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3 22:38:48瀏覽2276|回應10|推薦101 | |
(女秀才劇照) 中國的傳統戲曲總喜歡以女扮男裝的形式來演出,不管是京劇、歌仔戲、黃梅調也好,反串的形式總是吸引著觀眾,女扮男裝的扮相比真實的男兒俊美許多,文質彬彬的模樣讓戲劇加分。 而故事情節裡不只是男性由女性反串,本身是女兒身卻被迫須「女扮男裝」的也不少,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花木蘭>、<女秀才>、<女駙馬>(後改編為雙鳳奇緣)等等。因為當時社會不見容於女子出頭,因此她們必須以這種假男兒的身分出現。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中國古典小說的女扮男裝,就數「梁山伯與祝英台」最膾炙人口,古時候女性沒有讀書及工作的自由,就連婚姻也沒有自主權,婚姻的考量都以男性利益為主,娶妻是為傳宗接代,在父權社會裡,男性故意忽略女性的利益,也不認為女性會思考。英台是個飽讀詩書並且受過教育的女性,婚姻怎能容忍受人擺佈,當她在出嫁當天得知義兄病逝之時,殉情是她唯一能走的路,在山伯墓前祭拜之際,山伯的墳裂開,英台豪不猶豫的快速跳入墳中,以擺脫命運操之別人的手上,寧死不屈,與山伯生不同裘死同墳。在電影中,英台此舉將整個戲劇的悲帶到最高點,而觀眾的情緒此時反而獲得最大的安慰與紓解。那座墳似乎是炸開了所有觀眾的悲憤。 英台扮了男裝從一開始的設計要去唸書,到中間的試圖抗婚,到後來義兄梁山伯去世,英台執意要在進馬家門之前祭墳,這種種行徑在那個年代,看似任性的表現,無疑都是對父權嚴重的挑戰。 在沒有婚姻自主權的年代,想想有多少女性是含淚而嫁,在歷史中,東晉是最注重門當戶對的,祝公遠對女兒英台說,梁山伯與他們祝家門不當戶不對,難聯姻。其實山伯雖然窮了點,倒也是個書香世家,但照當時的社會標準而言,在財力上還是難與匹配,最後造成山伯的抑鬱以終與英台的殉情,不免讓我們想起西方的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上一代的家族恩怨,硬是拆散有情人,讓人不勝噓唏。而英台與山伯因門第差太多,祝員外不願女兒低就,也是棒打鴛鴦兩分離,造成一段悲劇。 (女秀才) 以假男兒身分出現的尚有女秀才,女秀才的故事是敘述文武雙全的獨生女聞斐娥從小為了娛樂雙親而扮男裝,即使考上秀才,進了學堂攻讀數年,最終也是不能隨同窗好友進京趕考,以免犯下欺君大罪,秀才的功名也只是一個虛名,空有能力,卻礙於禁錮在女性的身體裡,無法出頭。
(花木蘭) 木蘭從軍12年,能力不輸軍中同袍。而她亦須在凱旋歸來時,急流勇退,告假還鄉,不願封官,其實她知道她與官是無緣的,那個不屬於女性的頭銜。 雙鳳奇緣(之一) 敘述為救未婚夫而女扮男裝進京尋兄,尋兄未果,只好大膽冒用未婚夫的名字參加科舉考試,沒想到中了頭名狀元,這一齣劇再在諷刺了女人的能力大過男人,讓自以為是的主考官栽了個跟斗,千想萬想,怎麼也不知道自己眼拙,雌雄不辨。更絕的是,殿試時,萬歲爺也沒看出來,還給封了狀元,並招為駙馬。 雖然女駙馬在花燭夜事跡敗露,但幸得公主搭救,最後以喜劇收場,皇上收為義女,改封公主,拔去狀元功名。這仍是說明女性無論有多優秀,功名仍是與女性無緣。 (雙鳳奇緣(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九 (之十) 雙鳳奇緣是改編自1959年大陸黃梅戲<女駙馬>,黃梅戲的音樂太平板了,而黃梅調電影除了以黃梅戲為基礎,還加入了南管及其他音樂元素,國樂樂器的項目也豐富許多,特別揚琴的伴奏增加許多部份。 <女駙馬>的唱段很動聽,絕大部分被<雙鳳奇緣>沿用,曲風多數照抄,劇情也幾乎完全移植過去,但歌詞改編不少,對白的部分,<女駙馬>是以安徽方言演出,<雙鳳奇緣>是以普通話的形式。 女駙馬之一(影片的前面有一小部分截掉了) 女駙馬之二 女駙馬之三 女駙馬之四 女駙馬資料: |
|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