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000人損益兩平」?--評《天下》雜誌〈我的大學不見了〉
2010/04/19 14:48:00瀏覽2372|回應5|推薦10

本期《天下》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我的大學不見了〉,內容主要是關於「大學招生不足」及學校營運危機等問題。在少子化的情形下,這種問題的發生是一種「必然」,也沒什麼好說的。我所關注的,是下面這段話──

私校協進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表示,私立學校學生數損益兩平的點約為四千人以上。九八年學生數不到四千人的大專院校,總計有三十五所,佔總數二一%。

因為根據這個論述,天下雜誌做了一份表格,想告訴我們有哪些學校「可能達不到損益兩平」──

看完之後我整個傻眼。因為它所用來衡量的「4000人損益兩平」是「私立大學」的標準,但是在這份「達不到損益兩平的大學」表格中,卻有13所「公立大學」。

請問:公立大學跟私立大學的衡量標準一樣嗎?

是的,這份表格標題多加了「可能」兩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並不一定會發生」。既然「不一定會發生」,那列這個表格的意義又是什麼?純粹是想告訴讀者:表格沒有錯誤,也沒有任何用處?

一開始我以為是《天下》搞錯了,誤把公立大學給放進表格中,沒想到《天下》還煞有介事的根據這份表格(而且公立學校的數目還弄錯!各位算算看,到底哪來十五所?)訪問了教育部的官員( 更沒想到的是,教育部的官員還真的去回應這個問題 )──

不論公立或私立,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為了教學品質與國家財政,政府應要求未達經濟規模的學校合併。九八年學校總人數少於四千人的大專院校裡,有十五所是國立大專。「關鍵是校務會議不通過。」教育部次長林聰明不諱言,大學自治後,最高決策機關是校務會議,教育部無法強制主導。

OK,也許《天下》想凸顯學校規模與校務營運的重要性,但問題是:學校人數多寡跟「損益兩平」真的有關係嗎?

多說無益,現在就舉個例子給各位看看──

年分

收入(千元)

支出(千元)

餘絀(千元)

1996

6,191,911

6,037,356

154,555

1997

7,350,228

7,048,653

301,575

1998

8,064,443

7,871,042

193,401

1999

8,542,197

8,694,177

-151,980

2000

9,136,038

9,166,232

-30,194

2001

9,767,888

9,897,398

-129,510

2002

10,138,867

10,665,115

-526,248

2003

10,534,148

10,798,365

-264,217

2004

11,531,426

11,883,423

-351,997

2005

11,685,564

12,419,655

-734,091

2006

12,903,509

13,108,026

-204,517

2007

14,193,480

14,629,228

-435,748

2008

15,305,240

15,688,465

-383,225

累計

135,344,939

137,907,135

-2,562,196

(資料來源:http://acct2008.cc.ntu.edu.tw/acct2008/acct12/82.doc)

這所學校除了頭三年以外,之後每一年都在賠錢,累計虧損已達25億,照這種「營運績效」來看,應該讓這所學校早早退場,沒錯吧!

而且我敢保證,這所學校倒閉之後一定會有很多人叫好。不但台北可以有大片的「黃金地段」被釋出,其他學校也不必擔心被這隻「獨大的怪獸」欺負,還特別要組什麼「防台聯盟」──因為它的名字叫「國立台灣大學」,台大。

喔對了,順便告訴各位,這所學校目前已經有超過三萬名的學生,學生人數居全台之冠。

而且「學費」真的會影響大學營運?從私校大學部招生情形來看,這些學校似乎是抱持這樣的態度。既然如此,「佛光大學」今年的招生辦法可令人費解了:因為這所大學從今年起,學生學費比照國立大學!

除此之外,我還要延伸下去再問一個問題:達到所謂的「損益兩平」是否真的這麼重要,足以影響學校發展?

至少在校方「銀彈」充裕的情形下,這點是值得懷疑的。以《天下》這份「達不到損益兩平的大學」表格中高掛榜首、榜眼的馬偕醫學院法鼓佛教學院為例,前者擁有馬偕醫療體系與長老教會的資源、後者則擁有「法鼓山」這個宗教系統作後盾。

也許《天下》雜誌是希望能像《搶救大學》一樣點出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藉以凸顯大學轉型、整合的重要性。但是僅憑「4000人損益兩平」這個薄弱的證據所作的論述,只會讓人感覺到編輯的「不用心」。

所以,下次再探討類似問題的時候,《天下》能否從整體環境的因素(比方說學費、教育補助等問題)作通盤衡量?不要只專注於單一面向的討論,再讓我們看到可笑的結果。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shbird&aid=3946477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增長知識
2010/08/31 07:48
從表格中才驚然發現: 台灣居然有這麼多我從來都沒聽過的大學。我真是膚淺。

小潘
只有你在看天下雜誌
2010/04/20 00:41
只有你在看比壹週刊還會唬爛的天下雜誌
BigMac(freshbird) 於 2010-06-10 20:33 回覆:

冤有頭債有主,看清楚了!「比壹週刊還會唬爛的天下雜誌」這句話是「小潘」說的!不是我說的!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哈哈哈
2010/04/19 20:37
超小型超有錢菁英教育大學最好的範例應該是 Rockefeller Univers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ckefeller_University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community
>70 heads of laboratories
190 research and clinical scientists
360 postdoctoral investigators
1,000 support staff
150 Ph.D. students
50 M.D.-Ph.D. students
890 alumni

這個學校真的是頂尖到不能更尖啊。反正背後有錢。從創辦到現在,所有的校友別說四千人,連一千都不到。但是各種員工倒是有一千,比學生還多。
BigMac(freshbird) 於 2010-04-20 12:14 回覆:

哈,真是敗給你了 ~~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哈哈天下
2010/04/19 20:29
以《天下》這份「達不到損益兩平的大學」表格中高掛榜首、榜眼的馬偕醫學院、法鼓佛教學院為例,前者擁有馬偕醫療體系與長老教會的資源、後者則擁有「法鼓山」這個宗教系統作後盾。

============

兩個只有七十幾人的學校,似乎都是內部的菁英教育。也就是說這一百多個畢業生當中會有很多直接進入馬偕醫院跟法鼓山的體系。一年幾個就足夠了。剩下的再送給別人。

所以他們刻意維持人數少。因為根本不需要多。

天下的問題是他們做出表格以後,應該就會發現東海的邏輯不是每個學校都適用。理工的成本顯然比文法商高。如果是純文科的學校,至少固定成本比較低。如果是純理工的學校,成本就另當別論了。

台大確實是個賠錢貨。只能在台灣當土霸王。

背叛的老訂戶
天下早已不天下了
2010/04/19 15:43
騙人的東西有幾樣,其中一樣叫統計數據。

天下雜誌的水準,在早年月刊時還像個樣,變半月刊(或雙周刊)後就糟到一個不行,常常是搞個沒主題找主題的東西,因此改版後,我就不續訂了。

現在我在美國唸書,對比美國的大學收費之高,但校長仍得去募款一事,說明了:真正要辦好大學,是不可能損益兩平的。

台灣,現在最糟的,就是把辦學當成開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