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對知識經濟時代的認識
2008/06/24 17:55:27瀏覽1444|回應0|推薦1
我對知識經濟時代的認識

壹、作者及本書的介紹
「知識經濟時代」一書的作者萊斯特.梭羅(Lester C.Thurow)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專研知識經濟對人類經濟造成的影響,在國際間也是頗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者,曾在西元兩千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上,以「如何在資訊科技驅動的經濟世界裡創造財富」為題演講,提及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掌握傳統實體資源如土地、石油者不再具有優勢,在資訊科技發展下,全球首富已由沒有土地、沒有石油的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取代,他說:「因為他掌控知識」,人類歷史出現因為擁有知識無形資產而致富的首例,新經濟時代已然成形。網路改變了交易方式,其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對當今產業將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美國有超過半數的零售業將在未來十年內因此消失,而各式新興公司則會不斷出現。政府在新經濟時代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能提供所需的基礎建設者,負責的是管理運作流程,而非替企業或民間決定要做些什麼的控制者。他也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言,首先我們必須選擇特定產業來專心發展,例如芬蘭的諾基亞(Nokia)在全球通訊產業居於領導地位,就是因為政府將重要資源集中在發展通訊上,才能因此建功。梭羅並且以美國成功為例強調研發的重要性,他說美國每年投入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做為研發經費,一年就有三千億美元,相當於台灣一年的經濟規模,所以,台灣可選定某些重要的發展方向來進行大規模的研發投資。梭羅也建議,政府在教育方面應鼓勵創業,在社會方面容忍失敗,方可創造更多成功的新興公司。因此,台灣應加強研發以掌握創意、人才、基礎建設,才可望趕上美、日先進國家,擠身全球領導地位。雖然本書是以探討創造財富為內容,但也提供了許多值得深思及借鏡的主題。例如書中提到個人財富來自知識、機會、努力和運氣,而知識、技能則與教育息息相關,因此人人必須不斷追求終身的知識成長,未來才有立足的空間。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如何使全體人類在新的世紀中都能合理地分享新科技所創造的生活品質,並在地球上永續長存,才是「財富」真正的意義所在,這段話真正讓人對經濟有全然不同的體認,也對大師的風範產生由衷的景仰。在作者的筆下經濟也能隱含詩般的美感,一元美鈔的背面竟也能浮現雋永的圖騰,諄諄善誘美國的子民,要功成名就得付出代價,但只要下定決心,振作精神,即可投身打造一座金字塔。許多美國富有階級注意到,本身飛黃騰達的關鍵在於教育,因此也希望提供別人接受教育的機會。諸如洛克斐勒、卡內基、伊斯曼(Eastman)及米隆等人都曾贊助設立新大學。而戰後美國得到愛因斯坦、費密(Fermis) 等大師和他們的智慧結晶,奪下全球科學及技術的龍頭寶座,這些例證在在都顯示出知識的難得及人才的可貴。廿世紀的經濟優勢在於能夠有系統地投資研發工作,逐步發明新技術。因此,為了要善用此優勢,必須修改教育制度來培養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專業經理人以及技術工人。能夠突破科技的人,才是新時代帝國的開創者,令人不禁恍然原來教育就是透視財富的慧眼。書中也提到中國的技術水準曾經在地理探險及工業革命兩方面大放異彩,可惜到了十五世紀末,一片守法重紀的聲浪,已經掩蓋了人類內在的好奇心,同時阻絕了追根究柢的本能及創造的動機。相對地,他還重申美國最大的力量不在於布新,而在於除舊。因為社會必須適當地搭配秩序及亂局,才能提升並活用知識。也就是說成功的社會要能夠亂中有序,適當地調節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使整體充滿活力又不致失控。而若要在科學上有所成就,就得抱持凡事懷疑的態度,並且拒絕接受權威。連需要挑戰的權威都沒有的時候,創意才能不受拘束地發揮,因為這是一個沒有秩序的創意空間。