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6 00:11:57瀏覽1309|回應8|推薦47 | |
為了鼓勵生育,政府研擬了各種政策,從鼓勵生育的創意標語徵選,到即將於今年8月1日上路的「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莫不是希望婦產科的育嬰室裡,能重回過去眾多嬰兒哇哇啼哭的熱鬧景象。 然而,無論是提振人心的標語,或是減輕家庭負擔的教育補助方案,都很難掙脫三種因素,即不婚、晚婚或因生理情況無法生育的困擾。 以上三種因素,依我淺見,我認為它們也是牽繫著低生育率的一條重要的扯鈴線。雖然鼓勵生育可以維持一個社會人口消長的平衡,但是,除去生理情況無法生育之外,不婚與晚婚的現象,就如同扯鈴技巧,不是靠雙手不停拉扯就可以成功的。 不懂扯鈴技巧的人,以為要靠雙手不停甩動就能運作完美的表演,事實上,主要是靠右手輕輕拉扯,左手不需用力過多,只要順著右手送鈴扯動即可,若雙手齊舞,擺動過大,一不小心可能會產生絞鈴的危險。 政府鼓勵生育好比扯鈴的左手,雖然急切想幫右手的忙,但是,當右手都還沒準備齊全時,我們還是很難看到完美的表演。 主要因素還是在右手沒有往上拉鈴的意願。 那右手就是如今就學年齡延長、普遍延遲結婚或不婚的年輕男女。 不婚,不是真的不想結婚,是沒有機會認識異性。 為何沒有機會?這問題不難。 工作忙碌,社交生活狹窄,甚至工作接觸對象多為已婚者居多,或因高等教育擴張,就學年齡延長,以至過去二十多歲為適婚年齡的情況已漸漸成為多數年輕人的神話。 晚婚的原因之一是: 想繼續升學的,大學畢業後讀個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讀個博士。 不想讀到博士的,普遍也會拿個碩士學位。 待離開校園到職場工作個幾年,存點錢想結婚也是三十好幾了。 不婚的原因之一是: 現在的年輕男女對於婚姻的觀念比較不會有「心動不如行動」的衝動或計畫。依我在生活上接觸頗多年輕人的觀察心得,我認為他們對感情所秉持的態度,似乎已不同於過去世代對於「組織家庭」和「一紙婚約」有著責任與義務的使命感。 套句網路上流行的玩笑話,就是: 「我不在乎是不是天長地久?而是在乎還能撐多久?」 唉!還能撐多久? 這豈是我這個五年級世代結婚之初會想到的念頭?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是夢裡編織著相愛長長久久的純情男女了。 只有躲在家裡看韓劇或看偶像劇時,他們才會生出一絲純情的氣息,平時他們還是比較在意該怎麼過日子比較自在?或如何生活可以不憂鬱? 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是現實多了。他們不相信愛情,不相信永久,不相信婚姻制度可以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契機。 那麼,他們為何還要結婚? 當他們認為弊多於利時,結婚豈不是像場賭局? 若是結了婚,年齡卻又屆醫學上高齡產婦定義的三十五歲以上懷孕婦女,因為其懷第一胎的生產風險及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較高,因此有些晚婚的婦女也會因為擔憂而不願生育。 或甚至有意願生育,但是因為生育年齡延遲,身體機能下降,或生活壓力逼迫,造成為數眾多的不孕症,這也是影響生育率下降的極重要因素。 不過,在生育率下降的背後,卻還有一個我們可能忽略的未婚生子問題。 當生育率逐年下降時,未婚生子的數據是否也跟著下滑呢? 不,未婚生子比率不但沒有下滑,且逐年上升! 根據調查,台灣未婚生子比率「從十年前的2.9%,到五年前的3.5%,到近期已經突破4%」,「十年來,非婚生子女占出生總數的比例增加了五成」。 這個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呢? 是的,社會是否能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非婚生子女的來臨呢? 面對社會變遷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應該讓非婚生子女從角落裡走到人群,並且讓未婚受孕的女性,得到和已婚受孕的婦女一般平等看待。 尤其是對於那些無知的未婚媽媽而言,與其讓父不詳的胎兒,或無法被妥善照顧的母體,因為不願見諸於世而必得遭受墮胎或成為棄嬰者,不如設立專責機構妥善照顧即將臨盆的無依的未婚媽媽,讓其順產,平安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來得更尊重生命。 即使未婚媽媽在產子之後沒有能力撫養孩子,政府也可以讓不孕者登記撫養其子女。也就是讓因生理因素無法受孕的家庭,透過向專責機構申請、調查確實有養育能力之後,即可登記合法認領非婚生子女。 此種作法並非鼓勵未婚生子的風氣,而是因應社會變遷的權宜之策。 想找到提高生育率的方法,不妨運用此消彼長的數據,來平衡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也許這不是最好的方法,但至少是在尊重生命的原則下可以拿出來的另一條扯鈴線。 政府可以當輕拉扯鈴的左手,協助做為主角的右手達到最佳的平衡點。 ~~~蘋果蘇打2011.1.26~~~ 此文刊於首頁城邦論壇 參考新聞:http://times.hinet.net/times/magazine.do?magid=8003&newsid=2893859 參考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24/5/2lcwn.html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