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媒體才是在混吃等死
2010/01/28 09:07:34瀏覽5705|回應60|推薦54

儘管事過境遷,我依然還是在思索林火旺上周痛罵台大學生在「混吃等死」,引發掀然大波的那番議論。雖然林教授眼見事態不可收拾,立刻出面澄清,說是他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的演講,指涉的並非台大,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換言之,林火旺的「混吃等死論」,痛批的是全國「共相」,而非台大學生的單一「殊相」。

平心而論,這委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嚴肅議題:台灣的社會階層是否全在混吃等死?面貌為何?原因在哪裡?孰令致之,何以致之?只可惜,本來可以藉此引發廣泛與深入討論的這麼個「哲學命題」,林火旺自己先就打了退堂鼓,逃之夭夭。身為台灣最高學府的哲學教授,林火旺其實在乎的只是個人的清譽,哪裡真正關心台灣「幸福的未來」,否則他就該正面迎戰才是。

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站在林火旺的立場,肯定會發現讓他大感備受不公待遇的,實在是來自媒體的見縫插針和推波助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來是「媒體寵兒」的林火旺莫非就不知此一道理?林火旺該明白,媒體是兩面刃,用之不得法,也會把自己捲進刀口下血肉為之模糊的。

這就是我要強調的,如果林火旺的指控為「真」,那混吃等死的對象,台大學生固然列名其中;可混吃等死的「出類拔萃」者,遠在天邊近在遠前,報導他以言賈禍新聞的,不會錯,正是台灣以反智為傲,為當令的各家媒體,不管是平面的,或廣播電視台,通通都是這副德性。

久矣,台灣媒體的混吃等死,是昔年老太婆的裹腳布,蓋有年矣。 這個「蓋有年」,較真算一算,打從開放報禁開放的那一年就開始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然則,如此的甘於自我毀滅而不自覺,難道是林火旺別具慧眼的獨到之見?非也,所謂的「混吃等死」,原典實在是出自莊子的〈齊物論〉: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悉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之者乎?」

這就是林火旺不老實的地方,教哲學的他焉能不讀過《莊子》?倘若他在那場演說中,直接挑明他對台灣社會面相的觀察,是「有所本」的,也就不至於替自己惹出那麼大的麻煩。

話說回頭,請再瞧莊周這老夫子「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不也正是台灣時下各媒體的具體寫照?混吃等死啊!

看看台灣的蘋果、自由、聯合、中時不是彼此在「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而最可悲的,更在於台灣媒體所呈現的,一方面盲目的迷信各種媒體人偶像和文化界權威,一方面又無日不在流露自身的反智傾向,這不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若謂不信,林火旺自己就是「混吃等死」的代表人物,南方朔又何嘗不是?乃至電視各政論名嘴的「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通通都是。

偏偏我們的媒體往往不經思索,不加過濾,就廣為引用。曾幾何時名嘴的放言無狀,竟然成為謀害台灣心靈的元兇,媒體的渾渾噩噩能無罪乎?

以上所述,又何止是出現在閱聽大眾面前的政治版?社會版、地方版、影藝版就沒有?除非你盲目了,才會否定我的觀察。

是的,台灣民眾都在不知不覺中集體混吃等死,因為每日提供「精神食糧」的媒體業者,包括《遠見》在內,全都在混吃等死,拖著我們往死亡的路途前進。

這就讓我們再以定期出爐的「遠見民調」為例吧,請問,有誰真正知道該刊民調的真正數據來源的?──欲知詳情,請買《遠見》!不就是如此嗎?《遠見》提供給各家媒體的民調新聞通稿,根本就是廣告行銷的一種策略和手段。這基本就是不誠實的,然則有多少媒體和民眾願意質疑的?

你中了毒,你還在鼓掌叫好。

請大家清醒吧,只要我們願意多花一些心力去觀察,去思考箇中緣由,那麼我們就可以不為之所惑,不為之動搖,不會混吃等死!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3729030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個人看法
2010/01/28 14:36

批評馬英九和馬政府,我支持,是幫助和監督政府要好好爲百姓做事的,就是要監督的

投票給馬英九和國民黨,我支持,馬政府國民黨的大方向政策是對的

尤其是馬總統的兩岸和平、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搞好經濟的政策是對的

希望媒體和名嘴多看看馬總統的優點和他的辛苦

不要投票給民進黨,民進黨大方向是錯誤的,民進黨會給臺灣人民帶來灾難和苦難。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38 回覆:
同意。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共産黨沒有信心
2010/01/28 14:21
 

