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8 12:26:49瀏覽5466|回應8|推薦22 | |
周五晚上有幸在公共電視陳信聰先生的節目《有話好說》中作來賓,談談在臺灣的旅遊景點中,大陸遊客為什麽最愛日月潭、阿里山。
我這個常居臺北的北京人,再加上目前所作的工作是公關和行銷傳播,對於這個問題還真是頗有感想。
那麽,大陸遊客為什麽把日月潭、阿里山作為遊臺灣的必看景點呢?我覺得,最大的功臣應該是歌曲。歌曲的行銷力可以跨越千里之外,跨越千年之久。
臺灣的朋友是不是覺得,來訪的大陸遊客中,年齡比較大的人不少?1949年后,兩岸之間的互動在經歷了金門炮戰之後幾乎就停止了。特別是文革期間,大陸內部的事情都忙不過來了,臺灣就顯得更為遙遠。大陸改革開放,臺灣解除戒嚴之後,臺灣人去大陸慢慢多起來,而大陸人對臺灣仍然是“比鄰若天涯”。不過,在“革命歌曲”中,臺灣仍然是常見的題材。
寄情山水,這是歌曲中用來抒發情懷最常用的方式。文革中,有關臺灣,最著名的一首歌曲《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是這樣唱的:
我站在海岸上, 把祖國的臺灣島遙望, 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 阿里山濤在耳邊回響。 臺灣同胞, 我骨肉兄弟, 我們日日夜夜把你們掛在心上。 ……
在文革期間,所有的歌曲幾乎都是進行曲式的,而這首歌的旋律卻是比较抒情,幾乎當時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直到現在,只要提到臺灣,相信大陸19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這首歌。
這首歌當時還是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如今卻成為日月潭、阿里山最有成效的一種行銷。
兩岸隔絕那麽多年,歌曲是最早沖破兩岸阻隔的交流形式。先是大陸人自己寫的思念臺灣同胞的歌,後來是臺灣的校園民謠席卷大陸。這一來一往,歌裏唱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大陸遊客感覺到最熟悉、又陌生、進而向往的地方。
政治形勢可以讓一首歌快速流傳,但是一陣洪流過後,我們每個人的情感和記憶是細膩的、特別的、永久的。就好像你可能因爲公事而曾經去過嘉義,多年以後,也許爲了哪件公事而去已經忘記了,可是嘉義雞肉飯的美味仍然不會忘懷。政治、公事都是別人的,而對美味、美景和異鄉風土人情的感受卻留在我們自己心裏。歌曲也是這樣,同樣的曲調和歌詞,時過境遷之後再唱、再聼,感覺不同了、更豐富了。
我也常常跟老婆討論,想象臺灣人對於的大陸的感覺。我們偶然也會回味這首歌:
出塞曲(席慕蓉)
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 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詩詞、歌曲、音樂乃至各種藝術,對於旅遊的行銷作用可以可以延伸數千年。臺灣的小朋友在課文裏學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之後,是不是也想去登鸛雀樓?鸛雀樓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而鸛雀樓就在我的家鄉——山西運城,我也正是黃河邊長大的小孩子。
据我所知,大陸因爲發生文革的原因,臺灣唐詩三百首的普及率比大陸還高一些。我和老婆去蘇州的寒山寺,老婆觸景生情的感覺比我還濃,忍不住念出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雖然沒有那麽多唐詩宋詞來吟誦臺灣,但臺灣的現代流行歌曲卻勝過大陸。就我個人而言,在沒有來臺灣之前,就已經熟悉的地方(確切地說只是地名而已)有: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 外婆的彭湖灣 美麗的基隆港 綠島小夜曲 鹿港小鎮 一樣的月光 一樣的照著新店溪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走在忠孝東路,閃躲在人群中 ......
聽説,現在開始已經有大陸的影視劇組來臺灣拍電視劇了。相信這些電視劇回到大陸播出后,同樣也會吸引很多年輕族群來臺灣“朝聖”吧!
在節目中,大家也談到大量湧入的遊客會對旅遊的品質帶來什麽影響。我想,“質”和“量”永遠都是相反的。
在兩岸之間,日月潭常常與杭州西湖相提並論。臺灣遊客喜歡西湖,是不是也會希望尋訪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斷橋和被法海和尚引錢塘江之水淹過的金山寺?
杭州西湖我也去過,我也常常夢回西湖,西湖的薄霧也讓人想起西施浣紗的故事。不過,我想日月潭與西湖最大的不同在於:西湖是在一座城市之中,而日月潭是高山湖泊。在杭州西湖,你恐怕很難找到一個地方可以像日月潭那樣——既是近距離並且又可以居高臨下地觀賞(因為西湖邊很少有比較高的山)。最重要的是,由於太貼近城市,西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遊覽中總是難以避免城市的喧囂。而日月潭是專門遊覽、休息的地方,只要好好安排,完全可以營造出一種遠離塵囂的悠然、慢活的氣息。
相對兩岸,臺灣人去杭州市區的西湖比較容易,大陸人來到中央山脈深處的日月潭就比較難。如果日月潭的遊客反而比西湖更多,遊客在日月潭停留的時間反而比在西湖停留的時間更短,旅遊的品質恐怕就很難保證了。
“永遠不要飽和你的市場!永遠保持客戶的饑渴!”這是稀有商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臺灣終于迎來了大陸遊客,希望他們來到這裡所感受到的是難得一見而不是輕而易舉、是慢活人生而不是匆匆過客。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