創造新事物,毀滅舊傳統,兩相交替就是資本主義的歷程,而創業家則是這段歷程的靈魂人物,因為他們能積極地把新技術及新觀念投入商業用途,所以說他們是資本主義蛻變的靈魂人物。創業家是承擔風險的勇士,他們是組織家、行動家,但通常不是思想家及發明家。好奇心及追根究柢的心態是可以培養強化的,有這種心態的人,不但會專精於某種知識領域,又不會被已知的知識蒙蔽,這種人才稱得上具備好奇心。真正好的研究所,念茲在茲的使命就是增強好奇心。重視及尊敬好奇心的社會,自然能夠孕育出具有好奇心的人。因為人類天生具有四項特質,就是會保持好奇心、希望探究未來、願意學習及願意創造知識,所以就會想要知道事物的原理,然後想去追根究柢,有勇氣嘗試前所未見的作法,更會向別人學習新知,再運用新知來創造新事物,因此之故,知識其實就是技術得以突破的活水源頭。以知識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必須擁有或控制智慧財產才能運作自如,因此,需要明確、容易執行的所有權制度,才能加以合理的界定維護並且適時的管理仲裁。

貳、政府的角色及基礎建設
揆諸知識經濟時代的規模及現況,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必須把經費投入開創型的長期研發計畫,著眼於提升基礎知識的建設。未來想要成功的完成目標,必備的專業技術不但愈來愈多,而且其內容型態的變化很快,很難只靠正規教育,就能具備一輩子所需要的工作技術。在二十一世紀,必須改變取得專業技術的制度,也就是未來勢必會走向成人教育,每個年齡層都需要有再教育的管道,才能不斷取得不同的專業技術。由於新科技變化多端,因此員工和雇主都必須依賴在職訓練的設計,來培養專業技術的精進。人類的想像及夢想是永遠超越眼前的現實需要,而且對新事物的要求是永遠無法獲得滿足的,人類會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創造工具,然後再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提升生活的水準。而只要不停止製作工具,未來就能生產更多的產品或新工具,人類就是藉著新工具才能運用最新的知識並拓展技術,進而開創天然資源的用途,終於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公共部門在基礎建設的投資是很重要的,因為其對財富具有兩大效應。第一,基礎建設本身也就是一種財富。第二,這些投資有助於使民間部門的投資更能獲利,並能提升私有工具的價值。關懷環境一直是經濟開發重要的課題,作者提及環境保護主義和開發自然資源是一體的兩面,兩者都有助於提升人類的生活水準,改善人類環境。因此我們要關懷環境,讓一個良好的環境成為未來生活的標準。但是經濟的成長隨時均有必須克服的障礙,例如從六○年代到九○年代美國的生產力,在成長率方面下滑二•一個百分點,其中一個百分點得歸咎於資本勞工比成長幅度減緩,以及每位勞工技術水準提升的速度減緩。因此,只有重建及強化財富金字塔中的培養技術及製作工具這兩大階層,才能恢復生產力的成長幅度。另外,四種基本關係即混沌和秩序、個體和群體、現在和未來、競爭和合作的概念及其間的平衡,是當前必須化解的緊張關係。梭羅並舉例說明,以美國的大環境混沌不明,足以激發創意,卻缺乏足夠的秩序可以來善用這些新點子。而日本正好相反,秩序井然固然可以發揮效率,但彈性不夠,無法容忍創意。這兩個例子的問題不在於選擇混沌不明或井井有條,其實兩者都很重要。問題是在於讓兩者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國家愈來愈富裕,也就能調整到正確的平衡點。又說領導人不是創業家,他們代表體制中的秩序,創業家代表體制中混沌的那一部分。兩者必須同時兼顧,卻又能各自分工。創造財富時必須兼顧個體及群體的不同需求,但又能保持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一旦社會控制瓦解,人類環境會走上弱肉強食的老路,生活水準必然快速下降。而且創造財富的條件之一,是現在必須能去為未來服務。歷史的鐘擺總是在競爭及合作的兩個極端之間擺盪,我們必須適當的求取平衡。若有意成為偉大的造塔人,就必須能夠接受這項考驗。因而我們要設法結合最好的社會組織、最傑出的個人才華、運用最尖端的知識、最優秀的創業家、最高的技術水準、最純淨的環境資源及最精密的工具並動員所有財力,才能創造出一個永垂不朽,令後人讚嘆的傑作。

參、知識經濟的起源、定義、內涵及特徵
