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8 21:12:32瀏覽2597|回應18|推薦111 | |
這是隔壁小鳳的後母來景慧家拖回去小鳳,責怪她偷吃東西。 張愛玲的小說描寫細膩是文壇皆知的,而張愛玲的劇本寫作也是一流的,除了1947年在上海寫過一篇「太太萬歲」,同年也在香港寫過一篇「不了情」(不是林黛、關山主演的那一部)之外,她還幫電懋寫過六篇劇本,包括<情場如戰場>(1957年)、《六月新娘》(1960年)、<魂歸離恨天>(這部沒有開拍,電懋就關了。),<小兒女>(1963年)…….。
這是景慧家正在吃螃蟹,孩子因為怕爸爸再婚而顯得悶悶不樂。 我喜歡<小兒女>。是因為這是一齣家庭倫理劇,我想張愛玲大概也了解,寫些「小眾」的劇本很難讓人接受,這部影片不是張愛玲習慣的兩性議題,而是家庭倫理劇,脣齒相依的親情應該可以讓觀眾的接受度較為廣泛。電影卡司又是實力堅強的組合,王引、王萊兩位演技沒話說的中年演員,以及尤敏、雷震兩位當紅的男女主角。就連童星也是當時在很多部戲裡都會出現鄧小宇。 影片一開始便以很輕鬆的手法,透過在公車上男主角提的一籃螃蟹莫名其妙的緊緊鉗住女主角的裙子開始,劇本寫孫川(雷震)如何在巴士上重遇高中舊同學王景慧(尤敏),因為螃蟹夾住景慧的衣褲,孫川只好隨景慧下車,到景慧家處理。接著描述老同學因重逢而墮入愛河的過程,漸漸地孫川常常去景慧的小康之家,逐一認識她的父親(王引)及兩名幼弟。劇情也敘述女兒景慧為照顧父親和兩名幼弟遲疑不敢論婚嫁,其實也怕耽誤孫川的前途,而父親有意續弦卻引起孩子怕被後母虐待的恐懼,接連引發一連串的誤解。雖然經多番誤會(孩子誤會爸爸的女友,以及孫川誤會景慧),最後是喜劇收場。劇情細節及感情關係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一點也不矯情或是灑狗血,平實中仍有戲劇張力。雖是通俗的書寫父女之間既依賴關懷又互相在心裡形成壓力的關係,但又不顯老梗。劇本多著墨在父親的女友,未來的後母(王萊)身上,當時社會的觀念是後母多為惡人,而張愛玲刻意的想突破「後母 必然刻薄」的慣性書寫。 影片裡常常藉由隔壁家的後母虐待幼女小鳳來凸顯景慧家對於父親有意續絃的恐懼心情,這些刻板印象讓兩名幼弟揮之不去即將到來的後母噩夢,而景慧不願父親在母親死後多年孤單,一片孝心的想成全父親,遂決定出外工作,獨立養活弟弟們,又怕拖累男友,就謊稱自己移情別戀醫生男友,故意氣走男友孫川。這就是通俗的家庭倫理劇裡的善良面及犧牲面。 最後的戲劇張力是兩兄弟跑到亡母墳前哭泣,待太久不查墓園大門已鎖,被困在母親的墓園裡出不去,天黑又下大雨,失蹤半天的小兄弟讓父親、姊姊著急,尋找一夜找不著,卻是父親的女友秋懷找到的,並且叫來警察與救護車將淋雨而發燒的弟弟送往醫院,而解除了兄弟倆的戒心。最後是圓滿的喜劇結局。
這是最後的結局的部分,從醫院要離去時,兩兄弟去拉秋懷阿姨,向阿姨示好。 本片雖是通俗劇,但是演員的演技平實自然,演來極為生活化!就非常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而通俗劇,內容又是正向的,更能使一般觀眾接受,而產生影響力,譬如某些刻版印象的扭轉。
這部影片當年獲得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應該就是那平實的內容,接近社會真實的描述情節,以及演員自然及情感流露的演技而勝出的吧! (有關劇情就不再多描述,以免破了太多的梗。) ~我很喜歡尤敏,順便再放上尤敏的另外兩部影片。但不是張愛玲的劇本。~ (玉女私情) 描寫父女的感情深厚,即使是沒有血緣關係,探討生與養的問題,王引的演技與尤敏的楚楚可憐很賺人血淚。 (家有喜事) 描述尤敏受了老闆羅維的幫助,救回母親一命,為報恩準備委身自己,下嫁為小老婆,卻陰錯陽差的變成媳婦。 劇中看了許多寬容的層面,也很令人感動,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思維。 ~~~~~~~~ 照片引用網路舊資料。 照片及影片若有侵權請告知!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