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30 23:43:56瀏覽2513|回應3|推薦12 | |
台灣的新聞會讓你我看了直呼「哇哩咧......」、臉上冒出三條線早就不是新聞。一則羶色腥話題就像按了重播鍵一樣在螢幕上不斷倒帶重來,而真正攸關我們未來的政策(不管是稅改教改)反倒成了花邊,更別提影響全球脈動的國際消息了。 新聞品質搞成這樣每下愈況,卻不知道責任該歸給誰。觀眾怪媒體、媒體說如果沒人要看我怎麼會播,大家互踢皮球,然後有人跳出來呼籲拒看電視拒買報紙、另一批人則說千錯萬錯都是水果日報的錯..........。 還能說什麼呢?真要追根究底的話只能說台灣傳媒向來不是使用者付費的產業,你我無法選擇「我不想買哪些頻道」,因此個別的拒買拒看行為對電視台來說根本不具有殺傷力。不要跟我講這是電視所獨有,我就不信多少看我部落格的讀者有訂報的習慣,更何況,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只要能上網,「使用不付費」早已成為一種常態。 進一步來說,不管是平面還是電子、電視還是報紙,主要獲利來源都來自廣告,與背後養媒體的「金主」(不管是林榮三還是蔡衍明),就像公共汽車是靠車上廣告撐營收、車資付油錢一樣。所以雖然收視率下滑會影響廣告收益、廣告收益會影響到業績,但消費者(閱聽大眾)的「間接消費」行為(管你使用哪一種媒體平台)影響往往是無從衡量的,這也就是媒體有更大的誘因去搞「置入性行銷」的原因。相對的,消費者自然也不知道他的「閱聽成本」老早被轉嫁到了產品上。 難怪旺中案燒得正熱,大批中時員工出走的時候,「雅言」出版社顏擇雅卻這麼認為: 這搞不好正中蔡衍明下懷,不必給資遣費,不必貼公告懸賞百萬元,省了好多麻煩!走了這批「錢衷時」,留下的不管是什麼理由,既已受過平生大辱,鐵定會變得好管很多。這一點,蔡衍明應該是賺到了。 如果這狀況就是所謂的新聞自由,那......唉,新聞自由萬歲......。 (今年二月的某一則新聞,看看除了美牛以外,有誰還記得)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