一九九六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發表了「知識經濟報告」,認為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的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自此之後,「知識經濟」即普遍受到各國學者與政府的高度重視。而「知識經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也就是泛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運作模式。知識經濟之所謂「知識」,係包括科學技術、管理與行為科學等方面的知識,而近代經濟的發展已進入現代工業化發展的後期,即所謂以微電子、電腦、電信、網際網路、資訊系統、特製複合材料、生物科技新興產業與技術,以及製造、金融與服務等形式蓬勃活動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隨著二十世紀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經濟發展已由過去只追求技術、價格效率為主的提升生產力模式,轉而為以創新運用資訊技術、導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提升競爭力模式,即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業型經濟體系,也唯有知識加以創新、不斷研發科技並有效應用,才能維持國家社會持續成長的驅動力,而這就是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知識經濟時代。值此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出現重大突破,生產力大幅提昇,知識成為主要的財富來源,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更是經濟成功的關鍵。因此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就必須建立完整的國家創新系統、吸收新知、爭取技術合作、確保創新的智慧財產、健全法規制度、加強研發能力、鼓勵科技創新,為達成此目標,便要突破生產、消費與訊息交換等經濟活動中的障礙,讓全民了解新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徵及我國的政策,全面輔導激勵產業升級,俾大幅提昇生產力,並策略性培養及佈局新一代產業。為突破生產、消費與訊息交換等經濟活動中的障礙,便要推動數位經濟的觀念,就是要讓全民有知識是一種產品,且財產權是共有的認識,進一步追求國家/國際主題空間的深度,並使工業本身成為一種文化,以及提供資訊的充分仲介,乃至落實非仲介電子商務的流通特性,建構信任保證的網路,進而實現使虛擬就是真實的印證。新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徵有助吾人對知識經濟時代的認識,故有必要加以剖析與了解。在經濟特徵方面,是呈全球性競爭、多變的動態市場,並以電腦、網路為主要工具而呈網路式、企業功能導向及結盟分層結構合作的經濟組織型態,同時有高程度的企業跨區移動性及區域間競爭性。在產業特徵方面,是彈性生產的組織,有快速生產、網路化、虛擬化、即時化的特性,以創新、知識、無形資產、人力資本作為主要核心生產因素,而其技術驅動力主要是數位化、智能化,另外,競爭優勢的來源則是創新、品質及進入市場的時機,且研發創新會有高度的重要性,而在與其他廠商的關係上則是聯盟及共同研發,即具有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特徵。在勞動市場的特徵方面,則是廣泛技術、跨業訓練的工作技能,以及終生學習式的教育訓練,並有合作共存的雇主關係,即有資訊化、人性化、創新、適應性的管理特性,其中將是充滿風險與機會的就業特性。在政府功能的特徵方面,政府應協助企業創新與成長,並建立有市場導向、彈性的政府管制方式。

肆、我國經濟的現況、轉型及發展的方向與策略
台灣經濟從九十年代起,由於國內產業受到新台幣升值、國內工資上漲、勞力不足、環保要求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競爭之多重影響,使勞力密集、低附加價值產品之競爭優勢逐漸消逝,因而有國內產業轉移到海外生產的趨勢。目前我國的產業政策必須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技術層次,並加速發展高科技之新興工業,以免傳統工業外移而發生產業空洞化的現象。為促進產業全面升級,使我國得以邁入已開發工業化國家之林,政府曾委託國內外研究機構,依據「市場潛力大」、「產業關聯性大」、「附加價值高」、「技術層次高」,「污染程度低」及「能源依存度低」等六大原則,遴選出適合我國發展之十大新興工業,即包含通訊工業、資訊工業、消費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精密機械與自動化工業、航太工業、高級材料工業、特用化學品與製藥工業、醫療保健工業、污染防治工業等作為我國工業發展之重點方向。