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9 18:55:08瀏覽4843|回應1|推薦5 | |
一00年度指考國文作文試題分析(原載快樂高校生) 題目:應變 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面對意外之事,該如何處理,處理之後可以讓人獲得什麼樣的體悟?請以「應變」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範例: 雖然東方已經露出曙光,但天空還是一片灰濛,空氣中充斥著不安和浮躁的氣氛,以及濃厚的水霉味。 回到學校,原本青翠如茵的操場已經變成一片水鄉澤國,往日在草皮上馳騁的歡樂笑聲,完全被淹沒在深厚的泥濘裡。再回到上課的教室,更是滿目瘡痍,玻璃破了好幾塊,碎玻璃彷彿被分屍一樣的散落四周,在毫無防衛的情況下,風雨趁機進來毫無忌殫的肆虐破壞,留下深及腳踝的積水、到處厚厚的泥漿,還有毀損的布告欄和潑墨似的牆壁。 當我們目睹這一幕時,除了一臉的呆楞與錯愕,似乎還聽到颱風呼嘯而去時留下的戲謔嘲笑聲在不斷迴盪。但災情還持續傳來,許多同學的家遭受嚴厲的破壞,因而請假,學校的行政大樓則嚴重受創,中央指揮系統已經完全癱瘓。 我們好像回到一個戰後的廢墟,這是八八風災後遺留下來的殘局。不久後,有人自動捲起袖子和褲管,開始拿起打掃用具清除積水,同學們於是紛紛吆喝起來,不需要班導指揮與督促,大家開始默契十足的積極展開「搶救校園大行動」,並自動的做起該做的事,好像一群有著相同基因和靈魂的蜜蜂,自發的、有條不紊的動了起來,並且大聲的相互鼓勵、打氣,士氣在汪汪水漬中反而越燒越烈。 一會兒後,有人來通報,各班派出十名公差負責整理公共區域,於是十名公差馬上自動出列,校園裡到處有攔腰折斷的樹木、毀損的建物,和滿地的落葉,但聚集的人馬開始毫不遲疑的動手剷除障礙。教室的整理告一段落後,同學又紛紛自動前往公共區域,有人合抱著大樹丟到垃圾場,有人爬上樹鋸斷摧折的樹枝,有人一起推著推車到處收拾大型毀損物…… 天空慢慢的放晴,整理行動大致告一個段落,颱風過後的視野特別清晰,很遠的山巒也顯得翠綠嬌媚。我們計畫著,放學後,到受災的同學家中看看,幫他們趕快把家園整理好,這樣,明天所有人就可以全部回來上課了,我們不會被意外的打擊打倒,不管是什麼災難,我們都會勇敢的接受它的挑戰! 分析: 作文第一個動作便是「審題」,審視作文引導裡要我們回覆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切題」,否則即容易「離題」。 本文的題旨為「應變」,但作文引導第一句開宗明義的說:「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所以本文的寫法應該以自己的生活經驗著手,而不能以社會或公共評論為著眼點,譬如同樣是風災、地震等,即應以自己的應變經歷為主,而非整個社會的應變過程為旨。 此外,從作文引導裡可以知道,本文必須包含三個子題(寫作項目):碰到的意外事件(What)、如何處理(How),以及處理之後的體悟(Why)。 一般而言,作文的取材即會對分數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同學在決定寫碰到什麼意外事件前,即應先思考一番後再下筆(下筆前先思考三分鐘為原則),最好能獨特、深刻、意義特別,如:自己遭遇的親身體驗、家中遭逢的變數、班上的特殊事件等,但囿於同學的經驗有限,所以也不妨可以從一般共同事件去取材,如最近的八八風災、學校或社區發生的事件。 而「如何處理」更是書寫重點之一,因為這才是主題「應變」的精神所在,「事件」只是一個引子。如果閱卷老師可以感受到你(們)處理的方法正確、有條理、臨危不亂,則就符合「應變」的意旨了。 至於「體悟」部分則可分兩方面來說,如果同學是採議論體,則體悟的部分自當好好加以申論一番,篇幅也不能太少,如此才能充分論述;但如果是採敘事體或抒情體,則體悟論述反而應該節制,點到為止。 以敘事體來說,好的故事本身即蘊含了深刻的道理,所以文末若再申論一番,反而畫蛇添足,最後一筆畫龍點睛即可,以本文為例:「我們不會被意外的打擊打倒,不管是什麼災難,我們都是會勇敢的接受它的挑戰!」這樣就結束了。 而以抒情文來說,生硬式的體悟論述會把抒情的美感破壞無遺,所以同學也是要以簡短優美的詞句來隱喻體悟,如:「焦躁的颱風走了,卻留下更親密的我們,誓言以更深厚的決心,一起守護重生的校園。」 如果作文引導裡沒有明確告訴同學要書寫什麼,同學還是一樣可以依這樣「將一個主題分解成三個子題(What、Why、How)」模式來解析寫作段落,這樣就不怕不知如何下筆了,所以要謹記這個模式訣竅喔! 「三子題模式」雖然就可以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懂得用「插曲」會使文中的元素更豐富,如本文有兩小段話:「許多同學的家遭受嚴厲的破壞,因而請假」、「我們計畫著,放學後,到受災的同學家中看看,幫他們趕快把家園整理好,這樣,明天所有人就可以全部回來上課了」雖然只多了七十個字,卻安排了一個插曲:同學的友情,這樣就讓文章生色不少。 寫作小叮嚀: 為了讓作文更生動、深刻,寫作時會對人、事、物、氣氛、環境……等多加以著墨描述,這稱為「渲染」,渲染可以讓文章中的氛圍更鮮明,讓人更感受當時的情境,因而產生更好的效果。以本文為例,如果可以突顯颱風造成的災害嚴重性,則讀者更可以感受同學應變時的艱難,所以本文的二、三段雖是在描述颱風後的狀況,但卻故意渲染它的災情。 而中間的應變,則要渲染同學如何自動自發、同心協力,如此才能突顯同學精神的可貴:「教室的整理告一段落後,同學又紛紛自動前往公共區域,有人合抱著大樹丟到垃圾場,有人爬上樹鋸斷摧折的樹枝,有人一起推著推車到處撿拾大型毀損物……」同學的可愛一覽無遺。 而最後一段「天空慢慢的放晴,整理行動大致告一個段落,颱風過後的視野特別清晰,很遠的山巒也顯得翠綠嬌媚。」則是故意營造「雨後天晴」之感,對比之前的災況,也象徵同學不畏艱難、光明積極、迎向未來的心態。 本文摘自台灣商務《寫出高分作文:歷屆大學考試作文範本與解析(二版)》 姊妹作:《作文花園-升大學作文指導與範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