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5 09:03:14瀏覽4154|回應1|推薦73 | |
那天,在某公共場所看見三個小朋友人手一台ipad,他們安靜地坐在那兒以單手滑來滑去,彷彿是在做手指體操似地,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還叫對方看一下自己的頁面,忽然一陣笑聲,他們吱吱喳喳碎語起來。一個大人經過他們身旁,停下來,問:「你們在看什麼?玩電動喔?這麼好笑?」這幾個孩子異口同聲說:「看臉書啦!」 「看臉書?你們都有自己的臉書帳號喔?」大人問。 「有啊!」然後孩子們說是爸爸媽媽幫他們申請的。當然,申請帳號是有年齡限制,而他們應該都是依附在父母的帳號下才得以加入這個網路社群。至於父母是否有嚴格監督?聽聽他們怎麼說吧! 「你們不是才小學三年級嗎?就已經在玩臉書了喔?」這大人顯然不知道臉書雖然有年齡限制,但仍有不少用戶是兒童呢。 「我們很多同學都在玩耶!很多人都有臉書啊!」這幾個孩子說。 「你們都在臉書玩電動喔?」大人還以為孩子只想玩電動嗎?那就太不了解他們了。 「我還會看照片啊,還有打卡……..」孩子們還沒說完,大人即刻提高聲音叮嚀:「爸爸媽媽沒有告訴你們不要打卡嗎?最好不要打卡了喔,這樣很不安全。」 現在擁有平板電腦的兒童並不少,很多孩子拿著平板就安靜地坐在那裡滑呀滑的,爸爸媽媽似乎覺得孩子不吵不鬧就是好事,但卻忘了孩子一旦上線,似乎也像是提早讓孩子進入成人社會,一不慎就走進光怪陸離的世界,尤其是登入社群網站這種平台,若沒有大人在一旁監督,家長的臉書帳密又交給孩子自行管理,那麼孩子點了什麼連結?看到了什麼貼文或貼圖?交了什麼好友?跟誰在私密談話?這些個人隱私都將是家長該擔心的問題。 而事實上,即使孩子沒有在玩臉書,只要擁有個人電腦或平板甚至智慧手機,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就是家長需要留意孩子的所在。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疏離世界》(Disconnect),片中描述了現實生活中因為親密關係疏離而在網路社群中尋求慰藉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其中一個故事描述了孩子們的網路霸凌,這個惡作劇的小男孩在聊天室裡假裝女孩性別和一個同校同學對話,並讓對方信以為真,取得他的信任之後,又做出了間接傷害到這個同學的事情來,以致讓這個深受傷害的孩子走向自我了結之路。雖然這是一部電影,但透過影片卻讓人深思,當孩子們在網路上漫遊聊天時,大人可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可了解他們在網路上交談的那個人,又是誰呢? 縱然孩子乖巧聽話也會有挫折、憤怒的時候,誰知波動的內心世界會呈現著什麼樣的畫面?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甚至難以應付。社群網站是以互聯交友為主軸,發展出密密連結的人際網絡,其所到之處無遠弗屆,這對於大人而言或許是很好的人脈資源,但是,孩子們需要這麼早就涉入這個領域嗎?如果真的希望以此和孩子互動,那麼,看著他們玩會比把平板交給他們任其自在遨遊來的安全多了。 蘋果蘇打.2013.9.5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