十大新興工業之推動,十年來已使我國產業結構朝向高技術、高資本密集及高附加價值方向繼續作良性調整。然而,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之興起,「產業知識化、知識產業化」之趨勢儼然形成,促使知識產業如軟體及網際網路產業等發展有如風起雲湧般蓬勃;而製造業本身經營也面臨了歷史性的變革,原本屬於功能性活動之研究、發展、設計、製造、整合、行銷、運籌等活動,從而有更細微之分工,從單純的製造業,已開始衍生出相當多的新興產業。「工業」範疇已超越製造的概念,而包含了其他相關的技術服務業。鑒於過去十年來「十大新興工業」已指引我國經濟發展成功的轉型,在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此時,政府應檢討我國未來十年工業發展之「新興產業」為何,並據以擬妥發展的方向及目標推動的策略。

伍、我們在知識經濟時代應有的認識及未來規劃的重點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資源,擁有知識就能創造財富。其主要的核心變化,是由生產實體產品的經濟,轉向到知識的生產與運用的經濟,商品的價值決定於其內涵的知識價值,而非其重量價值,顯見知識密集型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例如依經濟部規劃的知識型技術服務業基本功能應包括經營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產品的設計、流程的設計、各類系統的建置及顧問服務等工作,而其產業則包括各類型的管理與技術顧問業、研究與學術單位、各產業之技術研究公司、技術移轉公司、資訊軟體業、專業服務業、通訊業、倉儲運輸與全球運籌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及教育事業等,另外因應電子商務而衍生的網路公司、電子企業社群公司等,都將是此一產業中佔有重要比例的公司,未來政府將持續地鼓勵、推動與輔導此類型公司的發展,以期能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持續帶動我國經濟的高度成長。因此如何適當地界定知識型技術服務業,並擬定發展之策略與行動方案將是未來的規劃重點。在知識型服務業中其生產製造的比例會相對減少,且重要性也較為降低,而其主要的產業內涵將以服務功能為主。所謂「服務」,係指在銷售時所提供的活動與所創造的價值,本質上是無形的,且消費完後並未擁有任何實體的所有權。因此,知識型技術服務業即是指以知識資源的擁有、使用與創造為其主要的核心,並有效利用科技來提供一種本質上為無形的活動或價值的產業。由於全球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有必要及早規劃我國知識經濟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與扶植相關新興的產業,並促使傳統產業轉型,以期能及早佈建並帶領我國產業之發展。目前我國的產業政策及計畫工作內容為產業之定位與發展策略的規劃,其原則包括以營運範疇、核心資源及事業網路之策略三構面來界定產業範疇及產業類型的規劃,價值活動的規劃則以產業價值鏈之分析方法,界定知識密度高且必須大量運用科技之項目,針對每一區隔以價值活動/產業矩陣來分析目前其產業的態勢與強弱,並說明其產業的性質、工作的內容、知識的特性、未來的發展機會及其代表的廠商,並根據每一產業目前現況,探討產業的可能缺口,以定義出新興產業的方向。同時委請國外顧問公司研究美國/全球之知識型技術服務業型態,並與我國的現況逐一對比,藉以探討我國知識型技術服務業目前的定位、缺口及可能發展之空間,俾獲得我國知識型技術服務業之全球定位並研擬可行之發展策略。而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也更廣泛地規劃出六大架構,包括建立蓬勃的創新與創業機制,以扶植創新的企業、建構網際網路應用之基礎環境、擴展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在生產及生活上之運用、檢討教育體系,並積極培養及引進人才,以因應知識經濟發展之需求、建立顧客導向服務型的政府、規劃預防措施來避免經濟轉型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陸、網路數位科技與知識經濟時代的運作特質
