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2-06-20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演講問答(Q&A)
2012/06/23 04:23:19瀏覽59|回應0|推薦0

我的信仰

         不必等有權力的人來改變教育,從現在開始,你我都可以改變教育:讓老師更自由、教學更創意、學生更自主。我相信:「讓老師自由」是改變教育最快的路。

 

2012-06-20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演講問答(Q&A)

 

Q1:老師分組討論「如何讓老師自由」時,為什麼傾向用負面消極的角度來條列各種讓老師自由的方式?

A1

請老師利用多層次思考的方式來分組討論「如何讓老師自由」,並條列出20個讓老師自由的方式,結果發現各組所列「讓老師自由」的方式,都是從「不要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從「要」的角度來思考,例如,不要點名、不要評鑑、不要當導師、不要做產學、不要超鐘點、不要限制太多、不要重覆記錄、不要填太多表格等等。若能換個正面積極的角度來思考,從「我要」、「我能」的角度來思考「讓老師自由」的方式,就會跳出傳統思考框框,激發出創意的「讓老師自由」的方式。簡言之,「如何讓老師自由」並不只是將傳統思維的「外在框框」解除,就能得到自由;更要老師能創意反思將「內在框框」也一併解除,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老師改變內在的教育理念和個人價值觀,才是「讓老師自由」的根本方式。

 

Q2:面對全球化,學生的競爭力、教育的成敗、國家的命運都讓人憂心,請問您如何解決「傳統品德教育的和全球化競爭的衝突」?

A2

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文化傳承者,教育學生「傳統品德」和「全球化競爭」並不完全衝突。「傳統品德」並不是不要教,而是不必有一門專門課程來教,建議老師將品德教育融入各個課程中,以隨機教育、潛移默化等無形的創意教學方式來傳承。另外全球化競爭的教育內容,也不能排除教育學生具有人性面的品德素養和做世界的高尚使命。

 

Q3:解讀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教育意義,我們看到不是表面的「電影的戰爭場面很慘忍」、「電影的台灣山區風景很秀麗」,而是更深層的靈魂和族群認同問題,我們憂心「賽德克與日本的命運關係」是否就是「台灣與大陸的命運關係」的投射?請問「讓老師自由」如何面對台灣歷史命運的投射關係?

 A3

演講中觀賞「賽德克巴萊」和「陣頭」的電影預告片,目的是要用「讓影音說話」的方法來說明「創意」。「陣頭」的主角說「做不一樣的陣頭」,是要創新打破傳統;「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說「完成大家認為不可能的工作」,是要做不可能的創意。但是這二部本土電影除了用來解讀「創意教學」的另類思維,也衍生出「靈魂、認同、歷史、命運」等相關概念和省思。就歷史命運而言,賽德克明知其成功機率很小,還是要追求族群認同、反抗日軍,註定扮演歷史悲劇,追求大家認為不可能的工作。台灣與大陸的命運關係是否會有同樣的歷史命運?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是否也註定要扮演悲劇的角色?「讓老師自由」是否能喚起老師創意思考「如何解讀這段歷史命運投射的問題」?解讀問題之後,「讓老師自由」是否還能提出創意的解決方法呢?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eteachers&aid=656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