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3 00:52:13瀏覽2668|回應6|推薦9 | |
相信這個世代的青年對於「草莓族」一詞應該不陌生,因為對於「缺乏競爭力」的年輕人,「大人們」都是這樣稱呼他。 這種「批評年輕人的聲音」不是現在才有,而是幾十幾百甚至千年如一日,老一輩的總認為新一代沒什麼本事、「一代不如一代」。 我知道上一代總是對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意見,但是我也想讓這些「大人們」看看,「年輕人」又是怎麼看他們的── 第一種老年人拿的是一根「莫須有的棒子」,他們根本就沒接到過這根棒,也許接到過後又丟了,他們除了麻將牌的技術外,大概什麼也交不出來,他們最大的特色就是裝老糊塗(我還看不到一個真正糊塗的老年人),他們的人生觀是「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他們永遠不會退化,因為根本就沒有進化......。 五十年前有位「年輕人」李敖,發表了〈老年人和棒子〉這篇文章。那年是1961年,他未滿30歲。 五十年過去了,社會的變遷並未紓緩這種現象,相反的,問題只有不斷的惡化。 我想一切都應該從高齡化與少子化開始說起。 不管是在農業時期還是在工業世代,不管是由家庭負擔還是由社會體系來供養,老年人口扶養始終不是的「要命」的社會議題。因為平均壽命低,人口老化在當時根本是難以想像的情形。 可是隨著醫療、衛生設備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口老化的結果,自然對現有社福體系造成負擔。 當初俾斯麥在創設退休制度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想到,一個世紀後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工業革命時期的一倍。 中學的地理課本上則告訴我們,由於醫療、衛生設備的進步,幼童夭折的比率也逐漸下降,再加上伴隨著平均壽命提升產生的人口,「節育」便成為抑制人口成長的主要(應該說是唯一)方式。「少子化」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只不過現代社會最先面臨的,似乎不是大眾所預測的「高齡社會造成現有勞動人口負擔」。退休後生活無法獲得保障,越來越多中高齡就業者「無法退休」或是選擇「退而不休」,連帶的壓縮了年輕人投入就業市場的機會,再加上決策者為了展現「人生七十才開始」,接班時程表延後導致世代交替出現斷層,結果反倒是「世代衝突」開始上演。 曾有人說人生有三大不幸,而「少年得志」、「中年潦倒」就占了其二。 但是現代社會面臨到的問題是,「少年」無法「得志」,「中年潦倒」幾乎就成為必然。醫藥衛生雖然延長了我們的年歲,但是取得「成功」的時間點並沒有因此獲得延緩,反而被迫提前。 宅神朱學恆去年跟網友的對談中,也提到了世代無法交替的危機。他指出,幾乎所有6年級生的接班是全面失敗── ( 這個問題不是只有「宅神」提過,2009年,《天下雜誌》431期就針對台灣「大企業接班動向不明」發出示警 ,這只是企業的危機?還是,這也是社會的危機?) 只是「宅神」發表這段談話的時候大概沒想過,「奇美」是交棒了沒錯,只不過「老闆」從許文龍換成了郭台銘。而他於「YAHOO!奇摩話題」跟網友對談不過半年,在面對iPad的強勢競爭、在面臨轉型的壓力下,施振榮還是親自出馬,將宏碁的執行長換下台了。 如果「宅神」能料想到半年後電子業投下的這顆震撼彈,搞不好他連僅剩的兩名「接班成功名單」都要給它吞回去了。 所以說,企業就是「接班動向明確」,甚至「真接了班」,又如何?
產業界如此,政治圈也好不到哪裡去,翻閱去年五都選舉的選舉公報,在藍綠所有「重要候選人」當中,「未滿50歲的」竟然只有朱立倫一個人── (台北市兩黨參選人) (新北市兩黨參選人) (台中市兩黨參選人) (南二都首任市長) 當然你也可以說「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執政能力」,可是我實在無法認同,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對外打著「新世代」的口號,而實際的決策權(不論藍綠)仍然只見這幾張老面孔在玩「蘿蔔蹲」。真正在「新世代」下成長的年輕人,除了幾百年才一次「投下神聖的一票」的機會以外,根本沒有別的機會。 (她不是唯一的一位,只是「她的口號」不巧被我翻到而已) 更悲慘的還在後頭,因為唯一操之在己的「神聖的一票」也在急遽的貶值當中,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影響下,可以預期的,老人的選票只會越來越多,「新一代」的選票反而越來越不具有影響力。 這種問題不是台灣獨有,早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似乎也是如此。幾天前東京都知事選舉,高齡78歲的石原慎太郎依然穩坐「市長」寶座。 如果各位對於78這個數字沒什麼概念,那我就換個方式來講:石原慎太郎年輕時是和三島由紀夫齊名的作家,而三島由紀夫去世已經超過四十年了。 (石原慎太郎1969年的作品《斯巴達教育》,與當時三島由紀夫的推薦) 既然「世代沒法交替」,老年人的福利支出又對年輕人的權益造成排擠,「世代對立」所引發的衝突也就無法避免。在英國就引發了大學生的示威抗爭── 身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無法發表任何評論,因為這個問題我現在就得面對。 2011/04/13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