數位科技的應用近年來已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資訊的透明化與普及性亦造成全面效率的提昇,網路社會的大未來仍將循著網路經濟、知識經濟、顧客經濟及個人主義、社群主義的所謂「三經兩義」的潮流向前滾進,我們必然要以資訊技術的創新運用、導入知識管理為核心來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模式,而經由網路的連結,使用者可以迅速、便捷地獲取訊息、共享資源,更可藉由彼此良好的互動,進而發展出所謂的虛擬社群。因此如何在服務型政府主導下,建構完善的知識管理及創新資訊技術的運用便成為當前首要課題。知識經濟是未來社會的大勢所趨,而政府在知識管理時代應扮演的角色,可由「知識經濟」的運作特質來探討。在知識經濟時代是要重視如知識、商標、組織、關係「報酬遞增」的無形生產因素,也就是有「人」斯有財的年代。企業經營也轉變為掌握人才、掌握知識、掌握軟體的優先次序,並借重優秀人才的才華,投入具有風險的「策略創新」。而透過網際網路,打破了時空限制,走向全球化經濟活動。網路上的經濟活動則顯示出,供給可以主導價格,速度具有吸引力,並出現了「免費」的資訊,交易成本低等嶄新的經濟理論。企業的利潤將是在創新及冒險中去開發,現在的投資預期則是相信「冒險無罪」的虛擬世界,而市場產品將具有變化大、生命週期短、附加值高的特性,公司文化則將普遍重視速度與忍受混亂的狀態,而且導致企業失敗的原因則包括產品與市場的脫節以及顧客的轉移,事業體必需保持有分秒必爭的「變革」態度否則就會坐以待斃,產業界普遍希望政府鬆綁,而推動民營化及公平競爭則是共同的趨勢,在企業內部顛覆傳統的「革命份子」會受到歡迎與青睞,企業經營的敵人將是永未出現的「替代者」。由這些特質得知,政府要推動知識經濟,就要建立便民的e-government、協助設立e-industry及建構e-society 環境,才能讓台灣擁有面對下一世紀挑戰的絕佳競爭力。e-government並非僅是將政府電腦化或公文簡化,而是每個部門都要由大家共同來訂定自己的方向、目標,以及主要的表現,把有限資源發展成經濟產業,把各部門便民的軟體設計出來。觀察全球產業的發展趨勢,電子商務將會更加蓬勃發展,因此必要思考出能縮短上市時程、降低生產成本、增進交易效率的方法,藉以改善服務品質及提升產業的競爭力來建構e-industry。推想下一世紀的競爭將會是資訊、網路應用及電子商務競爭的時代,而面對這股電子商務帶來之產業革命潮流,我們必須及時跟上,才能掌握國際市場的先機。鑒於推動電子商務對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行政院亦繼續推動建立網路建設、教育及法制等方面優良基礎環境之計畫,並將原核定之「產業自動化計畫」擴大為「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除繼續推動生產、倉儲、運送及銷管四方面之自動化工作外,並選擇重要行業積極推動兼顧供應鏈及需求鏈的電子商務。除了推動基礎建設之外,還包括人才的培養、物流的佈置、法規的訂定和金融的服務等,這就是要了要建構e-society的環境。

柒、服務型政府的觀念、目標及特性
顧客導向的服務型政府就是要能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因此自八十二年起實施落實行政革新方案以來,「便民」與「廉潔」、「效能」就一直是政府的三大重點要求。全面提升服務品質的特點是要講求「全面」改革,由各機關依循方案所揭示的理念目標,自行運用創新的作法,務求制度、觀念、作法的整體創新。將企業界普遍採行的「全面品質管理」的觀念改造,以及「顧客滿意」的管理作法涵融其中,推動各機關行政人員以「顧客至上」的思考模式全員參與作業。對內要求行政人員將「全面品質管理」的觀念化為行動,對外則以民眾立場,提出各機關如何以符合民眾期望的施政作為,來貫徹執行的行動革新。總體目標則是要務必建立視民如親,提供禮貌服務的親和性政府。並建立簡政便民,確立效能指標的企業性政府。進而建立顧客至上,視民意為導向的服務性政府。在服務內容方面,要求做到明確訂定的服務標準,使公務人員依據標準執行,以避免便宜行事、濫用行政裁量的標準化政府。而且所有服務標準及相關資訊,均應全面揭示讓民眾瞭解的公開化政府。還要事前一次提供民眾確實無誤的資訊之正確性政府。另外,提供並主動告知民眾足夠的、多樣的服務方式與相關資訊的多樣性政府。服務對象要能不分性別、種族、年齡、貴賤,均公平對待的公平性政府。又能提供民眾最便捷快速的服務及運用民間資源擴大服務點等的便利性政府。提供民眾對不當行政處分的救濟機制及對不滿意服務的申訴管道的回應性政府。提供民眾禮貌的、親切的服務是一切服務措施的起始之親和性政府。

捌、服務型政府推動知識經濟的方法及目標