中正紀念堂是打太極拳,跳團體舞的公園,蔣介石有功有過,台灣人自有心中一把不同的尺

毛澤東有功有過,只是寬闊的天安門廣場,突兀的鶴立一座墳墓,像一把到插在中國的心臟

-----------

共産黨沒有信心,老共不反省文革的造孽,不平反6-4的錯誤,大陸的政治改革就很難

大陸政治不改革,臺灣就應該大膽的説,大陸不政治改革,統一就是一句空話

大陸臺灣沒有統一中國,是大陸當局造成的,臺灣人民沒有責任,中華民國沒有責任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30 回覆:
我看我們自己也有大問題,20年沉疴,貴乎自省。

銀正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致歉
2010/01/28 13:53
上午帶孩子去看展覽,遲覆,甚歉!

認同中華 理性救台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補充
2010/01/28 13:38

將來史學家如何記載中共建政後至改革開放這一段日子

我很好奇

希望有生之年能見到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03 回覆:

是,我也很好奇。


認同中華 理性救台灣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化大革命是人禍
2010/01/28 13:33

台灣現在常常說的一句話「理盲濫情」

其實中共在文化大革命是發揮至最高境界

批孔揚秦不就是那時幹的好事

在過了這麼多年認為文革是文化復興的契機的人恐怕不多

就好像在日本認為發動二次大戰有理的也是那些少數極右派人士

人是有理性與良知

在過去那段中國人風雨飄搖的日子

確實大陸來台人士保存相當中國文化那是毋庸置疑

今日中國大陸經濟有成不代表改革開放之前所作所為是對的

今日中國大陸經濟有成不代表是清明政治所為

反而中國大陸經濟有成是晚到了

如果當初沒有一群理盲濫情的人選擇共產黨

今日中國搞不好是另一局面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02 回覆:
同感。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方法論
2010/01/28 12:31

中國對中國文化的研究,49年後受老毛推崇的辨證唯物主義的影響和限制太大,這些年又糾枉過正,眼看要跌入台灣的研究絕路上去了。

台灣對中國文化的研究,49年後受老蔣推崇的復古方式的束縛也太厲害,缺乏破立精神,為國學而國學,方法論上是不高明的。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02 回覆:
過猶不及?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文化在台灣?
2010/01/28 12:21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問題。

我個人的經驗,台灣學人關於中國文化的著作,讓我能全部看完的只有一位錢穆的一本書,還是他年輕時候在中國寫的。

其他的,陳鼓應、陳寅恪、傅斯年等人,也許因為他們研究的,我興趣不大,沒多看。

至於其他的所謂國學大師,比如南懷瑾,他的《論語別裁》看了不到1/4,就放下不看了。雖然比于丹的論語強一點,但是就見識而論,實在不足觀。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01 回覆:
那你小看南懷瑾了,可能是年歲的因素吧?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臺灣要防止壞人拿到權利
2010/01/28 12:08

真真幫助老毛造孽的是共産黨內部的無耻小人、投機份子、欺下滿上的黑心人、有權利害人的政客、漢奸,

-------------

共産黨內部的鬥爭比我們想的要激烈、殘酷、暴力的多,劉少奇被毛澤東殘害致死

共産黨毛澤東的殘忍暴力讓人心驚肉跳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革和紅衛兵
2010/01/28 12:00

中國大陸的文革是老毛獨裁到極點的象徵

臺灣人攻擊紅衛兵,實際紅衛兵是被獨裁老毛利用、玩耍、丟弃、傷害的一代人,他們的年齡是14歲-24歲的年輕人

真真幫助老毛造孽的是共産黨內部的無耻小人、投機份子、欺下滿上的黑心人、有權利害人的政客、漢奸,

臺灣要防止這些人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4:00 回覆:
是的。

桢之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蓋棺定論
2010/01/28 11:53

梁啓超在其《李鴻章傳》中說:“俗語蓋棺定論,吾常見蓋棺而論未定者。”

用這話來看文化大革命,未嘗不可。

十年文革為浩劫,但是這個浩劫是摧毀了中國的文化,還是給中國文化的新生開創了一個契機?現在說還早。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文革這刻骨銘心的教訓,有了文革的痛苦的破,才有以後的立。

也許,正因為文革,中國的文化才不會走上台灣的絕路而不能破立。

也許,誰知道呢?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01-28 13:59 回覆:
留待後世吧。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