開了第一槍,「司改國是會議新衣」的真實樣貌也愈來愈清晰。

司法問題千頭萬緒,有憲政面、有體制面、有實務面,更有諸如死刑存廢、食安問題的人民感受面。

在二O一六總統大選前,這些司法相關問題幾乎均被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等給無限放大,好似非改不行,但要怎麼改,卻又提不出具體解方,套句近年的網紅流行語:只要推說「是國民黨、馬英九造成的」就夠了。

君不見,蔡英文選前面對類似提問,多半以一句:召開國是會議集思廣議,如同輕舟般閃過萬重山,多數媒體、學者又可曾深究了?選後蔡親自當了家,交代了一句回歸人民的司法後,也就此神隱、不知其「司改芳蹤」。

林鈺雄既長年於法律學界耕耘,又是親身參與司改國是會議,自是深知真實面目。他直指司改國是會議定位不明、僭越權限,議題超載、委員超限,以及亂放天燈、後患無窮等三大問題,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大哉問:想以司改國是會議解決一切兼又逃避監督,有那麼簡單嗎?

也難怪,已有學者「覺醒」,面對一連串蔡政府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直如制度騙局的司改國是會議、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及可能舉行的婚姻平權國是會議等,「建言」在舉行各種國是會議前應該先開一個「國是會議國是會議」,來決定國是會議的目的與進行形式。

冷眼旁觀蔡氏司改過程,好似選前給人民編織了一件司改國是會議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希望外衣,事實上卻直如薄紗般空洞。繼少數不為當道所喜的媒體之後,如今連「接近國王人士」都看透了,人民呀!難道還要繼續被「改革的路、現在就是關鍵」的話術繼續催眠?

 

李復甸》司改國是會議不如解散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29003967-262105

司法改革的核心應該在法庭的內部,原本僅調整內部結構,落實現行法律的本旨,即可達成司改目的。但是司法改革卻迷信民粹,忽視現行法庭程序缺失,卻選擇了改動法庭結構。把一場規矩的拳擊比賽,拉進觀眾弄成了三方爛打的胡鬧摔角。隨著司改委員一個個的離開,司改國是會議越發不被看好。

●挑錯對手 走錯戰場

司法之不被信賴,不是司法不公開,而是司法判決太不可預測。法律原本是社會最後一道防線,社會秩序建立在對司法的確信。一旦法院的判決變成賭運氣的俄羅斯輪盤,誰還能信任司法?

在林洋港院長時代,以便民為司法改革,弄了一大堆不合實際的簡易法庭,要求對被告稱先生小姐;85年司改廢棄了司法行政的管理,判決先宣判後送閱,庭長由法官互選;88年司改後,主張金字塔型司法結構,廢棄大法官改設大法庭。司法院更弄出沒有人搞懂的觀審制,主張一改再改。且創造「司法為民」的口號。各類的花招虛套淹沒了司法真正需要改革的議題。其實,社會大眾不在乎法院是否直稱被告名字;也不在乎法庭就在市場轉角;更不在乎在法庭是否站著說話。人民進法庭要的是公平正義,要的是不被冤枉。

司法改革重點該在建立司法威信,這次司改的議題卻以懷疑及汙衊司法作為出發點,把不明瞭法律原理與司法程序的一般民眾拉進會議,扭曲了問題本質,嚴重地挑錯對手,走錯戰場。

●選錯議題 搞錯方向

歐美判決至今也都是專業名詞,還充滿了拉丁法諺。本地法院判決之不易了解,不是因為文字艱澀,而在於邏輯不通,法感脫離民意。

司法改革應該把法庭的核心工作弄好。司法的核心在審判。簡單說,就是要讓法官客觀聽訟,雙方當事人在公平對等的原則下充分陳述意見,建立民眾對判決正確性的信賴,才是重點。歷來為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無罪推定、當事人進行、交互詰問;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私法自治、辯論主義、集中審理、適時提出。儘管立法原則如此,但是常常因為各方堅持立場,立法作了部分保留或是採取折衷主義。制度上,四不像的弄了半套;執行上,更未完全依法進行訴訟程序。在配套的作為上,譬如該有的專家證人、中立的鑑定機關、完善的贓證物庫、稱職的筆錄系統,都無法做到。

監察院在第四屆做了大量的司法檢討工作。可是,調查案的報告並未被總統府重視,監察院也未主動提供司改會議。曾有監察委員私下將調查報告善意寄送給司改會,得到的回應是「資料實在太多,可否請您整理好給我」。其實若把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切實完成,司法就已經面目一新了。歷年司改尤其是本屆會議,都是以花俏新奇來進行改革,用製造驚奇,來顯示改革決心,至於是否可以達到改革目的,毫不在意。

●找錯目標 打擊錯誤

最令人驚奇的是,為了大量減少最高法院法官,卻創造了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政治任命。如此司法,要讓人民認為司法不受干涉,其誰可信?要減少民眾訟累,當求下級審的正確,兩造服氣自然不再上訴。若是硬性減少第三審法官作減少訟累的方法,這該是削足適履最鮮活的例子。

談全民信賴的司法,卻對早已存在的「正己專案」沒有作為。保護被害人與弱勢,卻對無罪推定不敢全面實行。偵查不公開未能貫徹堅持,卻拿新聞自由遮掩檢警的洩密。長久被遺忘忽視的矯正體系,卻依然毫不被重視。

法官與檢察官各自不同的立場,應該表現在法庭的聽審與辯論。在司改會議上當然要去除本位主義來建構一個健康合宜的司法。拿出法學依據與法律倫理來,檢察官是司法行政官還有爭辯的餘地嗎?只有立場不管是非的論點,不會臉紅嗎?

司改會議從會議形式的規畫、參加人的產生、議題的選擇、決議的方式,無一不引人質疑。再加上竟還有不公開的談話會,如今已造成全盤皆錯,早在意料之中。但如作和事佬的蔡總統所說「各有立場都應尊重」,那麼司改國是會議就依然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熱鬧登場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不如早些散會了吧!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研所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171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