推動知識經濟的服務型政府,在實施策略上是以民意為導向,發揮顧客至上精神、拓展組織學習能力,持續改進作業程序。要能鼓勵建立工作團隊,發揮整體工作潛能。並要領導重視品管觀念,帶動革新資源動力。更要掌握推動要領,彈性運用作法。同時積極推動國家型電子化政府計畫,企圖就各階公務人員之再教育,施予不同程度之知識經濟理念與未來環境變化趨勢之公職人員訓練計畫。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的規劃也逐年展開並擴大實施範圍。為因應新經濟時代的需要,行政院會議通過「政府再造綱領」並成立推動委員會,由各機關分別依計劃推動,期使台灣展現生命力並提升國家競爭力。政府再造推動計劃之階段性目標是擴大政府組織的調整彈性,引進民間企業家的精神,以及縮短組織法規法制作業時間的組織再造。並引用服務行銷的理念,精簡合理的人力,俾更有效地運用人力資源的人力及服務再造計劃的推動。還有因應時代、社會之需求,而做改造的法制再造計畫的推動。總之,政府再造是以組織與人力再造為軸心,輔以制度上的再造,藉以達成政府再造的目標。並以建立共同遠景、潛能激發及團隊學習的方式,重建公務人員組織文化。同時也鼓勵公務人員能勇於參與創新及改變的熱心態度,政府再造的一切考量當然就是「民眾的滿意」。這些以人本為基礎的推動方法,即是要建立學習型的組織作為再造之基礎工作,重要的是能全員參與,建立共識,並引進企業精神,強化專業諮詢、由「以事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藉由組織、人力、法制三方面來著手,期以服務品質的提升作為終極目標。

玖、知識管理及創新資訊技術運用的重要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有服務型政府作為主軸,其間攸關成敗的要素,就是建構完善的知識管理及創新資訊技術的運用。所謂知識管理就是一連串創造知識,協助組織獲取自己及他人知識之活動。提供工具給組織的知識工作者,透過審慎判斷及使用知識之過程。為了方便創造、取得和重新使用知識所做的管理,適時的將正確的知識給予所需的成員,協助他們能夠控制並管理他們最關鍵的生產因子,幫助成員採取正確的行動以達成組織的績效及任務,且持續管理所有種類的知識,藉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協助辨認現有的知識資產,從而開發所需的知識資產,並發展出新的機會。換句話說,知識管理就是描述及管理企業的知識資產,以及保存和擴充知識資產的流程集合。透過知識管理程序可利用包含於文件、系統或其他內容形式的資訊和個人專業知識,來促進個人和群體之間有系統之合作方式,使組織內的經驗能有效的紀錄、分類、儲存、擴散及更新。還要藉由一組定義清楚的程序或方法,用以發掘或管理不同作業的關鍵知識,確認新產品或策略,強化人力資源管理以達成目標。其要旨就是把人腦中的知識化為具體的槓桿效應,為組織增加資產。因此知識管理是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的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都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而透過知識分享的機制,能促使企業及個人得以進步,便是知識管理的基本精神。既有的知識進而得以產生作用,因此就能創新知識。總而言之,知識管理就是要協助組織知識之使用發展,確保決策的制定者在關鍵地方能使用知識,讓組織內新知識能有效運用,並確保組織成員知道知識可以在組織內獲得。換句話說,知識管理的目的在於讓企業能聰明運作,以確保其生存能力和整體的成功,並應用知識來提昇技術與產品、激發服務創新的績效以及增強組織整體對外的競爭力,同時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流通,提昇成員獲取知識的效率,並促進組織整體的學習能力。知識管理包括知識的移轉、流通、轉換、蓄積、創造及擴散。由累積及收集所產生的個人知識,藉著確認程序將資訊轉化成所需之知識內容,再將各種知識儲存與分類,並設計檢索以利搜尋。以溝通來增進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了解,進而使組織易於取得知識或資訊。以應用、接受與同化的過程,將取得的資訊轉換為組織需要的知識。再藉由知識的傳播讓組織內之成員,可以取得並使用組織知識,因此知識得以改進及呈現。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可以支持組織成為學習型組織,使組織成為創造知識、取得知識及知識轉換的技能性組織,並確定組織具有正確及適當的知識,協助企業將知識管理步驟化繁為簡,使資訊技術得以日新月益。資訊技術的創新必須適當有效的運用,才有利基的回饋,如何建立運用的管道,也是我國發展知識經濟必要的方向。

拾、我國推動知識經濟的優勢及願景
