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重鑄九鼎,台灣內耗不休
2010/10/27 09:44:49瀏覽5769|回應32|推薦53

公元 2006 年,北京做了一件國際媒體未予重視,台灣因陳水扁執政也「不屑」注意,但在日本卻引起波浪漣漪的「小事」──此即位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重鑄了 4000 多年前大禹時代的九鼎 ,陳列在館中,讓民眾得以瞻仰遠古的夏代風華。

表面觀之,北京這一重鑄九鼎的工程,和當年國際上發生的各種事件,乃至陳水扁的貪墨、紅衫軍反貪腐行動掀起的波濤洶湧相較,似乎無足輕重,人們很容易就忽略過去。

但換個角度想,站在文化史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立足點,放眼望去,北京政府的這一動作,實在是件了不得的「大事」,一件文化史的重大之事;其中意味著,更象徵著這是大陸在對全世界宣告──

重鑄大禹的九鼎,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文化的意涵上,正式取得中國自夏以來所奠定的法統、道統以及正統的地位。

同時,這無異也在對世人宣稱──

歷史上武則天、宋徽宗所營造重修的,這一代的炎黃子孫更有能力接手。

如今觀之,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文化史上日後必然大書特書的復古工程,台灣因為民進黨執政所造成的內耗亂象,竟然缺席了。

然則,這項見證當代中國人的自信心,華夏文明的魄力和決心,實在來自於 30 年前,亦即 1976 年考古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此即「婦好墓葬」,在河南小屯村北面百公尺處的得以重見天日。

論起婦好這位貴婦人,既是殷帝王武丁的妃子,更是馳聘疆場,曾經率領 1 萬 3000 多名士卒戰伐不斷,不讓鬚眉的勇猛女元帥。白雲蒼狗, 3100 年的歲月就這麼彈指間消逝了,世事總是如此弔詭,久已沉眠在地底下的婦好,卻在不經意間引來全世界驚豔的目光。

在這座堪稱豪華的墓葬群中,當然有著各種如今已是無價之寶的陪葬品,但若論體積之龐大,則以耗銅量共達 800 多斤的「戊方鼎」,更是彌足珍貴。

這是因為 4000 多年來,不管是民間傳言,抑或見諸史書的記載,皆在信誓旦旦的指出大禹當年以青銅鑄製的九鼎,一鼎重千斤,總計 7.5 噸重 。說是這麼說,即便到了東周,真親眼目睹的諸侯實在少之又少。

舉個例吧,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一書中,就留下「楚莊王問鼎」的典故,錄之如下 :

『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 』

看到沒有?不過百餘字的片段,咱們這位太史公,一方面在那邊指桑罵槐的陰損漢高祖無德,以致九鼎無跡可尋;一方面也證實即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也沒見過大禹的九鼎。

同時,周定王的這位特使王孫滿還言詞激越的,惡狠狠教訓了楚莊王一頓。

『「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 也。」楚王乃歸。』

總而言之,莊王問鼎的結果,硬是落到灰頭土臉,無功而返的下場。

類似的故事,後來也發生在戰國時代,此即劉向所編《戰國策》卷一記載的〈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直至今日,咱們日常使用的成語「一言九鼎」,即係脫胎自此處。

那麼,除了周天子外,從來沒人見過的大禹九鼎,下落何方?答曰,眾說紛紜。但流傳比較廣,主要有兩種種講法,一是戰國末年溺之於彭城泗水間,一是被秦昭王奪了去,銷毀九鼎用以打造兵戈之器。

從此,九鼎的有德者始可居之,九鼎的重鑄工程,遂成中國歷代帝王證明自己是英主、雄主的一項志業。

例如前面講過的武則天和宋徽宗,即屬其中最有名的事例。然則,在武后是向民間百姓誇耀女人有德亦可稱帝,在徽宗呢,卻是一種國勢日衰,在文化事功的自我滿足和麻醉。

不管如何,禹之九鼎,歷經 4000 年,終於在婦好葬墓中戊方鼎的出土,讓當代的大陸考古界得以按圖索驥,藉由銅腹銅方尊上保存完整,至今清晰可見的細微饕餮紋,乃至觥蓋中造型靈動的獸首,神思缥緲,捉見大禹治水之靈光風采。

唯有德者,始能居之也。

講完這段歷史經過,對於住在台灣的我們,有何啟發之處呢?

