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5/15 08:19:15瀏覽1827|回應9|推薦60 | |
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號? 元宵節是哪一天? 中秋節是什麼時候? 這個孩子答說:「忘記了。」 他只記得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烤肉,端午節吃粽子。 「那過年呢?」我問。 「當然記得,是一月一日,拿紅包,吃大餐的日子。」孩子笑著說。 「是農曆正月一日,不是新曆過年的元旦喔!」我提醒他。 孩子答說,他當然知道,因為有紅包可以拿。 但是,其他的日子究竟是哪一天?他真的記不起來。 「反正就都是一直吃個不停,我根本不知道哪一天是農曆幾號?那只有我媽媽知道。」孩子說,他只管吃湯圓、吃烤肉、和吃粽子,至於節日是哪一天,他覺得根本不重要。 當然,他覺得不重要的常識還很多,而這些在準備大考的語文常識裡都會讀到。比如了解天干地支,了解書信寫法,如「敬請 」或「臺啟」,他覺得這些常識他平常都用不到,何須學習呢?更何須考試? 「我和同學都用msn在聯絡事情,根本不用寫信,而且就算寫Email,也不會去寫那些囉哩叭嗦的稱謂或什麼敬請大安這類的話。」他邊做題目邊抱怨。 一會兒,他又對題目有意見。 「孔子說,凡是送我肉乾者,我沒有不教的,這個嘛,我覺得‧‧‧‧‧‧孔子有一點‧‧‧‧‧‧」他做出了一個奇怪的表情,欲言又止。 「只要以禮來求教,孔子都會教導,孔子是有教無類。」我解釋。 「可是,我覺得孔子──算了,我不要多話比較好,因為早上媽媽才帶我去孔廟祈福的。我最好還是不要亂說話。」孩子聳聳肩,做了一個鬼臉。 這個孩子讀書的時候意見真的很多,尤其是對必須牢記的知識,他常常有很多話想說。 當然,有意見是好的,讀書要有質疑才是讀活書,而不是記死的知識。 可是他的媽媽告訴我:「他的話實在太多了,妳不要理他,我會告訴他,如果有什麼意見,等考完基測再說,現在不是讓他發表意見的時候,他真的是太會東扯西扯了。」 他喜歡東扯西扯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可是卻又缺乏生活經驗。比如,他沒見過蘆葦,當題目裡提到蘆葦時,他問我,蘆葦長什麼樣子? 我想,等他考完基測之後,他應該好好認識一下生活周遭的事物,並且了解一下傳統節日的意義,而不是只是記背書本裡的知識,只會看題作答。 那些準備考試的知識,即使孩子一時無法理解,多看幾次,多做些題目,不久就記起來了,但是生活經驗不足,或無法讓孩子對所學習的知識提出質疑,那麼,孩子即使考試拿到了高分,也還不算是真正領悟了知識的真義。 ~~ 蘋果蘇打 2011.5.15~~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