全球化使廠商可運用全球最便宜的資源,廉價資源已不可能做為國家競爭力來源,高所得國家的工資及其他資源成本較高,需要靠知識與技術做為國家競爭力的來源。良好的資訊可使知識的傳播快速,也更容易與恰當的其他因素結合,而得到更有效的應用。領先的國家可由全球獲得因知識及資訊所創造的利益,美國即為明顯的例子。知識及資訊的運用,以及和既有產業或核心能力的結合,可以提高國際的競爭力及獲利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努力的重點。我國人民有冒險創業的精神旺盛,而且資訊產業的基礎雄厚,產值就位居全世界第三位。還有高科技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佔我國出口總值五二‧二%。人力素質佳,就業人口大專以上就佔二六‧二%。資本市場已具有相當規模,證券市場成交總額更是位居全世界第三位。過去豐富的全球貿易經驗,亦使貿易出口總額位居全世界第十三位。我國近年來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計畫」、「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與「加強資訊軟體人才培訓方案」等重要計畫,均已具備初步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這些都是我國發展知識經濟的優勢。但是資訊科技並未充分應用於創造價值,且教育體系所培育的人才,在數量及工作能力上與產業實際需求有著落差,須靠職訓體系提供訓練來補強,而傳統產業面臨資源成本增加的壓力,亟須與知識結合才能藉以提高生產力。另外,知識密集型產業產值佔GDP比重與先進國家比較仍有一段距離,須加強使知識與技術轉化為企業之機制。還有網際網路之基礎建設、法制建置及應用內涵之提供,皆有待加強及擴大。在政府運用資訊科技來提供服務,及配合企業因運用新技術而改變作業方法,以致需修正或建立之行政管理技術也仍不足。未來應加速促使知識與產業結合,積極應用知識和資訊來促使新興產業發展,維護既有的主力產業成長,並協助傳統產業調整轉型;使台灣成為新興產業創業的樂園,也是產業成長擴張的基地,更要成為傳統產業研發、行銷與財務管理的營運總部,期望在十年內達到先進知識經濟國家水準是我們共同的願景。

拾壹、我國的農業的指標性意義及其規劃
在台灣各項傳統產業中,吾人以為「農業」應是最具指標性的產業。所謂「農為國本」,從來農業就是我國立國的根本。在環境地狹人稠的簡陋條件下,我國的農業技術水準向來備受全球肯定,過去農業不僅能充分提供我們生活中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甚至影響著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然而,隨著工商業的繁榮,以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業逐漸不再像過去一樣地被重視,距離遴選適合我國發展之十大新興工業的六大原則,也有許多障礙仍待克服,尤其是在當前對世界經貿趨向自由化、全球化,以及我國即將加入WTO之際,我國之農業政策必須從「提高生產力為核心」轉型為「提升競爭力為主軸」,方足以因應未來更多元化及更複雜的變動。這些年來,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努力下,不僅提昇了農業的資訊力、技術和產銷制度,並推動一系列國產優良農產品牌的宣導活動,其目的即在於提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建立國產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進而能愛用和喜歡國產品,並導入目前國際公認管理最有效的「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系統(HACCP) 」,持續建立多項產品之製程危害控制技術,期能對於整體產業有所助益。例如CAS優良食品標誌,即是推廣相當成功的一個例子。近年來,因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及人口倍數成長,世界糧食需求量逐年增加,又因全球天候異常,穀物生產不穩定,以致連續三年全球穀物消費量超過生產量,庫存量大幅下降,國際穀物價格亦波動不定,使糧食安全問題再度受到重視。未來如何確保基本糧食的安全供應,仍是各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這也是在探討建構知識經濟的金字塔前,必須正視考量的一環。因此「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就是鑑於國際間加速經貿自由化、糧食安全問題的再度呈現、國內又面臨糧食消費結構的改變、農民福利也有日益殷切的需求、以及因應自然環境品質的劣化等農業發展新情勢,並為接續「農業綜合調整方案」所研擬提出,兼具整體性、前瞻性與國際觀的計畫方案。而其實施的策略及措施就是要建立安全與均衡的糧食生產制度,藉以改善產業體質,發展具有高度競爭力的農漁牧產品。實施「提昇農業產業競爭力計畫」,來輔導發展比較具有利益之重點農作產業。規劃推動整體的農漁牧業發展,並要健全動植物檢疫防疫體系,還有建立獸醫診療及牧場自衛防疫制度,同時推動豬病防治工作。