答案已不問自明,兩岸的競逐,固不在政治上的角力,這就可見當今媒體和文化界的視野狹仄,更可見綠營中人的心量特窄;所謂的「本土化」,真正是個悶在鍋裡一悶 20 年的器小之見。

內耗,終究只能是耗死自己一途。

多看人家的長處,想想自己的短處,台灣這座民主之鼎,方可談到如何修補自己的三隻腳。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4538860
 引用者清單(1)  
2010/10/28 00:26 【不平則鳴】 兩岸消長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shour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紮稻草人?
2010/10/29 09:57
告訴你,就是因為真的見識過中國大陸的鎮反、肅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才知道那不是紮稻草人!
消滅台灣的納粹黨-民進黨!
通過族群平等法,強制解散民進黨!

shour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民進黨確實缺乏毛澤東這樣的「人才」
2010/10/29 09:55
否則早就和大陸當年一樣血流成河了啦。你認為那不是壞事?你當時真該過去看看的!
消滅台灣的納粹黨-民進黨!
通過族群平等法,強制解散民進黨!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shouri
2010/10/29 02:57
有關鼎以及民進黨搞文革,你想太多了。這兩件事要都真的發生了,那倒不見得是壞事,至少要有些人材才做得出來。

台灣的內耗之一,就是像格主跟此群網友一樣,紮個民進稻草人給大家吆喝射箭,自我催眠。(連我都耗在這寫字,唉,可不是內耗嗎?)

超級不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鼎鼐這些東西不是什麼吉祥玩意兒
2010/10/28 23:28

大家應該多看看一些郭沫若的考古文獻

殷商時代中國老祖先是吃人肉的

和羌族作戰,抓到的俘虜,頭砍下來

就是放在這些青銅器裏煮來吃的

朝廷那個鼎做得那麼大

表示威鎮四方敵人都已經被我放進去烹了

一種威嚇的作用啊.

所以這問鼎中原;就是取天下的意思

中共的這個鼎

就剩台灣人沒放進去而已

不知你們在誇耀什麼???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9 06:35 回覆:

你不說你是淺綠的嗎?蝙幅也有尾巴,露出深綠啦!

至於郭沫若,我不信你會看,少鬼扯!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崇古才有根嗎?
2010/10/28 22:25
這崇古,不正就阻礙了創意與進步?君不見,中國人慣用的{古已有之}法,不就是阿Q嗎?孔子的禍害,甚鉅!

盼諸君都成為我台灣民族的第一代,共創新氣象!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9 06:37 回覆:

別扣帽子,你懂崇古嗎?

孔子是禍害?害死你爹娘嗎?你這忘本的混蛋!


無虛子(jkmchi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今方知「一言九鼎」的份量!
2010/10/28 09:24
但願馬總統所說「虛耗到此為止」也在國民心中有「一言九鼎」之重!
這也是兄弟筆名「無虛子」的由來;-)

無虛子-虛耗到此為止!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9 06:18 回覆:

謝謝無虛子兄。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崛起與自殘
2010/10/28 00:57
大陸是一步步往上爬

臺灣是自掘墳墓!

唉!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8 06:33 回覆:

老丐兄,再過幾百年,回頭來看,台獨不過是秋風落葉。


shour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fishmanya
2010/10/28 00:05
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當年 蔣公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和中共的文化大革命相抗衡,至今仍受舉世尊崇(我必須多次強調,法輪功的9評共產黨,內容多半參考 蔣公著作)。現在時代變了,中共要鑄九鼎,爭奪中華文化的道統及法統,民進黨卻要用新文化大革命、新鎮反肅反及新大躍進把它毀掉。
經過8年翻天覆地的慘烈鬥爭,現在我們還能引以自豪的,只剩下繁體中文字。如果哪天中共連簡體中文字都給廢掉,那台灣就徹底完蛋了。
消滅台灣的納粹黨-民進黨!
通過族群平等法,強制解散民進黨!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8 06:31 回覆:

台獨的問題,在於兩眼只看褲襠處,滿腦子都是邪惡的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sigh...
2010/10/27 22:56
唉,格主的國學程度,不會不知道中國人之崇古想像與跳躍浮誇,該不會認為這新九鼎在這批現今學者的研究下,真的能有多少貼近真實吧?

倒是,格主想罵的也沒有落掉就是。也祝福格主的政治想像在死前都不落空。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8 06:29 回覆:

喔,問題是台獨連「古」都沒有,沒根啊,呵呵。


木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天啊
2010/10/27 21:19

我昨天看到新聞

高雄縣現在負債四百億左右,大概還算正常

高雄市已經負債快三千億

怎麼花的啊?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光是高捷每個月就是二億起跳增加,我的天啊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0-27 21:22 回覆:
有夢最美,破產相隨。
頁/共 4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