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7 09:41:49瀏覽3858|回應13|推薦48 | |
──「我讀老子之25」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是老子《道德經》的第九章。 表面看起來,這一章的確可以做為人生格言,而且是老掉牙的人生格言,非常一般,可以輕易等閒視之。 但問題只在,我們人人都知道其中道理,卻是一萬個人中,找不到一個真正做得到。所以,你說你相信老子的思想真正了不起嗎?其實,骨子裡我們都不信,而且還嗤之以鼻。 那麼,什麼叫信、信仰、信念,什麼又是正信?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學生相信數學老師所教的幾何定理, 以是可知,正確的信念,實在是建立在「依教奉行」的基礎之上;真能一步步做到了,才稱之為信,否則不是假信,就是迷信。 現在,回到老子所講的這一章。 之前,我在別的文章曾經提到,中國原始儒家的經典《論語》,從〈學而第一〉到〈堯曰二十〉,實在只講了三個字──責任感。 倘若依照西方哲學形塑的過程來看,孔子的從「孝」出發,歸結於「仁」,一開始也是在澄清「責任感」的概念,繼而設定是非、真偽、善惡的判準,最後才建構起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 責任感,不是只有國家領導人必須盡心盡力;重要的是,就算黎民百姓也要有責任感。 雖然如此,孔子很少關注個人的及身感受;他重視的是「大我」,一心認為只要把政治制度改善、改革好了,人民就可免於官僚和戰爭的迫害之苦。 那麼,與他同時的釋迦牟尼佛呢,又如何一言以蔽之總結他的思想菁華?就「人」的觀點而言,只有八個字,此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設若就「法」的觀點來說,也是八個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前者為慈悲,後者為智慧、般若智慧。 好,儒、釋各有一套主張,那老子的道家體系,又在對我們講些什麼? 從前面我們討論過的八章來看,橫說豎說,老子一方面澄清「道」的概念,一方面又在設定「道」的判準,但所採取的卻是韻文體的「隨筆」寫作方式,在語言邏輯上不是那麼嚴謹和嚴密。 何以故? 我們已經知道了,《道德經》的成書是來自函谷關令尹喜的請求。會不會整本書的五千言,最早是採取一問一答的「對話錄」形式?及至定稿,可不可能尹喜抽掉了自己的問題,只保留老子的答覆? 否則,為什麼我們從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讀起,讀到現在的第九章,恆是覺得老子的語氣是在對著某人說話,也因此他的一則則語錄、隨筆,都在跳躍和飛躍? 比方說吧,前一章講「上善若水」,認為效法水德,就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然則,到了本章,老子一翻轉,卻忽然講起「持而銳之,不如其已」。這中間,是不是尹喜進一步追問其詳了? 我們現在當然無從知道和想像當時的書寫經過,但卻可以此練習、學習激發自己對於中國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這是詩之始。 此外,讓我們一起共同勉勵:懂得如何發問,才是智慧的開端。 以是可知本章的內容,老子是「反話正說、意在言外」的趁機褒貶當時春秋、戰國之交的亂世,要我們記取從東周王室以下到齊、楚、秦、魏、吳、越等諸國諸城邦的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朝野惡鬥的敗壞景象──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翻成白話文的意思,老子是如此講的: 「看看現在那些國王、諸侯、大臣,好比一盆水都裝滿了,還要往裡頭再加水,那還能不滿出來嗎?不如適可而止就好。這就好比戈戢這種武器,明明已經很鋒利了,你還要再加上一把刀刃,再往上磨,那不是容易應聲而斷嗎?所以但凡把個屋子裝滿金玉的,當然會招人攻伐,如何可能長久?富貴而驕的,絕對會給自己帶來各種難以想像的災難。」 以是老子下了個正面的結論: 「事情一旦成功了,就該告一個段落,不要眷戀,這才吻合大自然所體現給我們看的天道運行之理。」 如今2500年過去了,看看現在的台灣又是如何?我們是── 「媒體持而盈之,更加惡毒;名嘴名筆揣而銳之,恨不得宰了馬英九;民進黨天王金玉滿堂,還要A更多;藍綠民代富貴而驕,不然你要怎樣?」 這不是天道,是逆天而行之餓鬼道、地獄道、畜牲道,台灣不亂才怪。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