輔導具有企業經營理念的產銷組織,建立效率與服務的運銷體系。並要建立預警制度,訂定調整農產品及農用品之進口關稅及配額制度,優惠農漁牧業融資,救助天然災害、進口損害等,俾創造安定的農業經營環境。並配合「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發展政策導向的產業科技,使農業科技落實至農場。健全農漁民社會安全體系,期結合產業特性,整體規劃休閒農業區,塑造地方產業文化特色,進而推動兼顧人文與自然的農漁村建設,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廣和諧永續的農業經營。建立消費者對本土農業的信心與支持,強化互惠互利的國際農業合作,推動雙贏的兩岸農業交流。另外「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則是要積極將傳統農業組織及交易模式,轉型成為架構在以網路為基礎的新興經營環境上,並逐步充實農漁民團體、產銷班、農漁會資訊共用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縣市政府農政單位之農業資訊基礎建設,使整體整合成為一個農業資訊的社群,並充實社群內相關農業的生產技術、人才及產銷資料庫,建立農業專家資訊系統及知識管理系統,以建構完整的農業資訊體系,藉由網際網路的普遍應用及電子商務的推動,營造一個便捷、實用的新農業資訊環境,使農業社群網絡更直接與民眾生活相連,達到結合生產、生態與生活的現代化農業,奠定本土農業永續經營的基礎。農業作為指標性的產業,卻有如此龐雜而廣泛的缺口亟需彌平。所幸在我國中央政府的支持及各級農業及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努力下,整體架構及農業知識庫的建置已初具規模,透過網際網路達成資訊共享,必然有助於農業技術之研發、擴散及創新,只要克服目前面臨之障礙,諸如加強農民資訊科技知識與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使農漁會體會非信用部門以外網路化的重要性、鼓勵農漁會培養發展資訊的人力與能力、落實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管理制度與交易安全機制,並加速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相信經由妥善的規劃及全面穩定的推動執行,應可為農業電子化與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可長可久之基礎建設,而我國的農業也能以嶄新自信的面貌,歡喜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拾貳、總結及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期望
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為政府責無旁貸的首要工作,而由於政府比任何組織更能因數位流程和網路而改善效益和服務品質,可以帶頭創造無紙流程,減少官僚政治。因而讓政府有重生的機會,還能增加新的服務項目,卻不必為惱人的紙上作業痛苦,同時也能化解企業界數位化進程的阻力。預測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政府成員的自我修練及團隊的意識,改革的初期是最困難的時期,所以有必要加速建構服務型的政府,這是全球化社會中的生存之道,求新求變才能迎接變局。政府改革必須選擇最能「對症下藥」的再造策略,從改革的本身開始改革,重建一個「負責」、有「效能」與「應變力」的政府。因此,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中揭櫫了知識經濟發展策略及具體措施,即產業發展由民間主導,政府著重於建立發展環境與排除營運障礙。以「建立創新與創業機制」及「推廣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應用」為動力,加速將知識轉變成為實際運用的過程,提升競爭力來創造新市場的需求,藉以帶動知識密集型產業之發展。從基礎建設面、法制面、人才供應面及政府行政面,同時進行檢討,從而建構知識經濟的優良發展環境。政府再造應與企業再造同步進行,才能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並採取適當措施來消弭知識的差距,使全民得以共享知識經濟的美好成果。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tj0072002&aid=198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